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展望生物醫學工程交叉學科發展前景

2020-12-23 澎湃新聞

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展望生物醫學工程交叉學科發展前景

2020-11-26 16: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1月22日,為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由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黨委主辦,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生物力學分會、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工程力學系承辦的「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通過線上開啟,線上觀看人數達4500餘人次。

活動以主題宣講形式舉辦,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黨委委員、監事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姜宗來,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生物力學分會委員、軍事醫學科學院衛生裝備研究所教授張西正分別作了「學科交叉奮發有為」、「不忘初心砥礪行,篳路藍縷薪火傳—從事生物力學研究工作的感悟」主題報告。活動由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生物力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季葆華主持。

姜宗來教授從生物醫學工程的交叉學科屬性、生物力學到力學生物學的發展,介紹生物力學之父—馮元楨先生的學術思想與治學精神;結合老科學家愛國奉獻、淡泊名利和潛心研究的精神,講述踐行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感悟;展望在學科交叉創新中如何奮發有為。張西正教授回顧新中國科學發展的歷程,結合老科學家愛國奉獻、淡泊名利和潛心研究的精神,講述踐行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感悟;展現我國生物力學的研究不斷深入與後繼有人的良好局面;展望「十四五」我國生物力學研究發展前景。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團結凝聚廣大科技工作者,引領面向科技前沿的學科發展,構建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專業智庫,健全面向經濟主戰場的激勵創新機制,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崇尚科學的氛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現代化貢獻智慧力量!(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精彩回放)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展望生物醫學工程交叉學科發展前景》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2020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大會暨創新醫療峰會在京召開
    大會還組織了25個專題論壇,圍繞新冠疫情防控與中國醫療器械發展戰略、中國醫療器械產業創新、國產放療新技術、體外診斷新技術和發展趨勢、神經工程與類腦智能、生物感知與智能信息檢測及處理、新常態下全民健康的挑戰與應對、醫學物理創新發展、康復工程新進展與新趨勢、醫學人工智慧軟硬體融合發展與應用、幹細胞工程技術、醫工融合中的生物力學前沿問題、納米診療技術與醫學應用、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醫學圖像與人工智慧、生物電磁學的發展與挑戰等方面展開研討
  • 生物醫學工程類:你知道嗎?這些專業竟然是工科!
    >學科:生物醫學工程類學歷層次:本科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是以解決醫學中的有關問題,保障人類健康,為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服務的一門學科。是一門具有高度綜合的交叉學科,這是它最大的特點。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團隊合作精神,系統地掌握生物醫學工程的基 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醫療器械、醫療衛生等相關行業的企事業單位從事工程技術 開發、服務、管理和教育等工作或攻讀研究生,具有較強的知識更新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生物醫學與工程科學相結合的複合型高級專業人才
  • 2020全國生物醫學工程-智能醫學工程博士生論壇召開
    本站訊(通訊員 張波)2020年11月7日,「2020全國生物醫學工程-智能醫學工程博士生論壇」在天津泰達會館隆重召開。本次論壇在全國智能醫學工程教育聯合體、全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協作組、IEEE EMBS的指導下,由天津大學研究生院主辦;天津大學醫學部、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及智能醫學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辦;天津市腦科學與神經工程重點實驗室、天津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天津神經工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天津市智能人機互動康復工程技術中心協辦。
  • 專業解讀|生物醫學工程類:你知道嗎?這些專業竟然是工科!
    是一門具有高度綜合的交叉學科,這是它最大的特點。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團隊合作精神,系統地掌握生物醫學工程的基 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醫療器械、醫療衛生等相關行業的企事業單位從事工程技術 開發、服務、管理和教育等工作或攻讀研究生,具有較強的知識更新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生物醫學與工程科學相結合的複合型高級專業人才
  • 生物醫學工程考生不能錯過這8所高校,都是重點學科
    生物醫學工程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他是工程、物理學、生物學和醫學的理論和方法,他從各個層面研究人體系統的狀態變化,並利用工程技術來控制這種變化,其目的是解決醫學中的相關問題,保護人類健康,預防和診斷疾病,治療和康復服務。
  •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並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廣大科技工作者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攀科技和道德雙高峰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科學遵循,對於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天津工業大學優勢專業介紹——生物醫學工程
    全院師生將團結一致,努力工作,全力建設科技創新體系,走醫工理多學科交叉、產學研相結合、軍民共建的發展道路,為將我院逐步建設成為一流的生命科學學院不斷奮鬥。 專業特色: 針對新興產業發展與未來技術人才的新要求,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結合學校紡織「雙一流」學科優勢,以可穿戴生理信號檢測與儀器、醫學信息處理為主要特色方向,採取教研結合的方式,探索本專業教育新模式。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樊瑜波教授當選國際醫學和生物工程科學院會士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樊瑜波教授當選國際醫學和生物工程科學院(IAMBE)會士(Fellow)。IAMBE從屬於國際醫學生物工程聯合會。國際醫學生物工程聯合會1959年成立於法國巴黎,是國際科學理事會(簡稱「國科聯」ICSU)成員,擁有40餘個國家或地區成員單位,其宗旨是促進生物醫學工程的研究、開發、普及應用,促進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 ...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科學家精神?​四位科學家代表暢談新時代...
    【今日熱點】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科學家精神?​ 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科學家精神?
  • 專家:學科交叉是科學發展的必然 要防止一哄而上
    發展交叉學科的依靠力量是原有學科的優秀團隊與人才,要完善符合學科交叉的同行評議制度,新成立的交叉科學部要與原有科學部緊密合作。據悉,基金委近日已成立交叉科學部。這是繼數學物理科學部、化學科學部、生命科學部、地球科學部、工程與材料科學部、信息科學部、管理科學部、醫學科學部等8個傳統學部之外,新設立的第九大學部,也是時隔11年基金委再次成立新的科學部。
  •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
    本版今天刊發兩篇文章,聚焦弘揚科學家精神和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深入學習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
  • 生物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研究領域相似嗎
    >「動物生物學」介紹了動物生物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以及近年來動物生物學研究的新觀點和新成果。「生物進化論」學習生物如何由簡單向複雜,由低等向高等的發展過程。生物醫學本科課程:「生物醫學工程概論」主要內容有生物醫學工程學發展的歷史背景;生物醫學工程技術所涉及的倫理道德問題;以及生物醫學工程各個領域的核心知識,包括生物力學、康復工程、生物材料學、生物儀器、生物傳感器等。
  •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
    本版今天刊發兩篇文章,聚焦弘揚科學家精神和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深入學習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
  • 四位科學家暢談如何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踐行科學家精神
    11月17日,國新辦就「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圍繞如何理解、踐行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怎樣推動科技創新發揮更大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等4位科學家代表與媒體展開對話。
  • 交叉學科將成第14個門類,這些高校早已搶佔先機!|華東師範大學|...
    清華大學2020年7月31日上午清華大學學位委員會交叉學科學位工作委員會召開在線會議學習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委員沈沉教授指出,未來應進一步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結合實際設計好交叉學科、學科交叉項目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以及學位標準。
  • 丁奎嶺: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
    本版今天刊發兩篇文章,聚焦弘揚科學家精神和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深入學習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
  • 以科學家精神照亮科技創新路——四位科學家代表談新時代科技使命
    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 題:以科學家精神照亮科技創新路——四位科學家代表談新時代科技使命  新華社記者彭韻佳、沐鐵城  「過去條件很艱苦,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霍守亮說,「現在條件好很多,我們青年科學家要更加有擔當,為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在17日國新辦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霍守亮,北京大學工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郭少軍4位科學家代表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與記者進行交流座談。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黨組書記懷進鵬:擎起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火炬
    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就「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聽取意見。習近平指出,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並重點強調了愛國精神和創新精神。如何理解科學家精神在新時代科技創新中的重要意義?又該怎樣弘揚培育科學家精神?
  • 《自然-醫學》展望2021:後疫情時代,生物醫學領域的六大趨勢
    新冠疫情,在這一年給很多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改變,生物醫學領域也不例外。 展望新的一年,生物醫學領域將會有怎樣的圖景?近日,在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醫學》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多位專家分享了他們眼中2021年生物醫學領域的六大趨勢。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學術經緯將和讀者朋友們分享其中的主要內容。
  • 學生物醫學工程將來就是當醫生嗎?答案在這裡!
    生物醫學工程是學什麼的?畢業之後就是當醫生的嗎?每年報志願的時候,經常有學生滿臉疑惑地詢問,其實別說高中學生不懂,就是很多成年人也不了解這個學科,很多人會覺得它就是生物和醫學的簡單相加,覺得就是醫學的一種。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常被人誤解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