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亭大鼓藝人綱鑑中提到的幾位鼓曲藝人(下)

2021-01-09 四季喜樂吳學良

吳學良

在綱鑑中,接下來是「《單刀會》戚永武,連吹帶嗙的趙老甫」。戚永武(1898—1945),今河北灤南縣胡各莊鎮戚莊村人,字宗周,綽號「壓三珍」(「三珍」指許珍、張珍、鄭珍),師從馮福昌(馮鐵板),他博採廣納,一生創出不少花腔、花調,「三國」書段為其一絕,靳派樂亭大鼓創始人靳文然先生即為其嫡傳弟子。趙老甫(1869—1940),今河北灤縣人,本名趙甫增,時人習慣稱其為「趙老甫」,趙甫增說書多用鄉音俚語,風趣生動,故有「連吹帶嗙」之語。

接著提到的樂亭大鼓藝人是王福全。王福全說書道白沒有演唱好,這樣便成了「王福全總不服,提起道白好像哭」。王福全(1871—1941),今河北灤南縣青坨營鎮小水坡村人,樂亭大鼓知名藝人。

再往下是說,李樹芝的拿手書目《三省莊》,據說李樹芝說書只說《三省莊》,說完以後,從頭再來,觀眾照樣聽不夠,故此有「李樹芝《三省莊》,架子大的真難搪」之說。李樹芝(1907——1977),今河北灤縣小馬莊鎮西李興莊村人,師從耿洪恩,靳文然同輩,因弟兄結拜行五,故人稱「李小五」,李樹芝唱腔獨特,韻味淳厚。

在綱鑑中,最後提到的是霍春堂。因霍春堂早年在東北作藝,並不只限於本地,且弟子眾多,遍及東北。故風趣的說是「霍春堂生意大,提起說書的他就罵」。霍春堂(1892—1960),今河北灤南縣倴城鎮霍泡村人,自幼酷愛大鼓,早年於東北作藝,在白口、唱腔上對大鼓進行改革,對樂亭大鼓的傳播貢獻突出。

通過這份綱鑑,我們了解到這些大鼓藝人的說唱特點,或拿手行活兒具體書目,或秉性差異,語言風趣詼諧,誇張而概括,散發著陣陣的鄉土氣息,這也正恰恰反映出那一時期樂亭大鼓知名藝人眾多的繁盛景象。(完)

延伸作品閱讀:

樂亭大鼓藝人綱鑑中提到的幾位鼓曲藝人(上)

相關焦點

  • 樂亭大鼓藝人綱鑑:《單刀會》戚永武
    吳學良戚永武是冀東一帶著名的樂亭大鼓藝人。戚永武(1898—1945),字宗周,綽號「壓三珍」,河北灤南胡各莊鎮戚莊村人,戚永武自幼喜歡說唱藝術,後拜馮福昌(馮鐵板)為師,因馮福昌年已七十八歲,由其子馮殿增代教,馮福昌作以指導。
  • 樂亭大鼓藝人綱鑑:聽《罵城》許老煥
    吳學良許老煥是觀眾對樂亭大鼓藝人許珍的稱謂,因為許珍字煥臣,老百姓又喜歡聽他的鼓書,所以常常稱他為「許老煥」,意思是他說唱的鼓書老道、耐聽,這是尊重他的稱呼。國畫《古今多少事》/吳學良《罵城》即《樊金定罵城》,講述的是唐太宗及薛禮等君臣被困鎖陽關,薛禮絕口不認曾在邦均店臨陣招親的妻子樊金定,致使前來認夫的樊金定悲憤交加,自刎於鎖陽城下。有一年灤縣張邊莊一戶姓劉的人家還願,請許珍去說書,而恰恰在村子的另一頭兒有戶姓張的人家也是還願,請的是皮影戲班唱影。按理說,影戲可比鼓書熱鬧多了。
  • 鼓曲尋蹤,樂亭大鼓藝人「柏各莊王先生」
    吳學良在我們當地,上了年歲的老人們都喜歡聽大鼓書,我們當地的大鼓書的正規名稱叫「樂亭大鼓」。早先在我的家鄉便有一位挺有名氣的鼓書藝人,聽村中的老人們講,這位藝人是柏各莊(今河北灤南柏各莊)人,大伙兒都稱呼他為「柏各莊王先生」,因為他字德有,也管他叫「王老德」。
  • 【明星璀璨】靳派樂亭大鼓創始人——靳文然
    生平業績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躋身我國歷代 70 位曲藝大師之列。靳文然少時,投名師,苦學藝,宗法諸家,自成一派;靠一麵皮鼓,兩塊鐵板,起灤南、踞唐山,闖省城、進北京,蜚聲曲藝界。於樂亭大鼓衰微期間,銳意改革,力拓新路,重振曲壇,被譽為樂亭大鼓界的「一代天驕」。
  • 鼓曲尋蹤,京東大鼓名稱的由來
    吳學良說到京東大鼓的得名,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劉文斌先生。劉文斌(1891—1967),原名劉存有,藝名文斌,直隸寶坻縣 (今天津市寶坻區)爾王莊黃花澱人。攝影/吳學良劉文斌自幼喜好鼓書,當地有一位鼓書藝人叫張增德,因為張增德腿瘸,人們稱他為張瘸老,又因為當時多使用木板伴唱鼓書,而他使用鐵板的緣故,所以也稱他為張鐵板。
  • 實拍:豐縣著名大鼓藝人黃啟光先生收徒儀式
    圖文:程守忠2020年4月10日,豐縣曲藝家協會會員、著名大鼓藝人黃啟光先生,在他的家鄉豐縣宋樓鎮黃樓村王橋,舉行了收徒儀式。豐縣曲藝家協會會員、著名大鼓藝人黃啟光先生,就生活在此村。他家的院落前,春麥鋪展,綠樹成行。四月的鄉村,如詩如畫!牆角處,紫藤花與油菜花相互掩映。親切而安詳的王橋村人!黃啟光先生家的院落內,一株梨樹亭亭玉立。
  • 齊東黃河大鼓,以鼓為樂敲響四方
    齊東黃河大鼓的表演是在一個院子裡進行的,一進大門就看到過道的牆上掛著兩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牌子,當時就猜想,這可能是齊東黃河大鼓非遺傳承人的家。院子不算小,可以容納上百人。此時院子裡已經站滿了要進行表演的鑼鼓隊員,他們都盛裝出席,穿著或黃色或紅色的絲綢表演服。院子的東牆邊擺著幾面大鼓,那鼓實在太大,直徑得有三米,是我目前見到的最大的鼓。
  • 百餘名鼓友齊聚河間「以鼓會友」傳承大鼓文化
    近日,河間市詩經村鎮君子館村鼓聲震天,來自河間及周邊縣市的100多位鼓友齊聚在一起,以鼓會友、切磋技藝。參加此次活動的鼓友全部來自「鼓友一家親」大鼓交流會。交流會自2013年成立,現有各縣市鼓友100餘人,平時大家通過微信群交流感情、切磋技藝,每年舉辦兩次線下交流活動,共同弘揚傳承大鼓文化。活動至今已舉辦了7年。
  • 「西河大鼓」中「西河」指的是哪條河?
    鼓曲類別極為豐富,有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湖北大鼓、溫州大鼓、膠東大鼓、滑稽大鼓等等類別(滑稽大鼓為京韻大鼓之分支,放在此處為給不熟悉的讀者提醒),其中有一類別叫「西河大鼓」,曾有人對這個名字很感興趣:「西河」是不是條河?是哪條河呢?
  • 一「鼓」作氣!安徽大鼓傳承人說唱防疫「書」
    安徽大鼓傳承人張桂銀用一段膾炙人口的大鼓告訴你!/第一條出門要把口罩戴/病毒擋在口罩外邊/第二條一雙手要勤衝洗/不洗夠15秒不算完/第三條不要到人群去湊熱鬧/人群中,誰帶著病毒那可看不見/第四條堅決不把酒席辦/聚餐可是有危險/第五條居住的地方要常通風/病毒細菌都能被風吹散/第六條生熟食物可要分得開/蒸煮的熟食最安全/第七條野生動物莫招惹/野味再香嘴不沾/第八條只要發熱有症狀/及時就醫你可不要拖延啦啊/上面的「八條」你做到了/全家老少都平安/冠狀病毒消滅了
  • 欽州煙墩大鼓女子鼓隊將大展時代女性風採
    她們以興趣愛好相聚,組成欽州實力不容小覷的一支鼓隊——寧越東園女子鼓隊。寧越東園女子鼓隊自2018年組建成立以來,先後參加過欽州兩屆煙墩大鼓比賽和各類大中型表演活動,具有豐富的舞臺經驗,英姿颯爽,氣勢十足,憑藉實力吸引了一大批粉絲。
  • 從歷史中走來的「明湖居」
    明湖居演出現場相傳,清朝末年,梨花大鼓藝人郭大妮在大明湖的南岸、鵲華橋以西建成一處曲藝場,人稱明湖居。傳說中的明湖居,上午十點鐘,園子內的椅子已經坐得滿滿當當了。那便是梨花大鼓。有資料顯示,梨花大鼓在清代流行於河北南部農村,後來逐漸流行於其他省份。早期的梨花大鼓,多訴民間疾苦和表現農家故事,風格樸實,富有濃鬱的鄉土氣息。曲調高昂,說、唱、道、白兼備,敘事抒情交融。至今,梨花大鼓仍然活躍於中國曲藝界中。遺憾的是,清代的明湖居已沓無痕跡。2009年,濟南市政府將新建於明昌古鐘基座北側的明湖居交予濟南市曲藝團使用管理。
  • 漫談 | 「梅花鼓王」金萬昌和名震京津的梅花大鼓
    ,是曲藝百花園中一朵奇葩。另據史料記載,在金派梅花大鼓出現之前,有一位北京人馬春圃(生於1840年代),也曾有過革新,但馬氏所唱與金萬昌的「南板」完全不同,惜未能流傳,唱腔唱法均已不可考。金萬昌先生早年五音連彈舊照金萬昌(1870—1944),早年拜師張德海學唱八角鼓,後從韓萬祥學唱大鼓,並向文玉森學唱清口大鼓。
  • 大鼓、中鼓、小鼓……鼓聲陣陣,表演者卻聽不到!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朱婷 市殘聯供圖大鼓、中鼓、小鼓輪番上陣,舞臺上,12個孩子通過鼓聲來傳遞童年的快樂,他們聽不到外界聲音,但鼓點卻統一有節奏,演出完畢,現場響起熱烈掌聲。大家都被孩子們帶來的表演感動。
  • 西河大鼓在山東
    ,因此這一地區一直叫「河間大鼓」,還有「木板大鼓」「老梅花調」」弦子鼓書「等稱呼(進北京的放棄了唱,就成了大鼓白,以山東德州藝人王鴻興為代表。書歸正傳,還說西河大鼓。唱腔簡潔蒼勁,風格似說似唱,韻味非常獨特。傳統節目長、中、短篇都有,已知名目的有中長篇150多部,書帽及小段370餘段,內容多為歷史徵戰故事和民間通俗演義,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遺產。
  • 「樂亭」組織創作原創作品120餘件!樂亭縣文化館2020年文藝創作...
    2020年,共組織創作原創作品120餘件,包括歌曲、小品、戲曲、樂亭大鼓、樂亭皮影、書法、繪畫、攝影等作品,其中20餘件優秀作品在新華網、長城網及省市主管部門網站上展示。宣傳抗疫作品小品《賣菜》、詩朗誦《因為我是共產黨員》榮獲2020年唐山市群眾原創戰「疫」文藝作品鼓勵獎。
  • 大鼓造句和解釋_大鼓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大鼓(dà gǔ)。打擊樂器。大型鼓類的俗稱。常指我國民間吹打樂、鑼鼓樂、秧歌和戲曲音樂中使用的大堂鼓。鼓框四周有銅環,平懸於鼓架。軍樂隊及管弦樂隊中的大軍鼓。發音低沉宏大。大鼓書的簡稱。大鼓在教材中的例句:1、轟隆隆!轟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來。
  • 民風民俗文化探源—諸城大鼓
    作為大鼓的一個流派,諸城大鼓定型成熟於上世紀50年代,是深受諸城人民喜愛的一種民間曲藝演唱形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集市設攤或進村打場說書的鼓書藝人還比比皆是,近年來由於受電視、電影等藝術形式的衝擊和老藝人相繼故去等原因的影響,這種藝術形式在鄉村或集市上已經非常少見了。
  • 65歲大鼓傳人說唱大鼓書50年 愛上短視頻把大鼓傳遍四鄰八鄉
    但聽書的幾位老人正在興頭上,不讓走。「協永,如果你不能唱就讓你的徒弟唱幾天可以吧!」「行行,留下他!」當時唱的內容是《十把穿金扇》,但黃啟光以前都是唱小段,還沒唱過大塊頭的書,嚇得直哆嗦,不敢唱。「你走了讓我唱,我只會你唱過的內容,但又不能從頭唱,下面該怎麼辦?」圖為黃啟光展示《十把穿金扇》的內容。通訊員 路碩 攝「憨孩子,你早就學會了!」
  • 【鄉風】湘北大鼓敲出的記憶碎片
    打書匠就是演唱湘北大鼓的藝人。湘北大鼓,也叫澧州大鼓,是一種流行於湘北和鄂南邊界地區的漢族戲曲劇種,是原汁原味的草根藝術,地方特色濃鬱,有孝鼓、說書和壽鼓三種演唱形式。道具為一面蒙牛皮、木質框架的大鼓,演奏時用尾部系有紅布或絲綢的鼓棰敲擊鼓面、鼓邊,發出不同音色。2012年,澧州大鼓被列入湖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