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爆炸】明明有北宋「聯金滅遼」的前車之鑑,為何南宋還是要「聯蒙滅金」?

2021-02-23 鼓樓微訊

王夫之曾經評價南宋「聯蒙滅金」,稱:「借金滅遼失中原,借元滅金失江左」。

我們知道,人或者國家犯錯誤並不可怕,但可怕的是同一個錯誤連續犯兩次。都說歷史是帝王的良師, 那麼南宋的統治者為何會蠢到重蹈覆轍,既不吸取歷史教訓,又缺乏長遠戰略眼光呢?  

                       

事實究竟是如何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蒙古滅金是一個長期過程,起始於1210年結束於1233年,前後長達23年。

戰爭開始,金國人口千萬,幅員千裡,根本不在乎蒙古這樣的小國,但隨著戰爭的進展,蒙古不斷取得勝利,金國一敗再敗,被迫從中都(北京)遷都汴京(開封),依託黃河、潼關苟延殘喘。最後,在被迫放棄汴京,在蔡州徹底滅亡。

在這麼一個長達23年的過程中,南宋對於蒙古和金國的態度,是根據戰爭的進展從而不斷加以調整。

並不是說,一開始南宋就要和蒙古滅金,或者說南宋不同意聯合蒙古進攻金國,就能阻止金國滅亡一樣。


一、預感金國滅亡不可避免,但不知道如何應對

南宋最早得知蒙古進攻金國是在1211年,這一年,距離第三次宋金戰爭已經過去了四年。

6月,按照慣例,宋朝使臣餘嶸前往金國中都祝賀金國皇帝的生日,但讓餘嶸感到奇怪的是,他走到涿州就無法前進了。

很快,餘嶸得知蒙古軍隊正在大舉進攻金國,而且在野狐嶺一戰中,金國三十萬精銳軍隊被全殲。

取勝的蒙古軍隊已經進入居庸關,前鋒直抵中都城下,金國被迫宣布戒嚴。惶惶不可終日的金國君臣,自然無暇接見前來祝壽的南宋使團,餘嶸等人被迫折返。

回去之後,餘嶸匯報了金國蒙古開戰,並且被打的潰不成軍的消息:

「今韃靼堅銳,即女真崛起之初,而金人沮喪銷耍,有舊遼滅亡之勢」,並建議乘此時「深詔大臣,講求所以備邊自治者」以應對時局變化。

此時,南宋有識之士立即意識到當年的歷史要重演:金國滅亡不可避免,南宋蒙古成為鄰國不可避免。

然而,南宋上下找不到什麼辦法加以應對:既不能主動進攻金國,也不能去聯絡蒙古。

於是,除了下令江淮、京湖、四川三個制置司加強防備外,並沒有制訂出一套應急預案加以應對未來的局勢。

二、1214年金國遷都汴京後,南宋內部出現兩種不同聲音

早在嘉定七年,即1214年,成吉思汗就打算派使臣速不罕前往宋朝,企圖與之結盟並夾攻金國。不過由於交通不便,速不罕最終未能成行。

在這期間,蒙古多次大舉入侵金國,失去抵抗能力的金國只能坐看蒙古騎兵在長城以南,黃河以東,以北的腹地大肆燒殺搶掠。

1214年,金國被迫放棄中都,遷都汴京。7月12日,金國使臣抵達臨安,宣布了遷都的消息。

孱弱的女真使得南宋上下對金國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朝廷內部分成兩派大臣:

有主張強硬的:

起居舍人真德秀向宋寧宗奏報,建議停止歲貢,用節省下來的錢犒賞軍隊,整修武備。真德秀的主張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建議停止通好女真,不再繳納歲幣,同時派駐軍隊防備淮河沿岸。

還有人主張暫時表面不斷絕關係,而是以種種藉口拖延歲幣等手段。

也有主張扶持的:

所謂,「一弱虜滅,一強敵生,猶未足以為喜也。」比如淮西漕臣喬行簡就提議說,強大的蒙古人足以滅亡金國,金國宋國雖然是世仇,但現在是南宋的屏障,古人講唇亡齒寒不可不引起注意。因此,應該繼續給金國輸血,幫助他們抵抗蒙古。權工部侍郎徐應龍也不無擔憂地說:「金人窮而南奔,將溢出而蹈吾之境。金亡,更生新敵,尤為可慮。」

兩派主張都有很多人支持,右丞相史彌遠傾向於扶持,認為「宜姑與幣,使得拒韃」。

不過,南宋理宗最後採納了強硬派的意見:正式停止付給金國歲幣。

一方面停止歲幣,一方面,南宋也在與蒙古密切接觸:

比如,嘉定十一年(1218年),蒙古遣使與南宋接觸,宋寧宗亦表達了與蒙古進一步接觸的意願。

 

嘉定十三年(1220年),淮東制置使賈涉奉朝廷命令遣趙珙出使蒙古,並受到木華黎的熱情款待。同年,宋廷還派遣苟夢玉出使,並見到了成吉思汗。

三、不作死不會死的典型:金國主動發起第四次宋金戰爭

俗話說,不作死不會死。

南宋儘管停止了歲幣,但沒有斷絕兩國外交關係, 口頭上只是建議金國縮減歲幣數額,降到隆興二年的數目:即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

然而,金國皇帝一口予以回絕。

因為失去河北、山西,僅僅憑藉河南一地無法供養30萬的龐大軍隊。金國主戰派很快想到了「弱宋」,有大臣認為「吾國兵較北誠不如,較南則制之有餘力。」

於是,金國皇帝宣宗完顏珣與丞相朮虎高琪等人打算「取償於宋」,以南宋不繳納歲幣為理由,主動發起了侵略南宋的戰爭。不過此一時彼一時,被蒙古打的吐血的女真人已經無法通過戰場來獲取利益。

第四次宋金戰爭持續數年後,金國最後的二十萬精銳多次被南宋擊敗,不僅損兵折將,而且根本無法取得進展。

四川方向,名將完顏阿鄰戰死蜀口;京湖方向,猛將黃摑阿魯答被俘;兩淮方向,時全更是「一軍全沒」。

《金史》評價:

「宣宗南伐,士馬折耗十不一存」,「國家精銳幾近喪」,「樞府武騎盡於南」。

最終,迫於兩線作戰的壓力,只能放棄進攻南宋。

其實,如果金國能象徵性減免部分歲幣,史彌遠就可以以此為理由強行通過廷議,但愚蠢的金國君臣根本沒有給史彌遠說話的機會,更嚴重的是,金國南侵打破了宋廷以金為屏障的幻想,相關的爭論也停止下來。

金國自作孽的舉動,卻導致南宋方面失去了和平的興趣,原本主張維持和好的丞相史彌遠,也被迫改為對金強硬。

事實上,在蒙古的連續打擊下,金國統治區域內的山東、山西、遼東、河北已經殘破不堪。遷都到汴京以後,只能依靠黃河、潼關防禦蒙古進攻。

南宋無論是否支付歲幣,都已經無法改變金國滅亡的命運。隨著西夏的滅亡,金國開始了最後的倒計時。

四、南宋最終決定聯蒙滅金

早在1227年,成吉思汗曾經留下遺言:「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

紹定三年(1230年),蒙古的攻勢嚴重受挫,在攻打慶陽、衛州、潼關等諸戰役中接連敗北,「假道滅金」再一次被提上日程。紹定四年(1231年),蒙軍攻克鳳翔後,窩闊臺召集蒙古諸王大臣商議滅金。最終通過如下決議:拖雷率右路軍自鳳翔過寶雞,渡渭水,迂迴四川後沿漢水之下,進入河南,從背後攻擊金軍,而窩闊臺率中路軍自白坡渡黃河,斡晨那顏率西路軍由濟南西下。

紹定三年(1230年)蒙軍進攻鳳州後,利州路安撫使兼知興元府郭正孫就根據蒙軍遊騎動向推斷出蒙軍必將由東道入宋境,但桂如淵卻接受了蒙軍「必自西入宋境」的錯誤意見。這似乎已經註定悲劇即將釀成。

紹定四年(1231年)四月,蒙軍果然從東道入境,一時之間宋軍來不及重新部署,只能眼睜睜看著蒙軍入境。更為惡劣的是,桂如淵此時忘記了自己的責任,不僅沒有組織有效抵抗,反而逃到合州躲了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宋廷又急令京湖制置使陳賅領兵增援四川。很快,蒙軍擊敗金州宋軍,迅速沿漢水直下京西南路。此時南宋急調孟珙前去攔截,但為時已晚,逃過孟珙追擊的蒙軍順利進入金國境內。

由於主帥完顏合達、副帥移剌蒲阿之間相互掣肘,金軍數次貽誤戰機,最終,拖雷率領的西路蒙軍在三峰山全殲金國最後十萬精銳,金國末代皇帝金哀宗在汴京被包圍前,率軍隊逃離。

此時的金國,滅亡已經是指日可待了。醒悟過來的金哀宗派使臣以「唇亡齒寒」的道理,試圖說服南宋,不過一切都已經太晚,因為此時的金國,已經失去了作為「唇」的實力了。

這一年,蒙古使臣前往南宋,要求和南宋聯軍滅亡金國,不少朝中大臣都認為可以乘機報「靖康之恥」,以及一百多年來的血海深仇。

儘管淮安安撫使趙範舉例當年聯金滅元,最終招來禍患的「海上之盟」加以反對。

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南宋除了聯合蒙古,已經別無更好的對策。

名將孟珙也認為:

「倘國家事力有餘,則兵糧可勿與。其次當權以濟事。不然,金滅,(蒙古)無厭,將及我矣。」

意思就是,南宋並不具備坐山觀虎鬥的優勢,與其坐看金國滅亡,不如抓住機會「和蒙」。

最終,宋理宗拍板派使臣回復蒙古,同意聯軍滅金。

在滅亡金國的過程中,南宋收復了包括壽、泗、宿、毫、海州,共五州、一軍、二十縣之地在內的兩淮全境。此外,京西方向,又收復唐、鄧、息三州十一縣,京東得邳州二縣。

因此,從總體來看,南宋聯蒙滅金和聯金滅遼並不可相提並論。

所以,南宋對金國的態度 是隨著時間的變化,金國實力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如果金國能夠抵禦蒙古,那麼南宋自然不會冒險去破壞和平,聯絡蒙古進攻。
反而是因為金國滅亡指日可待,南宋除了主動出兵為自己多爭取一點利益外別無選擇,才最終選擇與蒙古結盟。

相關焦點

  • 北宋聯金滅遼,南宋聯蒙滅金,兩宋讓仇恨蒙蔽了雙眼
    北宋時,中國並存的國家有:宋、遼、西夏、吐蕃諸部、大理、西州回鶻、黃頭回鶻、黑汗、高麗等。南宋時,中國並存的國家有:宋、金、西夏、吐蕃諸部、大理、蒙古諸部、西遼、高麗等大致8個國家。北宋聯金滅遼是宋徽宗一個錯誤的決策,是北宋被仇恨蒙蔽了雙眼,殊不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北宋如果不與金國共同滅遼的話,金國是誰也滅不掉的,這樣三國可以共同存在。
  • 宋朝先後聯金滅遼、聯蒙滅金,是自掘墳墓還是明智之舉?
    (聯金滅遼)聯金滅遼是宋徽宗年間的北宋國策。北宋朝廷念念不忘收復燕雲十六州,於是趁著遼國衰落,與新興的金國結為同盟,共同滅遼。北宋聯金滅遼想奪回燕雲十六州,想重建漢人北方國防生命線,在宋金聯合滅遼的過程中,女真統治者看到了宋王朝的腐敗,宋軍中無能的將士較多,其中攻燕之戰把宋朝的腐朽虛弱,暴露無遺。滅遼後,更使北宋完全暴露在金的侵略威脅之下,金兵揮師南下擄北宋二帝及宗室而去,北宋滅亡。
  • 北宋聯金滅遼自己也被滅,南宋為何還要聯蒙滅金?
    由於這一時期的金國只是蜷縮在東北一隅,所以宋金之間並不接壤,宋國的使臣要想抵達金國,只能橫渡渤海,因此這種會盟也稱「海上之盟」。經過兩年的溝通,宋金之間於1120年達成軍事合作同盟,金國進攻遼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境內),宋國進攻遼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共同滅遼之後,宋將原來給予遼的歲幣轉貢金國,金國則將中原失去的燕雲十六州歸還宋國。
  • 大宋朝為什麼會犯「聯金滅遼」「聯蒙滅金」兩次戰略性失誤?
    在宋朝316年的歷史中犯過兩次致命的戰略錯誤,一次是北宋末期的聯金滅遼,另一次是南宋末期的聯蒙滅金。
  • 北宋因「聯金滅遼」而亡,為什麼南宋不長記性執意還要「聯蒙滅金」?
    (「聯金滅遼」,北宋的滅亡頗有些咎由自取) 北宋通過「海上之盟」和金勾搭在一起,拋棄了數百年的盟友遼國,結果沒想到金國在滅亡遼國後順手就把北宋給滅了
  • 宋金戰爭最後20年:南宋明知唇亡齒寒,為何還要「聯蒙滅金」?
    僅在宋朝時期,就發生過至少兩次:一次是北宋的「聯金滅遼」,導致北宋也在隨後被金所滅;另外一次則是南宋的「聯蒙滅金」,結果金亡後,南宋也重蹈了北宋的覆轍。 但是,如果我們還原宋金戰爭最後20年的歷史就會發現:南宋的選擇其實與北宋有本質區別,看似違背「唇亡齒寒」的道理,但實際上卻是十分明智的。
  • 南宋聯蒙滅金無大錯,金國已無「唇」的地位,孟珙對時局評價準確
    後世一直在爭論,南宋和蒙古聯盟是自尋死路,重蹈了海上之盟的覆轍,也就是聯金滅遼,最後導致金國直接把北宋也滅了,前車之鑑啊,南宋朝堂也是爭論得不可開交,是聯蒙還是聯金,這成為南宋的一道難題。但是我要說的是,南宋在紹定六年,徹底敲定了聯蒙滅金的計劃,並不是錯誤的,可以說利大於弊,聯蒙滅金和聯金滅遼的具體情況,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 319年的宋朝,經歷金代遼,元代金,為何最終無法躲過滅國之禍
    北宋與遼在國書中甘願互稱南北朝,而南宋更是向金稱臣稱侄,哪有一點天朝大國的風範。但是一直委曲求全的宋朝還是將國祚延續了足足319年,更甚大唐。宋朝雖然不能盡復國土,依然是頑強的挨過了金代遼,元代金這兩次「上國」的權力交替,可為何還是無法躲過滅國之禍呢?
  • 為什麼說南宋聯蒙抗金,比當年北宋聯金抗遼,還要更加「愚蠢」?
    雙方約定,北宋將在遼國滅亡後獲得燕雲十六州。但可惜的是,金國並未履行諾言,北宋君臣的計劃就此"打了水漂"。對此,《金史·本紀·太祖》中曾經有過相關記載: 二年正月庚寅,遼雙州節度使張崇降。使散睹如宋報聘,書曰:"所請之地,今當與宋夾攻,得者有之。"
  • 南宋「聯蒙滅金」是對是錯?會像「海上之盟」那般重蹈覆轍嗎?
    在兩宋時期,有兩次聯盟極其重要,一是北宋時期的「海上之盟」,二是南宋時期的「聯蒙滅金」。這兩個聯盟,可以說有著極高的相似度,都是聯合一個強國滅了一個弱國,讓強國更強,最後自己也被強國滅了國。因此,很多人覺得南宋聯合蒙古一起消滅了金國,是個極大的錯誤,加速了自己的死亡。
  • 聯金滅遼,卻導致國家滅亡,北宋真的做錯了嗎?
    「聯金滅遼」是指宋朝徽宗年間,北宋政府趁著遼國衰落,與新興的金國結為同盟,共同滅遼的國策。
  • 宋朝的兩次「騷操作」之「聯蒙滅金」
    蒙、金、宋形勢圖這次的聯蒙滅金是蒙古國主動請求的,並且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派遣使者到南宋邀約。再加上金國最後多次的錯誤決策,致使南宋最後倒向了蒙古這一邊。這樣來看,宋朝的這次「騷操作」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仍舊不能原諒。在金國就要滅亡之際,在宋廷看來金國已經喪失了作為南宋屏障的作用。於是,聯蒙滅金開始在朝中佔據上風,至此,宋蒙盟約初成。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年)十一月蒙軍再次進攻金國的時候,南宋也出兵相助一起圍攻開封。最後開封城破,金哀宗率餘眾逃往蔡州。
  • 南宋聯蒙滅金是背信棄義?其實是金國不作不死
    當金國還在渾然不覺,南宋已經發現了蒙古的威脅。所以,當1211年起,蒙古和金朝在北方殺得天昏地暗時,隔岸觀火的南宋王朝,非但沒有如後世某些嘲笑的那般幸災樂禍,相反卻是神經緊繃,早早開始精心應對。名臣真德秀給南宋定下三策,既有聯蒙滅金也有聯金抗蒙,每一條都有詳盡方略。大臣喬行簡更有石破天驚言論:應當增大對金國的援助,叫金國變成抵禦蒙古的屏障。
  • 音頻再現(上)丨「聯金滅遼」,一紙同盟帶來的亡國之禍
    在很多人看來,北宋的滅亡,與「聯金滅遼」策略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因為遼國滅亡後,北宋便陷入了「唇亡齒寒」之境地。而面對瘋狂膨脹的金,北宋更是低估了它的實力和野心,最後竟活活將自己逼向了絕路。那麼,這個看似「作死」的方案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 音頻再現(下)丨「聯金滅遼」,一紙同盟帶來的亡國之禍
    在很多人看來,北宋的滅亡,與「聯金滅遼」策略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因為遼國滅亡後,北宋便陷入了「唇亡齒寒」之境地。而面對瘋狂膨脹的金,北宋更是低估了它的實力和野心,最後竟活活將自己逼向了絕路。那麼,這個看似「作死」的方案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 北宋因「聯金滅遼」而亡,為什麼南宋最後反來卻要「聯蒙滅金」?
    關於金被蒙古追著打,接下來該怎麼辦?南宋時期朝廷議論紛紛分為兩派,一方是在想史彌遠與喬行為代表的鴿派他們認為「強韃漸興,其勢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這時候連金都不是蒙古的對手,大家還在想啥呢?下一個倒黴蛋指定是自己,所以大家快點給金提供點物資幫助一下金國,這樣讓金在北方擋著蒙古不就好了?
  • 北宋聯金滅遼,一次得不償失的背盟之舉
    政和五年(1115年),童貫引薦馬植面見宋徽宗,獻上聯金滅遼之策。馬植斷言,當地百姓一定會簞食壺漿迎接宋朝的王師。徽宗大喜過望,給馬植賜名趙良嗣。重和元年(1118年)、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兩次派人渡海到金國,提出宋金聯合滅遼的提議。宋徽宗還寫下親筆信,用原來給遼國的歲幣,換取金國支持北宋拿回燕雲十六州。
  • 聯金滅遼,北宋亡。連蒙滅金,南宋亡。宋你是怎麼想的?
    馬植在遼國出任光祿卿,本來很有油水,但是這傢伙人緣不好,經常被欺負。所以跑來宋朝,以為這裡是中原上國,禮儀之邦,能混的 很好,其實半斤八兩。兵權在手的童貫這兩個人一拍即合,來見宋徽宗,給宋徽宗吹噓各種遼國的腐敗,軟弱,讓宋徽宗以為遼國一戰可破。其中的主要方案就是聯金滅遼。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 歷史故事
    蕭峰在帶著小姨子治病的時候還結識了女真英雄完顏阿骨打,那個把北宋幹成了南宋的金的創始人;北邊的契丹(國號叫遼)、東北的女真(國號叫金)、西北的西夏(其實應該叫夏,党項族建立)、西邊的吐蕃、西南的大理、把當時北宋時期的整個歷史元素都包羅了,對還加上慕容復是燕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