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國新一代航母方案「出爐」,但從構想變為現實卻仍面臨諸多挑戰——
■海 鏡
近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法國新一代航空母艦將於2025年開工建造、2038年服役,以替代現役的「戴高樂」號航母。新航母滿載排水量將達7.5萬噸,艦長約300米,可搭載30架艦載機,各項指標均優於「戴高樂」號航母。
回顧往昔,法國的航母發展之路一直走得磕磕絆絆:由於資金有限,自從兩艘克萊蒙梭級航母退役後,「雙航母」就成了夢想;儘管推出「戴高樂」號航母,晉級為除美國外全球唯一擁有核動力航母的國家,這艘服役20年之久的航母卻面臨多種問題:如航速較低、總體設計「頭重腳輕」、飛行甲板太短等等,甚至曾出現螺旋槳的槳葉突然斷裂等隱患。
有鑑於此,展望未來,法國新航母要從構想變為現實也不會太容易,需要不斷爬坡過坎——
航母艦載機「按時就位」尚存變數。FCAS(「未來空中作戰系統」)項目由法國、德國和西班牙三國合作,但德國沒有航母,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號航母則只能配備短距垂直起降戰機,兩國均無研製固定翼彈射起飛艦載機的需求;加上領導權和費用分攤等方面的分歧,法國需時刻提防項目「散夥」的隱患。
關鍵的電磁彈射系統難免受制於人。二戰結束至今,法國從未研製過航母艦載機彈射系統,一直從美國購買,「戴高樂」號也不例外,致使不僅相關技術仰人鼻息,價格上還被美國「大敲竹槓」。
面對上述堪稱「卡脖子」的嚴峻挑戰,加之法國近年來經濟總體低迷、國防預算吃緊,新航母能否掙脫費用漲、性能降、服役期拖的怪圈,實難預料。
不過,新航母的研發可拉動法國一系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更承載著重大戰略意義:從歐洲範圍看,英國「脫歐」後,法國已是歐盟唯一的擁核國家,「戴高樂」號則是歐盟內戰鬥力最強的航母。法國打造這一歐盟內航母的新「標杆之作」,可保持歐盟內核力量和海軍實力兩項第一的「桂冠」,從而鞏固其歐洲防務一體化「旗手」的地位。
放眼全球,航母仍是當今和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大國的象徵」,有強大的戰略威懾力和投送能力。新航母與法國遍及全球、數量僅次於美國的海外軍事基地相互映襯,不僅可有效維護法國廣泛的海外利益,還能有力支撐法國的國際地位及其相應的對外政策。
可見,新核動力航母不僅如馬克龍總統所言,是確保法國「戰略自主權的基石」,更彰顯了法國的勃勃雄心,驅動著法國迎難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