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物不僅給人提供基本的營養,選擇美食還會給人帶來享受。在凜冽寒冬和年末壓力的雙重打擊之下,人們難免有些焦慮抑鬱情緒。那麼,有沒有什麼食物可以補補呢?
俗話說「沒有什麼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在三九寒凍的日子裡,一頓熱氣騰騰、激活味蕾的羊肉火鍋,暖心暖胃,似乎真的能夠化解一整天的寒冷和辛苦。
01
美食真的可以調節情緒嗎?
答案是肯定的
工作累了,喝一杯奶茶提提神;
生活太糟心了,來一頓脂肪大餐加加油;
緊張壓抑了,來杯小酒壯壯膽;
……
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會聽到的「情緒食療」,取決於你到底愛誰。
02
美食是如何調節情緒的?
關於食物是如何調整情緒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理論:
1、血清素理論 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可能會通過提高大腦5-羥色胺水平來提高人的情緒。
2、抗炎理論 多不飽和脂肪酸等具有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的食物可以改善情緒,甚至是用於治療抑鬱症。
3、多巴胺理論 美食會促進腦內愉快因子「多巴胺」的釋放,這在喜歡喝酒的人攝入酒精時以及神經性貪食的患者進食時都有研究報導。曹操說:「何以解憂 唯有杜康」,酒精可以改善情緒的說法也是古已有之。
03
美食真的這麼美嗎?
血清素和多巴胺理論都在強調食物通過5-羥色胺、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影響情緒,但是隨著多巴胺的耗竭,愉悅的閾值提高,或者突然的停飲,失去了神經遞質支撐的情緒大廈就會搖搖欲墜,這也就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的道理。
此外,美食背後的陷阱往往是糖和脂肪,傳說中的「飽和脂肪酸」是美食的「靈魂」所在——正是它賦予了美食令人沉迷的口感。
一頓脂肪大餐或許可以帶來一時的愉悅感,但是長期的高飽和脂肪酸飲食(典型代表就是傳統西方飲食)可能會從各個方面影響情緒。
04
什麼才是讓情緒「長治久安」的飲食方式?
在前文中,我們已經提到了食物影響情緒的「抗炎」理論,相比於「粗暴」地改變神經遞質的水平,降低體內炎症因子水平,繼而從生理到心理全方面地產生影響,顯然這一理論才是「老成謀國」之策。
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膳食致炎指數(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 DII)。DII由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Nitin Shivappa等人依據了1950~2010年發表的1943篇文獻歸納提出的一項指標,藉以評估飲食對身體發炎反應所造成的影響,以下是各種營養素的DII值。
各種食物/成分的促發炎指數表
數值越大代表所攝取的飲食致炎效果越高,越低(負值越大)則抗炎效果越好。
研究表明,低膳食致炎指數的飲食結構能夠減少19%-24%的抑鬱症發生概率。而高致炎指數的飲食結構的西式飲食模式被認為會增加18%的抑鬱症發病概率。
營養學家所推薦的地中海飲食就是一種低致炎指數的飲食結構,因地中海地區居民所特有而命名。這種特殊的飲食結構強調多吃蔬菜、水果、魚、海鮮、豆類、堅果類食物,其次才是穀類,並且烹飪時要用植物油(含不飽和脂肪酸)來代替動物油(含飽和脂肪酸),尤其提倡用橄欖油,下面來看看國際推薦的日常飲食構成比。
三種地中海飲食金字塔的構成比
1份量指定為:25克麵包;100克土豆;50–60克煮熟的義大利麵;100克蔬菜;80克蘋果;60克香蕉;100克橙子;200克瓜;30克葡萄;1杯牛奶或酸奶;1個雞蛋;60克肉;100克煮熟的幹豆。
05
飲食建議
必須承認,火鍋、奶茶等美食可以改善一時的情緒問題,偶爾調劑未嘗不可,但可別讓「打工人」變成了「網抑雲」,類似於地中海飲食的結構模式是最值得推薦的。其中,橄欖油代替動物油則是地中海飲食結構中最經典的地方。
但是,很多上班族最常吃的往往是食堂和外賣,這一建議就未免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意思。所以,除了橄欖油,應該大力提倡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素的食物,以當季的蔬菜水果最為適宜,例如冬季的蘿蔔、菠菜、芹菜、橙子等。
世上沒有長生不老藥,也不存在吃了某種食物就可以讓情緒「長治久安」。在地中海飲食模式中,相比於「橄欖油」,抵制誘惑、保持自律才是真正的精髓所在。
監製:高紅慧
審核:金風劼
編輯:李理、楊揚
來源:健康浙江
【來源:嘉興工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