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宋與西夏的戰爭,看宋朝令人生畏的城防

2020-12-14 騰訊網

前言

《孫子兵法》云:「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一守一攻,一天一地,正合天地陰陽二數。中國歷史上,擅攻王朝有漢朝、隋朝、唐朝、明朝、明朝,不過這些王朝的擅攻往往只是一段時期亦或者說是一位皇帝在位時期是擅攻的,而不是說王朝由始至終都保持這種狀態。擅守的王朝則有宋朝,鼎鼎有名的擅守,從頭守到尾,不擅守就只能被滅亡,只有挨打和敗仗的份,不擅守還能怎麼辦。宋王朝初期對外戰爭中時常打著敗仗,後來逐漸轉攻為守,不耗費那麼多精力、軍隊和錢糧進攻敵國,轉型為以守代攻以守獲勝。宋王朝就是那種「藏於九地之下」的善守者。

兩宋時期可以說是中原王朝面臨的敵國勢力最多「最強」(相比較而言,宋太弱了,因此襯託出對方強大)的時代。北宋時有西夏、遼朝、吐蕃、大理,南宋時有西夏、金朝、蒙古、大理,宋王朝的太平年歲不是國力帶來的,而是一次次歲貢付出億萬錢帛換來的,是屈辱的,是一種飲鴆止渴的處理手段。同樣,當金錢解決不了問題時,宋王朝只能被迫走上戰場,依託城池抵禦外敵入侵,由此以來換取和平之道路,這段幾乎全是守城的歷史,在中國軍事史留下別有風採的一筆。下面我們將從北宋與西夏的戰爭,去了解宋朝令人生畏的城防,為什麼說令人生畏呢?因為看著宋人的城池和防禦,完全沒有欲望去攻城,這不是簡單的一眼望去得出的,而是對宋的大大小小的戰役、血淋淋的例子得出的

如此一來,反推動著西夏不去軍事侵略宋地,而是用較為柔和的敲詐錢帛去侵略,用宋人的資源養自己的兵馬。

西夏與北宋的齷齪

西夏是兩宋時期位於中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党項人的政權,自稱邦泥定國白高大夏國、西朝。唐朝末年唐僖宗時代,党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度使,因平黃巢有功、一度收復長安,得賜國姓(即一種榮譽)。從此之後李思恭的後代以夏國公的身份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據有銀州、夏州、綏州、宥州與靜州等五州之地。五代十國的大混戰時期,李氏族長對當政強國都是俯首稱臣,表現得無比順服,從而得到當地的統治地位和大量賞賜,以及之後與遼宋保持錯綜複雜的外交關係。宋太祖趙匡胤執政後期,雖對地方藩鎮的兵權奪去,但西北少數民族的政策還是相對寬宥的,「許之世襲」

可到李繼捧上任夏州節度使後,不能很好的解決家族內即將爆發衝突的矛盾,遂親率族人前往大宋京師面見宋帝,表示願意獻出銀、夏、綏、宥四州八縣地方表示徹底臣服。李繼捧願意,其族弟李繼遷等人不肯,便藉故不去京師,而是逃到夏州三百裡外的地斤澤集結反宋武裝,進行襲擾宋境的軍事活動。本來北宋是佔有極大優勢的,李繼遷等起義武裝不足掛齒;可到雍熙二年,宋將曹光實被誘殺,李繼遷佔據銀州,攻破會州,直接與宋翻臉,隨即向遼國請降,被契丹人封為夏國國主。

至道二年,李繼遷截奪宋軍糧草四十萬,又出大軍包圍宋地靈武城,宋太宗趙光義勃然大怒,派五路大軍討伐,皆敗北。之後宋真宗即位,息事寧人,割讓五州之地給李繼遷,官面上承認西夏的獨立地位。但西夏並未罷休,繼續貢獻宋朝西北重鎮靈州和涼州,讓西域諸國對宋朝的入貢和貿易(販賣馬匹)中斷。此後的西夏,作為遼朝忠實打手,已經成為與北宋平起平坐的國家。西夏建國史,可以說充滿了傳奇,堂堂大宋朝,竟然被從幾百人的烏合之眾發展至坐擁數州的小國壓著抬不起頭,說來實在是可笑。

西夏對北宋的軍事態勢

終北宋一朝,遼朝始終是北宋最大的威脅(靖康之恥前後以外),但是雙方越到後面越少進行硬碰硬的戰爭或拉扯,反倒是作為遼朝小弟的西夏,發揮著拖垮北宋的作用。澶淵之盟後,宋遼關係趨於穩定;宋夏關係則不然,即便是在國力遠比不上遼朝和北宋的情況,還是叛臣無常,一下戰一下和,最終耗空北宋國力。北宋在極短時間內亡於崛起於白山黑水之地的女真金人之手,與西夏的不時反叛息息相關。宋夏戰爭經歷過三個階段:叛宋收復舊地、西夏大舉侵宋、宋主動向西夏進攻

三個階段,根本沒有所謂的絕對和平,從頭到尾都是打仗,即使臣服、籤訂合約,西夏還是敢悍然對北宋邊境發起進攻。宋夏戰爭初期,北宋接連戰敗,有識之士發現問題癥結所在:「今若興兵出攻,且西虜地無水草,又飛芻輓粟,崎嶇山谷,虜必深遁遠去。我若進攻,虜必遣兵,依險設伏,絕我糧道。進則不得攻,止則糧不給,退則必有掩襲之兵,此出攻其利少也。或曰:即不可出攻,又不可通和,但增兵守邊,繁費轉多,虜何時可破乎?」

隨著時間的推移,北宋逐漸將被動的局面扭轉過來,戰爭主動權回到北宋手中,滅亡西夏是指日可待的事,前提是北宋在後來沒亡於女真。西夏領土主要是沿著黃河中上遊分布,由河西走廊、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三大塊組成,而其與北宋交界的邊境則是以河谷和丘陵為主。西夏軍隊是在戰爭中磨練出來的,武器製造、軍事體制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發展,形成了適應西北地區的戰略戰術。不過西夏軍隊受限於西夏國,後勤保障和攻堅作戰能力極弱。党項族在初期實行的是原始的部落兵制,「亦兵亦民,衣食自給,人人能鬥擊,無復兵民之別,種落散居,衣食自給,或忽爾點集,並攻一路。」

因為後勤保障的薄弱,讓夏軍每次徵伐攜帶的糧食不過十天,需要就地劫掠人口、牲畜和財物等等,一是以備軍需,二是補充國家勞動力。攻堅能力弱,持續作戰能力強,對付他們最好的辦法不就是據城防守打持久戰嗎?紹聖三年十月發生的一場戰爭就是絕佳的好例子,西夏發五十萬大軍入犯北宋,二百裡間相繼不絕,聲勢浩大。群臣惶恐,宋哲宗卻泰然自若、毫無懼色的說:「五十萬眾深入吾境,不過數日;即勝,不過一二砦,須去。」最後果不其然,西夏大軍攻破金明砦後立馬撤退。西夏此舉,付出和收穫完全不成正比。宋人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摸索,得出了一套城防理論專克他們,最後使得西夏軍不敢入邊境與城寨中的宋軍交戰,而宋軍卻可以對西夏軍肆意妄為了。

令人生畏的城防

城寨是既是北宋軍事防守的據點,是顯露軍事力量的「肌肉」,還可以作為向西夏境內進攻的跳板。史料記載,專門防禦西夏的陝西五路共修築三百餘城堡,「待罪三班,修訂陝西河東城堡之賞法,因得考於載籍。蓋秦鳳、鄜延、涇原、環慶、並代五路,嘉祐之間,城堡一百一十有二,熙寧二百一十有二,元豐二年二百七十有四。熙寧較於嘉祐為一倍,元豐較於嘉祐為再倍。而熙河城堡又三十有一。雖故有之城,始籍在於三班者,或在此數,然以再倍言之,新立之城固多矣。」

北宋朝廷既能以城寨為依託,招撫蕃部,組織蕃漢弓箭手,充實邊境軍事力量;還能減少沿邊駐軍,節省軍費開支,還能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經濟,讓邊地宋軍可持續作戰能力增強;最後是保護後勤交通線,確保物資和兵員的運送。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城寨的基礎上。城寨作戰方法的日益精進,令北宋逐漸形成「築城迫城,移寨攻寨」的戰略,讓宋夏邊境是處處是關隘,可以達到將西夏佔領的土地奪回後牢固的掌握在手裡,再一步步深入西夏腹地,取得最終大勝。

北宋這一招是堂堂正正的陽謀,一步一步以絕對的實力(即城寨)碾壓過去,西夏一點辦法都沒有。因此在北宋年間,陝北一地出現了可與萬裡長城並立的又一軍事建築奇觀:堡寨密布、縱橫成網的戰略大縱深地帶,最遠縱深可達兩百公裡以上。除非出現奇蹟,否則西夏軍是不可能突破此地,攻到北宋腹地的;這一戰略,把西夏軍的優勢抹去、劣勢抓住。

具體的城防設置

城寨一般會依託地利修築,分為三種類型:山城、平原城和依山帶河的偃月形城池。選城寨建址宋人會特別關注控制制高點,即便是平原也不例外,儘量將制高點納入城中,利於觀察內外情況,更好更迅速地做出應對。其城防設施頗為嚴密:有甕城、城壕、羊馬城、馬面、女牆、敵棚、敵團、敵樓、城門重門、閘版、鑿扇、弩臺等防禦設施。可以說是嚴防死守,所有方面都考慮到了。「門外築甕城,城外鑿壕,去大城約三十步,上施釣橋。壕之內岸築羊馬城,去大城約十步。凡城上皆有女牆,每十步及馬面,皆上設敵棚、敵團、敵樓。」

這些城防工程的式樣和技術朝廷作了統一,若是不按照標準形式來做,會被其他同僚排斥和御史指責。《武經總要》對城牆的尺寸有規定:「平陸築城,下闊與上倍,其高又與下倍。假如城高五丈,則下闊二丈五尺,上闊一丈二尺五寸。一說築城之法,每下闊一丈上收四尺。凡城高五丈、底闊五丈,上收二丈,尤堅固矣。」城身的底寬與高度之比作有科學的比例制定。為了讓城牆堅固,在夯筑前會開挖地基,並按照一定的比例添加碎磚瓦石札進行夯實。「其深不過一丈,淺止於五尺或四尺,並用碎磚瓦石札等,每土三分內添碎磚瓦等一分。」

還有夯築城牆的配料有嚴格的規定和比例外,其疊壓次序也非常講究:「築基之制:每方一尺,用土二擔;隔層用碎磚瓦及石札等,亦二擔。」這一切的做法規定下,城牆質量大大提升,防禦能力得到大大增強。

城防器械

以《武經總要》為範本,城防器械眾多,根據作用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第一種,阻滯類。即在敵軍攻城前消耗敵軍有生力量,有鐵菱角、鐵蒺藜、鹿角木、地澀、搊蹄、木蒺藜等。第二種,拋擲類。即在敵軍攻城攀爬城牆時,守軍攻擊無力還擊的攻城士兵,有巨石、檑具、車腳檑、夜叉擂、狼牙拍、飛鉤、鐵撞木、穿環等。第三種,弓弩類。宋代弓弩種類繁多、名氣甚大,最有名的就是神臂弓,可擊穿雙層鐵甲,射程達 500 公尺。弩身是山桑木,弩梢是檀木,扳機是銅製,弦是麻繩,弩的前端還有協助裝填的裝置「幹鐙」。《武經總要》記有的四種弓和十二種弩。

第四種,火器類。有燕尾炬、飛炬、火球、蒺藜火球、霹靂火球、毒藥煙球、鐵咀火鷂、竹火鷂等。第五種,個人武器。守城作戰中的士兵大都配備著拐突槍、抓槍、拐刃槍、鉤竿、木立牌竹立牌、剉手斧和叉竿。第六種,輔助類。一旦城防工事被敵軍破壞,又無法及時修復時,守城會用到輔助防禦設施暫時阻擋敵人的攻勢。例如重門設計,「凡大城門,去門闔五尺,立兩頰木,木開池槽,亦用鐵葉裹之。若寇至,即以絞車自城樓上抽所貫鐵索,下閘版於槽中,外實以土,防火攻;內枝以柱,防傾折。」

結語

宋與西夏戰爭愈打到後期,西夏進攻性愈弱,北宋進攻性愈強。中國基建狂魔的基因和外號,很可能就是從北宋時期傳下來的。封建軍隊,哪願意攻這種城寨,而且這城寨不是一兩個,而是遍地都是,打完一個有一個,殺敵數可能不抵不上自己的傷亡數。不過這也存在著一些缺點,就是耗費錢糧億萬,十分巨大,而且需要長期且持續投入進去,這也是北宋為什麼沒將其大規模地運用到對遼防禦中。北宋這種全盛時期的城防,的確令人生畏,即使是金兵和蒙古兵看到都頭大,不敢輕舉妄動,更別說在當時算不上強國的西夏。十萬大軍攻過去,途中十有八九折損五六千人;再到攀城牆,完全是絞肉機般去送死,就算是呂布衝上去也得死。

不得不說,北宋的城防是除其繁榮文化外的又一傳奇,就是很少人關注了解。

參考文獻:《武經總要》《西夏戰史》《中國城池史》《中國軍事史》

相關焦點

  • 西夏對北宋開戰,元昊三戰三捷,威震宋朝,為何卻要求和?
    元昊的行為激怒了北宋朝廷,宋仁宗下詔削奪元昊的賜姓、官爵,同時下詔備戰,準備進行討伐,至此宋夏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西夏軍隊屢戰屢勝,北宋則損失慘重,然而元梢卻主動求和,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宋夏戰爭爆發後,無論是兵力,還是財力,北宋方面都佔據著優勢,然而這種優勢卻沒能帶來勝利。元昊率領西夏騎兵不斷對北宋發起進攻,先後取得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砦之戰的勝利。
  • 為什麼宋朝不聯合遼國去消滅西夏?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西夏崛起對宋朝的影響那麼,為何宋朝不主動邀請和自己籤了合約的遼國去一起消滅西夏呢?可以說在歷史上,宋朝根本沒有任何實力和現實利益去調動遼國的積極性。尤其是讓遼國為了宋朝的利益去打西夏。所以,宋朝人連想這麼做的動力都完全沒有。
  • 西夏國力不如遼金和北宋南宋,為什麼卻能存在190年?
    早在唐末,從松潘草原遷徙到陝北的党項就參加了鎮壓黃巢起義的戰爭,從而獲得唐朝的承認,其首領拓跋思恭也被唐朝賜姓李氏。之後,在唐末到五代時期軍閥割軍混戰的局面下,逐步建立了以今天的寧夏和陝北為核心的地盤,但名義上始終保持對中原王朝的臣服,宋朝建立後也對宋朝稱臣。宋太宗消滅北漢之後,全國核心區基本上都已經統一,只剩下西北的李繼遷和東北方向的燕雲十六州尚未納入版圖。
  • 宋夏戰爭中西夏明明勝了為何還要急迫的要議和?
    三川口戰役結束後,元昊猛攻延州,打了七日未能破城。當時正在下大雪,西夏軍不敵嚴寒。更恐宋軍切斷後路,於是撤退北歸。三川口之敗震驚朝野,這是宋朝自雍熙北伐以來從未有過的慘敗,也讓宋朝知道元昊是必須認真對付的。宋朝調整了西北的統帥任命,夏竦被任命為陝西經略安撫使,韓琦、範仲淹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
  • 宋夏戰爭奇觀,邊打仗邊出使慶賀節日,宋軍3000人挫敗西夏意圖
    宋夏戰爭在宋仁宗時期,雙方籤訂慶曆和議後進入休戰期,宋夏之間大規模衝突減少,不過這並未為雙方創造長久的和平環境,此後宋夏雙方的大規模衝突依然存在,在宋仁宗死後,宋英宗在位時期,西夏曾再度大舉進犯宋境,但是宋朝對於此次西夏入侵並未過於看重。
  • 縱橫天下的北宋西軍,取西夏、驅金兵,卻為何挽救不了北宋的滅亡?
    北宋的軍隊戰鬥力,自太祖皇帝趙匡胤開國以來,創下了襲荊湖、滅後蜀、平江南的傲人戰績,別看太宗趙光義不會打仗,但他指揮下的禁軍卻滅北漢、取河北、圍燕京,一路勢如破竹碾壓到了幽州城下,要不是趙光義的指揮紊亂,大腿中箭的他又怎會在高梁河之戰中出現趕著驢車瘋狂逃命的恥辱一幕。
  • 北宋的滅亡,肇始於西夏的崛起
    李元昊為什麼說北宋的滅亡,肇始於西夏的崛起呢?原因就是,從中亞到東北草原通道依然是暢通無阻的,而穿越河西走廊和沙漠綠洲的傳統絲綢之路,卻被西夏生生截斷了。此消彼長,造成了這種看起來難以理解的結果。其次,西夏的崛起增加了北宋獲得戰馬的難度。
  • 西夏騎兵和金國騎兵哪個更厲害?宋朝名將吳玠用一生經驗作出回答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奪皇權建立大宋朝。趙匡胤和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先後用了數十年時間,才逐一消滅各地的諸多小國和軍閥,宋朝才正式得以完成統一。不過,宋朝的「統一」與漢唐明清的統一,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宋朝領土僅有280萬平方公裡。
  • 漢人的血性(五)/宋朝對外族的戰爭及國滅
    怕別的武將效仿再出現武將奪位,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守內虛外,強幹弱枝,從根本上在內部消除了對趙家政權的威協,卻也種下了後來兩宋亡國的種子,這是後話留待下表,且看宋朝對外的戰爭如何。1、宋遼戰爭:北宋太平興國四年至景德元年(遼乾亨元年至統和二十二年,979—1004年),宋遼間以燕雲地區領地爭端為主的長期戰爭。
  • 古國西夏是誰建立的?西夏國持續了多少年?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歷經十帝,享國一百八十九年。西夏的祖先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時遷居陝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後,由於李繼遷不願投降而再次立國,並且取得遼帝的冊封。李繼遷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佔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
  • 北宋時期,遼國最強大,為何宋和西夏不聯合對付遼國?
    西夏雖然點子硬,但畢竟國小民弱,跟宋遼不是一個等級的。這樣一來就形成一個怪像,那就是宋朝雖然在軍事上弱,但是在國力上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強國。遼國和西夏在與宋朝的戰爭之中,如果是短期的打,那麼肯定是他們佔便宜的。但如果是長期的對峙,那麼最後吃虧的還是他們自己。
  • 宋夏戰爭:六路軍鎮四條戰線編制的西北戰場,逐步折彎北宋的脊梁
    這個小國就是西夏,正如好水川戰場上的慘烈景象一樣,宋夏戰爭不僅將北宋拉入財政危機的深淵,還在西北戰場樹立了宋朝羸弱的形象。那麼宋夏戰爭是如何打的呢?党項人的成長,北宋的應對西夏的起源往往被歷史課本介紹成北魏皇族拓跋氏,而從地理、民族變遷的角度看,它更應該與川西甘南地區的羌人同源。
  • 大宋的3路大軍全被西夏打敗,包拯只靠1種調料,就讓西夏俯首稱臣
    西夏人世代遊牧為生,其地富產良馬,民風彪悍好戰,擁有精銳的騎兵部隊。北宋初中期,西夏在傑出首領李元昊等人帶領下,日漸強大,不再甘心充當北宋藩屬國,悍然起兵造反,自立為帝,公開與北宋決裂,並且屢屢出兵侵擾宋朝。宋仁宗是出了名的好脾氣,史書稱讚他「寬仁恭儉」,可是面對西夏的猖狂挑釁,他的面子也掛不住了,於是調集重兵,先後出動三路大軍迎擊西夏,史稱第一次宋夏戰爭。
  • 西夏怎麼滅亡的
    其實西夏的存在感很低,因為同時代存在的還有金國和北宋,但是實際上金國和北宋都沒有西夏存在的時間長。可是西夏在熬死了金國和北宋後,卻被突然崛起的蒙古給滅了國,難道是因為西夏國很弱?其實不然,西夏輸就輸在了他的圓滑,輸在了外交政策上。下面就從西夏國的建國說起。
  • 西夏梁太后聽政,對宋戰爭五十餘次,看女強人和女無賴的對比
    對外戰爭往往是轉移國內矛盾的慣用手法只要打起仗來,雙方總該一致對外才行,據統計,在梁太后聽政的十三年時間裡,西夏對宋朝發起了大大小小的戰爭共五十餘次這數字,在當時來看,確實有些喪心病狂的感覺,要知道遼朝和北宋之間,也就發生了三四次大戰,之後便是澶淵之盟的籤訂,120年的和平如此多的戰爭
  • 從地圖上看宋朝是如何從無到有,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大宋王朝分成北宋和南宋,接下來讓我們從地圖上,看看宋朝的三百多年的歷史!圖片來自網絡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大宋王朝,當時北宋北有遼國和北漢,西有後蜀,南有南唐,吳越,南漢,南平等政權,佔據了中原之地的北宋可以說是強敵環視。為了實現一統天下的夙願,雄才大略的宋太祖採納宰相趙普的計謀「先南後北」,逐步消滅了後蜀,南唐,南平,南漢等政權,為北宋的基本統一。
  • 李元昊創建的西夏王朝,有什麼超能力,居然欺負宋朝一百多年
    西夏有兩種武器,稱得上神兵利器:第一是神臂弓。又被稱為神臂弩,北宋神宗階段由党項人李宏創造發明,《夢溪筆談》說神臂弓「能洞重扎」(便是能透過雙層扎甲)。神宗時傳到宋朝,變成宋軍弩手的風格規範武器之一。莊綽《雞肋編》卷下說:「西夏興州出良弓,中國購買,雲每一張數百千,時邊將有以十數獻童貫者。」西夏劍也是舉世聞名,夏人劍曾被宋人稱為「天下第一」。
  • 中國歷史朝代——西夏王朝
    西夏的祖先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 唐朝時遷居陝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後,由於李繼遷不願投降而再次立國,並且取得遼帝的冊封。李繼遷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佔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宋寶元元年(1038)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國。 西夏,本名是大夏,簡稱夏,又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
  • 「讀史」1045年1月14日,北宋設榷場結束宋夏戰爭,再讀西夏王朝
    1045年1月14日 (農曆臘月廿四),北宋設置榷場與西夏進行貿易,持續7年之久的宋夏戰爭就此宣告結束。榷場是指遼、宋、西夏、金政權各在接界地點設置的商貿市場。關於西夏,無論是正史還是傳說,千餘來年鮮有言者。被譽「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西北兩百年」的西夏,被成吉思汗滅亡後仿佛就立刻從地球上銷聲匿跡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党項族再也蹤跡難覓。
  • 北宋無將?北宋三代「儒將」文韜武略平定百年邊患
    比如曹彬家族的曹家將、楊業家族的楊家將、種世衡家族的種家將、折從阮家族的折家將,以及號稱北宋第一名將的狄青,等等。不僅如此,和其他朝代相比,北宋還有一個奇特現象:文武兼備、文臣將兵且功績顯著的「儒將」「臣帥」特別多,他們文能理政、武能帶兵,在北宋與西夏等外患長達百年的衝突中,禦敵戍邊,徵戰沙場,大放異彩,成為宋夏戰爭中一道靚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