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8聖歷年間,武則天已經75歲,太子之位的鬥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在傳武家後人和傳李家後人上猶豫不決。各有千秋、難以定奪。雙方力量都很強大,都有自己的支持派別。
有一天,武則天在朝堂上提議立其侄子武三思為皇太子,並徵求宰相們的意見。當時多數人都不敢發表自己的真實意見,只有狄仁傑站出來,擲地有聲的說到「我看天下人都還思念唐朝恩德,若立太子,非廬陵王(武則天第三子李顯,即唐中宗)不可。」
聽到反對聲音,武則天很不高興。狄仁傑接著說出自己的理由,「太宗皇帝櫛風沐雨,親冒矢石,方才平定天下,傳於子孫。先帝將兒子託付於陛下,陛下現在卻要把天下移交給外姓嗎?況且,姑侄與母子哪個關係更親近?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千秋萬歲後可以配享太廟。若立侄子,從沒聽說有將姑姑配享宗廟的?」武則天冷漠的說,「這是朕的家事,你不宜幹預。」狄仁傑卻道,「王者四海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為四肢,猶如一個整體,況且臣忝任宰相,怎能不管呢?」當堂武則天並沒有表態最後決定,但是狄仁傑的話字字誅心,讓武則天不得不重新思考傳位的問題。
話說武則天很有領導藝術和魅力,採用了一種近乎完美的方式向狄仁傑回應了自己的決定。溫暖了大臣的內心,體現了皇帝的視野和格局。同時向未來的皇帝傳達了大臣的忠心。這一招著實令人敬佩。
那是在聖歷二年(公元699年),武則天私下派使者前往房州,將廬陵王李顯秘密接回洛陽。她將李顯藏在帳後,召見狄仁傑,故意說起廬陵王之事,狄仁傑再次懇請立其為太子,情真意切,說道動情之處甚至哭泣不止。武則天看到如此深情,便將李顯喚出,輕鬆地對狄仁傑說,「朕現在將皇太子還給你。」狄仁傑扣頭跪拜。果然是一代名臣,沒有激動的忘乎所以,居然又振振有詞的說道,「子回朝,但卻無人知曉,人言紛紛,如何才能讓人相信呢?」武則天便先將李顯安頓在龍門,然後按禮節迎回宮中。滿朝文武,天下百姓全都歡欣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