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西夏三國鼎立與越南的獨立

2021-02-28 三國故事

 提示點擊上方"三國故事"訂閱一發!

編者按:本文縮編自著名史學家柏楊所著《中國人史綱》,為通讀中國史第27篇文章。 

經過趙匡胤、趙光義兩代皇帝的努力,大宋終於統一了中國本部,但北方卻還有一個強大的遼國,以至於西南一隅的交州(交趾,越南河內)從中國本部獨立出去,成為像朝鮮王朝一樣的中原帝國的藩屬國。同時,西北一隅的夏州(陝西靖邊北)也脫離而去,建立西夏帝國。這個帝國既小又窮,可是,對宋帝國的傷害,卻十倍於遼。

所以,在中國固有的領土上,事實上不是宋帝國大一統的單獨局面,而是三國分立局面。這個局面,一直延續到第十三世紀。

一、宋遼大對抗

歐洲人認為契丹(震旦)就是中國,因為遼帝國向西的影響力,直抵天山,跟西方各國直接接觸的機會較多。真正由漢民族建立,居於中國本部的宋帝國,西境阻於回紇部落,反而跟西方隔絕。不過宋帝國始終把遼帝國看作跟匈奴、突厥一樣,認為他們是夷狄蠻族。

事實上遼帝國文化程度雖然遠較匈奴、突厥為高,但比漢民族要低得多。開國君主耶律阿保機曾命他的大臣製造契丹文字,不過經濟狀況如果不能達到某種程度,文字的需要便不急迫。而一旦達到某種程度,漢文比契丹文佔有優勢。

同時,這個由部落進化成為國家的民族,也並不真正的了解進步的意義,所以遼帝國宮廷中,一向嚴禁讀書。他們認為讀書不但浪費時間,還會把一個人的腦筋弄得太複雜。皇子貴族如果想求得知識,就得冒著「私自讀書」罪名的危險。所以他們的文化發展很慢,最顯明的例子是,人民只有名而沒有姓。只兩大部落有姓,一是皇帝族的耶律部落,一是皇后族的蕭部落。「耶律」是自己所定,「蕭」是漢人代他們起的。這兩大部落仍保留著上古時代初民互婚的習慣,世代相配。

遼帝國憑空得到長城之南的燕雲十六州,增加大量財富和國力,但也嚴重地傷害了漢民族的自尊。而且長城險要已失,黃河以北像敞開著大門的廣大庭院,再沒有阻止外人闖進來的重要屏障,自然使中原王朝不能安枕。所以燕雲地區,始終成為兩國衝突的導火線。

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周皇帝郭榮曾用兵奪回兩州——莫州和瀛州,但仍有十四州在遼帝國手中,以致十世紀末至十一世紀初的二十年之間,宋遼兩國,發生四次重要戰爭。

第一次,979年,宋帝國第二任皇帝趙光義(趙匡胤的弟弟)在消滅後漢帝國,中國本土統一完成後,興奮地打算一舉收復失土。但遼帝國不同於枯萎的後漢帝國,而大宋將士們大戰之餘,已疲憊不堪,原來滿懷希望徵服後漢之後得到休息和賞賜的,現在全部落空,還要徒步600餘公裡,越過連綿險惡的太行山脈,去進攻龐大的強敵。他們對此強烈反對,但趙光義拒絕採納任何反對意見,他堅信「成大事者不謀於眾」的格言。

一個月後,大軍抵達幽都府(即幽州,北京),攻城。遼帝國大將耶律休哥反擊,在城東高梁河會戰。宋帝國憤怒的士兵乘酣戰時叛變,攻擊趙光義,於是全軍崩潰。趙光義腿部受傷,狼狽逃回涿州(河北涿州),追兵趕到,趙光義已不能騎馬,只好爬上驢車奔馳,才算逃脫,留下一萬餘具士兵的屍體。

第二次,980年,遼帝國為了報復宋帝國的無端攻擊,耶律休哥進圍瓦橋關(河北雄縣),宋軍大敗,遼軍追到莫州(河北任丘)才撤退。趙光義下令親徵,走到大名(河北大名),距莫州直線還有280公裡,卻不敢再進,潦草結束。

第三次,986年,趙光義經過六年的準備後,向遼帝國發動總攻。東路由徵服南唐帝國名將曹彬率領,出琢州(河北涿州);西路由徵服南漢帝國名將潘美率領,出雁門(山西代縣)。但兩位都是對內有餘、對外不足的「窩裡兇」人物。

東路軍在歧溝關(河北高碑店西北)被遼兵團迎頭痛擊,像山崩一樣潰散;西路軍在飛狐口(河北淶源)也失敗,大將楊繼業正在前方節節勝利,聽到消息,即行護送歸附的漢人,向內地撤退。

楊繼業是這次戰役中唯一的勝利者,潘美答應他在陳家谷(山西朔州南陽方口)留下重兵接應,楊繼業一路血戰,勉強抵達,卻遠遠發現谷口無一兵一卒,他知道被他的統帥所出賣,不禁放聲大哭,結果全軍覆沒。

楊繼業是大宋抵抗北方蠻族最傑出的將領之一,他的驍勇和被出賣後的壯烈殉國,使他成為中國民間傳說中的祖父型英雄。很多作品都在描述他和他的妻子佘太君,以及他的諸子諸女,即「楊家將」一門,在跟遼帝國無數戰役中,所表現的可歌可泣的事跡。

第四次,1000年,遼帝國進攻瀛州(河北河間),擊敗宋軍,生擒大將康保育,深入齊州(山東濟南)、淄州(山東淄博),大掠而歸。宋帝國大將範廷召一直在尾隨,不敢進擊,等到遼兵團退出邊界,他才上奏章說是他把敵人趕走的。新即位的皇帝趙恆(趙光義的兒子,趙光義終於死於腿傷),十分高興,還作了一首《喜捷詩》,搞得群臣們不得不一窩蜂表示慶賀。

——範廷召告捷,趙恆喜捷,這個新興的宋政府,很快地就習慣於上下互相欺騙。

從這些戰役可以看出,宋帝國根本不是遼帝國的對手,所以每戰必敗。但遼帝國也沒有強大到能夠消滅宋帝國的程度,兩國遂形成緊張的對抗,只不過宋帝國承當的要沉重而危險。

二、越南的脫離與獨立

交州,位於元江下遊,即富良江(紅河)流域衝積的平原上,面積約20萬平方公裡,州政府設在交趾城(越南河內),轄有八個州:武峨州、愛州、長州、囗州、峰州、湯州、演州、陸州。紀元前二世紀,西漢政府消滅南越王國,於交趾地區(越南北部)設置交趾郡(越南河內)、九真郡(越南清化)、日卜郡(越南東河),同時成為中國本土。稍後,西漢政府設交趾州,即包括此地。紀元後七世紀時,唐政府在交州(交趾城)設置安南總督府。到了九世紀,又劃為靜海戰區,設立節度使。

交州處於中國國土的最南端,像勺柄一樣伸入蠻荒,所以不斷受到蠻族的滲透和攻擊。但中國一直保持主權,即便是經過魏晉南北朝這樣長久的大分裂時代,交州仍然完整如故。可是到了唐末,隨著各藩鎮紛紛獨立,五代十國小分裂時代時,交州屬於建都興王府(廣東廣州)的南漢帝國。

964年,靜海戰區(越南河內)節度使吳昌文逝世,南漢帝國那時已敗壞不堪,不能顧及。戰區將領們掀起激烈的內爭,結果,瞿州(越南榮市)州長丁部領取得勝利,稱大勝王,命他的兒子丁璉當靜海戰區節度使。971年,宋政府徵服南漢,進入興王府的遠徵軍卻沒有乘勝南下收復交州。二年後(973),丁璉以藩屬身分,向宋政府進貢,請求冊封。

宋政府是一個無能的政府,只求表面平靜,就封丁璉當交趾郡王。一個交趾王國遂在中國批准之下,合法成立。

980年,丁璉逝世,幼子丁璿被大臣黎桓囚禁。宋政府派邕州(廣西南於)州長侯仁寶出兵定亂。宋政府的軍隊,只能對內,不能對外。981年,黎桓用詐降計把侯仁寶殺掉,宋軍大敗而回。983年,黎桓向宋政府進貢謝罪,並呈上丁璿同意讓位的奏章,請求冊封。宋政府最初還不允許,僵持了三年,到986年,對既成事實既無力予以改變,只好同意,於是冊封黎桓當靜海戰區司令官,繼而再封為交趾郡王。

1006年,黎桓逝世,兒子黎龍廷即位。1010年,大臣李公蘊發動政變,殺掉黎龍廷,自己繼位,請求宋政府冊封。宋政府不再為他們計較是非了,就冊封李公蘊當交趾郡王。

李氏王朝對宋政府進貢不絕,但這並不能避免邊境衝突,最嚴重的一次發生於1076年,國王李乾德(李公蘊的孫兒)在位,攻陷邕州(廣西南寧),全城居民近6萬人,全被屠殺。宋政府派遣郭逵當元帥,趙卨當副元帥,出軍反擊,在交趾城富良江畔決戰,交趾兵團大敗,斬首數千人,皇太子李洪真也包括在內。李乾德恐慌,派遣大臣奉上降書,向司令部投降。趙卨極力主張進入距離只有十數公裡的交趾城,收回原土。可是郭逵膽小如鼠,受降而退。

從此三百年間,兩國和平相處。交趾王國也採用事奉大國政策,對宋政府的恭順程度,較之高麗王國(朝鮮開城),有過之無不及。唯一不同的是,交趾王國本是中國領土,交趾人本是中華人。

三、宋遼和解

宋遼兩國的衝突,到了十一世紀初葉,急轉直下。

1004年,遼帝國大舉南徵,皇帝耶律隆緒和他的母親蕭太后親自統軍,進入宋帝國本土之後,只使用少數軍隊攻擊城市,主力卻穿過原野,直赴黃河。深入400公裡,進抵澶洲(河南濮陽),距宋帝國首都開封(河南開封),直線只120公裡。宋帝國朝野震動,大宋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趙恆召集緊急會議,群臣們除了想到遷都外,別無他法。

大臣王欽若是臨江(江西樟樹)人,他主張遷都異州(江蘇南京);另一位大臣陳堯叟是閬州(四川閬中)人,他主張遷都成都(四川成都)。只有宰相寇準反對,他主張御駕親徵。他說「御駕親徵,對士氣是一個極大的鼓勵,可以致勝有餘。何況敵人深入,我們堅壁清野,用奇兵切斷它的糧道、它只有敗退。一旦遷都,人心崩潰,帝國可能瓦解。」

趙恆採納了寇準的意見,即行北上,進駐澶州(河南濮陽),登北門城樓,跟城外的契丹兵團對峙。這是大決戰的前奏,但和解卻早已暗中進行。被遼帝國於前一年俘擄的宋帝國大將王繼忠,深得耶律隆緒的禮遇。他乘機分析和解的利益與對抗的惡果,建議兩國舉行談判,蕭太后和耶律隆緒被他說服。於是由王繼忠寫信給趙恆,透露遼帝國的彈性態度,趙恆遂派遣代表曹利用前往遼軍司令部磋商。

當趙恆到達澶州之後,曹利用也從遼軍司令部返回澶州。遼帝國堅持要索回959年被後周帝國奪取的瓦橋關(河北雄縣)以南的「關南地區」,包括莫州(河北任丘)、瀛州(河北河間)。

趙恆不肯接受,他希望的是沒有損失的和平。但是遼帝國後衛部隊已對莫、瀛二州開始猛烈攻擊,危在旦夕,如果陷落,遼帝國的條件勢必更苛。於是趙恆表示,關南地區不可以割讓,但宋帝國願每年向遼帝國進貢,作為補償,派遣曹利用再往談判。

蕭太后、耶律隆緒正佔優勢的時候,當然不肯讓步,但曹利用提醒他們母子:「和解不成,只有戰爭。大宋現在是一個統一的帝國,不像分裂狀態下的後晉政府。我們皇帝又親自督戰,士氣激昂,你們未必一定勝利。而且大宋進貢,是把整批財寶直接送到陛下手中,而戰爭掠奪,只便宜了將士。」

這些話正確地分析了事態的真相,結果議定宋帝國每年向遼帝國進貢銀幣10萬兩,綢緞24萬匹。兩國代表對天盟誓,籤訂和約,這就是有名的「澶淵之盟」。

十世紀之前的貨幣,還是以鋼鐵鑄造的「錢」為主,以一千個錢為一「緡」(貫、串),緡是最高的計算單位。十一世紀兩個條約所載,白銀已成為主要貨幣,「兩」已成為最高計算單位。這種改變,一直使用900年,到二十世紀初葉,才再改為以「元」為最高計算單位。

宋帝國向遼帝國進貢,顯然大失面子。但是,兩國對抗,最好能把敵人消滅;如果不能,那麼就只有忍氣吞聲跟它做朋友。長期的纏鬥不休,再強大的國家都會因精疲力盡而瓦解。以當時形勢,和解實是最明智的決策。這是一次長時間的和解,從1004年起,到1122年為止,凡119年。自八世紀中葉安史兵變,使沉淪在混戰中200餘年的黃河以北大平原上的中國人民,初次得到安定。

119年長期和平中,並不是沒有爭執。爭執經常發生,但都由談判解決。最大的一次爭執發生於40年後的1042年,遼帝國再度提出關南地區的要求。那時宋帝國正被新獨立的西夏帝國連連擊敗,結果增加每年進貢數量,共銀幣20萬兩,綢緞30萬匹。

四、西北一隅建立的西夏帝國

十一世紀以來,宋帝國外與遼帝國和解,內部社會也相當安定,士大夫歌舞昇平,一切看起來都很好。但位於西北邊陲,河套以南的定難戰區(陝西靖邊北),卻於三十年代,脫離宋帝國政府,建立西夏帝國。

這是一個党項民族的國度,屬於羌民族的一支。七世紀時,一位姓拓拔的酋長把他們帶領著離開祁連山南麓柴達木盆地,投靠大唐。當時唐太宗李世民特準他們定居在河套以南。九世紀時,因為幫助唐政府討伐黃巢有功,唐政府就委派當時的酋長拓拔思恭擔任定難戰區(陝西靖邊北)司令官(節度使),並特許他改姓皇家的李姓。以後跟其他藩鎮一樣,世代承襲。十一世紀初,表面上雖然順服宋政府,實際上仍維持著藩鎮割據的局面,不時地劫掠戰區界外的其他州縣。

1032年,定難戰區節度使李德明逝世,雄心勃勃的兒子李元昊繼位,即開始使用自己的年號。在以年號為紀年的時代,改變年號即是改變政治立場。李元昊制定西夏文字,大量翻譯華文書籍,提高党項人的文化水準。一面向西擴張,把陷落在回紇部落手中一百餘年的河西走廊,包括涼州(甘肅武威)、瓜州(甘肅安西)、沙洲(甘肅敦煌)、蘭州(甘肅蘭州),全部徵服,定都興慶(寧夏銀川)。1038年,李元昊宣稱他是西夏帝國皇帝,向宋政府上奏章,請求冊封。中國版圖上,遂出現了第三個國家。

宋帝國當然不能容忍叛徒猖撅,宋仁宗趙受益下令懸賞,凡擒殺李元昊的人,就命他當定難戰區節度使。李元昊的反應是發動一連串不停止的攻擊。

1040年,西夏兵團進攻延州(陝西延安),宋軍大敗,主將被擒,延州州長範雍被貶。宋政府任命兩位知名的文職大臣韓琦、範仲淹到西境主持軍事,並命範仲淹擔任延州州長。範仲淹對軍事是門外漢,但他有宋王朝士大夫特有的對內宣傳技巧。到職只一個月,就自己宣稱,西夏帝國已警告他們國人:「小範老子(範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不似大範老子(範雍)可欺。」

1041年,西夏兵團進攻渭州(甘肅平涼),正在鎮戎(寧夏固原)巡視的韓琦派大軍迎戰,在六盤山(寧夏隆德)下好水川(甜水河)接觸,一萬多人,全軍覆沒。韓琦狼狽逃回,陣亡將士的家屬數千人,攔住馬頭,哀號招魂,大哭說:「你們隨著司令官出徵,平安而去。今天司令官回來,你們何在?願你們孤魂,也隨著司令官返家!」

哭聲震動天地,韓琦又懼又慚。但不幾個月,就又有人宣稱,邊區民眾到處歌唱:「軍中有一韓(韓琦),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當然是範仲淹),西賊聞之驚破膽。」

問題是,對內宣傳只是一種肉麻當有趣的小動作,並不能解決實際困難。又明年(1042),鎮戎再度會戰,宋軍再度大敗,又是近萬人戰死或被俘。

在每戰必敗的情勢下,宋帝國只好謀求和解。1044年,正式承認西夏帝國獨立,並每年向西夏帝國繳納綢緞13萬匹,銀幣5萬兩,茶葉2萬斤。每年節日(如春節,中國皇帝生日),再增加綢緞2.3萬匹,銀幣2萬兩,茶葉10萬斤,銀器2000兩。

宋帝國為了面子,堅稱這項繳納是一種「賞賜」,而且只承認李元昊是西夏國王,不承認他是西夏皇帝。

宋夏之間保持了36年的不穩定的和平。十一世紀七十年代,宋政府宰相王安石選拔出宋帝國開國以來第一位統帥人才王韶,擔任洮河戰區(甘肅臨潭)司令官(安撫使)。於1073、1074兩年之間,收回陷於吐蕃王國二百餘年,面積達20萬平方公裡,有5個臺灣島大的中國故有領土,包括熙州(甘肅臨洮)、河州(甘肅臨夏)和全部河湟地區(青海省東北部),目的在切斷西夏帝國的右臂,作為向西夏帝國總攻的準備。可是,兩年之後,王安石辭職,王韶也被新任宰相司馬光指責「開邊生事」,免職貶謫,以致前功盡棄。

但宋帝國仍念念不忘西夏的小而且貧,1081年,第六任皇帝趙頊(宋神宗)停止繳納財帛。傾全國之力,分五路出兵,向西夏帝國進攻,預定在靈州(寧夏靈武)會師,可是,他卻任命宦官李憲擔任總司令。結果四路兵團如期到達,只有總司令在克復蘭州(甘肅蘭州)後,屯兵不進,沒有趕到。

抵達的四路兵團,在靈州城下,群龍無首,又沒有攻城工具,無法攻城。西夏乘機反撲,決開黃河堤防灌敵,宋軍全部崩潰,死20餘萬人。第二年(1082),西夏再攻陷永樂城(陝西米脂西北),宋守軍和居民20餘萬人再全部覆沒。

——把兵將不相習,烏合之眾的軍隊,在文職官員(甚至是宦官)白痴般地指揮之下,投入戰場,跟把可憐的羔羊驅入狼群一樣,不過是殘忍的屠殺。而宋帝國建國300餘年中,卻一直如此,使人為千萬無辜犧牲的將士落淚。

於是宋夏再度和解,十一世紀最後一年,即1099年,宋帝國對西夏帝國繼續「賞賜」。

之後,兩國邊界上仍然不斷發生衝突,一直到金帝國大舉入侵前夕,衝突才停止。宋帝國被這麼一個蕞爾小國纏住,國力競告枯竭。

推薦閱讀:

01、這就是中國          02、中華文明脈絡 

03、上古傳奇             04、夏商周               

05、周王朝的沒落       06、春秋五霸            

07、諸子百家             08、戰國七雄    

09、秦統六國             10、秦之興亡

11、天下歸漢             12、強漢崛起

13、司馬遷                14、王莽篡漢  

15、班超通西域          16、東漢敗亡錄

歡迎關注筆者公眾號「三國故事」,在"中國通史」專欄可系統了解五千年中國史。有在看嗎

相關焦點

  • 27.宋遼西夏三國鼎立與越南的獨立
    經過趙匡胤、趙光義兩代皇帝的努力,大宋終於統一了中國本部,但北方卻還有一個強大的遼國,以至於西南一隅的交州(交趾,越南河內)從中國本部獨立出去,成為像朝鮮王朝一樣的中原帝國的藩屬國。同時,西北一隅的夏州(陝西靖邊北)也脫離而去,建立西夏帝國。這個帝國既小又窮,可是,對宋帝國的傷害,卻十倍於遼。所以,在中國固有的領土上,事實上不是宋帝國大一統的單獨局面,而是三國分立局面。這個局面,一直延續到第十三世紀。
  • 宋遼西夏三國鼎立,既小又窮的西夏對宋的傷害,卻十倍於強大的遼!
    經過趙匡胤、趙光義兩代皇帝的努力,大宋終於統一了中國本部,但北方卻還有一個強大的遼國,以至於西南一隅的交州(交趾,越南河內)從中國本部獨立出去,成為像朝鮮王朝一樣的中原帝國的藩屬國。同時,西北一隅的夏州(陝西靖邊北)也脫離而去,建立西夏帝國。這個帝國既小又窮,可是,對宋帝國的傷害,卻十倍於遼。所以,在中國固有的領土上,事實上不是宋朝大一統的單獨局面,而是三國分立局面。這個局面,一直延續到第十三世紀。
  • ﹌西夏國·【三字經】25﹌
    ﹌﹌﹌西夏國﹌﹌﹌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朝代,自稱邦泥定國或大白高國。
  • 西夏王朝(一)
  • 西夏、高麗與宋遼金關係比較芻議
    兩朝在《宋史》《遼史》《金史》有差不多相等的地位,但從宋、遼、金三史傳記看,西夏詳於高麗,反映10-13世紀兩國在中原大國中地位相近,而西夏又較重於高麗。西夏被蒙古滅亡後,其主體民族党項族與契丹人、女真人融匯於漢族及其他民族中,而高麗經歷4個多世紀改為李氏王朝,後發展成為獨立國家。
  • 「讀史」1045年1月14日,北宋設榷場結束宋夏戰爭,再讀西夏王朝
    1045年1月14日 (農曆臘月廿四),北宋設置榷場與西夏進行貿易,持續7年之久的宋夏戰爭就此宣告結束。榷場是指遼、宋、西夏、金政權各在接界地點設置的商貿市場。關於西夏,無論是正史還是傳說,千餘來年鮮有言者。被譽「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西北兩百年」的西夏,被成吉思汗滅亡後仿佛就立刻從地球上銷聲匿跡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党項族再也蹤跡難覓。
  • 西夏國和東夏國是啥關係?
    在中國歷史上,還經出現過西夏國和東夏國,那麼這兩個國家啥關係,是不是一個家族建立的嗎?西夏國很多人都熟悉西夏的歷史,西夏國時由党項人李元昊建立的。不過,他是建立在先祖的肩膀上建立國家的。党項的先祖原來居住在四川松潘高原,唐朝的時候遷居陝北,因為平亂有功被唐僖宗封為定難軍節度使。此後,党項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
  • 宋夏戰爭中西夏明明勝了為何還要急迫的要議和?
    宋將劉平、石元孫率兩萬援兵前來救援,行至三川口,元昊伏兵四起,雙方發生激戰,劉平耳朵中了流矢,依然率領殘部不千餘人與西夏軍苦戰兩晝夜,最後與石元孫一起戰敗被俘。三川口戰役結束後,元昊猛攻延州,打了七日未能破城。當時正在下大雪,西夏軍不敵嚴寒。更恐宋軍切斷後路,於是撤退北歸。
  • 中國歷史朝代——西夏王朝
    西夏的祖先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 唐朝時遷居陝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後,由於李繼遷不願投降而再次立國,並且取得遼帝的冊封。李繼遷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佔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宋寶元元年(1038)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國。 西夏,本名是大夏,簡稱夏,又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
  • 北宋時期,遼國最強大,為何宋和西夏不聯合對付遼國?
    對於當時的宋朝來說,雖然南邊還有大理南詔,但其威脅性並不是很大,真正可以稱之為大敵的,也就是西夏和遼國。而這其中,西夏從國力上來說,是無法撼動大宋的,只能算是斷臂之痛,而遼國,卻是有攻滅大宋的潛力,堪稱是心腹之患。那麼,在宋夏遼三國亂戰之中,宋遼為何不聯合起來對付遼國呢?
  • 三國時代只有一個?錯!中國歷史上至少存在八個三國時代
    三國之中,以曹魏的實力最為強大,三分天下有其二,蜀漢、東吳兩國實力加起來也趕不上魏國,但由於蜀漢、東吳也是人才濟濟、地理險要,才形成了40多年的三國鼎立。曹魏在公元263年滅掉了蜀國,結束了三國時代,兩年後即被司馬氏的晉朝取代。晉朝在公元280年滅掉了東吳,完成了統一。然而晉朝的統一沒有延續多久,就又出現了新的三國時代。
  • 古國西夏是誰建立的?西夏國持續了多少年?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歷經十帝,享國一百八十九年。西夏的祖先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時遷居陝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後,由於李繼遷不願投降而再次立國,並且取得遼帝的冊封。李繼遷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佔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
  • 西夏國之謎——歷史的反思
    從資料上看,在一千年以前,以銀川為首府,在寧夏以及青海、甘肅、內蒙和陝西的部分地區,建立起一個少數民族的王朝——大夏,史稱西夏。還有資料稱,在西夏國存續的190年間(1038——1227),它與北宋、遼國之間不斷徵戰,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1038——1127)。後來又與南宋、金國形成了所謂「後三國」的對峙態勢,直至1227年西夏滅亡。
  • 紀錄片《神秘的西夏》(全十集)
    西夏(1038—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自稱邦泥定國或大白高國 、西朝。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前期和遼、北宋,後期與金朝並立。歷經十帝,享國189年。從881年李思恭任定難軍節度使起,李氏政權共計346年。西夏疆域範圍在今寧夏、甘肅、青海東北部、內蒙古西部以及陝西北部地區,佔地兩萬餘裡。
  • 神秘的西夏
    中國.寧夏省境內賀蘭山麓兀自矗立著幾座孤零零的西夏王陵,墳冢與墳冢之間瀰漫著生命力異常茂盛的芨芨草,黃沙伴隨著空寂的風聲,作為唯一見證西夏古國的實物,看起來就更加空曠而寂寥了。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朝代,自稱邦泥定國或大白高國 。因其在西北,宋人稱之為西夏。  前期和遼、北宋,後期與金朝並立。歷經十帝,享國189年。
  • 組圖│西夏國歷代帝王畫像
    ·洛絨澤仁整理 景宗武烈兀卒李元昊景宗(1004-1048) 景宗李元昊,父李德明,西平王。李元昊襲位後,與1038年稱帝,國號大夏,漢人史稱西夏。他接受宋的先進文化, 由根據党項的民族特點確立了一套政治 軍事制度。李元昊與遼,宋之間進行了一些戰爭,取得勝利,形成宋,遼,夏 鼎立局面。死於1048年,時年45歲。他規定西夏君主自稱「兀卒」,意思就是青天子。
  • 中國歷代都城-西夏,大理國(十三)
    西夏都城到寧夏銀川旅遊還是上小學時候的事,但是我對西夏王陵的印象非常深刻。有人將西夏王陵比作東方金字塔,當時我覺得它們像巨大的雞蛋,一半埋在土裡,一半露出地面,在風沙的侵蝕下變得圓渾。西夏是党項人在西北地區建立的國家,前期與北宋、遼國並立,後期與南宋、金國並立,後被蒙古人所滅。
  • 遼、金、西夏的服飾藝術
    上一篇我們說到宋代的服飾,主要是官服制度,其實同兩宋並存的還有北方的遼、金、和蒙古等政權。他們也有著自己的服飾文化。遼、金、元都是少數民族為主的政權。遼,以契丹族為主;金,以女真族為主;元,則是以蒙古族為主的政權。這個時期,既有民族間的矛盾,又有經濟文化上的交流。
  • 東方金字塔 西夏王朝夕陽下蒼涼的背影
    其管治最大特色是「依遼和宋」,子並伺機向西發展。同時向遼、宋稱臣,接受兩國封號,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遼封其為夏國王,遂建宮闕於鏊子山(今陝西省延川縣西)。宋天禧四年(1020年),遷都懷遠鎮(今寧夏銀川),改稱興州。次年,遼封為大夏國王。宋明道元年(1032年)宋封為夏王,同年卒。
  • 外交奇才:一代名相富弼縱橫捭闔瓦解遼夏同盟
    這個發現表明西夏人對富弼其人其事的重視,也表明東坡詩文在西夏如同在遼國一樣有過廣泛的影響。遼和西夏都曾是宋的對手和威脅,但都傾慕大宋的文化和制度。與漢唐時期的少數民族政權相比,遼和西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遊牧民族佔有了農耕地區,統治區兼有遊牧、農耕等多種生活方式,這必然使他們更深刻地受到漢文化——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