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蟬聲響,3首描寫蟬的古詩詞,讓人感受別樣韻味

2021-01-19 真遊泳的貓

夏天到了,各地都是炎熱來襲,讓人心緒也比較煩亂和急躁。而在炎炎夏日中,蟬卻非常活躍,它們不停叫喚,留下了響亮的蟬聲。而古代詩人顯然也注意到了蟬這種動物,留下了在詩詞文字中留下了對蟬的各種看法。我是真遊泳的貓,關注我,一起來欣賞3首描寫蟬的古詩詞,讓人感受別樣韻味。

第1首,《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虞世南。詩詞託物言志,表面上說的是蟬,實際上說的卻是虞世南自己。熟悉歷史文化的朋友都應該知道,虞世南出身名門望族,他本身更是身居高位,深得唐太宗信任。同時虞世南在書法上有很深的造詣,可以說是初唐時期書法界的代表人物。

這樣的一個虞世南,他的眼界和口氣自然就與眾不同。這首《蟬》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就是詩中濃厚的富貴氣,那種因為自身底蘊深厚而自然流露出來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讓人在蟬聲中輕易領略,讓人更看到了虞世南不甘平凡的心語。

第2首,《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商隱。李商隱雖然和杜牧齊名,並稱為「小李杜」,名聲滿天下。但是李商隱的仕途十分不順利,可以說一路坎坷,懷才不遇,讓李商隱留下了一肚子牢騷。

這首《蟬》與虞世南的那首《蟬》進行對比,正可以看出李商隱那即將傾瀉而出的滿腹牢騷。虞世南的口氣看似平淡,實則自矜。而李商隱的口氣則是分明流露,幾乎失去了詩家含蓄之旨意。

這首詩依然採用託物言志的手法,開篇兩句差不多將詩歌的主旨說完了:「明明懷有大才,卻不能夠被世人理解。即便蟬聲響亮,即便大聲疾呼,也只是留下了聒噪的聲音。」

當然了,李商隱畢竟是李商隱,他那牢騷也在詩句的起承轉合中變得平靜起來,從「一樹碧無情」的蟬聲稀疏到最後「我亦舉家清」的自我堅守,也可以看出李商隱那種不被世俗打敗的高遠志向。

第3首,《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駱賓王。駱賓王是初唐四傑之一,但是命運卻也十分坎坷。有時候我忍不住感嘆:「正是因為詩人們遭遇坎坷,才能夠留下了情真意切,哀婉動人的好詩篇。」這正是詩人趙翼所說的:「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回到這首《在獄詠蟬》上來,開篇兩句點出了囚徒的眼前處境。南冠也就是楚冠,用了典故讓這種情感更加深沉醇厚。

而「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這兩句,乃是這首詩流傳千年的名句,直接點明了環境險惡,蟬無法前進,蟬聲難以發出。這顯然也是託物言志,說出了駱賓王心裡的無限悲楚。

所以詩歌最後直接發問:「還有誰能夠明白蟬的心意呢?還有誰能夠明白我的心意呢?」蟬與人合二為一,令人無限感觸,令人回味無窮,感受到別樣韻味。

朋友們,你們還知道哪些詠蟬的古詩詞呢?歡迎留言哦。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也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多多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

相關焦點

  • 兩首描寫蟬的古詩,充分展現出形象思維的特點
    下面介紹兩首描寫蟬的古詩,充分展現出形象思維的特點。蟬唐代: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的這首《詠蟬》詩,寫蟬飲露水,在高樹上叫,所以聲音傳得很遠。作者的思想沒有說出,只是從詠蟬中透露出來。「居高」的「高」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跟「飲清露」聯繫,另一方面跟疏桐相聯繫。露是清亮的,桐是高潔的,所以沈德潛批其「尊其品格」。
  • 蟬,詩詞中的美好意象與現實中的悲慘結局
    蟬,又名知了,一種在夏天常見的昆蟲。蟬的幼蟲,又名知了猴,生活在地下,一般經過兩、三年以上才能鑽出泥土,有的甚至長達十幾年。蟬在夏天可以說是出盡了風頭,大多數動物因為天氣炎熱而無精打採,只有蟬好像有使不完的勁,一天到晚叫個不停。
  • 炎炎夏日,記憶裡關於寫夏日的那些絕美詩句
    炎炎夏日,有你超甜。在記憶裡關於以前的夏日,從來都不是關於空調,手機的東西,更多的是小夥伴一起在夏日裡尋找一片片陰涼,找尋夏日裡特有的景色與色彩。是西瓜,是荷花,還是兒時在田野奔跑的記憶和夏天夜晚的蟲鳴,以及熱烈的奔跑。
  • 蟬,禪
    他躺在廊前的藤榻上,不斷地用手巾來拭汗,不斷地在搖揮那紙扇子。卻在這時,有幾縷蟬鳴在檻外鳴奏著。他閉目靜聽,聽它們此唱彼和,仿佛是一大陣絕清的樂陣,在那裡奏著絕清幽的曲子。炎熱似乎也減少了,然後,朦朧地睡去了,什麼都覺不得,良久良久,清夢醒來時卻又是滿耳的蟬聲。
  • 夏日炎炎,酷暑難當,八首經典詩詞讓你感受難以抵擋的酷熱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夏日天氣到底有多熱,不到外面走一走,你永遠感受不到烈日下的溫度。但是,在沒有高科技防暑降溫的古代,人們是確確實實感受到了夏日的炎熱。下面八首描寫酷暑的古詩,就是最好的見證。坐在空調房間裡的你,藉助這八首古詩,感受一下夏日的炎熱吧!
  •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淺談蟬在詩詞作品中的意象流變
    有朋友問:蟬表達了詩人對自己什麼的嚮往?這個問題問得相當籠統啊。是問蟬本身,還是蟬在古詩詞中的意象?是問虞世南的《蟬》,還是其他作品中的「鳴蟬」、「玄蟬」、「寒蟬」、「秋蟬」、「早蟬」?這個「詩人」又是指誰?
  • 【詩詞鑑賞】夏日靜聽蟬,感悟人生況味!
    烈日當空,綠樹陰濃,樹上的新蟬已開始鳴叫了。 清代文學家張潮在《幽夢影》裡說:「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方不虛此生耳。」 夏日聽蟬,不同的人品出不同的人生況味,有人聽出苦難,有人聽出歡樂,有人聽出悲涼,有人聽出欣喜…… 在悠長的夏日午後,庭院幽深,海榴綻放,碧紗窗下,伴著一聲聲蟬鳴,感悟人生的況味!
  • 《唐詩三百首》李商隱《蟬》
    《唐詩歸》:鍾云:五字名士贊(首句下)。鍾云:三字冷極,幻極(「一樹」句下)。鍾云:自處不苟(末句下)。《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云:虞世南雲「居高聲自遠」,駱賓王「清畏人知」、義山「本以高難飽」語,皆善言蟬之德。《唐詩快》:說得有品有操,竟似蟲中夷齊(「本以」句下)。
  • 十首描寫暑熱的古詩詞,仲夏苦夜短,揮汗白雨翻
    酷熱讓人坐立不安,蚊蟲也時常在你身邊圍繞,不過走出戶外,找一片清涼之地,卻可以享受夏日的特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讓你感受樹陰照水愛晴柔;「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簷」,可以品味瓜果的甜香;「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淫雨霏霏之時,可以閒敲棋子落燈花。
  • 夏日炎炎,關於「夏天」的詩詞,這幾首,最經典!
    如此炎炎夏日,估計好多怕熱的朋友,都開啟了空調時間。今天,作者和大家分享幾首關於夏天的古詩詞,看看古人的夏天如何度過!宋·楊萬裡《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泉眼悄然無聲是因捨不得細細的水流,樹蔭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裡柔和的風光。小荷葉才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就有一隻小蜻蜓立在上頭。
  • 十二首描寫初夏的古詩詞,聽晴日暖風,賞石榴花紅
    夏天的時候,我們可以聽蛙鳴,看漫天的繁星,感受螢火蟲在月下林中的美麗瞬間。南宋大詞人辛棄疾在田埂低吟,「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為我們留下了夏天的美好篇章;大詩人李白在湖邊高歌,「鏡湖三百裡,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採,人看隘若耶」,一片旺盛的夏景。我們愛夏天,鮮花遍地,瓜果飄香。
  • 暮蟬,就是最美的夏末秋初詩詞
    《浣溪沙·湖上西風急暮蟬》宋代:晏殊湖上西風急暮蟬。夜來清露溼紅蓮。少留歸騎促歌筵。
  • 古詩詞鑑賞-《蟬》唐.虞世南
    【注釋】 1.垂緌(ruí):古人結在頷下的帽纓下垂部分,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鬚古人以為蟬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實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3.流響:指連續不斷的蟬鳴聲。 4.疏:開闊、稀疏。 5.藉:憑藉。
  • 關於立夏的成語有哪些 立夏的古詩詞臨沂人會背幾首
    立夏到來,初夏時節各地都是生機勃勃,美景無限,下面小編整理了一些形容初夏的成語和古詩詞供大家參考。赤日炎炎 烈日炎炎 烈日杲杲 烈日中天 炎陽似火 驕陽似火   火日炙人 火輪高吐 火雲如燒 海天雲蒸 夏日可畏 夏陽酷暑 夏山如碧   夏樹蒼翠 夏水湯湯 沉李浮瓜 赫赫炎炎 熱氣騰騰 鑠石流金 爍石流金   流金鐵石 燋金鐵石 焦金流石 燋金流石 吳牛喘月長天當日 赤時當空   炎天暑月
  •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蟬」字飛花令來了
    夏日的代表元素除了梅雨,高溫,還有西瓜,荷花,鳴蟬……那麼關於蟬的飛花令有哪些呢?1、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清 · 袁枚《所見》3、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 南北朝 · 王籍《入若耶溪》4、初聞徵雁已無蟬,
  • 【別名辭海】之《蟬的別名》
    清 惲敬《釋蟪蛄》:「蜩蜋,蜩螗、蜩蝒、馬蜩,皆夏蟬也……自其蝘言之曰唐,首正偃也,自其大言之曰馬,馬、蜀、胡皆大也,蝒之義如蝘。」附 古詩詞中常用之蟬名殘蟬秋天的蟬。前蜀 貫休《偶作》:「黃鳥在花裡,青蟬奪其聲。」宋 賀鑄《題天清寺安上人北軒》:「八月鳴青蟬,槐蛾委平綠。」
  • 新蟬忽發最高枝,不覺立聽無限時——夏日話蟬
    蟬為蟬科昆蟲黑蚱,主產於江蘇、浙江、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喜棲息於楊、柳、榆、槐、楓、楊等闊葉樹上。古人又稱為蜩,李時珍說:「蟬,諸蜩總名也。」古人認為,蟬是由蠐螬、屎殼郎之類的昆蟲變化而來的,就連對任何事情都要較真的《論衡》作者王充都說:「蠐螬化腹育(蟲育),腹育(蟲育)拆背出而為蟬。」
  • 虞世南與李商隱同寫《蟬》,意境卻大相逕庭
    《全唐詩》共四萬多首詩,其中不乏同題作品,本文我們就來欣賞兩首同寫《蟬》的作品。關於作者虞世南是初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政治家,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關於寫詩,不過是一種愛好,用來抒發個人感情的方式,算不上是職業的寫手。
  • 不是每一隻蟬都能脫殼成功的,因為它懂得犧牲就是生命的價值
    不是每一隻蟬都能脫殼成功的在它生命蛻變的過程中,可謂是「四面楚歌」,「危機四伏」,「八面埋伏」。「前有伏兵,後有追兵」,稍有閃失,生命稍縱即逝,那怕是一個飛蟲在它身上掠過,它也會有夭折可能。脫殼之前的蟬味道鮮美,營養價值極高,往往是人類餐桌上的佳餚。為了躲避人類對它的捕殺,它拖著一身厚重「盔甲」的蟬衣,步履蹣跚,一路走來,步步驚心。
  • 美玉成蟬聲自遠:說說玉雕蟬
    蟬是最能代表夏天的動物。甲骨卜辭上的「夏」字,就是一隻蟬的樣子──這個「夏」,也是中華大地文明的開端。從先秦到今天,蟬聲與我們相伴了幾千個夏天。為了工作、生活而煩躁不安的人並不喜歡這樣的蟬歌,嫌它太過聒噪。但對熱血沸騰的少年們來說,這聲音無異於暑假到來的「預備鈴」,動聽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