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與李商隱同寫《蟬》,意境卻大相逕庭

2020-12-23 伴生樹讀書

唐朝是詩歌的天堂,只要是個讀書人,就會提筆寫詩;即使那些平民百姓,也能隨口吟出文質兼美的佳作。《全唐詩》共四萬多首詩,其中不乏同題作品,本文我們就來欣賞兩首同寫《蟬》的作品。

關於作者

虞世南是初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政治家,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關於寫詩,不過是一種愛好,用來抒發個人感情的方式,算不上是職業的寫手。他的一生,在政治上比較成功,這影響了他的觀念,所以作詩和那些鬱郁不得志的人是有區別的。

李商隱是晚唐時期著名的詩人,他的一生比較悲劇,因為捲入了當時的「牛李黨爭」,雖然自己個人很有才華,卻一生不得志,備受各方排擠。仕途不暢,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寫詩上面。

虞世南像

虞世南的《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先簡單解釋一下:

在高大的梧桐樹上,一隻蟬過著吸風飲露的生活,你看它的發出的聲音,清脆響亮,在樹林間迴蕩。因為所在的位置高,所以聲音自然傳得遠,這可不是憑藉秋風的緣故。

李商隱的《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解釋如下:

你住得那麼高,才會吃不飽;儘管使勁地鳴叫,也無人理會。到了五更之後,那鳴叫之聲更加稀疏,可是這一樹的碧綠卻毫不動情。我官職卑微,就像桃梗一樣漂浮不定;家園荒蕪,早已長滿了草。感謝你的鳴叫讓我警醒,我只是一個一貧如洗的人而已。

賞析

這兩首詩都是詠物的詩,借蟬來託物言志,這是中國古典詩詞裡常用的手法。虞世南的是一首短小的五言絕句,李商隱的是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詩。在手法上,都用到了「起興」這一方法,但表達的思想感情卻大相逕庭。

虞詩

「垂緌」指蟬的長鬚,和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和相似,所以這裡暗指身居顯位。在詩人眼裡,蟬在樹的頂端,靠著吸風飲露過活,十分清高,這和自己很像,雖然做了高官,但依然清潔。第一句就把蟬的清高與自己的清高結合統一了。

次句寫蟬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發聾振聵。其實這也是寫詩人自己,虞世南性情剛烈,直言敢諫,不就像蟬一樣發出響亮的聲音嗎?

後兩句是全詩的關鍵,蟬的聲音清而遠,靠的是自己而不是秋風;同理,自己有如今成就,靠的是自己才能品德,而不是憑藉外力。

虞世南的《蟬》,是一隻蓬勃向上,充滿生命力的蟬,它雖然處在高位,但能保持初心;它內在修養豐富,敢於發聲。

李詩

開篇定調,李商隱一開頭就說「高難飽」,這裡的飽,表面是指蟬吃不飽,其實是指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次句寫聲音,這種聲音不是虞世南詩裡的清脆響亮,而是不被人理解的聲音。叫到最後,也無人理會,最後就漸漸地不叫了。

前四句寫蟬,也是寫自己;後四句就直接轉到寫自己了。由蟬而想到自己的身世、處境,於是就有了與蟬同病相憐的感情。

李商隱的《蟬》,是一隻軟弱無力、鬱鬱寡歡的蟬,它雖然有才華,卻不被人理會。

區別

虞世南的《蟬》,全篇用「比興」的手法,雖然寫的都是蟬,卻讓我們感覺到其實就是寫自己,把自己隱在了詩的後面。

李商隱的《蟬》,前四句用「比興」手法,到了後四句,就聯想到自己。

所以,從筆法上看,虞詩重在「隱」,李詩重在「轉」。

兩人描寫的蟬也不盡相同。虞詩的蟬是積極樂觀的,李詩的蟬是消極悲觀的。

不同的原因

兩人所寫的蟬之所以有這麼的不同,還是和兩人的身份、環境等有關。

虞世南歷經南朝、隋唐,個人閱歷豐富,才華出眾,且敢怒敢言。他在政治上是比較成功的,深得李世民的寵愛。

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孟子說「達則兼濟天」,這些話深深地影響著古代讀書人的思想,他們都把「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的最高理想,而要實現這裡理想,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做官。

虞世南既然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那心境自然是開闊明朗的。而李商隱不同,他雖有才華,卻因為時勢,捲入「牛李黨爭」,一生不得志,自然比較鬱悶。

此外,也與整個社會環境有關,初唐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一切都越來越好,蒸蒸日上,人們看到的都是希望,每個人都是向上的。

而到了李商隱所處的晚唐,國家衰敗,一切都是風雨飄搖,王朝已經走向沒落,整個社會籠罩在一片陰雲之下,又怎麼能夠樂觀起來呢?

從虞世南的詩裡,我們可以看到初唐的大氣蓬勃;從李商隱的詩裡,我們看到的卻是晚唐的衰敗沒落。虞世南的詩有力,富有生機;李商隱的詩侷促,充滿悲哀。

古人說「詩言志」,一首好詩,最重要的就是表達自己的心聲。虞世南與李商隱寫下的兩首《蟬》,雖然表達的情感有異,但都是個人經歷、內心的寫照,不失為兩首詠物的佳作。

相關焦點

  • 《唐詩三百首》李商隱《蟬》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云:虞世南雲「居高聲自遠」,駱賓王「清畏人知」、義山「本以高難飽」語,皆善言蟬之德。《唐詩快》:說得有品有操,竟似蟲中夷齊(「本以」句下)。《唐律消夏錄》:首二句寫蟬之鳴,三四寫蟬之不鳴;「一樹碧無情」,真是追魂取氣之句。五六先作「清」字地步,然後借「煩君」二字折出結句來,法老筆高,中晚一人也。
  • 炎炎夏日蟬聲響,3首描寫蟬的古詩詞,讓人感受別樣韻味
    而在炎炎夏日中,蟬卻非常活躍,它們不停叫喚,留下了響亮的蟬聲。而古代詩人顯然也注意到了蟬這種動物,留下了在詩詞文字中留下了對蟬的各種看法。我是真遊泳的貓,關注我,一起來欣賞3首描寫蟬的古詩詞,讓人感受別樣韻味。第1首,《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虞世南。詩詞託物言志,表面上說的是蟬,實際上說的卻是虞世南自己。
  • 兩首描寫蟬的古詩,充分展現出形象思維的特點
    第三,既寫形象,也寫思想感情,通過兩者的結合來表達。比如李商隱的「錦瑟無端午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詩人感嘆自己青春難駐,回想過去的盛年,也讓讀者產生無限遐想和共鳴。下面介紹兩首描寫蟬的古詩,充分展現出形象思維的特點。
  • 李商隱最經典的五首五言律詩,意境唯美到極致,首首都是千古名篇
    李商隱是李杜之後,最有影響力的詩人,他的詩,常以唯美的意境,精緻的語言折服世人。今天我推薦五首李商隱寫的五言律詩,這五首五律,都是流傳千古的經典名篇。一、《落花》落花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 古詩詞鑑賞-《蟬》唐.虞世南
    【注釋】 1.垂緌(ruí):古人結在頷下的帽纓下垂部分,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鬚古人以為蟬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實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3.流響:指連續不斷的蟬鳴聲。 4.疏:開闊、稀疏。 5.藉:憑藉。
  • 李商隱是怎樣的詩人?《蟬》的第四句為何被譽為神句?讀完就懂了
    ——《論詩三十首·十二》這首詩所評述的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作,與杜牧合稱為「小李杜」,而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李商隱最難找出的詩作之一,李商隱的詩作優美而優美,但含糊不清,沒有「標準答案」。這首詩引用了很多典故,並運用了比興的手法,李商隱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年至晚年,回憶一路坎坷的遭遇,又想起亡妻,以及自己的壯志破滅,李商隱的心情無疑是錯綜複雜的,這一錯綜複雜又寫進了他的詩裡。
  • 二十個字,帶你領略蟬的高潔品格,揭示詩人虞世南的為官之道
    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首詩只二十個字,譯文很淺顯,就是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順著梧桐樹枝傳出萬裡。蟬的聲音很響亮、可以傳播的很遠,是因為蟬飛的高,而不是憑藉秋風的力量。這首詩出自「初唐四傑」之一的虞世南。相傳虞世南弱不禁風、看著也很怯懦,但是性格卻剛烈不阿。詩如其人,由此我們也不奇怪虞世南會寫出如此有志氣的豪言壯志。這首詩是託物言志,是極富代表性的詠物詩,很為世人稱頌。短短二十字,句句詠蟬,但實際卻是說自己的品格。
  •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淺談蟬在詩詞作品中的意象流變
    有朋友問:蟬表達了詩人對自己什麼的嚮往?這個問題問得相當籠統啊。是問蟬本身,還是蟬在古詩詞中的意象?是問虞世南的《蟬》,還是其他作品中的「鳴蟬」、「玄蟬」、「寒蟬」、「秋蟬」、「早蟬」?這個「詩人」又是指誰?
  • 李商隱的情詩寫得纏綿悱惻,這首《板橋曉別》意境悽美,句句感人
    可見李商隱是一位多情之人,正是由於多情,才讓他的愛情詩別具一格,只用三言兩語,便是寫得很深情。如果有過愛情經歷,再讀李商隱的愛情詩就會發現,他的每一首都很感人,譬如這首《板橋曉別》就寫得很深情,每一句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李商隱極為巧妙地把戀人之間離別之時的複雜的心境,還有那份依依不捨的無奈,用細膩的筆觸寫得很傳神。
  • 歐陽詢、虞世南書學比較——「求其卻好」與「意境美」的「衝和」
    在這裡,虞世南對於創作過程中創作主體「心」的突出作用強調是顯而易見的。在虞世南看來,書作之妙並非是手與筆之妙,而是心之妙,就象琴本不能自鳴發出美妙動人的音樂,而只能通過手的彈奏才能實現,而手顯然又是隨心而動正如他在《契妙》中所論述的:「假筆轉心,妙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運思至微妙之間,神應思徹。又同鼓瑟綸音,妙響隨意而生握管使鋒,選態逐毫而應」。
  • 李商隱的這七首七律,意境唯美到極致,篇篇都是千古名篇
    下面小樓輯錄李商隱最經典的七首七言律詩,與大家一起分享一、《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的這首《無題》,是古詩詞中最經典的愛情詩,其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一句,是千載情語中的不朽名句。二、《春雨》李商隱的詩多富麗精工唯美豔麗,這首《春雨》便是此中代表。這首詩用華美穠豔的詞,營造了一種悽美的意境,使得全詩流露出一種感傷的美,讓人沉溺其中,難以自拔。
  • 李商隱這首豔情詩,寫一個與丈夫同床異夢的妻子,後人評:太輕薄
    李商隱寫過很多豔情詩,這些詩富麗精工,意境縹緲,有著不凡的藝術魅力。不過,李商隱有一首豔情詩,詩中寫一個與丈夫同床異夢的妻子,在這古今豔情詩中恐怕都是絕無僅有的詩,清代的馮浩,直接批評這首詩「尖薄而率」。閨情紅露花房白蜜脾,黃蜂紫蝶兩參差。春窗一覺風流夢,卻是同衾不得知。
  • 虞世南:我是如何調教一代聖主的.
    一代聖主李世民久聞虞世南之名,多方搜求。不久,虞世南被任命為秦府參軍,授宏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同掌文翰。此時,虞世南已年逾六旬,無心仕途,他屢次上表求退。虞世南:臣以為,應該廢除幹部制度終身制,臣申請退休。李世民笑了:嘿嘿嘿,別人都可以退休,然而愛卿是萬萬不可能的。
  • 蟬,詩詞中的美好意象與現實中的悲慘結局
    蟬,又名知了,一種在夏天常見的昆蟲。蟬的幼蟲,又名知了猴,生活在地下,一般經過兩、三年以上才能鑽出泥土,有的甚至長達十幾年。蟬在夏天可以說是出盡了風頭,大多數動物因為天氣炎熱而無精打採,只有蟬好像有使不完的勁,一天到晚叫個不停。
  • 李商隱模仿長吉體,寫下一首詩,意境新奇,含義隱約
    李商隱是晚唐傑出詩人,他與杜牧齊名,卻一生命運坎坷。李商隱的詩歌既有杜甫沉鬱頓挫的風格,有時又極具浪漫和想像。也許正因為詩人經常四處漂泊,所以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百姓的疾苦,以及世道的艱難,所以他的詩歌也就更能打動讀者。
  • 李商隱的一首無題詩,意境深遠,更有難以言傳的朦朧之美
    可是從此以後,李商隱就陷入了難以自拔的牛李之爭的漩渦之中。仕途失意也許並不是最痛苦的事情,不被人理解和信任,也不是壓倒李商隱的最後一根稻草。妻子的過早離開,終於讓李商隱痛苦萬分。他從異鄉急切地趕回家,睹物思人,他百感交集,既感到悲哀,更覺得有愧。
  • 李商隱的這首詩,寫的奇幻絢麗,引得紀曉嵐大讚
    別易會難,所以,送別詩多寫得情緒低沉,詞採黯淡。不過,今天我要推薦一首李商隱的送別詩,它寫的奇幻絢麗,可以說是開了送別詩的新境界。板橋曉別回望高城落曉河,長亭窗戶壓微波。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
  • 虞世南的書法沒能進入楷四家,可惜的
    《蟬》·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齊白石作品蟬這首詩可以說是虞世南的自娛詩,更是他一生的寫照!彼時,正值貞觀之治初,盛唐氣象伊始。為此,唐太宗曾稱虞世南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詞,五曰書翰。」並讚嘆:「朕因暇日,與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嘗不悵恨,其懇誠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自喻,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娛,足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