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北宋與遼國曾同時存在165年,在澶淵之盟以前,兩國你來我往,相互討伐,交戰數十年。在人們的普遍印象裡,北宋是絕對劣勢的一方,與遼軍作戰屢戰屢敗,毫無還手之力,事實上這種看法是不準確的。
由於五代時期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送給了契丹,導致北宋在建國時就天然失去了北方的長城防線,燕雲地區易守難攻,遼南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高池深,讓北宋初期的兩次北伐吃盡了苦頭,均以失敗告終。相反的是,契丹人居高臨下,屢次揮師南侵,華北平原一片開闊,契丹騎兵如魚得水。
但即便如此,綜合兩國的交戰結果會發現,北宋雖然在主動進攻時落得慘敗,但在防禦遼軍南下時卻勝率極高,接下來介紹北宋大敗遼軍的三個戰例。
雁門關戰役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也就是北宋第一次北伐後的第二年,這年三月,遼景宗派遣十萬大軍南下,由駙馬蕭咄李和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率領,直衝雁門關而來。馬步軍都指揮使是遼國南面官體系中武官的最高職位,統領騎兵和步兵,可見遼國對於此戰的重視程度。
當時負責防守雁門關的主要是兩位將領,三交都部署潘美和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楊業,簡單理解就是,潘美是山西戰區主將,楊業是山西戰區副將。
此時主將潘美此時正位於自己的三交口司令部,真正身在雁門關的只有楊業一人。潘美手下有五六萬宋軍精銳,其中多數分散於山西前線的各個隘口,最後分給楊業、負責防守雁門關的只有三千人,在兵力層面相比遼軍佔絕對劣勢。
獲得遼軍南下的消息後,楊業第一時間送信給潘美,要求其率大軍前來支援。雁門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遼軍雖然人多勢眾,但面對隘口上浴血奮戰的三千宋軍,仍然陷入苦戰。
正當戰局僵持之際,楊業率領幾百騎兵繞道西邊小路,突然出現在遼軍身後,向遼軍發動猛烈攻擊。此時潘美率領一萬多精銳騎兵及時趕到,雁門關城門大開,潘美率軍殺出,兩人南北夾擊,殺得天昏地暗,遼軍大敗,損失慘重,駙馬蕭咄李被斬殺,都指揮使李重誨被活捉,此戰宋軍以少敵多,大獲全勝。
唐河之戰
雍熙北伐和君子館之戰後,北宋損兵折將,元氣大傷,短時間內很難再組織起新的戰役,宋太宗的對遼策略開始由攻轉守,他命令前線將領堅壁清野,不要與遼軍交戰。
然而在這種狀況下,遼軍並未停止其南下的腳步,宋太宗端拱元年,也就是公元988年,這年的10月,遼聖宗親自率大軍南下,10月1日攻克涿州,11月1日突破長城口,防守長城口的宋朝守軍全部陣亡,11月11日攻克滿城,隨後南下直衝定州而來。
面對遼軍勢不可擋的氣勢,不少宋軍將領聽從宋太宗早先的命令,固守城池不敢主動出戰。當時的定州監軍袁繼忠對將士們悲憤地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如今敵寇就在眼前,如果我們手握重兵而不能把他們消滅掉,還談什麼保家衛國?現在,我將身先士卒,主動出擊,誓與敵人同歸於盡!」
一旁的定州都部署李繼隆說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當年君子館之戰我沒有突入重圍慷慨赴死,就是為了得到像今天這樣報效國家的機會!」二人說完,便率領麾下士卒直奔遼軍而去!
為了確保戰役的勝利,李繼隆事先將駐守易州的靜塞軍調到了唐河戰場,靜塞軍是北宋最精銳的騎兵軍團,士兵皆由塞北易州人組成,驍勇善戰。遼軍得知易州靜塞軍南下後,立即發兵攻陷了易州,俘虜了靜塞軍士兵的妻子兒女。
懷著滿腔的悲憤,上萬名靜塞軍騎兵在李繼隆將軍的指揮下率先衝入敵陣,徹底摧毀了遼軍的陣型,宋軍步兵隨即掩殺,遼軍潰敗,宋軍一路向北追擊,共計斬首一萬五千人。更重要的是,此戰還繳獲了遼軍遺棄的上萬匹戰馬,使得北宋的騎兵部隊得到了很好的補充。
威虜軍騎兵大會戰
宋真宗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的十月十六日,梁王耶律隆慶率領遼軍南下,行進到宋遼邊境的長城口時,與北宋邊境守將張斌相遇,隨即展開交戰。
此時天降大雨,道路泥濘,由於遼軍的弓弦皆為皮質,雨天溼滑不堪,遼軍騎兵的戰鬥力因此受損,宋軍趁此機會首戰告捷,擊敗了遼軍的先頭部隊。但遼國大軍隨後趕到,張斌察覺自己兵力懸殊,身後支援又尚未趕到,獨自迎戰遼軍主力恐怕兇多吉少,於是決定後撤到威虜軍另作打算。
而早在張斌退守威虜軍之前,宋真宗就已經派遣魏能、田敏、秦翰和李繼宣等將領率近三萬騎兵抵達威虜軍,列陣布防,準備迎戰遼軍主力。一眾將領的陣型排布是這樣的,魏能將軍率部坐鎮中路,秦翰和田敏兩位將軍分居左右兩翼,而李繼宣所部則作為預備隊,隨時準備出擊。
此外,宋真宗還命令楊嗣和楊延昭兩位將領率領6000騎兵埋伏在威虜軍西北方向的羊山,截斷了遼軍的退路。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楊延昭就是楊老令公楊業的兒子,楊家將的第二代人物。
遼國大軍洶湧而至,武裝到牙齒的重裝騎兵率先對魏能所在的中路發起衝擊,作為宋軍精銳中的精銳,魏能將軍親率宋軍騎兵發起了反衝鋒,宋遼戰爭史上罕見的騎兵大會戰拉開帷幕。
在左右兩翼的配合下,魏能將軍不但粉碎了遼軍的正面衝擊,還一箭射殺了遼軍統帥鐵林相公。主帥陣亡後,遼軍開始後撤,魏能所部在激戰過後留下休整,秦翰田敏兩位將軍則率部追擊,作為預備隊的李繼宣得到消息後也率部追擊。
當遼軍撤退到羊山時,早已守候在此的楊嗣、楊延昭率領麾下6000騎兵進行截殺。此時的遼軍在人數上遠多於楊嗣楊延昭,加上求生的本能,絕境之下的遼軍對面前的6000宋軍騎兵發動了猛烈反撲,楊嗣楊延昭節節後退,被迫退出羊山,但他們仍然起到了遲滯遼軍的效果。
秦翰田敏所部趁此機會咬住了遼軍的後衛部隊,李繼宣也率軍及時趕至羊山戰場,宋遼兩軍再次展開激戰。
連續經歷惡戰的秦翰田敏所部逐漸體力不支,相繼退出了戰場,只剩下李繼宣將軍率部血戰,李繼宣早年曾跟隨抗遼名將李繼隆北伐遼國,素有「驍勇」之名,此戰更是身先士卒,戰鬥中他多次因為戰馬中箭而更換戰馬,可見戰鬥的慘烈程度。
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李繼宣將軍和麾下將士越戰越勇,遼軍從羊山南麓敗退到羊山北麓,退到牟山谷時終於退無可退,宋軍大勝,遼軍慘敗。
此番戰役,宋軍殺敵兩萬多人,斬殺了包括遼軍統帥鐵林相公在內的15員遼軍將領,繳獲戰馬、鎧甲等物資無數,戰果豐碩。
小結
除上述戰例中提到的楊業、潘美、李繼隆、李繼宣等將領外,當時活躍在宋遼戰場,又擊敗過遼軍的北宋將領還有範廷召和荊嗣等人。可惜由於後來澶淵之盟的爭議性,導致人們在了解宋遼戰爭史時,更加側重於北宋初期對遼國的兩次失敗的北伐,比如高梁河之戰,幾乎成為了宋遼戰爭的代名詞,而上述戰例,包括一些沒有提及到的戰例在很大程度上都被忽視了,這對於那些曾在宋遼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將領們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
參考資料:《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