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昊建立西夏以後,採取軍事與外交雙手並舉的政策,一面出兵劫掠宋朝,一面遣使去宋朝要求承認既成事實,要求封他為西夏國主,然而,當時的宋朝君臣都以天朝上國的觀念來對待這件事,認為元昊不過是蕞爾小丑,大兵一出就可誅滅,興師問罪成為文武群臣輿論的主流。
既然在外交上一無所獲,元昊決定用軍事手段來奪取。寶元三年正月,元昊率大軍一舉攻下延州外圍重鎮金明寨,兵峰直逼延州。宋將劉平、石元孫率兩萬援兵前來救援,行至三川口,元昊伏兵四起,雙方發生激戰,劉平耳朵中了流矢,依然率領殘部不千餘人與西夏軍苦戰兩晝夜,最後與石元孫一起戰敗被俘。
三川口戰役結束後,元昊猛攻延州,打了七日未能破城。當時正在下大雪,西夏軍不敵嚴寒。更恐宋軍切斷後路,於是撤退北歸。
三川口之敗震驚朝野,這是宋朝自雍熙北伐以來從未有過的慘敗,也讓宋朝知道元昊是必須認真對付的。宋朝調整了西北的統帥任命,夏竦被任命為陝西經略安撫使,韓琦、範仲淹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在對待夏的方針上,韓琦主張主動進攻,根除隱患,而範仲淹主張堅壁清野,固守抗敵,範仲淹的這一方針是鑑於宋朝長期邊防不休,戰鬥力不強的實際做出的。
宋仁宗召見韓琦和兩府宰執,決定採取韓琦主攻的方針。次年正月,組織了兩路軍隊進討西夏,但範仲淹一邊派名將種世衡在延州東北修築軍事要塞青澗城,一邊加強延州城的防務,同時上書說服了仁宗,允許自己暫緩出兵。如此一來,韓琦的主攻政策也就不能原封不動地推行了。
宋朝的主動公示還沒有發動,元昊卻先行一步,慶曆元年2月,元昊算10萬大軍準備進攻渭州,韓琦聞訊,急命手下將領率部迎擊,西夏軍奉命詐敗,一路丟棄馬羊駱駝,宋軍緊追至好水川一帶,見西夏軍以在川口列陣以待,才知中了誘敵深入之計,但是此時已是無路可退,只得和應戰,雙方從清晨激戰到正午,宋軍主將都力戰而死,宋軍戰死將士高達萬餘人,好水川之敗使主攻派失去了發言權,韓琦被降一級貶值秦州。
這一期間,範仲淹在知延州任上得到了元昊派人轉達的議和試探,就致信分析了八條「逆順」的道理,但屢次勝利的元昊,回信的措辭十分傲慢,範仲淹當著來使的面將其燒毀了,只是錄了個副本轉呈朝廷。對此。朝廷以「人臣無外交」的罪名追究他的責任,將他貶至耀州。
十月宋朝中央將西北防務分為鄜延、環慶、涇原、秦鳳四路,以龐籍、範仲淹、王巖、韓琦分別知四路帥府。兵分四路,防得分明,互不統屬,但正如歐陽修所指出的:「軍無統治,分散支離,分多為寡,兵法所忌」,並不能改變成戰而成敗的局面。
而範仲淹在對西夏和戰問題上的戰略思想日漸為仁宗所接受,這一方針集中體現在慶曆二年正月,他給仁宗的奏議中,他認為對西夏應以有效的防守為出發點,具體原則為進攻不可距離過遠,這樣不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守應該從長遠考慮,這樣才有精力民力供養。在這一基礎上招納之策可行期間。中原最大的特點是富庶,而兵馬精銳是西夏人的優點,我們應該用我們的長處對付敵人。
但朝廷中反對議和的聲音仍十分激烈,雙方還不能立刻走到談判桌前。慶曆二年。元昊在試探議和未得到回覆的情況下,再次興兵進攻鎮戎軍,而且故伎重演,逐步把宋軍引向定川砦,宋軍一進入包圍圈,就被四面圍住,無奈只得退入定川砦中死守。
由於西夏軍切斷了水源,宋軍只得冒險突圍,但是僅僅突出去二裡就被西夏伏兵圍殲,全軍覆沒。元昊揮軍直抵渭州城下,王巖只能命令為數不多的守軍,豎起許多旗幟,布下疑兵陣,再學諸葛亮疑兵之計,才使元昊大軍放棄攻打渭州,縱掠七百裡後全軍後撤。
宋軍的再次戰敗,宰相呂呂夷簡驚呼:一戰不不如一戰,可怕!宋朝任命韓琦、範仲淹為陝西安撫經略招討使,總領四路軍事。仲淹與韓琦一方面在宋夏交戰區修築堡壘,構建起牢固的軍事據點,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廂兵、蕃兵、弓箭手的戰鬥力作用。正是這些措施,使得西夏軍隊不敢輕易來犯,他們敬畏地稱範仲淹為小範老子。
通過三次大戰,宋朝原先那種一鼓蕩平「蕞爾小丑」的豪氣蕩然無存,明白了自己在軍事上根本不可能佔據上風,宋仁宗決定全力求和,雙方議和使節開始來往。
議和對西夏來說也是求之不得,元昊得到議和信號立即響應,這是因為,在戰爭爆發後,宋朝停止了對西夏銀捐錢的大宗歲賜,關閉了邊境榷場,導致西夏境內糧食、布匹、茶葉等生活必需品奇缺,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生活。同時,戰爭也使西夏民窮財盡,物價昂貴。連年戰爭也使士兵死亡嚴重,在兵力上也沒有力量繼續長期戰爭。
再者西夏雖然在三次戰役中大獲全勝,但也深知貧窮落後的西夏,要全面戰勝和長期佔領地廣人眾的宋朝絕無可能,從經濟利益上看,戰爭掠奪遠不如與宋朝維持和平獲得的好處大。
另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宋遼夏三國關係在當時非常微妙,在宋夏戰爭的時候,遼朝也想分一杯羹,而元昊也收到了來自遼朝的壓力,十分不滿,慶曆三年又與遼朝發生了爭奪邊境部落的糾紛,雙方關係急劇惡化,聯盟開始破裂,為了防止宋遼聯合兒腹背受敵,在慶曆四年秋天匆忙向宋朝稱臣。
雙方達成和約,元昊以西夏國主的名義向宋稱臣,允許下國自置官屬,宋每年歲賜西夏銀、絹、茶、採二十五萬斤或匹,兩國重開榷場,恢復互市貿易。
其後不久遼夏關係惡化,遼興宗親率大軍進攻西夏,元昊堅壁清野重創遼軍。爾後見好就收與遼議和,從此北宋遼朝西夏之間三國鼎立的政治格局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