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於1115年在上京會寧府立國,國號金,隨後便舉兵攻遼,於1125年俘獲遼朝最後一位皇帝天祚帝,遼朝宣告滅亡,整個滅遼戰爭歷時十年。
1125年,金軍兵分兩路南下,掀開了滅宋戰爭的序幕,歷時兩年,最終在1127年的「靖康之變」中攻佔北宋都城汴京,俘虜徽欽二帝和整個趙宋皇室、朝臣,北宋宣告滅亡。
遼宋兩國,對峙了將近兩百年,疆域、人口和綜合實力遠遠超出剛剛崛起的金國,卻被這個新銳勢力以摧枯拉朽之勢接連攻滅,從表面上看,最根本、最關鍵的因素,只能並且必須是金軍的勇猛善戰。實際上,從金軍攻遼滅宋的戰爭進程來看,似乎也能得到強有力的佐證。
不過,筆者以為,假如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的話,便會發現原因並非如此簡單,實際上另有玄機。
首先,遼宋兩國,在金國崛起之際,對其真實的實力完全不清楚。
遼國建立之後,在女真人生活的東北地區採取的是非常鬆散、幾乎沒有任何約束力的管理模式,簡單粗暴並歧視性地將女真人劃分為三類:生活在原渤海國境內的定居女真稱為「順女真」,居住在邊境線附近半開化狀態的算「熟女真」,邊境線之外深山老林中的統統劃為「生女真」。
由於女真人的生活方式是半遊牧漁獵半農耕,部落遷徙稀鬆平常,遼國能準確掌握的人口數據只有「順女真」,對另外兩種在數量上佔據絕對多數女真人的數量反倒是兩眼一抹黑,再加上高麗早已臣服遼國,遼國沒有理由將自己的精銳部隊部署在這裡。
北宋與金國之間被遼國阻斷,雖然女真使節曾經與高麗使節一起多次到訪過汴京,北宋也曾經在籤訂海上之盟時派遣使節回訪過金國,但走馬觀花式地察看是難以獲取足夠信息的,故而北宋對於女真的真正實力同樣是兩眼一抹黑。
其次,遼宋兩國的戰略要地全都沒有精銳部隊。
「澶淵之盟」籤訂之後,遼宋兩國間實現了相對持久的和平,沒有了戰事,兩國邊境地區的軍隊自然而然的懈怠下來,武備鬆弛,紀律渙散,幾乎沒有什麼訓練。
要命的是,遼宋兩國的邊境線,從遼國佔據的燕雲十六州,到北宋的山西、河北等地,偏偏又都是戰略要地——戰鬥力最低下的軍隊,防禦最要害的地區,結果可想而知。
最後,遼宋兩國的精銳部隊,全都部署在西部,用來防禦西夏,鞭長莫及。
1124年,西遼的開國皇帝耶律大石帶著數百騎兵一路西行,到達遼國北疆重鎮——西北路招討司駐地可敦城,由於可敦城屬於西北邊防重鎮,邊防軍隊不得隨意徵調,軍隊在戰亂中得以保存,尚有數萬精銳,並且此地還擁有可騎乘的戰馬數十萬匹。耶律大石以此被班底,並爭取周圍部落的支持,開疆拓土,創建了一個疆域達350萬平方公裡的遼闊帝國。
倘若可敦城的數萬遼國精銳加入戰場的話,或許未必能挽救遼國滅亡的命運,但至少還有一戰之力,而在耶律大石為數不多幾次東進中,西遼軍基本上都獲得了勝利,可見一斑。
作為難兄難弟的北宋,唯一的精銳同樣是用來防禦西夏的十餘萬「西軍」,待到金軍橫掃中原之際,主力被打散東調的西軍,僅僅依靠殘兵敗,仍然迫使金軍止步與川陝交界。
金軍攻遼滅宋,都是用精銳打別人尋常軍隊,厲害全靠同行襯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