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墨子》及其社會治理思想

2021-03-01 方正工作室

《墨子》是先秦時期墨家學派的著作總集,《漢書·藝文志》著錄七十一篇,現僅存十五卷,五十三篇,一般認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後學在不同時期記述編纂而成。

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時期魯國人,相傳做過宋國大夫,曾到過楚、衛、齊等國。相傳早年受孔子的儒家教育,後棄儒學而開創與儒學相對獨立的墨家學派,這是一個組織嚴密的學派性政治團體,其宗旨是推行墨子的主張。

墨家的政治主張,都是以解救時弊為目的,倡導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宣傳天志、明鬼,針對當時流行的命定論,墨家又主張非命。在真理的原則上,主張經驗論。

倫理思想上,墨家的根本觀念是義,義的觀念來源於天,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義利統一的道德觀。《墨子》確立了三表法作為立論說理的準則,在中國哲學史和邏輯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體裁雖保留了對話的形式,但基本上已具論說文的雛形。

今本《墨子》為漢代劉向所校定,著於《別錄》。劉歆《七略》與班固《漢書·藝文志》均據此。晉惠帝時,魯勝曾作《墨辯注》,早已失傳,僅存其《敘》。清以前以明嘉靖唐堯臣刻本為善本。清亁、嘉年間,《墨子》研究興起,陸續湧現出許多注釋或闡發墨學的著作,有清畢沅的《墨子注》、孫詒讓的《墨子閒詁》,近人吳毓江的《墨子校注》、梁啓超的《墨子學案》、陳柱的《墨學十論》、方授楚的《墨學源流》等。

墨子主張兼愛,其實質是愛利百姓,以興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論行動,皆以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為準繩。周朝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仍,土地荒蕪,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廣大人民群眾渴望彌兵息戰,休養生息。

墨子體察到下層的民情,代表小生產者及廣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張,就這一點講,是有積極意義的。自古及今,不論什麼形式的戰爭,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眾。為什麼非攻,確立什麼樣的準則及採取什麼樣的對策才能達到目的。

哲學思想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他以耳目之實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準,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準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

在名實關係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但墨子並沒有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墨家學派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邏輯思想體系。

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

天志明鬼。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之有志——兼愛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墨子不僅堅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認為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會賞善罰暴。墨子宗教哲學中的天賦人權與制約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學中的一大亮點。

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於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於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

節用節葬。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清廉儉樸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教育思想

與儒家教育異趣的墨子教育思想,包含了許多合理的內容,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墨子重視環境和教育對於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了著名的「素絲說」,認為人性如素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以素絲和染絲為喻,形象地說明環境、教育對人性形成的重要性。所以,他強調「染不可不慎也」。

從「兼相愛,交相利」的社會理想觸發,墨子主張以「兼士」作為教育的培養目標,通過他們去實現賢人政治。兼士應該具有知識技能、思維論辯和高尚道德三項要求。其中道德高尚尤為重要。唯有如此,兼士才能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不分彼此、親疏、貴賤和貧富,對所有人都能做到「飢則食之,寒則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

在教育內容方面,墨子除了主張進行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識教育之外,還特別重視科學技術知識教育和培養思維能力的教育。前者包括生產和軍事科學技術知識教育以及自然科學知識教育,目的在於訓練和形成邏輯思維能力,善於與人進行論辯,說服別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與儒家主張「六藝」教育相比,這是墨子在教育內容方面的一個重要創造。

在教育原則和方法上,墨子不贊同儒家「拱己以待」的方法,而是提倡「雖不叩必鳴」,應該積極主動地去說教。也不滿意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方法,而是強調「古之善者則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今天的教育方法與古代不同,必須重在創造。他重視實踐在教育中的作用,認為「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他還注意到施教過程中應顧及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做到「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他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明確提出量力而行原則的教育家。

社會治理思想

墨子的社會治理思想也非常豐富。挖掘墨子的社會治理思想對於弘揚東方社會治理文化、對於促進當今社會治理科學的發展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對於當今社會治理亦具有相當的借鑑作用。

以人為本

《墨子·修身》篇認為,君子作戰雖然有陣法,但是勇敢是其根本所在;治喪雖然有喪禮,但是哀悼是其根本;士人雖然有學問,但是品行是其根本。所以栽樹時根基立得不安穩,就不要求得枝葉繁茂;連左右的人都不親近,就不要求遠方的人了;連親戚都不歸附,就不要談外交了;辦事沒有終與始,就不要求成就多種事業;列舉事物卻不明確.就不要求廣見博聞了。所以,古代聖王治理天下,必定明察左右,招徠遠方賢人。君子明察左右人,因此左右人的行為就修好了;看見不修行或毀譽的人就反躬自問,因此用怨恨反省自身,行為就可以修正了。讒言惡語不去聽它,攻擊斥責他人的言論,不要去說;殺傷人家孩子的念頭,心中不能產生。這樣即使有詆毀的人,也將沒有所依賴的。

墨子的意思是說,大凡做事都要有其根本。對於土人來說,品行是其根本。君子明察左右人的善行以借鑑,看見品行較差的人即反省自己,因此自己的品行就可以修正。不聽讒言,不說惡語,不存害人之心,雖有惡人影響,也不會起作用。墨子之意在於君子要在社會上有所作為,必須首先修身。這是在講修身的必要性。《修身》篇義云:「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遊。」其意為意志不堅強的人智力就不會發達,出言不守信用的人行事就不會成功。擁有錢財不能分給他人者,不值得與其交友;不能忠實堅持為人之道、不能廣博認識事物、不能明察是非者,不值得與其同遊。《修身》篇還說:「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故其文意為,「源頭混濁,水流不能清澈;行為無信,名聲必然敗壞。」墨子在此著力強調君子修身的重要性。人在社會上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要從修身做起,必須要鑄就高尚的品行。這才是一切事業的起點。此外,墨子還在《所染》篇中強調朋友的優劣對人的影響。

《兼愛中》云:「於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其意為,仁義之士所要做的事,必然是興盛天下人的利益,消除天下人的危害,以此作為自己的事業。就也是說,君子要興盛天下人的公利,消除天下人的公害。

《經上八》又云:「義,利也。」可見,墨子所言的興天下之利,就是要興天下之正義或公義。為此,仁人君子必須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社會正義感。這也是君子為人的根本原則之所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可謂這一含義的延伸。

面對當時社會上「強之劫弱、眾之暴寡、許之謀愚、貴之敖賤」《兼愛下》的弱肉強食的醜惡現象,墨子提出:「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兼愛中》其意思是,用所有的人都相互愛護同時相互給予利益的方法來改變醜惡的時弊。墨子認為,做有利他人之事,並不意味著只利於他人,其實利益是相互的,因而決不可做犧牲他人的事情。犧牲他人利益的同時亦將損害自己……只有人們各不相害,彼此相利,把個人利益建立在整體利益之中,並把兩者糅和在一起,才能實現富國安民之願望。墨子將個人利益建立在整體利益之中這一思想是非常卓越的,因為離開了整體的利益,個人利益是根本無法實現的。整體利益至上,也就是國家利益至上,社會利益至上。

《兼愛中》云:「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現其身。」其意即兼相愛交相利,如何做呢?那就是,看待別人的國家就好象看待自己的國家,看別人的家族就象看自己的家族,看別人的身體就象看自己的身體一樣。墨子在此提出了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重要原則——換位原則,視人若己,就是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可以避免誤解、消除衝突。實現兼相愛交相利,才能「諸侯相愛則下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兼愛中》就是說,諸侯因相愛不再惡戰了,家主因為相愛不再相篡奪,人人相愛不再相殘害;君臣因相愛而仁惠忠誠,父子因相愛而慈愛孝順,兄弟因相愛而和諧協調。天下人都相愛,強者就不會控制弱者,人眾就不會掠奪人少的,富裕的就不會欺侮貧窮的,尊貴的就不會傲視低賤的,狡詐的就不會欺騙愚昧的。天一所有的禍害、篡奪、埋怨、憤恨等可以使其不再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相愛出現了,因此仁人之士讚譽它。

可見,只有兼愛交利,社會上的一切禍患之源才得以消除;只有兼愛交利,才能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一個協調的群體組織。中國人注重維持和諧的局面,維護整體的利益,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是中國文化精神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墨子晚一百年的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又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也是強調了民本與人和的重要性,無疑也體現了墨子思想的影響。交相利就是互相給予對方利益,就是利他人、為他人。在墨子那裡,為人是人為所要達到的目的,也是人為所考慮的角度、所瞄準的方向、所遵循的規範。其深刻含義就是人的行為要利於人民、利於國家。

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思想之實質,是一種柔性管理,它通過人們之間的互動的相愛來改善人際關係,消除破壞性衝突,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使人們既能自愛又能愛人,從而每個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滿足,這符合人的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會道德法律規範。

通常,將任何以人為中心的學說稱為人本主義,而在哲學上,通常指抽去人的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係而把人僅僅看作一種生物的人學說,其代表人物是德國的費爾巴哈。所謂人本管理,就是通過確立人在管理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繼而圍繞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去展開的一切活動。正因為墨子要求管理者愛護部下,為其著想,所以能充分調動部下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墨子從修身,到愛他人、利他人、為他人。終究其實質,是提出了管理學的人本管理思想。

《論語·裡仁》中說:「君了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對於義很明白並且看重,而小人對於利很明白並且看重。墨子的義利相統一的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揚棄,克服了君子只講義不講利的虛偽性,從而使義、利二者從對立走向了和諧統一。墨子的義利相統一的思想,實質上是一種經濟倫理思想,這對於當代的社會治理實踐極富借鑑意義。管理者對下屬應該講究義利統一,不能只空有口頭上的表彰與承諾;上司對下屬的嘉獎也應該精神與物質兩者並重齊舉。

二、尚賢使能

墨子對於賢能人才的價值有著極其深刻的認識。《親士》篇云:「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意思是說,到一個國家主政卻不能蓄納賢土,那就要亡國了。發現賢人卻不急於舉用,賢人就會怠慢其國君。沒有賢才就不能處理危難,沒有賢才就不能與之謀慮國事。怠慢賢才、忘記良土,而能使其國家保存的事,從未有過。

《尚賢上》篇云:「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於眾賢而已。」意思是說,若國家擁有眾多賢良人土,那麼國家的治理就厚實、穩固;若國家擁有的賢良人士少,那麼國家的治理就薄弱、動蕩。因此人人的首要任務,是使賢良人士增多。墨子在此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假設,即國家必須由賢良人士來治理。接著,墨子通過列舉「善射御之士」之例,說明了國家獲得賢良人士的方法,「譬若欲眾其國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善射御之士,將可得而眾也。況又有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者平,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良土,亦將可得而眾也。」就是說,欲使其國家善於射箭、駕車的人士增多,就必定要使其富裕、高貴、受尊敬、受讚譽,然後國內善於射箭、駕車的人士將可以獲得並且增多。況且又有賢良人士,德行厚重,言談思辨,道術廣博,這本來就是國家的珍寶,社稷的輔佐,也必將使其變得富裕、升得高貴,受到尊敬、獲到讚譽。然後國內的賢良之土也將可以得到並且會增多。

《尚賢上》又云:「故古者聖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故宮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闢私怨,此若言之謂也。」其意思是,所以古代聖賢帝王施政,安排位置給品德高尚的人,崇尚賢能的人,即使在農民、工匠或商人之中,有能力的就舉薦,給予其高爵位,重賜其厚俸祿,任用其以政事,斷定給其政令。爵位不較高,則百姓不敬重;俸祿不豐厚,則百姓不信任;政令不專斷,則百姓不畏懼。將此三者授予賢能人士,不是為了賞賜賢能,而是要其事業成功。在這時,按德行列位次,以官職為國家服務,按勞動績效確定獎賞,按照功勳分給俸祿。做官的不會經常富貴,而百姓也不會終身貧賤,有才能的就舉薦之,沒有能力的就撤下之,舉薦要講公義,迴避私人恩怨。其實,墨子所說的爵、令、祿用當今之通俗語言講就是職、權、利三者,若要重用賢人,卻又不賜此三者,即使是再賢的人也是難以發揮作用的。

墨子還說:「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不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人尚賢者,政之本也。」《尚賢上》意即為官者得意時,賢士不可不舉用;不得意時,賢士不可不舉用;崇尚賢人,是施政治理的根本所在。可見,墨子所崇尚的是精英開明治理。雖然儒家也主張選賢舉能,但他們的賢能範圍只限於在位或不在位的君子,不包括小人或野人,而墨子則把賢能的範圍擴入到賤人階級。可見,墨子的選賢是沒有範圍限制的。墨子在論及選賢時還強調要做到三個注意點,即:「不黨父兄、不偏貴富、不嬖顏色。」《尚賢中》但是,如果管理者不肖,就應當「仰而廢之,費而賤之,以為徒役。」《尚賢中》這些對於當今人事管理也是很有借鑑意義的,用人時重裙帶關係,職務只能升而不能降,腐敗現象比較嚴重,這些都是不正常的現象,只有打破這些陳舊的思想,大膽地選拔任用賢能之人,才能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才能促進社會的文明與進步。

墨子對起用賢人還提出了任前試用、任上監督、任後評論制。其一,墨子強調「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這些都是「慎予官」的體現,其實就是任前的考察與試用;其二,《親上》篇云:「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之下。」意思是說,君主必須要有敢於諫停的大臣,上司必須要有敢於提出反論的部下。《尚同上》云:「聞喜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有過則規諫之,下有善則傍薦之。」意即,聽到好的與不好的,都要報告上司。上司有過錯就要規勸他,下面有好的(人、事、主意等)就要接近上司推薦之。如果任上不得力,或管理出現嚴重失誤,就應當「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尚賢中》其實,這是一種嚴格的任上監督制度。其三,《尚賢中》云:「若昔者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者是也……萬民從而譽之曰聖土,至今不已……若音者三代暴王紂、幽、厲者是也……萬民從而非之曰暴王,至今不已。」這其實就是任後評論制。

墨子還強調因人之才、合理分工,以爭取效益的最大化。《節用中》云:「警若築牆然,能築者築,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後牆成也。為義猶是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後義事成也。」合理分工,各盡所能,將每個人都置於最適合的崗位工作,這樣才能使整體利益最大化。此外,《雜守》篇還說:「有讒人,有利人,有惡人,有善人,有長人,有謀土,有勇士,有巧士,有使土……守必察其所以然者,應名乃內之。」為了守城,應該容納所有這些人。這完全符合現代用人原則,即用最合適的人,而不是用最完美的人。

墨子重視修身,注重德行,強調為人、利他、利國,可以說,墨子是將中國社會治理思想之要義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了。

三、尚同控制

《尚同上》云:「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故畫分萬國,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既已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正長。」墨子之意是,首先選擇天下最賢能且可勝任的人為天子,次而選擇天下之賢能之人為三公,進而選擇天下賢能之人為諸侯國國君,最後選擇諸侯國之賢能人士為政長。墨子是讓最賢能的人擔任最重要的職務,次而復擇其賢擔任次一級的職務,再次再擇其賢擔任其下的職務。這對於社會治理來說,同樣是值得借鑑的。

《尚同上》云:「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賞,而下之所譽也。」意思是說,上司所認為是正確的,必須都要認為是正確的;上司所以認為是錯誤的,必須都要認為是錯誤的……與上司保持高度同一,而不與下面朋比結黨,這是上司所要獎賞的,而且也是下面所要讚譽的。這其實就是行政管理的原則,但有點絕對了。上級有隱微的事或被遺忘的事,下級知道後就會去辦妥從而有利於上級。下邊有積蓄起來的怨恨與禍患,上級知道後就會去排解與消除。只有使別人的耳目助已聞見,使別人的嘴巴助已講話,使別人的心靈助己思考,使別人的手腳助己動作。助已視聽的人多了,那麼聞見就廣遠;助已談論的人多了,那麼其善言安撫的範圍就博大;助己思考的人多了,那麼他的謀略、計劃就會迅速獲得;助己行動的人多了,那麼他辦事就會迅速成功。

墨子在此建立了一個兼容信息收集、宣傳、智囊與行動的網絡,而各級政長則是這一網絡的網站。境內人的所見、所聞能很快傳遞到天子,因此,天子便能據此及時獎懲;境內人都助大子講話、宣傳,有利於臣民的思想統一,從而鞏固中央集權統治;境內人為天子的事業謀劃,高超的謀略、最佳的方案等都可快速傳遞到天子,這充分提高了天子決策的科學性、及時性、嚴密性,如此也達到政府首腦決策的最優化,大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極大地利用了眾多寶貴的政治資源;境內人都助天子辦事與活動,天子所要做的事可以短時間內完成。在墨子看來,天子、臣民間上下情是互相暢通的。這也完全符合現代管理層級扁平化的趨勢要求。可見,墨子具有非凡的先見之明與高超的遠見卓識,這是值得任何一位管理者所學習與借鑑的。

四、察其志功

墨子認為人們從事必須要有正確的動機,《經說上》云:「志行,為也。」「行,所為不善名。行也,所為善名。巧也,若為盜。」意即動機與行為結合起來,才能完成一番事業。做事的動機不應求名聲;苦求名聲,就是投機取巧,象盜賊一樣。

《經上》:「功,利民也。」就是說行為的效果只要對於人們有利就行。《經說上》云:「功,不待時,若衣裘。」大凡要成就事業一定要預先醞釀,而不要等到冬天才做衣裘一樣。

《魯問》篇云:「魯君謂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學,一人者好分人財,孰以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末可知也,或所為賞與為是也。釣者之恭,非為魚賜也;餌鼠以蟲,非愛之也。吾願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觀焉。」魯君問墨子說,我有兩個兒子,一個好學,一個喜歡分給人錢財,誰可立太子呢?墨子說,還不能知道,也許是為了獎賞與名聲吧。釣魚者的恭敬,並不是為對魚恩賜;以蟲為誘餌捕鼠,不是愛鼠;我希望君主將其動機與效果結合起來考察。墨子對於人員的考察評估綜合動機與效果兩者來進行,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對於管理都具有相當的借鑑作用。

墨子在考察下臣使時,也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反對唯命是從的奴才,器重有正義感的忠臣,這也是從動機出發考慮的,體現了墨子匡扶正義的凜然正氣,也體現了墨子助人利民的愛國精神。

墨子認為領導考核與評價下屬,不應該看其俯首聽命就認為是忠臣。而應該是上司有過錯就微微勸諫,自己有好的謀略就告訴上司;糾正其不正,輸送其善念,與上司同一而不與下朋比,有美譽歸為上司,有怨仇下屬承擔,安樂在上司,憂戚在下屬。墨子所言的下臣就是管理中所需要的管理者,這也是很好的管理人才之標準。

墨子重視對人員考核的長期性、完整性、全面性。這無疑有助於對他人的整體把握與了解。這無疑也要求大家做人要始終一貫,要堅持原則性,不要當面一副面孔,背後一副面孔。

相關焦點

  • 墨子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墨子雖然曾經向儒家學習過,但是後來他認為儒家學說繁瑣不容易實行,儒家所主張的厚葬會浪費錢財從而使得老百姓貧窮,儒家所主張的長時間為死去的人服喪容易傷害到活著的人的身體,也會妨礙人們做事,於是反對儒家所主張的周代的禮制文化,而推崇原始社會末期堯舜禹的主張,提出節用、節葬、非樂等觀點來治理社會。
  • 楊武金 褚麗娟:墨子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墨子雖然曾經向儒家學習過,但是後來他認為儒家學說繁瑣不容易實行,儒家所主張的厚葬會浪費錢財從而使得老百姓貧窮,儒家所主張的長時間為死去的人服喪容易傷害到活著的人的身體,也會妨礙人們做事,於是反對儒家所主張的周代的禮制文化,而推崇原始社會末期堯舜禹的主張,提出節用、節葬、非樂等觀點來治理社會。
  • 墨子的學術思想
    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和平發展的歷史時期,在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理念的指引下,善政、善治理所當然地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名翟,漢族,東周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墨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他是宋國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後代,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馬,後來他的後代因故從貴族降為平民。後簡略為墨姓。
  • 中國社會最早的「社團老大」-墨子
    墨子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草根形象的人物,不追求外在的奢華,而且墨子本就出身貧寒,自稱為下等人。年少時,墨子曾學過儒學,但覺得這個學說太麻煩,尤其是裡面的各種規矩純粹是鋪張浪費害人不淺。於是他放棄了,並另立山頭創建了墨家學說,並由此產生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社團」。這個「社團」組織嚴密,有完整的政治綱領,行動一致。
  • 墨子是如何貶斥孔子的,孟子又是如何評價墨子?
    正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用在孔子的思想上依然得理。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戰國的上層建築中很有市場,但在紛亂的時代裡這種思想又會隨著時代的演變而發生裂變,當人們所想要改變的事情不斷囤積,超出了人們的控制能力時,新的思想便會出現在新的領域裡。墨家思想就是在這樣的時代更替中出現,而且很快便在諸侯列國中發生巨大影響力。
  • 國學知識 || 墨翟與《墨子》
    《墨子》書中提到,他被人稱為「賤人」,又提到他能製作車轄,大約出身地位是比較低的。早期曾「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木」,後來創立了與儒學相對立的墨家學派。墨家不但是一個思想學派,而且是一個有嚴格紀律的民間團體。領袖稱為「鉅子」,門徒眾多,重視艱苦實踐,不避危險。
  • 先賢墨子進校園
    墨子除了是思想家、哲學家,還是科學家、教育家,現在我們國家的一些有識之士,特別是從事職業教育的有識之士,把墨子追封為職業教育的鼻祖,因為墨子的知行合一,重視學用並重,重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思想與現代的職業教育是高度吻合的,而且墨子本身也是一位工匠大家。
  • 唯物祖師:滕州墨子紀念館
    墨子及其追隨者與當時的其他遊俠不同,其他遊俠只算得上是僱傭兵,誰僱傭,便為誰賣命;墨子及其追隨者則是有一個比較嚴密的組織,成員必須嚴格遵守墨家的思想原則,有著崇高的信仰,內部紀律嚴明,其首領號稱「鉅子」,墨子就是第一位鉅子。
  • 對周易文化設計思想的內在承繼——論《墨子》的義利觀設計思想
    包括造物活動在內的人類文明活動最終都要落實到天下公利之上,這一點恰是《周易》「道器」思想與《墨子》造物思想的暗合之處。二、《墨子》與《周易》的功能主義設計原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民本主義思想,反映在造物思想中體現為對功能的強調,而功能主義原則是貫穿於中國古代設計思想發展始終的核心觀念之一。
  • 墨子的木鳶
    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墨子曰:「吾不如為車輗者巧也。
  • 墨家元典:《墨子》
    (世稱墨子)開創,經其弟子發揚,形成博大氣象,居思想界要津達百餘年,《孟子·滕文公下》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據說他的傳人史角居住在魯國,墨子曾前往學習。出自「清廟之守」的墨子教人敬事鬼神,似有創建宗教的意圖,其門內紀律嚴明,近乎宗教組織。墨家「任俠」,「墨子之門多勇士」(陸賈《新語》),墨者尚武,「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訓》)。戰國末以後,墨家學說日漸衰微,其團體組織也瀕臨離散,到了秦漢之時,社會上出現的那些「以武犯禁」的「俠」,多被認為是墨家遺風的留衍。
  • 墨子:偉大的平民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
    墨子為反對命定論,提出了立論的「三表」原則,作為自己言論觀點所由出的歷史現實依據,也是其分辨他人言論觀點真理性的標準。所謂「三表」,即發表觀點要「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展開來講就是「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用以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認為時下很多主張命中注定的言論,是暴君捏造的歪理,通過窮人傳播開來,從而顛覆了天下的道義根本。
  • 科普丨孫詒讓《墨子間詁》學術價值及其常見版本
    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儒學長盛不衰,一花獨放,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而墨學則被視為異端邪說,塵埋千古,幾乎在研究者的視野中消失。清乾嘉以後,迫於時局艱危,始有學者認識到墨學研究的價值,墨學也呈現出復活的氣象,不僅研究《墨子》、闡明墨學的著作大量湧現,且評價也日趨公允,使墨學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 「墨子」——「孔子」的反義詞
    在春秋時期,墨子的名聲與孔子幾乎不相上下,墨家與儒家並稱為「顯學」。但是,墨子的各種主張卻幾乎都與孔子南轅北轍。可以這麼說,墨子就是孔子的「反義詞」。墨子的追隨者,多是來自各地的遊俠。這些遊俠,原本依附於當時的各種公卿貴族。原來,遊俠們受僱於各國軍隊,以出賣武力維持生計。但成為墨子的弟子後,他們便開始追隨墨子,為春秋時代的和平而戰。在史籍中,記載了一次由墨子領導的阻止楚國入侵宋國的戰爭。
  • 墨家社會政治思想的現代意義
    二者是墨子的政治理論和政治主張不可分割的重要內容。兼相愛、交相利:進步的社會政治學和社會倫理學兼相愛、交相利是墨子政治學說的核心思想,也是他的社會倫理學的中心內容。墨子提出兼相愛的思想是對儒家主張的「仁愛」說的挑戰和突破。
  • 為什麼梁啓超說墨子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實幹家?
    墨子名翟,是戰國時期學者、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人,有《墨子》一書傳世。他提出了「兼愛」、「非攻」等觀點和「尚賢」、「尚同」的政治思想。他的學說深刻影響著當時一些人的行為。梁啓超稱他為中國獨一無二的實幹家。在諸子百家之中,倡導尚賢的人包括孔子在內有很多,但是沒有人能達到墨子的力度。因為墨子的尚賢,重在實踐,強調在實踐中能切實可行。
  • 從天志明鬼看墨子道德思考的二重向度
    「墨子的明鬼論,不外借來幫助社會道德的制裁力。」(梁啓超:《墨子學案》,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8,第32—33頁);馮友蘭認為墨子對形上學本無興趣,只欲設天志為宗教制裁,使人交相愛。(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114—115頁);方授楚說:「墨子之明鬼,亦猶天志也,乃以其有用而製造之者。」
  • 邏輯學,宇宙觀、時空觀,墨子的思想竟如此超前!
    (九)04:54來自陽明悟行學宮墨子的邏輯學墨子又是中國邏輯學的奠基者。墨子的邏輯學體系中也有與西方邏輯學、印度因名學有巨大差異的地方。這集中體現在墨子關於邏輯推理的結構與形式上,它既不同於西方傳統的三段論,也不同於印度因名學的宗、因、喻。墨子提出的邏輯推理形式是故、理、類三部分。這裡的「故」是指使推理結論成立的全部前提和結構,這裡的「理」指客觀事物、現象發生和存在的自身依據或者在邏輯推理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法則或規則。這裡的「類」指推理的前提和結論之間的蘊涵關係。
  • 東西方治國理念的根本差異,墨子的《尚同》這一篇,講得很清楚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的思想精華《墨子》這本書。今天我們分享第九篇:《尚同》,尚同分為上中下三篇,什麼是「尚同」呢?就是追求「統一」,這裡的統一不是土地上的統一,而是思想和言行上的統一,墨子描述一個天下一統的世界。
  • 墨子一介平民木匠,如何成為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所以,由此地位顯著的表現,或許才能凸顯墨子的「偉大」,要問為什麼墨子能由此成就,或許可以從三個方面,其出生、經歷和社會潮流的必然性去論述。平民木匠墨子?非也。首先要明確一點,其實關於墨子的出生,有兩種說法:1.墨子,原名墨翟,尊稱「子」,出生乃屬於「士」的階層,據傳他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只是自幼喜好木工,且善於此道,也痴迷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