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城之戰——北宋「太宗陣圖」首秀下八萬遼軍的敗北

2020-12-18 漫漫行旅路

「秋七月癸未,沙等及宋兵戰於高梁河,少卻;休哥、斜軫橫擊,大敗之。宋主僅以身免,至涿州,竊乘驢車遁去。」——《遼史本紀·第九》

時至今日,哪怕早已是千百年之後,宋遼的風流故事、慷慨悲歌也都已付諸於雲煙、淪為茶餘飯後的談資。當我們回望歷史,看到自詡為雄才偉略的宋太宗野心勃勃地揮兵北上,意圖一舉收復丟棄百年之久的燕雲十六州,最終卻來援遼軍所敗倉皇地乘著驢車逃遁的軼事典故時,都難免忍俊不禁,甚至為他起了一個現代的雅稱「粱河車神」。

當然,高居天穹的烈日、波濤洶湧的海浪況且都得遵循自然規律朝起夕落、此起彼伏,更何況趙光義也只是一位作為自然界生靈的普通「人」,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子」。

不過,就在高粱河之戰後不久,因為長時間的圍困燕京給予了遼軍反擊時機從而大敗的宋太宗趙光義憑藉著曾經跟隨兄長趙匡義多年戎馬徵戰的經歷敏銳地覺察到:乘勝追擊的遼軍很有可能越過邊境下大舉南下、擴大戰果

於是乎,經歷了燕京之敗後頭腦清醒的趙光義立即著手進行人事安排,防備遼軍的可能南下。

「遼人擾邊,命延進與崔翰、李繼隆將兵八萬御之,賜陣圖,分為八陣,俾以從事。」——《宋史·列傳·卷三十》

公元979年七月,一路南逃、好不容易得以安穩的趙光義任命:河陽節度使崔彥進鎮守關南(今河北高陽東);都鈐轄劉廷翰、鈐轄漢瓊戍鎮州(今河北正定);殿前都虞侯崔翰知定州,節制諸軍,防備遼軍可能的南下。

唯一令人啼笑皆非的一點就是:「紙上談兵」的宋太宗在給予主將便宜行事的權力以適應戰場瞬息萬變的局勢時,偏偏驕傲地將自己編撰的陣圖一同分發給了諸將,「神機妙算」的要求諸將在戰場上按照陣圖上的規划進行排兵布陣,並美名其為「平戎萬全陣

果不其然,同年九月初三,為報宋軍燕京之圍恥辱的遼國大軍接受了遼景宗耶律賢果的命令,兵分兩路南下侵宋

遼國中軍以燕王韓匡嗣為都統,南府宰相耶律沙為監軍。細化而來的東路軍則由在高粱河之站立下大功的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等人率領,沿平原開進;西路則由南京統軍使耶律善補率領,沿山後南趨。共計八萬遼軍自遼國南京(今北京)出發,兵鋒直指鎮州。

幸運的是,由於宋軍的提前預料,當同年九月三十日,各路遼軍進抵滿城西(今河北保定附近)集結時,受命抵禦遼軍南下的劉廷翰已經先行一步,率部列陣於徐河(今河北滿城北),而負責另一地的崔彥進同樣率所部自關南北上黑蘆堤(今河北容城西南),並轉而西進,沿長城口(今河北徐水西北)潛師遼軍側後,對遼軍形成夾擊之勢。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同樣負責抵禦遼軍南下的李漢瓊、崔翰等人亦紛紛撤離原定駐紮地抵達滿城附近會合,並下令按照趙光義所授「平戎萬全陣」排兵布陣,與遼軍對峙。

「翰等方按圖布陣,陣去各百步,士眾疑懼,略無鬥志。」 ——《宋史列傳卷三十》

宋軍的戰略目的固然達成,但宋軍大將按照趙光義陣圖布陣的戰術選擇卻讓底層的宋軍感到人心惶惶、不能自安。因為只有他們這些真正面對遼軍重騎的底層步卒才知道分散陣型對遼國騎兵來說就像是一場鬄盛宴。

好在,右龍武將軍、名門出身的趙延進不是一個迂腐之人。登高眺望的趙延進立即便看出了陣型的缺陷所在,經過內心仕途和勝利的激烈角逐後,與李繼隆等人選擇了「倘有喪敗,則延進獨當其責」「事有應變,安可預定,設獲違詔之罪,請獨當也。」的坦然,強烈要求主將劉廷翰進行變通、更換戰陣。

及此宋初名將薈萃之際,深諳兵不厭詐的宋軍主將在處理好內部事由後乾脆遣使詐降,試探試探遼軍的底色不曾想王室出生的韓匡嗣單純地聽信宋軍投降的噱頭,不顧名將耶律休耶律休哥的勸誡,放鬆了戒備。結果宋軍突襲,遼軍倉促應戰,指揮失措,大敗。

慌亂之際,韓匡嗣帶兵向西面逃竄突圍,卻又遭早已埋伏在後崔彥進伏擊,死傷甚眾。宋軍乘勝追擊,又斬殺遼兵萬餘,獲戰馬乾餘匹。等到耶律休哥收攏潰兵,再次擺出陣型迎敵時,見好就收的宋軍方才放棄了追殺。

和高粱河之戰類似,出於最高指揮者失誤的滿城之戰,最終以「關南言破契丹,斬首萬餘級」為結局,倉促結尾。#宋朝#

看完,還不點讚關注?茫茫人海,以後你可就遇不到我了哦!

相關焦點

  • 宋遼滿城之戰:太宗皇帝中二授陣圖,河北諸將抗旨得大捷
    宋遼第一次幽州之戰,在高梁河廝殺後,畫上句號。這場仗丟人,但丟人的只有太宗皇帝趙光義。最先叫囂收復幽州故土的是趙光義,但最先逃出幽州戰場的還是趙光義。除了他自己挨了遼軍兩箭,前線將士幾乎啥事沒有。仔細查看戰爭細節,就會發現:清沙河之戰,掃蕩幽州外圍,是趙光義帶兵去幹的。高梁河之戰,阻擊遼國主力,還是趙光義帶兵去幹的。這時候我們不禁要問,那些大宋猛將呢?太祖趙匡胤給趙光義留下的武將班底,完全可以說名將薈萃。但,第一次幽州之戰中,怎麼苦仗、硬仗全是趙光義自己上?一個原因是將軍們已經煩了。
  • 宋軍打敗仗是皇帝把陣圖當錦囊?趙匡胤:光義老弟,這活你真不行
    如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滿城之戰中,宋太宗以陣圖授諸將,命布成八陣;雍熙三年(986年),太宗親自部署北伐方略,對三路大軍從進軍到接戰進行詳細規劃;雍熙四年(987年)君子館之戰,太宗以陣圖部署劉廷讓、李繼隆分前後兩軍迎敵。
  • 陣圖那些事兒,北宋無將的原因
    比如,開寶三年(970年)六萬契丹鐵騎又來定州打草谷,當時趙匡胤命田欽祚率兵北上御遼,並習慣性的授予作戰方針。但田欽祚違背了趙匡胤的指示,最後打了一場教科書般的突圍戰,留下「三千打六萬」的神話。而趙匡胤也沒對田欽祚戰前違命之舉有任何處罰措施。
  • 滿城之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經典戰例
    自979年宋遼之間的第一場大戰——高梁河之戰開始,直到1004年的澶淵之盟換來百年和平為止,北宋與契丹遼國進行了長達25年的戰爭,期間大大小小一共打了17場。北宋軍隊雖然敗多勝少,不過還是取得了一些勝仗的,比如在緊接著高梁河之戰後的滿城之戰中,宋軍就擊敗數萬遼軍,取得前所未有的大捷。
  • 宋遼滿城之戰:宋軍雪恥高粱河,遼軍精銳盡出被斬過萬
    有鑑於此,北軍北面的各部駐紮部隊早有情報預警,紛紛在宋遼邊境地區集結——今保定市西北方向的滿城。最先抵達戰場的,是鎮州都鈐轄的雲州觀察使劉延翰所部,他駐紮在滿城的徐河一邊,準備在這裡與遼軍決戰。不久,李漢瓊、崔翰、趙延進、李繼隆等人也在遼軍還沒到戰場前就趕到了滿城。見此不知有人會不會發現宋軍將領中有一位是駐守鎮州的宋朝河陽節度使崔彥進。
  • 滿城之戰能夠取得勝利,與趙延進、李繼隆違抗皇帝命令有關?
    宋太宗狼狽地逃回京城,但也沒有忘了邊境布防的事,命河陽節度使崔彥進率部駐紮關南(今高陽東),以劉廷翰為都鈐轄、河陽節度使李漢瓊為鈐轄鎮守鎮州(今正定),殿前都虞候崔翰與定武軍節度使孟玄喆戍守定州,並授陣圖給崔翰,如遼軍入寇,按陣圖迎戰,告誡曰:「契丹必來侵邊,當會集眾兵設伏夾擊之,可大捷也」。
  • 宋遼戰爭始末,遼:我不負卿,實卿負我
    耶律沙從後面追擊,而休哥與斜軫兩軍也對宋軍實行超越追擊。宋軍大敗,死者萬餘人,連夜南退,潰不成軍。宋太宗慌忙之中找了一輛驢車乘坐,急速南逃。為防禦契丹乘勝南下,宋太宗命崔翰與孟玄喆屯兵定州,崔彥進屯兵關南,劉廷翰為都鈐轄與李漢瓊屯兵鎮州,由劉廷翰統一指揮。同時宋太宗又授諸將陣圖,命令他們,如果契丹來犯,必須依圖布陣。
  • 北宋騎兵弱雞?並不弱。威虜軍騎兵會戰,北宋眾將輪虐遼國鐵林軍
    這是發生在宋遼戰場上的一次戰鬥。 公元989年徐河之戰之後,宋遼兩國進入了持續十幾年的和平期。戰後的耶律休哥突然由契丹戰神變成了現世佛陀,據《遼史》載:「(徐河之戰後)休哥以燕民疲弊,省賦役,恤孤寡,戒戍兵無犯宋境,雖馬牛逸於北者悉還之」。
  • 陳二虎:滿城之戰能夠取得勝利,與趙延進、李繼隆違抗皇帝命令有關?
    宋太宗狼狽地逃回京城,但也沒有忘了邊境布防的事,命河陽節度使崔彥進率部駐紮關南(今高陽東),以劉廷翰為都鈐轄、河陽節度使李漢瓊為鈐轄鎮守鎮州(今正定),殿前都虞候崔翰與定武軍節度使孟玄喆戍守定州,並授陣圖給崔翰,如遼軍入寇,按陣圖迎戰,告誡曰:「契丹必來侵邊,當會集眾兵設伏夾擊之,可大捷也」。
  • 北宋對遼作戰鮮有勝績?這三場戰役,均以北宋大勝而告終
    但即便如此,綜合兩國的交戰結果會發現,北宋雖然在主動進攻時落得慘敗,但在防禦遼軍南下時卻勝率極高,接下來介紹北宋大敗遼軍的三個戰例。 唐河之戰 雍熙北伐和君子館之戰後,北宋損兵折將,元氣大傷,短時間內很難再組織起新的戰役,宋太宗的對遼策略開始由攻轉守,他命令前線將領堅壁清野,不要與遼軍交戰。
  • 前線將領違令改變宋太宗御賜陣圖,取得宋朝對遼第一次大勝
    高梁河之戰,宋太宗攜滅北漢之餘威,北上進攻遼國,結果被打得大敗,憑藉一輛驢車,奇蹟般地死裡逃生。逃回汴梁後,料到遼軍必將反攻,於是調兵遣將,安排得力大將領兵分別屯守要衝之地,準備抵禦遼軍南進。令殿前都虞侯崔翰知定州,節制緣邊諸軍,準其便宜從事。
  • 漢家重騎靜塞軍:北宋騎兵巔峰,硬剛遼國三支精銳,最後去了哪裡
    靜塞軍從軍士到戰馬全部披重甲,兵器除了弓箭外,全部配鉤連長槍。靜塞軍從成立之初就直面遼國精銳鐵騎鐵林軍,歷次對遼作戰中,靜塞軍未嘗敗績。靜塞軍的巔峰之戰是發生於988年(宋端拱元年、遼統和六年)唐河之戰和第二年的徐河之戰。
  • 宋遼雁門關之戰:契丹鐵騎來勢洶洶,猛將楊業十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二月,北宋發動滅國北漢之戰;六月;北宋發動收復燕雲之戰;七月,北宋兵臨幽州城下,卻慘敗高梁河。九月,契丹大軍發動復仇之戰,兵臨河北滿城。北宋河北諸將,迂迴突擊、三面圍攻,取得滿城大捷。但是,滿城之戰僅是契丹復仇的一個序幕。北宋與契丹,已經進入全面戰爭狀態。
  • 如何看待宋遼澶淵之盟
    宋遼兩軍大戰於遼南京城北的高粱河,宋軍敗北。高梁河之戰後,宋遼兩國多次會戰,互有勝負。鹹平六年(遼統和二十一年,1003年),宋遼兩軍在望都(今河北省望都)展開大戰,宋將王繼忠被擒。後來,他在宋遼兩國關係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景德元年(1004年)閏九月,遼聖宗及太后蕭綽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以南的十個縣為名,發兵南下。
  • 契丹第三次復仇:宋遼瓦橋關之戰,強宋餘威在,官家氣已衰
    公元979年,第一次幽州之戰,北宋雖然遭遇高梁河慘敗。但契丹人卻認準了自己才是受害者,所以報復之戰接連不斷。但這時候的北宋是強宋,而且非常強。契丹人的報復之戰,一直佔不到任何便宜。第一次報復:滿城之戰,遼軍喋血一萬三千人,丟下戰馬、輜重無數。高梁河之戰,遼軍繳獲的北宋輜重,差不多還了回來。這還不算完,北宋河北諸將順勢掩殺,擄掠了遼民三萬戶。
  • 北宋最厲害的國舅爺:耶律休哥驍勇善戰,卻被他擊敗三次
    之前介紹過遼國名將耶律休哥,他參與了多場對北宋的作戰,勝多敗少,取得了不少重大的軍事勝利,殺得宋朝人聞風喪膽,連小孩都被他的名字嚇得不敢哭泣。
  • 北宋國運一戰,卻毀在第一良將之手,從此再難收回燕雲十六州!
    七年後的雍熙三年,在接連解決了武功郡王趙德昭(宋太祖長子,自殺)、魏王趙廷美(太祖、太宗親弟,自殺)後,北宋朝廷已再無其他可以影響太宗系皇位的宗親。解決了內部問題,恰逢遼國新君登基,蕭太后攝政,宋太宗再次燃起了收復燕雲的念頭。早在雍熙元年,知雄州賀令圖上表說:「契丹主年幼,國事決於其母,其大將韓德讓寵幸用事,國人疾之,請乘其釁,以取幽薊。」
  • 後晉一個被後世無數次唾罵的朝代,竟也打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鐵血之戰
    按照之前晉遼之間的約定,石敬瑭尊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那麼出帝石重貴就應該管遼太宗叫爺爺。可是,血氣方剛的出帝剛剛蒞臨九五,正想大幹一番,不願意管只比自己大11歲的遼太宗叫爺爺,於是便宣布單方面結束後晉和遼之間的「友好關係」。一看這個幹孫子竟然如此不乖,身為爺爺的遼太宗那叫一個氣啊。看來不揍你一頓,你小子是不知道你爺爺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