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詩歌的天堂,只要是個讀書人,就會提筆寫詩;即使那些平民百姓,也能隨口吟出文質兼美的佳作。《全唐詩》共四萬多首詩,其中不乏同題作品,本文我們就來欣賞兩首同寫《蟬》的作品。
關於作者
虞世南是初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政治家,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關於寫詩,不過是一種愛好,用來抒發個人感情的方式,算不上是職業的寫手。他的一生,在政治上比較成功,這影響了他的觀念,所以作詩和那些鬱郁不得志的人是有區別的。
李商隱是晚唐時期著名的詩人,他的一生比較悲劇,因為捲入了當時的「牛李黨爭」,雖然自己個人很有才華,卻一生不得志,備受各方排擠。仕途不暢,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寫詩上面。
虞世南的《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先簡單解釋一下:
在高大的梧桐樹上,一隻蟬過著吸風飲露的生活,你看它的發出的聲音,清脆響亮,在樹林間迴蕩。因為所在的位置高,所以聲音自然傳得遠,這可不是憑藉秋風的緣故。
李商隱的《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解釋如下:
你住得那麼高,才會吃不飽;儘管使勁地鳴叫,也無人理會。到了五更之後,那鳴叫之聲更加稀疏,可是這一樹的碧綠卻毫不動情。我官職卑微,就像桃梗一樣漂浮不定;家園荒蕪,早已長滿了草。感謝你的鳴叫讓我警醒,我只是一個一貧如洗的人而已。
賞析
這兩首詩都是詠物的詩,借蟬來託物言志,這是中國古典詩詞裡常用的手法。虞世南的是一首短小的五言絕句,李商隱的是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詩。在手法上,都用到了「起興」這一方法,但表達的思想感情卻大相逕庭。
虞詩
「垂緌」指蟬的長鬚,和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和相似,所以這裡暗指身居顯位。在詩人眼裡,蟬在樹的頂端,靠著吸風飲露過活,十分清高,這和自己很像,雖然做了高官,但依然清潔。第一句就把蟬的清高與自己的清高結合統一了。
次句寫蟬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發聾振聵。其實這也是寫詩人自己,虞世南性情剛烈,直言敢諫,不就像蟬一樣發出響亮的聲音嗎?
後兩句是全詩的關鍵,蟬的聲音清而遠,靠的是自己而不是秋風;同理,自己有如今成就,靠的是自己才能品德,而不是憑藉外力。
虞世南的《蟬》,是一隻蓬勃向上,充滿生命力的蟬,它雖然處在高位,但能保持初心;它內在修養豐富,敢於發聲。
李詩
開篇定調,李商隱一開頭就說「高難飽」,這裡的飽,表面是指蟬吃不飽,其實是指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次句寫聲音,這種聲音不是虞世南詩裡的清脆響亮,而是不被人理解的聲音。叫到最後,也無人理會,最後就漸漸地不叫了。
前四句寫蟬,也是寫自己;後四句就直接轉到寫自己了。由蟬而想到自己的身世、處境,於是就有了與蟬同病相憐的感情。
李商隱的《蟬》,是一隻軟弱無力、鬱鬱寡歡的蟬,它雖然有才華,卻不被人理會。
區別
虞世南的《蟬》,全篇用「比興」的手法,雖然寫的都是蟬,卻讓我們感覺到其實就是寫自己,把自己隱在了詩的後面。
李商隱的《蟬》,前四句用「比興」手法,到了後四句,就聯想到自己。
所以,從筆法上看,虞詩重在「隱」,李詩重在「轉」。
兩人描寫的蟬也不盡相同。虞詩的蟬是積極樂觀的,李詩的蟬是消極悲觀的。
不同的原因
兩人所寫的蟬之所以有這麼的不同,還是和兩人的身份、環境等有關。
虞世南歷經南朝、隋唐,個人閱歷豐富,才華出眾,且敢怒敢言。他在政治上是比較成功的,深得李世民的寵愛。
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孟子說「達則兼濟天」,這些話深深地影響著古代讀書人的思想,他們都把「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的最高理想,而要實現這裡理想,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做官。
虞世南既然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那心境自然是開闊明朗的。而李商隱不同,他雖有才華,卻因為時勢,捲入「牛李黨爭」,一生不得志,自然比較鬱悶。
此外,也與整個社會環境有關,初唐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一切都越來越好,蒸蒸日上,人們看到的都是希望,每個人都是向上的。
而到了李商隱所處的晚唐,國家衰敗,一切都是風雨飄搖,王朝已經走向沒落,整個社會籠罩在一片陰雲之下,又怎麼能夠樂觀起來呢?
從虞世南的詩裡,我們可以看到初唐的大氣蓬勃;從李商隱的詩裡,我們看到的卻是晚唐的衰敗沒落。虞世南的詩有力,富有生機;李商隱的詩侷促,充滿悲哀。
古人說「詩言志」,一首好詩,最重要的就是表達自己的心聲。虞世南與李商隱寫下的兩首《蟬》,雖然表達的情感有異,但都是個人經歷、內心的寫照,不失為兩首詠物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