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對遼作戰鮮有勝績?這三場戰役,均以北宋大勝而告終

2020-12-11 騰訊網

歷史上,北宋與遼國曾同時存在165年,在澶淵之盟以前,兩國你來我往,相互討伐,交戰數十年。在人們的普遍印象裡,北宋是絕對劣勢的一方,與遼軍作戰屢戰屢敗,毫無還手之力,事實上這種看法是不準確的。

由於五代時期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送給了契丹,導致北宋在建國時就天然失去了北方的長城防線,燕雲地區易守難攻,遼南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高池深,讓北宋初期的兩次北伐吃盡了苦頭,均以失敗告終。相反的是,契丹人居高臨下,屢次揮師南侵,華北平原一片開闊,契丹騎兵如魚得水。

但即便如此,綜合兩國的交戰結果會發現,北宋雖然在主動進攻時落得慘敗,但在防禦遼軍南下時卻勝率極高,接下來介紹北宋大敗遼軍的三個戰例。

雁門關戰役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也就是北宋第一次北伐後的第二年,這年三月,遼景宗派遣十萬大軍南下,由駙馬蕭咄李和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率領,直衝雁門關而來。馬步軍都指揮使是遼國南面官體系中武官的最高職位,統領騎兵和步兵,可見遼國對於此戰的重視程度。

當時負責防守雁門關的主要是兩位將領,三交都部署潘美和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楊業,簡單理解就是,潘美是山西戰區主將,楊業是山西戰區副將。

此時主將潘美此時正位於自己的三交口司令部,真正身在雁門關的只有楊業一人。潘美手下有五六萬宋軍精銳,其中多數分散於山西前線的各個隘口,最後分給楊業、負責防守雁門關的只有三千人,在兵力層面相比遼軍佔絕對劣勢。

獲得遼軍南下的消息後,楊業第一時間送信給潘美,要求其率大軍前來支援。雁門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遼軍雖然人多勢眾,但面對隘口上浴血奮戰的三千宋軍,仍然陷入苦戰。

正當戰局僵持之際,楊業率領幾百騎兵繞道西邊小路,突然出現在遼軍身後,向遼軍發動猛烈攻擊。此時潘美率領一萬多精銳騎兵及時趕到,雁門關城門大開,潘美率軍殺出,兩人南北夾擊,殺得天昏地暗,遼軍大敗,損失慘重,駙馬蕭咄李被斬殺,都指揮使李重誨被活捉,此戰宋軍以少敵多,大獲全勝。

唐河之戰

雍熙北伐和君子館之戰後,北宋損兵折將,元氣大傷,短時間內很難再組織起新的戰役,宋太宗的對遼策略開始由攻轉守,他命令前線將領堅壁清野,不要與遼軍交戰。

然而在這種狀況下,遼軍並未停止其南下的腳步,宋太宗端拱元年,也就是公元988年,這年的10月,遼聖宗親自率大軍南下,10月1日攻克涿州,11月1日突破長城口,防守長城口的宋朝守軍全部陣亡,11月11日攻克滿城,隨後南下直衝定州而來。

面對遼軍勢不可擋的氣勢,不少宋軍將領聽從宋太宗早先的命令,固守城池不敢主動出戰。當時的定州監軍袁繼忠對將士們悲憤地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如今敵寇就在眼前,如果我們手握重兵而不能把他們消滅掉,還談什麼保家衛國?現在,我將身先士卒,主動出擊,誓與敵人同歸於盡!」

一旁的定州都部署李繼隆說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當年君子館之戰我沒有突入重圍慷慨赴死,就是為了得到像今天這樣報效國家的機會!」二人說完,便率領麾下士卒直奔遼軍而去!

為了確保戰役的勝利,李繼隆事先將駐守易州的靜塞軍調到了唐河戰場,靜塞軍是北宋最精銳的騎兵軍團,士兵皆由塞北易州人組成,驍勇善戰。遼軍得知易州靜塞軍南下後,立即發兵攻陷了易州,俘虜了靜塞軍士兵的妻子兒女。

懷著滿腔的悲憤,上萬名靜塞軍騎兵在李繼隆將軍的指揮下率先衝入敵陣,徹底摧毀了遼軍的陣型,宋軍步兵隨即掩殺,遼軍潰敗,宋軍一路向北追擊,共計斬首一萬五千人。更重要的是,此戰還繳獲了遼軍遺棄的上萬匹戰馬,使得北宋的騎兵部隊得到了很好的補充。

威虜軍騎兵大會戰

宋真宗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的十月十六日,梁王耶律隆慶率領遼軍南下,行進到宋遼邊境的長城口時,與北宋邊境守將張斌相遇,隨即展開交戰。

此時天降大雨,道路泥濘,由於遼軍的弓弦皆為皮質,雨天溼滑不堪,遼軍騎兵的戰鬥力因此受損,宋軍趁此機會首戰告捷,擊敗了遼軍的先頭部隊。但遼國大軍隨後趕到,張斌察覺自己兵力懸殊,身後支援又尚未趕到,獨自迎戰遼軍主力恐怕兇多吉少,於是決定後撤到威虜軍另作打算。

而早在張斌退守威虜軍之前,宋真宗就已經派遣魏能、田敏、秦翰和李繼宣等將領率近三萬騎兵抵達威虜軍,列陣布防,準備迎戰遼軍主力。一眾將領的陣型排布是這樣的,魏能將軍率部坐鎮中路,秦翰和田敏兩位將軍分居左右兩翼,而李繼宣所部則作為預備隊,隨時準備出擊。

此外,宋真宗還命令楊嗣和楊延昭兩位將領率領6000騎兵埋伏在威虜軍西北方向的羊山,截斷了遼軍的退路。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楊延昭就是楊老令公楊業的兒子,楊家將的第二代人物。

遼國大軍洶湧而至,武裝到牙齒的重裝騎兵率先對魏能所在的中路發起衝擊,作為宋軍精銳中的精銳,魏能將軍親率宋軍騎兵發起了反衝鋒,宋遼戰爭史上罕見的騎兵大會戰拉開帷幕。

在左右兩翼的配合下,魏能將軍不但粉碎了遼軍的正面衝擊,還一箭射殺了遼軍統帥鐵林相公。主帥陣亡後,遼軍開始後撤,魏能所部在激戰過後留下休整,秦翰田敏兩位將軍則率部追擊,作為預備隊的李繼宣得到消息後也率部追擊。

當遼軍撤退到羊山時,早已守候在此的楊嗣、楊延昭率領麾下6000騎兵進行截殺。此時的遼軍在人數上遠多於楊嗣楊延昭,加上求生的本能,絕境之下的遼軍對面前的6000宋軍騎兵發動了猛烈反撲,楊嗣楊延昭節節後退,被迫退出羊山,但他們仍然起到了遲滯遼軍的效果。

秦翰田敏所部趁此機會咬住了遼軍的後衛部隊,李繼宣也率軍及時趕至羊山戰場,宋遼兩軍再次展開激戰。

連續經歷惡戰的秦翰田敏所部逐漸體力不支,相繼退出了戰場,只剩下李繼宣將軍率部血戰,李繼宣早年曾跟隨抗遼名將李繼隆北伐遼國,素有「驍勇」之名,此戰更是身先士卒,戰鬥中他多次因為戰馬中箭而更換戰馬,可見戰鬥的慘烈程度。

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李繼宣將軍和麾下將士越戰越勇,遼軍從羊山南麓敗退到羊山北麓,退到牟山谷時終於退無可退,宋軍大勝,遼軍慘敗。

此番戰役,宋軍殺敵兩萬多人,斬殺了包括遼軍統帥鐵林相公在內的15員遼軍將領,繳獲戰馬、鎧甲等物資無數,戰果豐碩。

小結

除上述戰例中提到的楊業、潘美、李繼隆、李繼宣等將領外,當時活躍在宋遼戰場,又擊敗過遼軍的北宋將領還有範廷召和荊嗣等人。可惜由於後來澶淵之盟的爭議性,導致人們在了解宋遼戰爭史時,更加側重於北宋初期對遼國的兩次失敗的北伐,比如高梁河之戰,幾乎成為了宋遼戰爭的代名詞,而上述戰例,包括一些沒有提及到的戰例在很大程度上都被忽視了,這對於那些曾在宋遼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將領們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

參考資料:《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

相關焦點

  • 聯金滅遼的十萬北宋大軍,為什麼不堪一擊、連戰連敗?
    已經和遼朝弭兵修好一百餘年的北宋統治集團,為了從遼朝手中奪取燕雲十六州之地、於重和元年(1118年)遣使從海路赴金,商議聯合滅遼事宜。此後,金宋使臣頻繁接觸,至宣和二年(1120年),雙方最終達成協議,決定聯合出兵攻遼,金取遼中京大定府,宋取遼南京析津府,遼亡之後,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於金國,金同意將燕雲十六州之地歸還給宋朝。
  • 北宋最厲害的國舅爺:耶律休哥驍勇善戰,卻被他擊敗三次
    之前介紹過遼國名將耶律休哥,他參與了多場對北宋的作戰,勝多敗少,取得了不少重大的軍事勝利,殺得宋朝人聞風喪膽,連小孩都被他的名字嚇得不敢哭泣。
  • 北宋騎兵弱雞?並不弱。威虜軍騎兵會戰,北宋眾將輪虐遼國鐵林軍
    宋朝一面完善對遼戰線的鎮、定、高陽關三路防禦體系,一面加大了對西北李繼遷部的軍事壓力。在耶律休哥的影響下,遼國雖然沒有直接發動對北宋的侵擾,但卻仍在為此做著準備。 公元997年,馬上皇帝宋太宗去世,嗯,至少太宗自己是這麼認為的。這成為遼國再次南徵的契機。公元998年,主張與北宋和平相處的耶律休哥去世,遼國南下再無阻礙。
  • 北宋西北禁軍戰鬥力強大,卻為何不能挽救北宋的滅亡!
    北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經濟文化昌盛繁榮的朝代,但是軍事實力卻異常低下。北宋兵制,全國士兵可分為禁軍,廂軍和鄉兵三部分。其中廂軍和鄉兵是地方部隊,戰鬥力相對較弱,而禁軍是軍中主力。禁軍主要又分成三部分,分別是河北禁軍、西北禁軍和中央禁軍,而南方地區所有禁軍加起來,人數也不如這三支禁軍中的一個。
  • 北宋抗遼頭號功臣去世,野史裡功勞卻歸了別人
    ,舉國終於可以長舒一口氣的年頭,一場澶州大戰,叫兇殘遼國心甘情願籤下《澶淵之盟》,這場持續二十五年的慘烈戰爭,終於平靜落幕了。但更響亮的,卻是戰場榮耀:宋遼之間二十五年血戰裡,他堪稱大宋軍界最叫兇悍遼軍懼怕的戰神級人物,這位忠勇戰將,正是北宋初年響噹噹的軍界第一人:大宋名將李繼隆!李繼隆,山西上黨人,父親是北宋開國名將李處耘,妹妹嫁給了宋太宗趙光義,也就是歷史上的明德皇后!在資歷很重要的大宋軍界,這樣的出身,基本不用上戰場玩命,只要安分守己,一輩子妥妥高官厚祿。但李繼隆,絕不甘心這樣!
  • 北宋無將?北宋三代「儒將」文韜武略平定百年邊患
    北宋鑑於五代十國時期軍人專權導致政局動亂、政權交替頻繁的弊端,宋太祖趙匡胤立國不久就通過「杯酒釋兵權」,確定了偃武修文的治國方略,同時改革軍隊管理制度,抑制武將權力,致使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大大削弱了軍隊戰鬥力。這一弊端在對遼作戰時表現突出。
  • 聯金滅遼的十萬宋軍,為何卻不堪一擊?
    北宋末年,長期受契丹人壓迫的女真族人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接著便以摧枯拉朽之勢向遼朝發起了全面進攻。已經和遼朝弭兵修好一百餘年的北宋統治集團,為了從遼朝手中奪取燕雲十六州之地、於重和元年(1118年)遣使從海路赴金,商議聯合滅遼事宜。
  • 從北宋與西夏的戰爭,看宋朝令人生畏的城防
    下面我們將從北宋與西夏的戰爭,去了解宋朝令人生畏的城防,為什麼說令人生畏呢?因為看著宋人的城池和防禦,完全沒有欲望去攻城,這不是簡單的一眼望去得出的,而是對宋的大大小小的戰役、血淋淋的例子得出的。 如此一來,反推動著西夏不去軍事侵略宋地,而是用較為柔和的敲詐錢帛去侵略,用宋人的資源養自己的兵馬。
  • 聯金滅遼,卻導致國家滅亡,北宋真的做錯了嗎?
    「聯金滅遼」是指宋朝徽宗年間,北宋政府趁著遼國衰落,與新興的金國結為同盟,共同滅遼的國策。
  • 北宋名將楊延昭 為何被稱為楊六郎
    其中之一就是北宋鎮守雁門關的大將楊延昭。楊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楊延朗,後改為楊延昭,亦稱楊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根據《宋史》所載,楊延昭是北宋抗遼名將楊業的長子。為何他被稱作「楊六郎」呢?原來,古人稱天狼星為六郎星,並認定其是將星,而楊延昭「智勇善戰」,威震遼國,因此被遼國人看成是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之為「楊六郎」。
  • 北宋九位皇帝真人畫像,太祖霸氣,仁宗斯文
    趙匡胤(927年-976年),北宋開國皇帝。初為五代十國時期後周武將,後通過「陳橋兵變」取得帝位,開創宋朝。圖為宋太宗趙光義畫像。趙光義(939年-997年),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祖之弟。初名趙匡義,後為避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趙光義在位期間親徵滅北漢,結束分裂割據局面,此後兩次對遼作戰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以失敗告終。圖為宋真宗趙恆畫像。
  • 如果北宋王朝1127年沒被金國滅亡,接下來北宋可能有哪些反金行動
    1216年,耶律留哥之弟耶律廝不又反叛哥哥與蒙古人,殺死三百蒙古使者,在澄州稱帝建立後遼。後遼可以看作是一個反蒙又反金的原遼國殘餘勢力。可見從1125 年大遼被金國滅亡到1212年,即使過了87年,原遼國殘餘勢力仍然在金國活躍。更不用說遼亡之初的那幾年了,北宋完全可以聯合利用這部份力量,共同抗金。
  • 北宋聯金滅遼,一次得不償失的背盟之舉
    政和五年(1115年),童貫引薦馬植面見宋徽宗,獻上聯金滅遼之策。馬植斷言,當地百姓一定會簞食壺漿迎接宋朝的王師。徽宗大喜過望,給馬植賜名趙良嗣。重和元年(1118年)、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兩次派人渡海到金國,提出宋金聯合滅遼的提議。宋徽宗還寫下親筆信,用原來給遼國的歲幣,換取金國支持北宋拿回燕雲十六州。
  • 北宋很厲害的國舅爺:耶律休哥驍勇善戰,卻被他擊敗三次
    介紹過遼國名將耶律休哥,他參加了對北宋的多次作戰,勝多敗少,取得了許多重大軍事勝利,宋朝人聽到風聲後嚇壞了,甚至孩子們也嚇不倒他的名字。但是戰場上幾乎沒有上升將軍。北宋方面雖然多次敗北,但有人擊敗了耶律休哥。不止一次,贏了三次。那麼,這位北宋名將究竟是誰呢?
  • 金十年滅遼,兩年亡北宋,但獲勝的關鍵並非金軍的善戰!
    1125年,金軍兵分兩路南下,掀開了滅宋戰爭的序幕,歷時兩年,最終在1127年的「靖康之變」中攻佔北宋都城汴京,俘虜徽欽二帝和整個趙宋皇室、朝臣,北宋宣告滅亡。遼宋兩國,對峙了將近兩百年,疆域、人口和綜合實力遠遠超出剛剛崛起的金國,卻被這個新銳勢力以摧枯拉朽之勢接連攻滅,從表面上看,最根本、最關鍵的因素,只能並且必須是金軍的勇猛善戰。實際上,從金軍攻遼滅宋的戰爭進程來看,似乎也能得到強有力的佐證。
  • 北宋聯金滅遼,南宋聯蒙滅金,兩宋讓仇恨蒙蔽了雙眼
    北宋時,中國並存的國家有:宋、遼、西夏、吐蕃諸部、大理、西州回鶻、黃頭回鶻、黑汗、高麗等。南宋時,中國並存的國家有:宋、金、西夏、吐蕃諸部、大理、蒙古諸部、西遼、高麗等大致8個國家。01北宋:聯金滅遼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於公元907年至公元1125年在世,共歷218年。
  • 縱橫天下的北宋西軍,取西夏、驅金兵,卻為何挽救不了北宋的滅亡?
    北宋的軍隊戰鬥力,自太祖皇帝趙匡胤開國以來,創下了襲荊湖、滅後蜀、平江南的傲人戰績,別看太宗趙光義不會打仗,但他指揮下的禁軍卻滅北漢、取河北、圍燕京,一路勢如破竹碾壓到了幽州城下,要不是趙光義的指揮紊亂,大腿中箭的他又怎會在高梁河之戰中出現趕著驢車瘋狂逃命的恥辱一幕。
  • 金國的強大與北宋的滅亡
    吳乞買是阿骨打的同母弟弟,在金太祖領兵在外作戰時,就處理著金國內政。金太宗繼位後繼續保持女真族的奴隸佔有制和軍事民主制的遺風。  金太宗繼位之時,在金、宋的聯合打擊下,遼朝的統治已經逐步瓦解。天會三年(1125年)五月,金朝大將完顏婁室在應洲餘睹谷俘虜了遼天柞帝,遼朝至此滅亡。同年八月,金太宗降封天柞帝為濱海王,天柞帝不久後死去。
  • 聯金滅遼,北宋亡。連蒙滅金,南宋亡。宋你是怎麼想的?
    北宋地圖北宋聯合金國滅遼當時的遼國其實和大宋的關係還不錯,建立了百年的和平。覆蓋了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之間,不僅阻斷了宋朝通向西域的道路,以前這裡是党項人的地盤,宋朝還能從這裡通向西域換取物資和戰馬,現在一下被打斷,這如何忍的了。遼國太厲害,打不過啊,就直接去找西夏的麻煩,這一打,哎呦不錯哦,還能打贏幾個戰役,收復幾千裡失地。於是宋人看到了希望,也找到欺負別人的快感,一發不可收拾。
  • 北宋文臣快樂?大宋終結者趙佶統治下誰都不快樂
    13郎得了一個歷史第一 這位十三郎說的就是王寀,是北宋一位著名文人。民間傳說他五歲的時候曾被人拐走,但他看到有一位官員從身旁走過的時候立刻呼救,結果人販子立刻逃走。5歲的王寀曾經把自己的針線縫在人販子的身上,利用這一點,後來官府抓到了人販子。宋仁宗非常高興對其進行了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