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編唐詩十集》:唐云:堪與駱臨海、張曲江並馳。
《唐詩歸》:鍾云:五字名士贊(首句下)。鍾云:三字冷極,幻極(「一樹」句下)。鍾云:自處不苟(末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云:虞世南雲「居高聲自遠」,駱賓王「清畏人知」、義山「本以高難飽」語,皆善言蟬之德。
《唐詩快》:說得有品有操,竟似蟲中夷齊(「本以」句下)。
《唐律消夏錄》:首二句寫蟬之鳴,三四寫蟬之不鳴;「一樹碧無情」,真是追魂取氣之句。五六先作「清」字地步,然後借「煩君」二字折出結句來,法老筆高,中晚一人也。
《五朝詩善鳴集》:清絕。
《圍爐詩話》:義山《蟬》詩,絕不描寫用古,誠為傑作。
《唐音審體》:神句非復思議可通,所謂不宜釋者是也(「一樹」句下)。
《唐詩成法》:三四流水對,言蟬聲忽斷忽續,樹色一碧。五六說目前客況,開一筆,結方有力。
《李義山詩集箋注》:姚培謙曰:此以蟬自況也。蟬之自處既高矣,何恨之有?三承「聲」字,四承「恨」字。五六言我今實無異於蟬。聽此聲聲相喚,豈欲以警我耶?不知我舉家清況已慣,毫無怨尤,不勞警得也。
《唐詩觀瀾集》:追魂之筆,對句更可思而不可言(「五更」二句下)。
《歷代詩法》:爐錘極妙,此題更無敵手。
《唐詩別裁》:取題之神(「五更」句下)。
《唐賢小三昧集續集》:十字神妙(「五更」二句下)。
《玉溪生詩說》:起二句鬥入有力,所謂意在筆先。前半寫蟬,即自喻;後半自寫,仍歸到蟬。隱顯分合,章法可玩。
《網師園唐詩箋》:詠物而揭其神,乃非漫詠(「五更」二句下)。
《唐賢清雅集》:比體,末點明正意。「一樹碧無情」,比孟襄陽「空翠落庭陰」更微妙,玩起結自見。
《唐詩三百首》:無求於世,不平則鳴;鳴則蕭然,止則寂然。上四句借蟬喻己,以下直抒己意。
《峴傭說詩》: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詩境淺說》:學作詩者,讀賓王《詠蟬》,當驚為絕調;及見玉溪詩,則異曲同工,可見同此一題,尚有餘義,若以他題詠物,深思善體,不患無著手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