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字修園,又字良有,號慎修,福建長樂縣湄村人。幼年時家貧,刻苦學儒,兼習醫典,隨名醫蔡廷玉學習,盡得其傳。乾隆五十一年,補諸生,乾隆五十七年中舉。嘉慶十四年,任職樂亭知縣。任職期間,勤政愛民,救災濟苦,深受樂亭人民愛戴。公事之餘,運用醫術之長,治病救人,聞名於世。
相傳嘉慶十六年,樂亭縣內洪水泛濫,念祖微服到汀流河視察災情,住在了鎮上的王家客店。店主人的妻子患病,數年百治不效終日腹痛難忍,呻吟之聲達於戶外。念祖的隨童得知,悄聲告訴店主人說:我的主人能治此病。店主人聽後,喜出望外,遂即前去叩求,念祖欣然答應。診後說道:「此病不難醫治,一付藥便好。」立刻給他開了藥方。又說道:「我今日有事,須要回去一趟,最遲五日還要回來。」
念祖走後,店主人馬上就去藥店抓藥,藥店的司藥一看處方,不覺吃了一驚,告訴他說:「這是一劑毒藥,給你開方的人,一定和你有仇。」店主人問其原故,司藥告訴他說,方子開的是,紅礬六錢,灶心土六錢,共為細末,溫白開水送下。紅礬又名八步斷腸散,少用也能要命。這麼大的量,服後必死。店主人聽後,長嘆一聲說:「我看開方的這位客官,是一個好人,我與他無冤無仇,人家為什麼要害我?這個病是生不如死,萬一用藥後出事,並無所怨。」司藥說道:「依我看不如先抓半付,試一試看,如真的有效,然後再抓那半付。」店主人聽了說道:「這個法子也不錯。」隨即抓了半付,回家後就給他的妻子吃了。
服藥以後果然立時腹中就不疼了,一家人喜笑顏開,都說是遇到了神醫,來了救命的活菩薩。誰知歡喜不到一個時辰,病人突然腹痛,大叫一聲,口中吐出鮮血,氣絕而亡。
病人暴死,如同頭上炸雷,全家人手足無措,嚎啕哭叫,並且驚動了全鎮。四鄰街坊,詢問其經過,人們聽了以後,都心中懷有不平,一齊給店主人出招兒,叫他不要埋葬屍體,暫時停放在屋中,等客人來時,向他討一個公道。
五天之後,念祖果然來了,進門就問病人的情況。鄰裡得知,都急忙趕來,一上前,都說他用藥害死了人,不平之聲,難以平息。念祖仔細向店主問了究竟,沉思片刻說道:「我是本縣縣官陳念祖,這個人命大案,如果責任在我,我絕不會推託,請你們找人拿我的名片和一封書信,去縣衙把師爺找來,一定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覆。」
當時在場的人,一聽說治病的是縣官,都吃驚不小,只得遵命而行,以觀其究竟。師爺到後,同時也帶來了杵作。念祖把裡長和鎮上的主事父老都找了來。面對眾人說道:「店主人妻子的腹痛,是因為胃裡面有兩條蟲子,並且是一雌一雄。得了這個病的人,平時愛吃甜食。我用紅礬與灶心土配方,是為了引誘蟲子來吃,但必須是六錢紅礬,才能將兩條蟲子全都藥死,紅礬雖然毒大,因為被蟲子吃了,卻與主人無害。而病人卻只吃了半付,這是一條蟲子的藥量,所以只死了一條。那一條雖然吃的不多,但為藥所制,也發了一個昏,因此當時腹中就不痛了。等未死的蟲子還陽之後,見它的同伴死了,就大鬧不止,這才導致了破胃貫腸,腹中暴痛,吐血身亡。今天叫杵作破腹驗屍,以證餘言,如不符,願以性命相抵。」
等仵作解剖了屍體之後,果然從腹中拿出了一死一活的兩條蟲子,與念祖的說法一樣。在一旁觀看的父老群眾,這才個個心悅誠服,都說致死的原因,責任在於店主人和司藥不尊醫囑,而不是念祖用藥不當。從此以後,縣令的治醫之能,不翼而飛,處處皆知,去縣衙找他治病的人越來越多。
以上這個傳聞故事,雖然於史無據,在念祖所著的《公餘醫案》中,也找不到記載,但是卻在樂亭民間相傳已久。
古時的大儒,悲人世之危難,志在行道以救民。古時的大醫,傷沉痾之莫救,志在治病以救人。陳念祖說:「三不朽事,立其言居其一,若能明仲景之道,不為異端末學所亂,民不夭亡,其功德且及於天下後世也。」
既懷救人之心,須懷救人之術。陳念祖的醫術來源於家傳與師承,更有自己之心得。不欲懷術以居奇,而欲利濟於天下,他在公事之餘,秉筆著書,一生中寫下的醫著有一百五十餘卷之多。其《傷寒論淺注》和《金匱要略淺注》完成於嘉慶十六年,都是在樂亭為官時的著作。其子元犀說:「家君公事稍暇,取傷寒金匱書,業已三四注者,而又易其稿。」《公餘醫案》一書,就是他在任時的醫案。《長少方歌括》所載,嘉慶十四年,曹扶谷等的諸多病例,也是他在任時的醫案。而《時方妙用》、《神農草本經讀》出版於嘉慶八年,《醫學三字經》出版於嘉慶九年,鑑於他當時醫名影響,凡行醫之人紛紛購買。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很多老中醫,都能夠將《醫學三字經》背誦得朗朗上口。
陳念祖在樂亭做了三年滿任縣令,易地繼續做官,為醫仍在公事之餘。與念祖為同鄉的林則徐說:「聆其談醫,有見垣一方之言,竊謂近世業醫者,無能出其右也。」又說:「先生在官在鄉用其術活人歲以千計」,足以證明他在當時的名聲。
陳念祖的醫術曾名震京師,澤及神州,他的醫學著作至今流行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