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十年滅遼,兩年亡北宋,但獲勝的關鍵並非金軍的善戰!

2020-12-11 歷史給人智慧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於1115年在上京會寧府立國,國號金,隨後便舉兵攻遼,於1125年俘獲遼朝最後一位皇帝天祚帝,遼朝宣告滅亡,整個滅遼戰爭歷時十年。

1125年,金軍兵分兩路南下,掀開了滅宋戰爭的序幕,歷時兩年,最終在1127年的「靖康之變」中攻佔北宋都城汴京,俘虜徽欽二帝和整個趙宋皇室、朝臣,北宋宣告滅亡。

遼宋兩國,對峙了將近兩百年,疆域、人口和綜合實力遠遠超出剛剛崛起的金國,卻被這個新銳勢力以摧枯拉朽之勢接連攻滅,從表面上看,最根本、最關鍵的因素,只能並且必須是金軍的勇猛善戰。實際上,從金軍攻遼滅宋的戰爭進程來看,似乎也能得到強有力的佐證。

不過,筆者以為,假如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的話,便會發現原因並非如此簡單,實際上另有玄機。

鐵浮屠

首先,遼宋兩國,在金國崛起之際,對其真實的實力完全不清楚。

遼國建立之後,在女真人生活的東北地區採取的是非常鬆散、幾乎沒有任何約束力的管理模式,簡單粗暴並歧視性地將女真人劃分為三類:生活在原渤海國境內的定居女真稱為「順女真」,居住在邊境線附近半開化狀態的算「熟女真」,邊境線之外深山老林中的統統劃為「生女真」。

由於女真人的生活方式是半遊牧漁獵半農耕,部落遷徙稀鬆平常,遼國能準確掌握的人口數據只有「順女真」,對另外兩種在數量上佔據絕對多數女真人的數量反倒是兩眼一抹黑,再加上高麗早已臣服遼國,遼國沒有理由將自己的精銳部隊部署在這裡。

北宋與金國之間被遼國阻斷,雖然女真使節曾經與高麗使節一起多次到訪過汴京,北宋也曾經在籤訂海上之盟時派遣使節回訪過金國,但走馬觀花式地察看是難以獲取足夠信息的,故而北宋對於女真的真正實力同樣是兩眼一抹黑。

女真

其次,遼宋兩國的戰略要地全都沒有精銳部隊。

「澶淵之盟」籤訂之後,遼宋兩國間實現了相對持久的和平,沒有了戰事,兩國邊境地區的軍隊自然而然的懈怠下來,武備鬆弛,紀律渙散,幾乎沒有什麼訓練。

要命的是,遼宋兩國的邊境線,從遼國佔據的燕雲十六州,到北宋的山西、河北等地,偏偏又都是戰略要地——戰鬥力最低下的軍隊,防禦最要害的地區,結果可想而知。

西軍

最後,遼宋兩國的精銳部隊,全都部署在西部,用來防禦西夏,鞭長莫及。

1124年,西遼的開國皇帝耶律大石帶著數百騎兵一路西行,到達遼國北疆重鎮——西北路招討司駐地可敦城,由於可敦城屬於西北邊防重鎮,邊防軍隊不得隨意徵調,軍隊在戰亂中得以保存,尚有數萬精銳,並且此地還擁有可騎乘的戰馬數十萬匹。耶律大石以此被班底,並爭取周圍部落的支持,開疆拓土,創建了一個疆域達350萬平方公裡的遼闊帝國。

倘若可敦城的數萬遼國精銳加入戰場的話,或許未必能挽救遼國滅亡的命運,但至少還有一戰之力,而在耶律大石為數不多幾次東進中,西遼軍基本上都獲得了勝利,可見一斑。

作為難兄難弟的北宋,唯一的精銳同樣是用來防禦西夏的十餘萬「西軍」,待到金軍橫掃中原之際,主力被打散東調的西軍,僅僅依靠殘兵敗,仍然迫使金軍止步與川陝交界。

金軍攻遼滅宋,都是用精銳打別人尋常軍隊,厲害全靠同行襯託!

相關焦點

  • 北宋聯金滅遼,南宋聯蒙滅金,兩宋讓仇恨蒙蔽了雙眼
    北宋時,中國並存的國家有:宋、遼、西夏、吐蕃諸部、大理、西州回鶻、黃頭回鶻、黑汗、高麗等。南宋時,中國並存的國家有:宋、金、西夏、吐蕃諸部、大理、蒙古諸部、西遼、高麗等大致8個國家。01北宋:聯金滅遼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於公元907年至公元1125年在世,共歷218年。
  • 宋朝先後聯金滅遼、聯蒙滅金,是自掘墳墓還是明智之舉?
    聯金滅遼,北宋亡。聯蒙滅金,南宋亡。
  • 大宋朝為什麼會犯「聯金滅遼」「聯蒙滅金」兩次戰略性失誤?
    在宋朝316年的歷史中犯過兩次致命的戰略錯誤,一次是北宋末期的聯金滅遼,另一次是南宋末期的聯蒙滅金。
  • 北宋聯金滅遼自己也被滅,南宋為何還要聯蒙滅金?
    經過兩年的溝通,宋金之間於1120年達成軍事合作同盟,金國進攻遼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境內),宋國進攻遼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共同滅遼之後,宋將原來給予遼的歲幣轉貢金國,金國則將中原失去的燕雲十六州歸還宋國。
  • 聯金滅遼,卻導致國家滅亡,北宋真的做錯了嗎?
    「聯金滅遼」是指宋朝徽宗年間,北宋政府趁著遼國衰落,與新興的金國結為同盟,共同滅遼的國策。
  • 北宋因「聯金滅遼」而亡,為什麼南宋不長記性執意還要「聯蒙滅金」?
    (「聯金滅遼」,北宋的滅亡頗有些咎由自取) 北宋通過「海上之盟」和金勾搭在一起,拋棄了數百年的盟友遼國,結果沒想到金國在滅亡遼國後順手就把北宋給滅了
  • 聯金滅遼,北宋亡。連蒙滅金,南宋亡。宋你是怎麼想的?
    北宋地圖北宋聯合金國滅遼當時的遼國其實和大宋的關係還不錯,建立了百年的和平。其中的主要方案就是聯金滅遼。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聯合金國的外交方面,宋朝覺得「天是王大,我是王二。」根本沒把女真人看在眼裡,就是下了個詔書,金國能同意嗎?和金人反覆談判,最後達成決議:將遼歲幣轉送金人,而擬取燕雲地」。可惜最後金人反悔了。「不許西京及平、灤、營三州,許以燕京並所管州鎮,書載若不夾攻,難應已許。
  • 聯金滅遼的十萬北宋大軍,為什麼不堪一擊、連戰連敗?
    北宋末年,長期受契丹人壓迫的女真族人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接著便以摧枯拉朽之勢向遼朝發起了全面進攻。
  • 319年的宋朝,經歷金代遼,元代金,為何最終無法躲過滅國之禍
    北宋與遼在國書中甘願互稱南北朝,而南宋更是向金稱臣稱侄,哪有一點天朝大國的風範。但是一直委曲求全的宋朝還是將國祚延續了足足319年,更甚大唐。宋朝雖然不能盡復國土,依然是頑強的挨過了金代遼,元代金這兩次「上國」的權力交替,可為何還是無法躲過滅國之禍呢?
  • 音頻再現(上)丨「聯金滅遼」,一紙同盟帶來的亡國之禍
    在很多人看來,北宋的滅亡,與「聯金滅遼」策略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因為遼國滅亡後,北宋便陷入了「唇亡齒寒」之境地。而面對瘋狂膨脹的金,北宋更是低估了它的實力和野心,最後竟活活將自己逼向了絕路。那麼,這個看似「作死」的方案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 音頻再現(下)丨「聯金滅遼」,一紙同盟帶來的亡國之禍
    在很多人看來,北宋的滅亡,與「聯金滅遼」策略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因為遼國滅亡後,北宋便陷入了「唇亡齒寒」之境地。而面對瘋狂膨脹的金,北宋更是低估了它的實力和野心,最後竟活活將自己逼向了絕路。那麼,這個看似「作死」的方案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 為什麼說南宋聯蒙抗金,比當年北宋聯金抗遼,還要更加「愚蠢」?
    在金軍的攻勢下,遼國的版圖一再縮水,曾經遼宋對峙的局面也被徹底打破。 雙方約定,北宋將在遼國滅亡後獲得燕雲十六州。但可惜的是,金國並未履行諾言,北宋君臣的計劃就此"打了水漂"。對此,《金史·本紀·太祖》中曾經有過相關記載: 二年正月庚寅,遼雙州節度使張崇降。使散睹如宋報聘,書曰:"所請之地,今當與宋夾攻,得者有之。"
  • 北宋聯金滅遼,一次得不償失的背盟之舉
    政和五年(1115年),童貫引薦馬植面見宋徽宗,獻上聯金滅遼之策。馬植斷言,當地百姓一定會簞食壺漿迎接宋朝的王師。徽宗大喜過望,給馬植賜名趙良嗣。重和元年(1118年)、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兩次派人渡海到金國,提出宋金聯合滅遼的提議。宋徽宗還寫下親筆信,用原來給遼國的歲幣,換取金國支持北宋拿回燕雲十六州。
  • 宋金戰爭最後20年:南宋明知唇亡齒寒,為何還要「聯蒙滅金」?
    當年,晉獻公向虞國借路伐虢國,虞國一位大臣向國君勸諫說:虞、虢兩國,就像是嘴唇和牙齒的關係,如唇亡,齒必寒。但虞國國君並未聽從勸告,最終晉國在滅了虢國以後,也把虞國給滅了。
  • 與黃河死扛的北宋,不作你會死?一本書坑了三個朝代
    也許你還不知道,一個小人物,是名不見經傳的哪種小,小到我們都不知道,他寫了一本關於黃河的書,不但讓大宋速亡、讓金、元受累,還讓黃河危害了近千年(這話可能說得有點嚴重,但不誇張)。李垂這個人你聽說過沒有?
  • 為何宋代之後,大家對「北宋無將,南宋無相」的看法根深蒂固?
    不過無論北宋,還是南宋一直被外敵環伺,兩宋都以「弱宋」聞名於後世。對於「北宋無將,南宋無相」也成為兩宋時局的代名詞。似乎對於北宋缺乏善戰的將領,南宋沒有傑出的宰相,在人們心中已經生根發芽,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
  • 聯金滅遼的十萬宋軍,為何卻不堪一擊?
    北宋末年,長期受契丹人壓迫的女真族人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接著便以摧枯拉朽之勢向遼朝發起了全面進攻。已經和遼朝弭兵修好一百餘年的北宋統治集團,為了從遼朝手中奪取燕雲十六州之地、於重和元年(1118年)遣使從海路赴金,商議聯合滅遼事宜。
  • 【歷史大爆炸】明明有北宋「聯金滅遼」的前車之鑑,為何南宋還是要「聯蒙滅金」?
    王夫之曾經評價南宋「聯蒙滅金」,稱:「借金滅遼失中原,借元滅金失江左」。我們知道,人或者國家犯錯誤並不可怕,但可怕的是同一個錯誤連續犯兩次。都說歷史是帝王的良師, 那麼南宋的統治者為何會蠢到重蹈覆轍,既不吸取歷史教訓,又缺乏長遠戰略眼光呢?                         事實究竟是如何呢?
  • 縱橫天下的北宋西軍,取西夏、驅金兵,卻為何挽救不了北宋的滅亡?
    北宋的軍隊戰鬥力,自太祖皇帝趙匡胤開國以來,創下了襲荊湖、滅後蜀、平江南的傲人戰績,別看太宗趙光義不會打仗,但他指揮下的禁軍卻滅北漢、取河北、圍燕京,一路勢如破竹碾壓到了幽州城下,要不是趙光義的指揮紊亂,大腿中箭的他又怎會在高梁河之戰中出現趕著驢車瘋狂逃命的恥辱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