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野叟
7月15日,中國花卉協會發文稱,綜合各方意見推薦牡丹為我國國花。據花協介紹,今年是建國70周年,確定我國國花,時機成熟。花協還發起相關投票,很多官方媒體的微博也進行了轉發。
投票發起後引發廣泛討論,網友們對於牡丹是否有資格成為國花爭論不已,對中國花卉協會是否有資格代表國家評選也提出質疑。花協工作人員稱相關投票只是為了做民意調查,向上面反映,只是起到推薦作用。
在投票選項中,有「同意」「不同意」兩個選項,如果選擇「不同意」,還有梅花、菊花、蘭花等選項可選。
然而戲劇性的一幕卻出現了:
網友這麼皮,意思大家都懂的……
其實,這個國花評選在筆者看來是有點多餘的。
國花據說是一個國家文化的象徵,這一做法其實也是舶來品。
1903年,清朝將牡丹花定為國花,取意牡丹的國色天香、雍容華貴、富貴吉祥,然而,清朝終究沒有「富貴吉祥」下去,七年後便亡了。
1929年,民國政府將梅花定為國花。國民黨跑到臺灣後,又於1964年追加決議,正式定梅花為「國花」。理由是梅花三蕾五瓣,剛好代表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梅花凌冬耐寒,象徵堅貞、剛毅、聖潔,代表中華民國國人的精神。
梅花的確代表了一種民族精神,但這種民族精神與「中華民國」完全搭不上邊。梅花「聖潔」,可國民政府卻貪腐橫行,四大家族幾乎搜颳了全國的財富,最終被人民唾棄、敗走臺灣;今日之臺灣,從李登輝、馬英九到蔡英文,哪一個不是官商勾結的典範?梅花「堅貞、剛毅」,可國民政府在抗戰中的表現卻是漢奸遍地,武漢會戰陳誠感嘆自己的軍隊漢奸多如牛毛,這怪不了別人,蔣介石不也是一味「祈求國聯」、「對日媾和」嗎?
反倒是國民黨的老對手中國共產黨人,把梅花的精神發揚到了極致。 「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是無數中共英烈的真實寫照;「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毛主席亦是極其喜愛梅花、讚賞梅花。在毛澤東紀念堂裡亦是擺著五盆梅花,這是根據毛主席生前酷愛梅花的性格而擺設的。
從清政府和民國政府的表現來看,指定國花也不過是一種形式主義,大抵都沒有「落實」。
託物言志、借物言情是中國文人的一大特點,人之愛花,或藉此消遣賦閒,或藉此賞心悅目,或藉此懷德明志。花有品之高下,不同的花卉,不同的人品,不同的心境,寄託和體現的主體精神和情感又不盡相同。只是有不少是國民黨之流那般「葉公好龍」、「表裡不一」;但那些能夠流傳千古的佳句,卻往往透出作者的真誠與深情。
毛主席作為一位偉大詩人,同樣愛花、賞花、感悟花,與之交流、與之溝通,尋找那相通的靈性、高尚的品格、獨有的氣韻,言不明言之事,達不直達之意,顯不張之志。
毛主席不僅喜愛梅花,也喜愛許多其他的花。他13歲時就曾作《詠指甲花》,「我獨愛指甲,取其志更堅」;戰爭年代又寫過「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的詠菊佳句;《蝶戀花·答李淑一》寫道「吳剛捧出桂花酒」,也曾詩評陶淵明「桃花源裡可耕田」,還曾詩嘆屈原「艾蕭太盛椒蘭少」。1966年6月風暴前夕,毛主席又以「正是神都有事時,又來南國踏芳枝」,來抒發自己的心境。
毛主席愛花,卻不以花為褻玩之物。
在延安時,有一次勤務員在王家坪桃園折了三根桃花枝,插在毛主席房間裡,供毛主席觀賞。毛主席問明了在哪裡折的桃花枝,又要勤務員數了三根桃花枝上的花苞。勤務員數後說有40多個花苞。毛主席聽後認真地對勤務員說:「一個花苞結一個桃,有的花苞還能結雙桃。你想想,群眾今年又要少收多少桃子呢?咱們是中央機關,機關的同志要帶頭遵守群眾紀律,你們不能為了讓我看花,就去幹違反群眾紀律的事,你們這不是要我也犯錯誤嗎?」
解放以後,黨中央進駐北平,起初在香山辦公。經過修葺,辦公的地方搬到了中南海。但毛主席並不想搬去這種遠離群眾的「皇家深宮」,每天往返於香山和中南海。後來,考慮到來來回回太浪費時間,毛主席還是作出了妥協,搬進了中南海。中南海的住處,毛主席的房子、家具都是要交納租金的,他屋子的陳設也是簡單至極,房間裡最惹人注目的就是他的床了,因為在床的一半幾乎都被書給擠滿了。毛主席對自己院子裡的野花野草都非常喜歡,警衛員想找人來拔掉,但是他並不允許。
居住的院子原來是個非常漂亮的公園,他曾經說以前這裡是什麼樣的我不管,但是現在是我住在這裡,那麼這裡就不要擺花了吧!平時可以多放一些松柏,有次,花匠在院子裡擺滿很多漂亮的盆花,但是他讓人家把這些話給撤掉了。花匠非常的不解,後來汪東興解釋說:「不是主席不喜歡花,而是菊香書屋來來往往的人太多了,他害怕來往的人們會在這裡效仿學到愛慕虛榮的習性。將這裡換成松柏會比較好一些。」
撤除花盆時,毛主席惟獨讓人留下幾株大牡丹。工作人員問為什麼要留下牡丹,毛主席說要樹立一個對立面,並講起了故事。唐朝有個武則天,有一天她下了道命令,叫御花園的百花在一個早上統統開放。其它的都遵命開了,惟有牡丹不開。武則天一見大怒,喝令太監把牡丹連根掘起,推出午門斬首。結果刀劈不折,斧砍不斷,又架火燒,也燒不死,無可奈何,只得棄置路旁。而牡丹卻說:「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去投八路。」於是,我就把它請到這裡來了。工作人員問牡丹為什麼不開。毛主席告之,這個老太婆的命令不對,違反了自然規律,牡丹就是不聽她的。工作人員又問這是不是真的。毛主席說能照牡丹那樣做就行了,我們應當向牡丹致敬。
取意牡丹的勁骨剛心,不畏強暴,勇往直前,正是毛主席所提倡的精神。這與那些把牡丹當作「雍容華貴」、「富貴吉祥」象徵的人相比,境界完全不在一個檔次,更是反其道而用之。
所以,定什麼國花完全是多餘的,心不誠則不靈,清朝和民國都走向了自己國花的反面。國泰民安、繁榮昌盛、政通人和是需要通過實實在在改善工人、農民的生存境況來實現的,一株小小的牡丹承載不了。當很多人以「韭菜花」來自嘲的時候,就說明路還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