據不完全統計,廣州每年接受海外華僑華人子女回國讀書人數近1000人,為華文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廣州市僑辦聯合花都區僑辦、區教育局和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對重點僑鄉花都區華文教育工作進行了深入調研。
一、花都區基本僑情
花都區是廣州市的重點僑鄉,現有人口66.19萬人,海外華僑華人及港澳同胞約40萬人,分布在56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在巴拿馬的花都籍華僑華人總數約12萬人。
(一)花都人移民巴拿馬的情況
中國人移民巴拿馬的歷史已經有一百多年,最初是作為開挖巴拿馬運河的苦力出去的,其中不少是花都人。由於後來缺乏後續移民,巴拿馬華僑社會的規模一直較小。改革開放後,儘管巴拿馬與我國沒有外交關係,但花都僑鄉民眾利用原來的海外關係,從上世紀80年代起以不同的方式移民巴拿馬,在90年代達到高峰。近幾年來,由於巴拿馬收緊國際移民的政策和花都區經濟高速發展,花都區民眾移民巴拿馬的人數明顯減弱,許多青少年表示不願意移民,認為巴拿馬不如花都好,還出現了部分巴拿馬僑胞返回花都長期居住,在特殊需要時才回巴拿馬辦事的現象。
花都新移民是以勞動力輸出性質為主的移民,主要特點有:1.文化素質較低,大多數是中小學水平的農村居民,具有族群性和同質化;2.大多數是青壯勞動力,夫妻或家族式移民為數較多;3.在巴拿馬所從事的職業以開雜貨店、肉店、家用電器和零配件店、洗染店為主,基本是家庭夫妻店模式,再僱傭一兩個當地幫工;4.在巴拿馬居住的區域,首都與鄉村各佔一半,居住較散;5.華人新生代以接受當地教育為主,與巴拿馬人交流較多;6.當地華文教育相當落後,對下一代中國文化傳統教育多由家庭承擔,家庭交流語言夾雜客家話和西班牙語。
(二)海外華人學生就讀花都區學校的情況
據花都區教育部門的統計,2011年在花都區各類學校讀書的外籍華人以及港臺同胞子女總數是700人,來自32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59所中小學校中就讀,還有一些在幼兒園上學的學前兒童尚未算進內。他們的年齡最小才幾個月大,最大的18歲。
2011年花都區在讀華人學生來源地統計(花都區教育局)
拉丁美洲人數拉丁美洲人數北美洲人數歐洲人數亞洲人數亞洲人數
巴拿馬412阿根廷1美國10荷蘭1韓國9新加坡1
厄瓜多14哥倫比亞1加拿大6法國1日本2小計20
蓋亞那9委內瑞拉1小計16義大利10印度1港澳臺人數
墨西哥8巴西1大洋洲人數西班牙2黎巴嫩1香港112
薩爾瓦多2智利1澳大利亞1俄羅斯2馬來西亞3澳門3
秘魯3紐西蘭5小計16菲律賓2臺灣73
小計453小計6泰國1小計188
合計700人(含有一位學生來源地不詳)
在花都讀書的華人學生以巴拿馬籍最多,達412人,其他國籍華人學生只有100人,港澳臺同胞學生188人。他們在花都讀書的時間短的約3個月,長則3—4年甚至更長。巴拿馬籍的學生9成以上小學未畢業就返回巴拿馬,主要原因是他們同時必須學習西班牙語,為將來融入當地社會打基礎。
來花都區就讀的華人學生主要分為幾類情況:一類是他們的父母在花都工作,跟隨家庭在花都生活而選擇在花都讀書,多數在花都城區上學。另一類是被父母送回家鄉讀書。孩子在國內的監護人有的是父母、有些是祖父母或是其他親戚。
花都區在讀華人學生主要來源地構成圖
海外華人學生回鄉讀書的現象是近些年來出現的新現象,並有擴大的趨勢。廣東僑鄉主要集中在花都區和恩平市。對於這一群體,一般稱為「洋留守兒童」,但事實上,他們是從國外回國讀書的,應該稱為「洋留學兒童」才對,況且有部分是跟隨父母到花都居住的,是隨著父母工作地點變更而移動的,他們並不是「留守」。花都是全國地緣性「洋留學兒童」最多的地區。
二、華人子女回國讀書的原因
(一)傳承中華文化的願望和需要
新移民定居巴拿馬時間不長,與家鄉親人關係密切,對家鄉和中華文化傳統有著深厚的感情,如何培養下一代的中華民族意識是他們需要解決的難題。
第一,新移民普遍希望下一代能夠保持中國的文化傳統,與自己家鄉的親人保持持久的關係,更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與巴拿馬人通婚。最好的辦法是將小孩送回家鄉呆上幾年,培養他們與家鄉親人的感情,加深對家鄉的印象。
第二,巴拿馬缺乏接受華文教育的條件。目前,巴拿馬只有三家教授中文的學校,分別是巴中文化交流中心的中山學校、巴拿馬華人工商總會中文學校和科隆市教會學校,這些學校是以補習班形式周末開課。即便如此,能夠到這三家學校學習中文的華人子女為數不多,大多數華人子女只能從父母那裡得到一些中國文化教育。因此,華人家長對送小孩回家鄉讀書有強烈的願望。
第三,巴拿馬新移民大多數是經營小店,夫妻兩人整天忙於生計,顧不上照管自己的小孩,為了減輕負擔,將小孩送回家鄉給親人代養一段時間亦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二)花都的城市化發展吸引著海外華僑華人
自從花縣改為花都區以來,社會經濟建設飛速發展,從以農業為主的郊縣變身為經濟發達的都市。同時,花都區的教育事業也迅猛發展。花都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吸引了大量的華僑華人到花都投資,不少原籍農村的花都籍華僑華人,到中心城區購房居住,成為新一代城市人,因而把孩子送回來讀書。
三、服務華僑子女在花都就讀義務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政府重視
隨著花都區回鄉投資辦企業的華僑華人及「洋留學兒童」的逐年增加,引起了省、市、區僑辦及教育部門的高度關注,多次進行調研,解決實際問題。花都區每年為近700名「洋留學兒童」在區內讀書提供了充足的學位和財政保障,實施國力為僑服務,讓華人子女回國就讀,享受與國民一樣的義務教育待遇,花都各中小學校亦將「洋留學兒童」的華文教育作為常態化工作。
(二)政策保障
為及時解決廣州市華僑華人子女就讀、借讀的困擾,2005年1月,廣州市率先全國出臺《關於華僑子女回國就讀我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意見》,規定「華僑子女回國就讀我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屬政策性照顧借讀生,享受本市戶籍適齡子女入學同等待遇。」並將外籍華人子女納入參照執行範圍。 2006年6月,廣州再次率先出臺政策,將海外華僑華人子女回國就讀照顧性政策擴大到高中(原來只有小學和初中),報考中等職業學校可免試入學。短短的五年時間,廣州市僑務和教育部門先後出臺了4項加強華文教育的政策,得到了國務院僑辦和省僑辦的重視,許多條款被國家和省級政策採用。
(三)人文關懷
2010年2月,針對巴拿馬與我國未建交的特殊情況,華人子女身份確認需到與我國建交的第三國辦理,獲取證明過程費時費力。廣州市僑務和教育部門經協調後,為巴拿馬華僑華人子女簡化身份認證手續,規定僅憑有效護照便可認證有效身份,無須到中國駐外使領館辦理身份公證。體現政府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
廣州市在實施對華僑子女回國就讀義務教育照顧性政策方面,在全國是抓得較早的。此項工作,不論是從國家戰略角度還是為僑服務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為僑務工作搭建新的平臺。廣州市、花都區將「洋留學兒童」群體視為「送上門」的僑務工作,將海外僑胞華文教育的需求和國家涵養僑務資源的目標相結合,既解決了華僑華人華文教育的需要,促進了僑務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又吸引了僑資的投資,實現了「雙贏」。
(二)有利於傳承中華文化,為華裔青少年未來就業提供更大的空間。老一代海外僑胞將子女送回國內就讀,是出自對祖(籍)國和家鄉的熱愛和對子女傳承中華文化的期望。「洋留學兒童」在國內居住學習半年或幾年,有利於從小培養華僑華人新生代對中國的感情,不僅學習了漢語和中華文化,還了解了家鄉的風俗習慣。隨著中國逐漸成為世界經濟強國,掌握一定的中文知識,也為海外華裔青少年的未來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開展公共外交工作。巴拿馬暫未與我國建交,但華僑華人對巴拿馬社會經濟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他們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以華文教育為抓手,培養巴拿馬華僑華人新生代對中國的認知和感情,有助於他們成為中巴兩國友好關係的使者,這是僑務部門和地方政府開展的實實在在的民間公共外交工作。
四、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一)完善聯繫制度,規範管理。由於花都區華僑華人子女人數較多,分布較散,各學校領導對於僑務工作重要性的理解參差不齊,對做好華裔子女工作的自覺性不夠強,許多學校把「洋留學兒童」當作一般的孩子,未做適當關注。針對「洋留學兒童」群體流動性大、僑務部門統一管理比較困難的情況,需調動各校的主觀能動性,建立和完善聯繫制度,規範管理。主管部門要適當增加資金投入,為每個華人學生建立個人檔案,長期保存,並進行跟蹤。
(二)根據特點,區別對待。對長期在花都居住的「洋留學兒童」,要加強其綜合能力的提高及其對中華文化的深度和廣度的教育;對初次或短期來華的華裔青少年要著重培養其對中國的親切感,組織他們參加夏(冬)令營等活動,到廣州市區參觀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和祖(籍)國的錦繡河山,從小在他們的心靈中滲透進中華民族意識,進而幫助其增強傳承中華文化的自覺性。
(三)要大力扶持華文教育工作。鑑於花都區「洋留學兒童」數量大、在華時間長、華文教育效果好的特點,一是各級僑辦要長期組織對花都「洋留學兒童」華文教育情況開展深入跟蹤調研,定期做好指導工作;二是適當增加對花都區華文教育資金的投入,用於「洋留學兒童」群體的檔案跟蹤機制的建設,開展有特色的夏(冬)令營活動等工作;三是政府部門和學校要相互配合,積極創造條件促進花都區華文教育做好、做強。(作者系廣州市僑辦文宣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