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戰爭中西夏明明勝了為何還要急迫的要議和?

2020-12-23 五更天讀歷史

元昊建立西夏以後,採取軍事與外交雙手並舉的政策,一面出兵劫掠宋朝,一面遣使去宋朝要求承認既成事實,要求封他為西夏國主,然而,當時的宋朝君臣都以天朝上國的觀念來對待這件事,認為元昊不過是蕞爾小丑,大兵一出就可誅滅,興師問罪成為文武群臣輿論的主流。

既然在外交上一無所獲,元昊決定用軍事手段來奪取。寶元三年正月,元昊率大軍一舉攻下延州外圍重鎮金明寨,兵峰直逼延州。宋將劉平、石元孫率兩萬援兵前來救援,行至三川口,元昊伏兵四起,雙方發生激戰,劉平耳朵中了流矢,依然率領殘部不千餘人與西夏軍苦戰兩晝夜,最後與石元孫一起戰敗被俘。

三川口戰役結束後,元昊猛攻延州,打了七日未能破城。當時正在下大雪,西夏軍不敵嚴寒。更恐宋軍切斷後路,於是撤退北歸。

三川口之敗震驚朝野,這是宋朝自雍熙北伐以來從未有過的慘敗,也讓宋朝知道元昊是必須認真對付的。宋朝調整了西北的統帥任命,夏竦被任命為陝西經略安撫使,韓琦、範仲淹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在對待夏的方針上,韓琦主張主動進攻,根除隱患,而範仲淹主張堅壁清野,固守抗敵,範仲淹的這一方針是鑑於宋朝長期邊防不休,戰鬥力不強的實際做出的。

宋 韓琦像

宋仁宗召見韓琦和兩府宰執,決定採取韓琦主攻的方針。次年正月,組織了兩路軍隊進討西夏,但範仲淹一邊派名將種世衡在延州東北修築軍事要塞青澗城,一邊加強延州城的防務,同時上書說服了仁宗,允許自己暫緩出兵。如此一來,韓琦的主攻政策也就不能原封不動地推行了。

宋朝的主動公示還沒有發動,元昊卻先行一步,慶曆元年2月,元昊算10萬大軍準備進攻渭州,韓琦聞訊,急命手下將領率部迎擊,西夏軍奉命詐敗,一路丟棄馬羊駱駝,宋軍緊追至好水川一帶,見西夏軍以在川口列陣以待,才知中了誘敵深入之計,但是此時已是無路可退,只得和應戰,雙方從清晨激戰到正午,宋軍主將都力戰而死,宋軍戰死將士高達萬餘人,好水川之敗使主攻派失去了發言權,韓琦被降一級貶值秦州。

這一期間,範仲淹在知延州任上得到了元昊派人轉達的議和試探,就致信分析了八條「逆順」的道理,但屢次勝利的元昊,回信的措辭十分傲慢,範仲淹當著來使的面將其燒毀了,只是錄了個副本轉呈朝廷。對此。朝廷以「人臣無外交」的罪名追究他的責任,將他貶至耀州。

十月宋朝中央將西北防務分為鄜延、環慶、涇原、秦鳳四路,以龐籍、範仲淹、王巖、韓琦分別知四路帥府。兵分四路,防得分明,互不統屬,但正如歐陽修所指出的:「軍無統治,分散支離,分多為寡,兵法所忌」,並不能改變成戰而成敗的局面。

而範仲淹在對西夏和戰問題上的戰略思想日漸為仁宗所接受,這一方針集中體現在慶曆二年正月,他給仁宗的奏議中,他認為對西夏應以有效的防守為出發點,具體原則為進攻不可距離過遠,這樣不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守應該從長遠考慮,這樣才有精力民力供養。在這一基礎上招納之策可行期間。中原最大的特點是富庶,而兵馬精銳是西夏人的優點,我們應該用我們的長處對付敵人。

但朝廷中反對議和的聲音仍十分激烈,雙方還不能立刻走到談判桌前。慶曆二年。元昊在試探議和未得到回覆的情況下,再次興兵進攻鎮戎軍,而且故伎重演,逐步把宋軍引向定川砦,宋軍一進入包圍圈,就被四面圍住,無奈只得退入定川砦中死守。

由於西夏軍切斷了水源,宋軍只得冒險突圍,但是僅僅突出去二裡就被西夏伏兵圍殲,全軍覆沒。元昊揮軍直抵渭州城下,王巖只能命令為數不多的守軍,豎起許多旗幟,布下疑兵陣,再學諸葛亮疑兵之計,才使元昊大軍放棄攻打渭州,縱掠七百裡後全軍後撤。

宋軍的再次戰敗,宰相呂呂夷簡驚呼:一戰不不如一戰,可怕!宋朝任命韓琦、範仲淹為陝西安撫經略招討使,總領四路軍事。仲淹與韓琦一方面在宋夏交戰區修築堡壘,構建起牢固的軍事據點,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廂兵、蕃兵、弓箭手的戰鬥力作用。正是這些措施,使得西夏軍隊不敢輕易來犯,他們敬畏地稱範仲淹為小範老子。

通過三次大戰,宋朝原先那種一鼓蕩平「蕞爾小丑」的豪氣蕩然無存,明白了自己在軍事上根本不可能佔據上風,宋仁宗決定全力求和,雙方議和使節開始來往。

議和對西夏來說也是求之不得,元昊得到議和信號立即響應,這是因為,在戰爭爆發後,宋朝停止了對西夏銀捐錢的大宗歲賜,關閉了邊境榷場,導致西夏境內糧食、布匹、茶葉等生活必需品奇缺,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生活。同時,戰爭也使西夏民窮財盡,物價昂貴。連年戰爭也使士兵死亡嚴重,在兵力上也沒有力量繼續長期戰爭。

再者西夏雖然在三次戰役中大獲全勝,但也深知貧窮落後的西夏,要全面戰勝和長期佔領地廣人眾的宋朝絕無可能,從經濟利益上看,戰爭掠奪遠不如與宋朝維持和平獲得的好處大。

另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宋遼夏三國關係在當時非常微妙,在宋夏戰爭的時候,遼朝也想分一杯羹,而元昊也收到了來自遼朝的壓力,十分不滿,慶曆三年又與遼朝發生了爭奪邊境部落的糾紛,雙方關係急劇惡化,聯盟開始破裂,為了防止宋遼聯合兒腹背受敵,在慶曆四年秋天匆忙向宋朝稱臣。

雙方達成和約,元昊以西夏國主的名義向宋稱臣,允許下國自置官屬,宋每年歲賜西夏銀、絹、茶、採二十五萬斤或匹,兩國重開榷場,恢復互市貿易。

其後不久遼夏關係惡化,遼興宗親率大軍進攻西夏,元昊堅壁清野重創遼軍。爾後見好就收與遼議和,從此北宋遼朝西夏之間三國鼎立的政治格局正式形成。

相關焦點

  • 西夏對北宋開戰,元昊三戰三捷,威震宋朝,為何卻要求和?
    元昊的行為激怒了北宋朝廷,宋仁宗下詔削奪元昊的賜姓、官爵,同時下詔備戰,準備進行討伐,至此宋夏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西夏軍隊屢戰屢勝,北宋則損失慘重,然而元梢卻主動求和,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宋夏戰爭爆發後,無論是兵力,還是財力,北宋方面都佔據著優勢,然而這種優勢卻沒能帶來勝利。元昊率領西夏騎兵不斷對北宋發起進攻,先後取得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砦之戰的勝利。
  • 宋夏戰爭奇觀,邊打仗邊出使慶賀節日,宋軍3000人挫敗西夏意圖
    宋夏戰爭在宋仁宗時期,雙方籤訂慶曆和議後進入休戰期,宋夏之間大規模衝突減少,不過這並未為雙方創造長久的和平環境,此後宋夏雙方的大規模衝突依然存在,在宋仁宗死後,宋英宗在位時期,西夏曾再度大舉進犯宋境,但是宋朝對於此次西夏入侵並未過於看重。
  • 宋夏戰爭:六路軍鎮四條戰線編制的西北戰場,逐步折彎北宋的脊梁
    上世紀70年代,寧夏西吉縣一個生產隊在幹農活時,無意中發現了農田中的層層白骨。考古隊介入之後,發現這些屍骨中既有人骨也有馬骨,並有刀砍、射穿的痕跡,在屍骨坑中,還發現了成捆的鐵箭頭和鐵質兵器。顯然這是一個古戰場,經鑑定之後,得出結論,這就是900多年前宋夏好水川之戰中,宋軍戰士的遺骸。
  • 宋夏之戰,宋仁宗如果採納範仲淹的策略,能擊敗李元昊嗎?
    宋寶元元年(1038年)十月,李元昊正式對外稱帝,建立西夏。此舉徹底惹怒了宋朝,宋夏之間的戰爭由此爆發。事實上,宋朝之所以在宋夏之戰中屢屢戰敗,其原因並不是在於韓琦和範仲淹的策略不正確,而是宋朝中期軍隊孱弱,不足以保家衛國,範仲淹雖才能非凡,卻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宋朝軍隊孱弱的一面。軍隊不濟,主動出擊,野戰打不過西夏軍隊。範仲淹的長期防守打持久戰的想法其實也只是一廂情願。只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
  • 北宋時期,遼國最強大,為何宋和西夏不聯合對付遼國?
    對於當時的宋朝來說,雖然南邊還有大理南詔,但其威脅性並不是很大,真正可以稱之為大敵的,也就是西夏和遼國。而這其中,西夏從國力上來說,是無法撼動大宋的,只能算是斷臂之痛,而遼國,卻是有攻滅大宋的潛力,堪稱是心腹之患。那麼,在宋夏遼三國亂戰之中,宋遼為何不聯合起來對付遼國呢?
  • 宋遼西夏三國鼎立,既小又窮的西夏對宋的傷害,卻十倍於強大的遼!
    真正由漢民族建立,居於中國本部的宋帝國,西境阻於回紇部落,反而跟西方隔絕。不過,宋帝國始終把遼帝國看作跟匈奴、突厥一樣,認為他們是夷狄蠻族。事實上遼帝國文化程度雖然遠較匈奴、突厥為高,但比漢民族要低得多。開國君主耶律阿保機曾命他的大臣製造契丹文字。然而,經濟狀況如果不能達到某種程度,文字的需要便不急迫。
  • 宋遼西夏三國鼎立與越南的獨立
    真正由漢民族建立,居於中國本部的宋帝國,西境阻於回紇部落,反而跟西方隔絕。不過宋帝國始終把遼帝國看作跟匈奴、突厥一樣,認為他們是夷狄蠻族。事實上遼帝國文化程度雖然遠較匈奴、突厥為高,但比漢民族要低得多。開國君主耶律阿保機曾命他的大臣製造契丹文字,不過經濟狀況如果不能達到某種程度,文字的需要便不急迫。而一旦達到某種程度,漢文比契丹文佔有優勢。
  • 大宋的3路大軍全被西夏打敗,包拯只靠1種調料,就讓西夏俯首稱臣
    宋仁宗是出了名的好脾氣,史書稱讚他「寬仁恭儉」,可是面對西夏的猖狂挑釁,他的面子也掛不住了,於是調集重兵,先後出動三路大軍迎擊西夏,史稱第一次宋夏戰爭。寶元二年三月,西夏大軍攻擊宋朝西北重鎮延州。延州守將範雍勢單力孤,朝廷派遣大將劉平和石元孫星夜馳援。雙方在延州城外三川口遭遇,經過一番激戰,宋軍將士全軍覆沒,史稱三川口之敗。三川口之敗,震撼了北宋朝廷。
  • 從北宋與西夏的戰爭,看宋朝令人生畏的城防
    擅守的王朝則有宋朝,鼎鼎有名的擅守,從頭守到尾,不擅守就只能被滅亡,只有挨打和敗仗的份,不擅守還能怎麼辦。宋王朝初期對外戰爭中時常打著敗仗,後來逐漸轉攻為守,不耗費那麼多精力、軍隊和錢糧進攻敵國,轉型為以守代攻、以守獲勝。宋王朝就是那種「藏於九地之下」的善守者。
  • 讓宋夏之間幾十年無戰!
    李元昊原為党項族,祖上拓拔思恭因幫助唐中央鎮壓黃巢起義有功,唐封其為定難軍節度使,賜國姓李氏,並將銀、夏、綏、靜、青五州之地歸其管轄。北宋初立,承其舊制,被加官太尉、封西平王、賜皇姓趙氏。所以,在元昊未反宋之前,應該叫趙元昊。在趙元昊任党項族首領時,領土不斷擴張,在原有五州之地上,相繼控制了靈、鹽、會、勝、甘、涼、瓜、肅、洪、定、威、龍等十餘州境。
  • 27.宋遼西夏三國鼎立與越南的獨立
    真正由漢民族建立,居於中國本部的宋帝國,西境阻於回紇部落,反而跟西方隔絕。不過宋帝國始終把遼帝國看作跟匈奴、突厥一樣,認為他們是夷狄蠻族。事實上遼帝國文化程度雖然遠較匈奴、突厥為高,但比漢民族要低得多。開國君主耶律阿保機曾命他的大臣製造契丹文字,不過經濟狀況如果不能達到某種程度,文字的需要便不急迫。而一旦達到某種程度,漢文比契丹文佔有優勢。
  • 西夏、高麗與宋遼金關係比較芻議
    [5]可見高麗重視與遼的關係,祝賀遼對西夏戰爭的勝利。此後,遼朝經歷興宗、道宗至天祚帝,西夏經毅宗、惠宗至崇宗,在長達半個多世紀中,遼、夏雙方秉持從屬關係,相互來往。遼乾統五年(1105)遼以族女南仙封成安公主下嫁西夏崇宗乾順。這一時期遼、高麗之間也保持穩定的從屬關係,高麗多次進貢。遼與西夏和高麗都有貿易關係。
  • 西夏人口不過兩百萬左右,為何能湊出五十餘萬「大軍」?(上)
    西夏建國後迅即對宋朝發起了大規模攻勢,此時正是宋仁宗朝,宋軍總兵力雖有百萬人之眾,但卻屢戰屢敗,最後的和議結果竟然還要向西夏輸送大量銀絹。當然,和平只是暫時的,自西夏建國起,其與北宋的戰爭就沒有停止,與遼國也有征戰。而在北宋和遼接連滅亡後,西夏依然存在,其徹底覆亡還要在北宋靖康恥一百年後的1227年,才為蒙古軍所滅。
  • 「讀史」1045年1月14日,北宋設榷場結束宋夏戰爭,再讀西夏王朝
    1045年1月14日 (農曆臘月廿四),北宋設置榷場與西夏進行貿易,持續7年之久的宋夏戰爭就此宣告結束。榷場是指遼、宋、西夏、金政權各在接界地點設置的商貿市場。關於西夏,無論是正史還是傳說,千餘來年鮮有言者。被譽「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西北兩百年」的西夏,被成吉思汗滅亡後仿佛就立刻從地球上銷聲匿跡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党項族再也蹤跡難覓。
  • 百年之戰:大宋最難纏的對手,是誰?
    範仲淹心憂天下,在前線與宋軍將士同甘共苦,親身經歷戰爭的殘酷。宋夏戰爭中的「鎮戎三敗」震驚了朝野,也讓他看清了時代的危機,這才是他痛心疾首的原因。慶曆四年(1044年),宋夏達成和議,宋仁宗封李元昊為夏國主,宋朝每年給西夏的歲賜上升到了銀、絹、茶共25.5萬,李元昊向宋朝稱臣,尊宋仁宗為「父皇帝」。宋朝耗費了數萬將士的生命,最後贏了面子,李元昊表面上為遼、宋雙方的臣屬,實際上在自己的領地內仍自稱皇帝,與遼、宋形成鼎立的局面。
  • 古國西夏是誰建立的?西夏國持續了多少年?
    宋寶元元年(1038)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國。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夏景宗去世後,大權掌握在皇帝的太后與母黨手中,史稱母黨專政時期。西夏因為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北宋趁機多次伐夏。西夏抵禦成功並擊潰宋軍,但是橫山的喪失讓防線出現破洞。金朝崛起並滅遼、北宋後,西夏改臣服金朝,獲得不少土地。
  • 中國歷史朝代——西夏王朝
    西夏的祖先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 唐朝時遷居陝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後,由於李繼遷不願投降而再次立國,並且取得遼帝的冊封。李繼遷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佔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宋寶元元年(1038)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國。 西夏,本名是大夏,簡稱夏,又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
  • 北宋的滅亡,肇始於西夏的崛起
    首先,西夏的崛起切斷了北宋與中亞地區的聯絡通道,阻斷了貿易的同時,也斷絕了技術的傳播,尤其是金屬冶煉和鎧甲的製造技術。女真人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可是當金軍出現在宋軍面前之時,武器裝備非但與其落後的奴隸制生產方式完全不相匹配,甚至遠超過宋軍,而金軍精銳的重甲騎兵「鐵浮屠」,更是所向披靡。
  • 成吉思汗被西夏王妃咬死在床上?六徵西夏的血海深仇
    提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他氣貫長虹的戎馬生涯中,誰也想不到他會與小小的西夏王國產生難解難分、生死相關的聯繫。歷史上,成吉思汗帶領蒙古鐵騎摧毀了西夏王國,他自己卻在6次徵討西夏、即將大獲全勝之時,於歸程中在西夏境內的薩裡川命歸黃泉。那麼,西夏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封建王朝?成吉思汗為何要六徵西夏?
  • 西夏王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