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無將?北宋三代「儒將」文韜武略平定百年邊患

2020-12-14 曬歷史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個比較有爭議的封建王朝,「兩宋」享國319年,一直外患不斷,始終沒有建立起嚴格意義上的大一統國家,於是後世便有了「弱宋」的說法。具體到「兩宋」,又有「北宋無將、南宋無相」之說。

北宋真的無大將嗎?在小編看來,這種說法只是相對北宋文臣薈萃、名相輩出而言。

北宋建國後,實行重文抑武的「文治」方針,文人士大夫地位極高,湧現出韓琦、富弼、文彥博、範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文臣名相,一定程度上遮掩了北宋武將的光芒。

其實,北宋從建國以來就不乏名將。比如曹彬家族的曹家將、楊業家族的楊家將、種世衡家族的種家將、折從阮家族的折家將,以及號稱北宋第一名將的狄青,等等。

不僅如此,和其他朝代相比,北宋還有一個奇特現象:文武兼備、文臣將兵且功績顯著的「儒將」「臣帥」特別多,他們文能理政、武能帶兵,在北宋與西夏等外患長達百年的衝突中,禦敵戍邊,徵戰沙場,大放異彩,成為宋夏戰爭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今天我們就選取三位最具代表性的「儒將」,來看看他們在宋、夏戰爭中,是如何文韜武略、智勇雙全,最終扭轉戰局、平定邊患的。

一、範仲淹:「人中之龍」文臣將,知兵善戰戍邊防

提到範仲淹,人們就會想起他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為北宋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他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憂國憂民思想,千百年來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被後世稱為「人中之龍」「一代賢相」「宋朝第一」。

北宋鑑於五代十國時期軍人專權導致政局動亂、政權交替頻繁的弊端,宋太祖趙匡胤立國不久就通過「杯酒釋兵權」,確定了偃武修文的治國方略,同時改革軍隊管理制度,抑制武將權力,致使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大大削弱了軍隊戰鬥力。

這一弊端在對遼作戰時表現突出。北宋在意圖統一全國、奪回燕雲16州的宋遼戰爭中,軍隊協調不利、多次遭遇失敗,最後雙方籤訂澶淵之盟,以宋向遼交納歲幣的方式結束戰事。

此後近百年間宋遼之間總體保持和平,雖然給北宋贏得了和平發展空間,但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最重要的就是北宋忘戰去兵、武備廢弛,文臣地位越來越高,武將地位日漸低下。

北宋日益衰落的軍事勢力,被長期盤踞西北、歸順北宋50多年的党項族人、夏國首領李元昊看在眼裡。公元1038年,李元昊叛宋自立,建立西夏。

宋廷拒不承認李元昊的帝位,雙方鬧翻。兩年後,第一次宋夏戰爭——三川口之戰拉開序幕,結果宋軍大敗,朝野震驚,西北防禦面臨被動。

為緩解西北邊事吃緊的局面,宋仁宗礙於眾議,將此前因彈劾宰相呂夷簡被貶逐的範仲淹召回,與韓琦同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和安撫使夏竦共同負責抵禦西夏事務。「初,仲淹以忤呂夷簡,放逐者數年···及陝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屬,拔用之···倚以為治,中外想望其功業。」(《宋史》)

範仲淹劇照

範仲淹從此開始了他以文臣率兵的轉型之路。到任後,他自請到延州,改革軍隊管理制度,取締按官職帶兵舊制,改為根據敵情選擇戰將的靈活應變戰術,並修建城寨,建立軍事基地,軍隊的應變能力和戰鬥力大為提升。

範仲淹還根據宋夏邊境基礎薄弱的現狀,建議朝廷修築要塞、招納西羌和流民,實行以守為攻的積極防禦政策,被仁宗採納。

但在次年進行的宋夏好水川之戰中,因夏竦、韓琦據不聽從範仲淹的防守建議,急於反攻,再次導致大敗。戰後,宋仁宗將夏竦、韓琦、範仲淹全部貶職。

範仲淹貶至慶州後,繼續實行他的積極防禦政策,一邊招附當地流民、部族,一邊築城安寨,鞏固邊防要塞。1042年,西夏兵分兩路再度侵宋,涇原路主帥王沿派副使在定川寨率軍阻擊,被圍戰敗,葛懷敏及部將16人戰死,宋軍近萬士兵覆亡。範仲俺率6000人救援,擊退夏軍。

此戰宋軍雖然落敗,但也沉重打擊了夏軍。範仲淹的軍事才能得以展現並受到宋仁宗賞識。此後,宋仁宗採納範仲淹建議,恢復設置陝西路安撫、經略、招討使,由範仲淹等人分別統領擔任主帥。

範仲淹任邊防主帥期間,構築城寨,修繕城池,團結周邊部族、流民,整頓軍隊,大力提拔狄青、種世衡等名將,使西北軍成為抵禦西夏的一隻主力部隊。此後幾年,邊境局勢大為改觀,西夏軍輕易不敢來犯。

「仲淹為將,號令明白,愛撫士卒,諸羌來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賊亦不敢輒犯其境。」(《宋史》)

看到沾不到便宜,西夏與1044年主動與宋廷議和,雙方籤訂《慶曆和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朝每年賜給西夏一定數量的歲幣、絹、茶。

在範仲俺主導的以守為攻、嚴密防禦戰略體系下,宋朝西北邊事暫告結束。範仲淹作為文臣將帥,也因戍邊有功,出將入相,先後升為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成為北宋第一代「臣帥」「儒將」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二、王韶:落第書生獻奇計,「熙河開邊」2000裡

北宋第二代功績顯赫的儒將,是宋神宗時期的王韶。

王韶堪稱北宋文臣將帥中的一個傳奇人物。他於仁宗朝進士及第,歷任新安主簿、建昌軍司理參軍等職。後在朝廷的制科考試中落選,就到陝西一帶遊歷,考察了解西北邊事,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這為他以後在西北邊境大顯身手打實了基礎。

1068年,王韶向宋神宗獻上了他精心謀劃的《平戎策》,詳細闡述了攻取西夏的策略,明確提出「想攻取西夏,應當先收復熙和地區吐蕃勢力佔據的河、湟二州,使西夏腹背受敵」的戰略戰術,並詳細分析了吐蕃勢力的現狀。

當時雄心勃勃的宋神宗正在重用王安石,大力推行熙寧變法,以圖富國強兵。但變法遭到了保守派的極力反對,新舊兩黨爭論激烈。宋神宗和王安石也想通過徵服西夏,改變長期以來在宋夏關係中的被動局面,同時,更想通過一場勝戰,為變法改革創造條件。

因此,宋神宗對王韶的《平戎策》極為賞識和重視,當即任命王韶為秦鳳路經略司機宜文字(相當於機要參謀)之職,由王韶主掌邊境軍事,主持開拓熙河,收復河、湟事務。

「初,韶試製科不中,客遊陝西,訪採邊事甚悉,故為是書以奏。帝異其言,召問方略,以韶管句秦鳳經略司機宜文字。」(《續資治通鑑》)

王韶上任後,充分展現了他的膽識謀略,僅帶幾個隨從到了青唐地區吐蕃部勢力最大的俞龍珂部落,曉以利害,說服俞龍珂率領其部屬12萬人臣服朝廷,周邊的羌人、夏人也都隨後歸附。

王韶又提議設立市易司,增加商貿收入,但遭到秦鳳路經略使李師中的反對。為了儘快收復河、湟,宋神宗和王安石大力支持王韶,先後罷免了三任反對王韶的主官,並專門組建了通遠軍,由王韶指揮。

王韶也不負皇命,於1072年攻下熙州,朝廷設立熙河路,以王韶為經略安撫使。1073年,王韶率軍攻取河州,但歸降的羌人不久又發動叛亂,王韶親自上陣,率兵激戰,再次收復河州。接著攻下宕、岷、疊、洮四州,史稱熙河開邊」熙河之役

這次徵戰,王韶率軍轉戰54天,跋涉1800多裡,共攻取5州,繳獲牛、羊、馬數以萬計,開拓疆土2000多裡,使西夏腹背受敵的戰略部署得已實現,取得了對夏作戰的戰略優勢和地理優勢。軍行凡五十四日,涉千八百裡,得州五,斬首數千級,獲牛羊馬以萬計。」(《續資治通鑑》)

「熙河開邊」是北宋結束五代十國亂局以來,80年間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戰後,王韶因功進升為左諫議大夫、端明殿學士、樞密副使。

作為「熙河開邊」、開拓國土的最大功臣王韶也以「奇計、奇捷、奇賞」被戲稱為「三奇副使」。清代著名學者、史學家蔡上翔稱讚其「韶以書生知兵,誠為不出之才。宋世文臣籌邊,功未有過焉者也。」

宋神宗時期雖然完成了「熙河開邊」,對西夏形成了戰略優勢,但後來由於發生了宋越戰爭,使得朝廷無暇顧及收復西夏。直到王韶去世的1081年,才發起了「元豐五路伐夏大戰」,但因軍糧供應不繼、突遭冰雪天氣、主將指揮不當等原因,此次出徵只攻佔了幾處軍事據點便草草收場。

次年,宋廷在銀、夏交界修築永樂城,再次大舉進攻,由於用人不當,主帥徐禧剛愎自用,不聽部將意見,被西夏30萬大軍圍困,永樂城之戰全軍潰敗,將官傷亡200多人,士兵、民夫損失20多萬。消息傳來,神宗臨朝慟哭,從此精神受到打擊,憂鬱不振,再也不提收復西夏一事,直到三年後抱憾而逝。

三、章:進士花甲不畏敵,步步為營扭戰局

宋夏戰局的徹底扭轉,發生在宋哲宗在位時期。而創造這一奇蹟的,也是一位書生,而且年過花甲——他就是北宋第三代文臣「儒將」章楶(jié)。

章楶出生於官宦之家,其祖父章頻是真宗朝的侍御史,因得罪劉皇后被免官。其叔父章得象是仁宗朝的宰相,章楶起初沾叔父的光,先後任將作監主簿、孟州司戶參軍,後來參加科舉時,聽到父親章訪坐罪入獄,就放棄考試,趕到魏縣為父辯冤。

1065年,章楶在禮部考試中名列第一,成為狀元。進士及第後,歷任提舉陝西常平、京東轉運判官、吏部員外郎、右司員外郎等職。1091年出任環慶路經略安撫使、兼知慶州,時年已經六十五歲。

宋哲宗即位初期,高太后臨朝聽政,大肆起用司馬光、文彥博等保守派,廢除王安石變法。甚至想將神宗時期收復的土地還給西夏,以求邊境和平。後在部分朝臣的極力勸阻下,將米脂、浮圖、葭蘆、安疆等部分軍事城寨賜還西夏,以試探西夏態度。

但西夏並不領情,掌權的梁太后及梁氏外戚想通過對北宋的軍事勝利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宋夏關係再度出現緊張局面。

面對西夏的軍事威脅,宋廷提出了堅壁清野的應對策略,並下令各邊將主帥不得輕啟戰端。但時任環慶路主帥的章楶卻向朝廷上奏,認為「堅壁清野」雖然是禦敵之策,但只是被動防禦。

他建議朝廷採取築城推進、以攻為守策略,逐步蠶食西夏疆土,削弱其勢力,然後派兵扼守要害之處,尋機發動進攻,最後西夏必定滅亡。「宜稍取其土疆,如古削地之制,以固吾圉。然後諸路出兵,據其要害,不一再舉,勢將自蹙矣。」(《宋史》)

看得出,章楶雖然沿用範仲淹時期的築城防禦策略,但更為強調以攻為守,在積極防禦的同時,步步為營,結合遊擊戰和突襲戰,機動靈活,逐步推進。

此後,章楶多次派出小股軍隊,對西夏軍開展偵探、突襲,搞得夏軍不堪困擾。

1092年,梁太后親率20萬夏軍出兵包圍環州,宋兵只有5萬兵力。事先得知消息的章楶,一邊部署防守,一邊派出一萬精兵在洪德城設伏,約定伺機伏擊;另派一隻軍隊阻斷夏軍退路。同時,安排人員在水中下毒。

夏軍攻城不下,開始撤退,各路伏軍突然殺出,夏軍全線潰敗,相互踐踏、墜崖而死的不計其數,「(夏軍)自相騰塌,墜入坑谷,駝馬、甲士枕籍積疊死者不知其數」。(《宋史》)梁太后差點被擒,最後從小路逃脫。

以少勝多的洪德城之戰使章一戰成名,也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謀略和指揮才能,此役雖然由於宋軍外線兩路援軍因沒有及時取得聯絡,而錯失前後夾擊的機會,導致戰果受限,但從此改變了宋廷在對夏戰爭中的被動局面,在宋夏戰爭中具有裡程碑意義。

此後不久,西夏即借遼朝名義斡旋,向宋請和。

洪德城之戰後,章楶升任戶部侍郎,不久,出任涇原路經略使。1093年,宋夏之間又爆發了三次規模不一的戰爭,章楶繼續採取遊擊戰、突襲戰、伏擊戰、築城防守戰等靈活戰術,三戰三勝,大敗西夏軍。

隨著戰局的逐步扭轉,章楶不斷加快築城推進步伐。從1097年開始,先後在宋夏邊境修築了平夏城、靈平寨、神泉寨等數十座城寨,作為蠶食西夏的戰略據點,戰略優勢越發凸顯。

特別是平夏城及周邊城寨,是控制西夏門戶的軍事要塞,修建之初,雙方就大打出手。之後,雙方圍繞平夏城之爭,先後爆發了兩次大規模戰爭,西夏傾盡國力,全面出擊。

章楶指揮各路宋軍沉著應對,協調作戰,連續大敗夏軍,並生擒西夏統軍嵬名阿埋和監軍司妹勒都逋。面對敗局,梁太后痛哭不已,連夜撤軍。

兩次平夏城之戰,極大地掏空了西夏的人力、財力,宋朝全面佔據了橫山和天都山,並沿線築城寨50餘座,將西夏驅趕到沙漠地帶。西夏三度請求契丹介入調解,1099年秋,西夏遣使謝罪,用辭極為謙卑。是年底,宋夏確立新疆界,雙方重歸和平,長達百年的宋夏邊患終於以宋朝的大獲全勝暫告結束。

「夏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屢請命乞和。哲宗亦為之寢兵。立邊功,為西方最。」(《宋史》)

遺憾的是,宋哲宗死後,「文藝皇帝」宋徽宗繼位,沉溺於書畫酒色而又好大喜功的宋徽宗重用奸佞,朝政昏暗,錯誤地採取了聯金抗遼之策。1127年,金軍攻破汴京徽宗被俘後,宋室南下,建立南宋。西夏趁宋朝政局動蕩之際,再次入侵,趁機搶奪回被北宋收復的土地。北宋三代文臣儒將接力取得的輝煌成果毀之一旦。

(參考史料《宋史》《續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為何宋代之後,大家對「北宋無將,南宋無相」的看法根深蒂固?
    不過無論北宋,還是南宋一直被外敵環伺,兩宋都以「弱宋」聞名於後世。對於「北宋無將,南宋無相」也成為兩宋時局的代名詞。似乎對於北宋缺乏善戰的將領,南宋沒有傑出的宰相,在人們心中已經生根發芽,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
  • 陣圖那些事兒,北宋無將的原因
    更要命的是,宋太宗對武將猜忌之心非常重,他曾公開宣稱:「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外患不可怕,可怕的是武將,武將要造反,那就麻煩大了。瞧瞧這話,這是人話嗎?當然宋太宗對武將的猜忌之心不是沒有來由的,宋太宗本身就是在爭議中繼位,「斧聲燭影」的傳聞成為他一輩子的心魔。
  • 北宋第一將門不是楊家,而是佘太君的娘家,百年將門折家
    說道北宋年間的將門世家,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楊家將、呼家將這種民間傳唱最廣的家族。但是實際上,北宋真正堪稱第一將門的反而是並不出名的折家,而折家最出名也反而是嫁入楊家的佘太君——佘賽花。折家雖然不說是籍籍無名,卻也不是那種聲名顯赫到人盡皆知的人家,但折家卻是真正忠義傳家的百年將門。
  • 誰說北宋無將?种師道亡靖康之恥至
    這個老種相公書裡沒有明寫是誰,老種相公就是北宋後期的名將种師道。史進去延安府尋找老師王進搞錯了人,王進投奔的老種相公並不在延州府,在延州府的是小種相公种師中,也就是种師道的弟弟。這時還沒出家的魯達魯智深正在其帳下任提轄,種氏兄弟倆正鎮守西北。提起種氏一族,可謂是北宋的將門世家,種氏世代出名將,撐起了北宋中後期西北邊防的半邊天,一直扼制著西夏對北宋邊境的侵犯。
  • 平定荊湖,一次意外令北宋開啟統一模式,宋軍如尖刀分割各方勢力
    李筠因忠於後周,不能接受北宋的建立,所以他聯合北漢起兵反叛,宋太祖自然不敢怠慢,可以說如果不快速平定李筠,那麼北宋政權就不會穩定,畢竟忠於後周的人不僅李筠一人,而且為了自己利益打著後周旗號的人更多,所以說平定李筠之亂,成為北宋面對的第一個棘手問題,當時石守信、慕容延釗、王全斌等都參與到平定李筠的戰爭中,宋太祖也是一度親徵,要知道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離京親徵,隱患是很大的
  • 北宋五大武將世家:名將輩出、威震天下,你知道幾個?
    曹家將的第一代人物是北宋開國名將曹彬,他參與滅後蜀的軍事行動,之後又領兵十萬平定南唐,因功被封為樞密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宋太宗即位後,曹彬依然受到重用。999年,曹彬病死,被追封為中書令、濟陽郡王。 在曹彬的七個兒子中,有六個是武將,其中曹璨、曹瑋最出名,立下過赫赫戰功。曹家第三代中的代表人物是曹佾,他官至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被封為濟陽郡王。
  • 北宋擁有武將身份的八大樞密使,最後一個是亡國禍首
    但可惜的是,北宋雖少有名將,可賢相雲集,治國有方;反觀南宋,名將是有了,但沒了治國之才。所以人們常形容宋朝是「北朝無將南無相」,那北宋真的沒有拿的出手的武將了麼?宋朝軍事最高機構是樞密院,能做到掌使的武將更是鳳毛麟角。縱觀北宋一百六十八年,以武將身份做到樞密使的更不多見,所以這八個人算是代表了北宋的頂級戰力。曹彬,(諡號武惠)字國華,真定人。是為武將世家,被稱為「北宋開國第一名將」。
  • 北宋亡時,楊家將曾出來救國,只是無力回天!
    楊再興身陷小商河剛剛答了一個提問,北宋亡時,楊家將為什麼沒能出來救國?楊家將的故事寄託著我們內心深處最質樸的愛國情懷,但那並不是真實的歷史而是一段演義,既然是演義,我們就在演義的世界裡尋求一下它的答案吧!
  • 熙河開邊:北宋軍隊戰績最輝煌,戰果最豐碩的一次擴張戰爭
    984年,節度使李繼捧由於無法平定家族內亂,只好率領族人入朝,歸附北宋,而李繼捧的堂兄弟李繼遷不願歸附北宋,選擇出逃地斤澤,騷擾北宋。從此,李繼遷率領党項人反抗北宋的統治,和北宋軍隊時戰時和,並最終在河套地區重新建立割據政權。李繼遷死後,其子李德明、孫李元昊採取歸附北宋的策略,放棄向東擴張的戰略,轉而向西擴張勢力,吞併那些實力不如北宋的地方政權,以增強自己的實力。
  • 北宋曹氏雙雄:曹彬與曹承輝
    蜀地平定後,王全斌等將領晝夜宴飲,其部下也四處劫掠,蜀人深受其苦,曹彬屢次勸王全斌將軍隊撤出四川,卻遭到了王全斌等人的拒絕,最終引起蜀亂,曹彬率所部平定了叛亂,宋軍才班師回朝。在徵蜀的過程中,諸將大多掠奪子女玉帛,班師時滿載而歸,而曹彬回朝時,隨身帶著的仍只是入川時的圖書和隨身衣物而已。回朝後,王全斌等遭到了嚴厲的處分,曹彬卻因其軍功和清廉升任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
  • 縱橫天下的北宋西軍,取西夏、驅金兵,卻為何挽救不了北宋的滅亡?
    北宋的軍隊戰鬥力,自太祖皇帝趙匡胤開國以來,創下了襲荊湖、滅後蜀、平江南的傲人戰績,別看太宗趙光義不會打仗,但他指揮下的禁軍卻滅北漢、取河北、圍燕京,一路勢如破竹碾壓到了幽州城下,要不是趙光義的指揮紊亂,大腿中箭的他又怎會在高梁河之戰中出現趕著驢車瘋狂逃命的恥辱一幕。
  • 後周世宗柴榮與北宋宋太祖趙匡胤相比,誰的能力更強?
    柴榮活得久一點兒,北宋代周這個內部政變就不會發生。北宋代周之後,趙匡胤先打了兩年內戰,即平定昭義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的叛亂。在平定內亂之後,趙匡胤基本繼承了柴榮打下的江山。但這個江山又是什麼模樣?
  • 「長天碧水嘆瀰瀰」,《梅花詩》預言了北宋的滅亡
    「瘋婆婆」是河北保定地區高陽人,據說她常常一個人四處飄蕩,邊走邊唱著「順口溜」。起初人們並沒有注意她嘴裡哼唱的是什麼,後來人們發現,她唱的「順口溜」居然是一種神秘的預言。傳說她所哼唱的預言有很多已經應驗,比如:「樓上樓下,燈頭朝下」,意思是高樓大夏出現了,人們已經用上了電燈。雖然「瘋婆婆」故事只是坊間傳說,但在某種意義上證明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民間曾經出現過各類能預測未來的神秘人物。
  • 北宋西北禁軍戰鬥力強大,卻為何不能挽救北宋的滅亡!
    北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經濟文化昌盛繁榮的朝代,但是軍事實力卻異常低下。北宋兵制,全國士兵可分為禁軍,廂軍和鄉兵三部分。其中廂軍和鄉兵是地方部隊,戰鬥力相對較弱,而禁軍是軍中主力。禁軍主要又分成三部分,分別是河北禁軍、西北禁軍和中央禁軍,而南方地區所有禁軍加起來,人數也不如這三支禁軍中的一個。
  • 歷朝歷代皇帝大盤點——北宋篇
    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徵,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在位16年。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2、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
  • 漢人韓德威,遼國金吾衛將軍,狼牙滅北宋楊繼業,叛臣還是謀將?
    燕臺也代指冀北一帶。有唐代詩人祖詠《望薊門》詩句為證:「 燕臺一望客心驚:簫鼓喧喧漢將營。」鑑於當時北宋與大遼為爭奪幽雲十六州屢次發生戰鬥,需要溝通,韓德威最初就是從這個位置開始做起的。從韓知古到燕王韓匡嗣,韓德威也算個官三代,不惜從基層做起,也是個有心人。驍騎尉:武散官,正五品。韓德威此時,還沒有領兵之權,也就是有個階品的小武官,更加可以近距離的和士兵一起,很熟悉軍營裡的士兵訓練和作戰生活。
  • 北宋對遼作戰鮮有勝績?這三場戰役,均以北宋大勝而告終
    歷史上,北宋與遼國曾同時存在165年,在澶淵之盟以前,兩國你來我往,相互討伐,交戰數十年。在人們的普遍印象裡,北宋是絕對劣勢的一方,與遼軍作戰屢戰屢敗,毫無還手之力,事實上這種看法是不準確的。
  •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
    作為北宋時期的一個典型軍事世家,楊家無疑是北宋時期的一個鼎盛家族,那麼說到這裡,一些歷史迷的問題就來了,北宋滅亡之際為什麼就沒看到楊家將大顯身手,忠勇衛國呢? 歸順北宋後,他改回姓氏。北宋初年,宋太宗認為他熟悉邊防,就命楊業前去駐守代州(大致位於今山西)。 在這期間,楊業延續了往日的驍勇。太平興國五年,楊業在雁門關一帶大破遼軍,威名遠播。這是楊家的第一代將領。
  • 北宋東京錯譯成Tokyo的背後 揭秘鮮為人知的北宋四京
    來源:微信公共號「灰灰說史」作者:惠夏輝12月12日,微博熱搜有一條#開封路牌把北宋東京譯成Tokyo#。Tokyo是日本首都東京的專用英語,絕對不能用在北宋東京"身上",此東京非彼東京。既然有東,自然還會有西、有南、有北,這樣東西南北就齊活了。
  • 北宋造句和解釋_北宋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北宋在教材中的例句:1、他畫了一幅著名的畫——《清明上河圖》,畫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熱鬧的場面。(出自: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12、一副名揚中外的畫)北宋參考例句:1、北宋前期,各族首領接受了北宋皇帝的冊封。2、南北宋之際,天下板蕩,民不聊生。3、北宋時期,被割讓的十六區繼續成為大宋國和遼國紛爭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