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4月1日入市,總共20來天,就虧了47萬,銀行裡的19萬已經划走了,現在倒欠銀行28萬。」投資人雷震(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了解不多!」——為何要買原油寶?
雷震是近期才剛剛涉足原油寶投資,最開始只投入了1萬多,操作幾次之後,小有盈利,於是越投越多,原油爆倉之後導致巨額虧損。
雷震表示他對原油寶了解並不多,當時看到中行的一份宣傳稱近期原油價格暴跌,可以通過原油寶進行抄底。
而此前中行相關的產品宣傳連結已經無法打開,如「原油閃崩吸眼球,中行交易帶你嗨」、「貴金屬、原油、外匯都想要,你需要一位『專業幫手』了」等等。
收到銀行簡訊提示,為何不自行平倉?
雷震表示,今天下午準備將此事投訴給深圳銀保監局。 根據雷震給記者的截圖,中行所發信息的時間是4月22日凌晨2點51分,其持倉手數是1200手,平倉損益是-470268元。
根據雷震透露,中國銀行自4月16日到20日,中國銀行每日會向其發送一條風險提示的簡訊,具體內容如下:「我行美油2005期合約(含美元、人民幣)將於4月21日到期,並將於4月20日22:00停止交易和啟動移倉。受現貨供應過剩等因素影響,近期國際市場新舊期貨合約升水達5-7美元(約40人民幣)/桶,處於較高水平。選擇到期移倉的,移倉後持有的美油2006期合約數量可能持平或下降。客戶可選擇先主動平倉舊合約,再擇機建倉新合約。此外,美油2005期合約掛鈎的國際市場期貨合約因臨近到期流動性變差,買賣價差顯著增加。交易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那麼,在4月16日-20日期間,雷震為什麼不進行平倉?他表示:「想著自動移倉啊,都想著長期持有。國外臨時改了交易規則,但沒人通知我們會有負油價的風險。知道了就沒有人會買,就算交易所改了規則,如果你通知客戶,我們也會自己平倉。」
據悉,本月初芝商所已經修改了規則,允許負油價的出現。3月19日,芝商所把熔斷機制的價格閾值從7%提高到15%。4月3日,芝商所通知,修改了IT系統的代碼,允許「負油價」申報和成交,從4月5日開始生效。4月8日,芝商所跟清算公司、客戶進一步溝通,表達了出現負油價的可能性。4月15日,芝商所跟會員單位進行了測試。
在購買中行原油寶之前,雷震在中行app上做的風險測評結果是:成長型投資者。
根據中行官網資料,原油寶是中國銀行面向個人客戶發行的掛鈎境內外原油期貨合約的交易產品,按照報價參考對象不同,其產品分為美國原油產品和英國原油產品。其中美國原油對應的基準標的為「WTI原油期貨合約」,英國原油對應的基準標的為「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並均以美元(USD)和人民幣(CNY)計價。
中國銀行昨日晚間公告稱,將於4月24日進行系統升級。升級期間,本行各渠道面向個人客戶的中銀外匯寶、帳戶貴金屬、雙向寶、對私期權和原油寶等相關業務將於04:00至06:00暫停服務。
特殊時期,這一正常的系統升級行為,也觸動了投資者的神經。不過,目前中國銀行App原油寶操作界面裡各類合約的詳情、客戶持倉情況、交易記錄等顯示沒有變化。
專業產品的平民化改造
如今,投資者們就購買原油寶產品的風險評估測試題提出新的質疑。
「我從來沒想過有這樣倒欠銀行數百萬的結果!」一位投資者激動地表示。他展示了今天重新做的測試題,認為銀行沒有提示他存在本金虧完還要補交平倉損益的情況。在評估單中,描述最嚴重的一條是「本金50%以上的損失」。
一家期貨公司的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本次原油合約出現負價格,其實不止中行一家出現損失,但是中行還是有風控不到位的地方。CME已經提前在修改軟體,允許負值。這種有關自身利益的重大消息,中行什麼行動都沒有,不可理解。」
本月初芝商所已經修改了規則,允許負油價的出現。4月20日,負油價首次出現,芝商所發表意見,認為原油期貨在第一次進入負價格區間之後,運行是正常的。
從原油寶的交易機制來看,T+0、雙向交易、保證金交易的特點,與原油期貨差別並不太大,只是將相對專業的投資工具進行了「平民化」改造。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以INE原油期貨為例,最低交易單位為1手1000桶,按主力SC2005合約最新的結算價224.9元/桶計,市場主流期貨公司每手原油期貨合約持倉保證金比例大約是10%,即2.5萬元左右。
反觀中行原油寶,其最小交易單位只有1桶,按照100%「保證金」標準計算,每手所需資金在200元左右。
再看投資門檻,INE原油期貨的入市門檻為:個人客戶50萬元或等值外幣,近3年10筆以上境內外期貨成交記錄或累計10個交易日10筆以上境內期貨仿真交易記錄,同時投資者本人必須通過相關知識測試。
中行原油寶的帳戶開立條件則為,「申請人需持有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在中國銀行櫃檯或通過電子渠道開立綜合保證金帳戶。」
原油價格的波動,也引起了各方的關注,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今天發出通函,要求商品期貨經紀行採取防範措施,藉以管理買賣原油期貨合約的風險。證監會提醒經紀行,如客戶並不全面了解這些合約或沒有財政能力承擔潛在虧損,便不應為他們開立新持倉。鑑於香港的公眾假期將至,證監會亦敦促經紀行向客戶收取充足的保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