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開音樂瀏覽文章攝受力更強
江門觀音寺的天然石屋
作者:釋仁明
江門觀音寺現在有新廟、老廟兩個建築群,新廟的殿堂鱗次櫛比、高大莊嚴、美輪美奐。穿過新建築群,有登山的石階,即是上老廟的路了。
從記載的文字來看,老廟始建於明末,有四百年的歷史了,以山為名,即「叱石寺」。山名也是有來頭的:此地原名羊石坑,先有《神仙傳》中黃初平叱石成羊的傳說,後有明朝末年大司馬黃公輔擁太子避難於此,見到此地亂石如羊,遂據傳說將此山改名為「叱石」的佳話。
叱石山不高,叱石山海拔380米,山勢峻峭。 叱石寺建在半山亭以下,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道場,以佛教為主。老廟的山門就是刻有「叱石寺」的門樓,山門的楹聯是「叱起三生石,巖開萬善門」。這個「萬善」可謂點出了佛教文化的精髓,說出了大眾信仰、喜愛觀音菩薩的心聲——信善、行善、種善因得善果。
跨進叱石寺的門樓,拾級而上,映入眼帘的第一個殿堂是觀音洞。這是叱石山最古老的「殿堂」了,它是由三塊巨石搭疊而成的天然石窟。兩石壁立,一石橫臥其上。臥石長約十米,最寬處約五米,高二至五米不等,頭部昂起。兩塊立石前高后低,中間寬、高約三米,洞深不過七米。三塊巨石背倚山坡,前瞰遠方,像一個倒寫的「凹」字,又像一隻深邃的眼睛觀看著外面的世界。洞若屋狀,又名「天然石室」。石室搭在近半山腰的地方,像是給山嶺打開了一扇窗,向人間展示著大自然的神奇與奧秘。
洞裡緊靠石壁的佛龕裡供奉著觀音聖像,高約一米。這是全寺上下最具有神奇色彩的殿堂了,這是天人合一的傑作。橫臥其上,狀如屋頂的巨石又相傳是宋代道人白玉蟾變化所成,故又叫「玉蟾望月」。神奇的景觀總是給人以無限想像的空間。此石昂首向上,尾部對著相距五米的白仙祠,頭部稍遠的地方即是黃公輔祠,像這樣儒釋道的建築幾乎在一條平行線上的景觀,還是很少見到的。或許這是古人在建廟時的因地巧合,或許這是刻意為之,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三教並列、三教合一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格局,它是中華民族文明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凝練和精髓。多元共存、相融互補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石室依山而立,簡潔明快,亙古不變,真是天地造化之佳作。上天用大威神力搭建了這個石屋,然後就靜待傳經人的到來。鬥轉星移,滄海桑田,不知等待了幾千年,到了明代,古人選擇了這裡,供奉了令人敬仰的觀世音菩薩。或許這個巖洞是上天特意給觀音菩薩準備的吧!不知道最初在這裡安放觀世音聖像是怎樣盛大的場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那一定是有許多人在虔誠上香跪拜,這裡寄託了許多人的心願和祈求。
小巧的觀音鳥像綠色的精靈一樣,在周圍的大樹上飛來飛去,那清脆稚氣的叫聲劃破了山洞的清幽與寂寞。巨石身上長滿了苔蘚,密密的,綠瑩瑩的。有幾根藤條從石頂上垂掛下來,在洞口探頭探腦地隨風搖曳。巨石身上生長著許多禾雀舌,細長的葉子比柳葉短,對生的,密密地挨著,依附在石壁上,像是貼上去的。我更喜歡那叫不上名字的小圓葉,比銅錢還小,綠綠的,嫩嫩的,圓潤可愛。山頂上生長著幾株像三節鞭一樣的劍花,本應是挺拔的,在這裡卻是低伏著,趴在巨石上,像是在行跪拜禮。這些綠色生命布滿了石洞的周身,給石洞增添了滄桑感。其實石洞的滄桑絕不是幾簇植物所能代言的。請撫摸一下大青石那粗糙的表面,看看它被歲月剝蝕的凹處,就知道石屋早就幾經滄桑了。幾經滄桑的不僅指時間的久遠,自然環境的改變,也包括社會的更迭,歷史的變遷。
人們只看到滿山的石塊呈羊群狀,黃公輔即欣然命筆——叱石山,卻忽略了這千古石屋,這才是大造化大傑作啊!雖然有玉蟾成仙化石之說,卻也未免牽強,巨石頭高尾低,狀似巨蟾,因此名曰「玉蟾望月」,也只是人們想像力的一次發揮罷了。有人又叫它「轉運洞」,但願這不只是表達一種美好願望而已,而是真心希望有人在此聽經聞法,思想開悟,命運轉變。古往今來,到此上香禮拜的信眾何止百萬,但願他(她)們早已經轉運了。阿彌陀佛!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靈山秀水、洞天福地何其多也。僅從中學課本學過的幾篇來看,此石洞遠不及褒禪山之幽深,更無桃花源之美文。與它們無法相比,它僅有一室之空間,三石之搭建,它太簡約。但是在這叱石山上,它是大自然靈感的體現,這要經歷怎樣的偶然巧合,才構架出這個石室呢!石窟雖小,卻供奉著觀音聖像,傳承著幾千年的佛教法脈,承載著廣大信眾的祈願。他(她)們的虔敬之心,殷殷之情,化作這縷縷香菸,帶著人們的敬仰、希望、祈願升向虛空。佛教的這一傳統延續至今,並將繼續傳承。通達民情,化育人心,淨化思想,這一精神力量又豈是褒禪山、桃花源所能給予的嗎?
有人看到我繞著石窟走來走去,或許覺得奇怪,這能看出什麼呢?殊不知這是一位慚愧僧在籍此發思古之幽情,在這滿布傷痕的巨石身上探尋千年歷史,從這簡潔的天地造化中尋找人生的真諦,從這悲憫的觀音聖像中思考佛教之法要,在這芊芊莽莽的山嶺上探尋人生歸去的路。(上篇完,下篇待續)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直接進入八月十五祈福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