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 |《蜀先主廟》劉禹錫

2021-02-13 每日解讀詩詞







蜀先主廟

劉禹錫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悽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喜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今天跟大家分享劉禹錫的五律—《蜀先主廟》,「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得相能開國,生兒不像賢。悽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先說題目吧,三國之中蜀漢傳國四十三載,一共經歷兩代皇帝—先主劉備和後主劉禪。那所謂「蜀先主廟」,當然是劉備的廟。這個廟在哪呢?很多人會想當然的認為就是四川成都的武侯祠嘛,因為武侯祠本來就是劉備、諸葛亮君臣合祀,裡面有漢昭烈廟,也就是俗稱的劉備殿。但其實啊,劉禹錫筆下的「蜀先主廟」不在成都,而在重慶的奉節縣,就是三國時期白帝城的所在地呀。蜀漢章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2年,劉備伐吳大敗,退守白帝城,最後就病死在白帝城的永安宮嘛,所以這兒也建有劉備的廟。那白帝城在唐朝屬於夔州,劉禹錫本來就是劉備的後人,又曾經擔任夔州刺史,文人好古、英雄相惜,有這樣的歷史遺蹟,當然要憑弔一番,所以才有這首《蜀先主廟》,那這樣的詩怎麼寫呢?    

 

看首聯,「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這一聯啊,真是挺拔突兀,力重千鈞,既給劉備定了性,又點了《蜀先主廟》的題。怎麼給劉備定性呢?劉禹錫用了四個字,叫「天地英雄」。這個評價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最早是曹操的評價呀,大家看《三國演義》都知道「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當時劉備落魄,依附曹操,強弱之勢本來非常明顯,但是曹操卻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真不愧是劉備的知己呀。那後來的歷史也恰恰證實了曹操的判斷,弱小的劉備開基蜀漢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在群雄並起、弱肉強食的漢末,織席販履出身的劉備,能夠建立這樣的基業實屬不易,當的起曹操「天下英雄」的稱號。那可能有人會說了,既然如此,劉禹錫這首詩就應該是「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確實也有版本這麼寫,但是我覺得還是「天地英雄氣」更好,為什麼呢?因為和天下相比,天地是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概念,是說劉備的英雄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至大無垠,這才能配得起下一句「千秋尚凜然」。因為如果說「天地」是一個無限的空間概念,那麼「千秋」就是一個無限的時間概念。劉備和劉禹錫之間相隔了六百多年,但是呢,劉禹錫覺得劉備的英雄之氣充塞六合、永垂不朽,即使相隔千年,仍然凜凜如生,讓人肅然起敬,這是從空間和時間兩個層面給劉備定性。那為什麼又說這兩句話是在點題呢?因為前一句的氣,和後一句的「凜然」,氣是什麼呀?「氣」是氣息呀,「凜然」是感受啊,這個氣息也罷,感受也罷,都是因為瞻仰蜀先主廟才得到的,其實是說一進入蜀先主廟,一瞻仰蜀先主塑像,立刻就感受到一股英雄氣息撲面而來,這不就是點題嗎?   

那僅僅瞻仰劉備廟就已經感受到非同一般的凜然氣象,可想而知,劉備生前該是何等英豪啊!那劉備的英雄業績到底表現在哪呢?看頷聯,「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這一聯啊,對的真是渾然天成,詩人用「三足鼎」對「五銖錢」,真是神來之筆呀,「三足鼎」好理解,所謂 「三國」正是魏、蜀、吳三足鼎立嘛,在這三足之中,劉備分得一足,才形成天下三分之勢。那「五銖錢」又是怎麼回事呢?所謂「五銖錢」哪,是漢武帝時期開始鑄造的貨幣,也是西漢通行的貨幣,那後來王莽取代西漢立刻廢「五銖錢」鑄「新莽錢」,那再到後來「光武中興」、建立東漢,又恢復了五銖錢。幾經反覆,五銖錢也就成了漢朝的象徵了。說劉備的勢力在於三分天下,而功業在於恢復漢室,這已經相當漂亮了。更妙的是啊,劉禹錫在詩題下面還自己寫了一個注,說「漢末謠,黃牛白腹,五銖當復。」,什麼意思呢?說「五銖當復」還是漢末的一個童謠,當時童謠就唱,黃牛白肚皮,五銖錢一定會恢復。想想看,以三足鼎立這樣的大事兒來對五銖當復這樣一個童謠,本來是感覺有點無釐頭吧,但是劉禹錫這樣一對,誰也不會覺得無釐頭,只會覺得巧妙、自然、渾厚。而且呢,這麼一對仗,劉備的英雄形象還搭建得相當完備。如果只有前一句「勢分三足鼎」,雖然也很雄壯,但還只是一個割據天下的軍閥呀,可是一旦加上「業復五銖錢」,劉備的功業就有了理想作為支撐,也就是說他不僅有英雄之業,更有英雄之志,這不才是劉備最讓人敬重的地方嘛。

那總評價有了,功業也寫完了,接下來要寫什麼呢?看頸聯,「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這是從功業講到人事,也是從成講到敗了。劉備為什麼能建立那麼大的功業呀?因為他善於識人、用人,「三顧茅廬」不僅得諸葛亮「隆中對策」,更讓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才有蜀漢開國三分天下的功業呀,所謂君臣魚水、佳話千秋嘛。可是呢,劉備長於用人卻短於教子,他的繼承人劉禪不僅沒有乃父的英雄氣象,還是個著名的昏君,一輩子親小人、遠賢臣,最後葬送了蜀漢的大好河山。咱們都知道三國時期一代梟雄曹操誇過兩個對手,一個是劉備,就是我們剛才說的「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還有一個,就是孫權,他說什麼呀?他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啊。你看東吳有孫堅、孫策、孫權父子、兄弟三人接力,才能最終成就大業。而蜀漢呢,先主固然英雄,卻不料後繼無人。創業與守成孰難哪,這本來是一個千古難題,這個難題劉備答了滿分,劉善卻未能及格,當然是不孝之子,所謂「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一褒一貶之間,寄託了詩人多少深沉的感嘆哪。那再從結構上講,這一聯又是一個過度聯,「得相能開國」是承前,「生兒不象賢」是啟後。

那「生兒不象賢」的後果到底是什麼呢?看尾聯,「悽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在三國殘酷的軍事鬥爭之中啊,一旦國破家亡,就會歸為臣虜、任人宰割,而首當其衝的當然是戰敗方的女子,她們就要變成勝利者的玩物,受盡侮辱,而這種情形,也最容易引起詩人的同情與感慨。咱們之前講杜牧《赤壁》的時候不就說過「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嘛,那劉禹錫這首《蜀先主廟》也是如此啊。根據《三國志.蜀後主傳》的記載,劉禪降魏之後被東遷到洛陽,封為安樂縣公,那曹魏的太尉司馬昭在宴會中故意讓蜀國的女樂表演歌舞,旁人看了都為劉禪感到傷心,劉禪呢卻談笑自若,還說呀「此間樂,不思蜀」,這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來歷嘛。(我覺得這一點也許是劉禪不得已為之吧,既然已經成了階下囚,再說什麼大話也沒有意義了,就比如孫皓和司馬炎的對話,「帝謂皓曰:「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皓曰:「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既然已經亡國,再顯示你的聰明還有什麼用。)那劉禹錫「悽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用的就是這個典故,本來作為一國之君,國破家亡,不能保護婦人、女子已是一層悽涼;眼看著柔弱的婦人、女子受辱於人而又不能振作,甚至不知羞恥,麻木不仁,豈不是更大的悽涼。這兩層悽涼加在一起,才是劉禹錫所說的「悽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這樣的悽涼,更加深了我們對「生兒不象賢」的感慨,先主如此英雄,卻生下如此不孝之子,以致功業成灰,怎能不令人感慨萬千呢。那麼我們再想,詩人真的只是在感慨劉備、感慨蜀漢嗎?當然不是啊。他也在感慨自身所在的唐朝啊,唐朝當年也有過英武的唐太宗、唐玄宗,有過房玄齡、杜如晦、有過姚崇、宋璟,有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可是呢,後世皇帝不能克紹箕裘(克紹箕裘,這成語第一次聽說。成語【釋義】:克:能夠;紹:繼承;箕:揚米去糠的竹器,或者畚箕之類的東西;裘:冶鐵用來鼓氣的風裘。比喻能繼承父、祖的事業。【原文】:「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譯文】:「自身學習沒有獨到之處,僅僅能掌握背誦的知識的是不足以作別人老師的。一定要讓學習的人聽從解說嗎?他們對學習的內容感到疑惑,卻無法表述出來,那就為他們作出解釋。給他們解釋了但還不能明白的地方,就可以把它放在那裡等到以後再解釋。冶鐵良匠的孩子,一定會學習做鼓氣用的風裘。制弓良匠的孩子,一定會學習製作畚箕藤器。才開始被用來駕車的小馬,一定會被系在車後,尾隨著車輛前進。君子們但凡能夠明察到這三件事的,那麼他一定是有學習的志向的。」),反倒縱容宦官打擊劉禹錫他們這樣的革新派,這不也是「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嘛。那長此以往,會不會也有「悽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這樣的後果呢?詩人撫今追昔,感慨萬端,這才能有這首開篇大氣而又結束蒼茫的《蜀先主廟》。

再讀一遍,「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得相能開國,生兒不像賢。悽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

其實啊,我們也都知道,在三國人物裡後世緬懷最多的既不是周郎,也不是劉備,而是既忠且智的諸葛亮,所以下一首就和大家分享杜甫的《蜀相》。

覺得還不錯要拉到文末點在看哦!

每一次分享,每一條留言,都是您對我的鼓勵!【星標】每日解讀詩詞,就不會再走丟啦!


溫馨提示:《每日解讀詩詞》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相關焦點

  • 唐詩三百首 | 蜀先主廟
    劉禹錫《蜀先主廟》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 劉禹錫寫《蜀先主廟》,對先主極力讚揚,但為何許多人不喜歡先主
    劉禹錫在做夔州刺史的時候,憑弔先祖的祠廟,寫了流傳甚廣的《蜀先主廟》這首詩。蜀先主廟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悽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在這首詩中,劉禹錫首先界定先主劉備是一代英雄。他的英雄氣概即時到劉禹錫所生活的唐代依然氣蓋華夏。為什麼這樣說呢?劉禹錫給了三個理由。第一,先主努力成就三國鼎立之勢。先主劉備出身草莽,雖然遠祖曾輝煌,但到他這一代,早已家道衰落,形同小民。但先主認為,自己的命運自己把握。
  • 蜀先主廟
    蜀先主廟唐代:劉禹錫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 唐詩三百首全集目錄完整版,請收藏
    《唐詩三百首》全文注音 第一卷:五言古詩1·感遇·其一張九齡2·感遇·江南有丹橘張九齡3·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4·月下獨酌四首李白28·長安遇馮著韋應物29·夕次盱眙縣韋應物30·東郊韋應物31·送楊氏女韋應物32·晨詣超師院讀禪經柳宗元33·溪居柳宗元 《唐詩三百首
  • 唐詩三百首:《五律》篇(下)40首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
  • 《唐詩三百首》中誰的詩最多?李白屈居第三,第一名獨佔38首
    答案無疑就是《唐詩三百首》。民間有句著名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便不難看出,《唐詩三百首》的影響之大。那麼,《唐詩三百首》是誰編的?為什麼而編?選錄標準是什麼?收錄誰的詩歌最多?本文,筆者將為大家一一揭曉答案。
  • 劉禹錫筆下30句驚豔了歲月的詩詞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 3、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劉禹錫《浪淘沙九首》 4、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 唐詩三百首 | 58 杜甫《古柏行》
    孔明廟:成都的武侯祠附在先主廟中,夔州的孔明廟則和先主廟分開,這是夔州的孔明廟。柯:枝柯。先主:指劉備。閟宮,即祠廟。窈窕,深邃貌。落落:獨立不苟合。不露文章:指古柏沒有花葉之美。送:就木說,是移送:就人說,是保送或推薦。
  • 古詩賞析二十三:劉禹錫《望洞庭》
    望洞庭唐劉禹錫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創作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長慶四年(824)秋劉禹錫赴和州刺史任經洞庭湖時所作。「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劉禹錫《歷陽書事七十韻》序)。
  • 這首詠史詩傳誦較廣,借古喻今,鑑往以昭來,讀之感慨萬千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正是劉禹錫的詩《蜀先主廟》,詩人借古喻今,借蜀漢亡國的歷史教訓來警示世人。蜀先主廟唐代:劉禹錫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天下 一作:天地)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劉禹錫正是站在歷史的高度來讚譽英雄,鄙薄庸碌,讚揚劉備的功業,慨嘆蜀漢事業後繼非人,總結蜀漢亡國的歷史教訓。劉備,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故詩名為「蜀先主廟」。
  • 舉國皆知的大詩人,《唐詩三百首》卻沒有他的名字
    但是,這樣一個無論人氣還是實力均屬唐朝一線的大詩人,在目前最為流行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中,卻沒有一席之地——連一首作品都沒有入選。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是一個至今爭議不休的問題:是李賀的水平有問題,還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出了問題?
  • 唐詩三百首中的笛簫詩篇
    唐詩三百首,作為唐代大文化背景中一朵美麗的奇葩,從古自今閃耀著耀眼的光芒,從笛簫情緣的角度宏觀她,僅僅展示出了唐詩三百首魅力海洋中的一束浪花而已。冷豔之美的簫 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它在數千年華夏文明的中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其獨特的音色和韻昧給人一種悠遠蒼涼的感覺,冷豔一詞是對簫聲的一個最確切的概括。
  • 《唐詩三百首》李商隱《蟬》
    《彙編唐詩十集》:唐云:堪與駱臨海、張曲江並馳。《唐詩歸》:鍾云:五字名士贊(首句下)。鍾云:三字冷極,幻極(「一樹」句下)。鍾云:自處不苟(末句下)。《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云:虞世南雲「居高聲自遠」,駱賓王「清畏人知」、義山「本以高難飽」語,皆善言蟬之德。《唐詩快》:說得有品有操,竟似蟲中夷齊(「本以」句下)。
  • 劉禹錫不可不讀的一首詩,寫盡人世的繁華和滄桑,引人深思
    這大概和劉禹錫在烏衣巷所寫的千古名句有關。《烏衣巷》唐·劉禹錫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是中唐和白居易齊名的大詩人,人稱「詩豪」。和蘇軾一樣,他的詩歌風格開闊疏朗、豁達豪放,給人以前進的力量。他還擅長寫詠史懷古詩,《蜀先主廟》、《西塞山懷古》、《金陵五題》都是千古流傳的名篇佳作。
  • 唐詩有多美?都在這310首唐詩裡
    人一生所有的經驗,都可以在唐詩裡找到對應的詩句。當你穿越生命中的萬水千山,你會發現,有一首唐詩正在前面靜靜等著你。 在我國,再沒有一本書比《唐詩三百首》影響更大了。
  • 【英漢唐詩三百首】常建《宿王昌齡隱居》
    ❈❈❈❈❈❈❈❈❈❈❈❈❈❈❈❈❈❈❈❈❈❈群玉山頭:《唐詩三百首》英譯本
  • 《唐詩三百首》大全集 下卷(171—300篇)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
  • 唐詩三百首五言律詩《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今天給大家分享手寫行書唐詩三百首五言律詩是唐代詩人許渾的《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又叫《行次潼關逢魏扶東歸》,詩詞內容: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 許渾很經典的一首詩,每一句都很深刻,但無緣入選《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裡面收錄的作品,那都是唐詩裡面的精華,大部分都是膾炙人口,雖然收錄的很豐富,各種不同的題材,以及不同的流派,但是很顯然,還是遺落了一些經典之作,例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高適的《別董大二首》、許渾的《鹹陽城東樓》等等,這些深入人心的作品,卻是並沒有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