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成功將5顆試驗性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總指揮肖耘說,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將有力推動中國中型運載火箭的更新換代,滿足未來中低軌高密度發射任務需求。
將同類型火箭的運載能力從3噸提升至4.5噸
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中低軌衛星發射需求越來越旺盛,而目前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存在空白。長徵家族迫切需要引入一位新成員扛起重任,長徵八號應運而生。
長徵八號火箭起飛質量約356噸,起飛推力約480噸,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小於4.5噸。
肖耘介紹,目前中國具備中低軌道發射能力的主力運載火箭,能夠將3噸的有效載荷送到太陽同步軌道。長徵八號的首飛成功,將此項能力提升到了4.5噸,有效填補了中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3噸到4.5噸之間的空白。
首次應用發動機推力調節、可回收式設計等技術
與現役運載火箭相比,新一代運載火箭的推出是又一次巨大的技術跨越,不僅是因為採用無毒、無汙染的推進劑,而且其運載能力成倍增長,令中國進入空間能力大幅提高。
長徵八號從型號開始論證到首飛火箭具備出廠條件,僅用時2年多。「長徵八號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研製成功,是因為研製隊伍從技術上充分吸收了在役和新一代運載火箭研製成果。」宋徵宇說,很多技術都是首次應用,比如發動機推力調節技術、火箭主動減載控制技術等,為重複使用火箭研製、智慧化發展打下了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採用了可回收式設計,以實現未來減少火箭發射成本和縮短發射周期的目標。要想實現火箭的重複使用、降低成本,發動機推力調節是重要的技術。據專家介紹,此次發射中,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應用了發動機推力調節技術,這在中國運載火箭中是首次工程應用,為後續重複使用技術提前進行了相關先期技術驗證,為中國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研製打下堅實基礎。
面向市場研製,運載效率名列前茅
長徵八號是首款國家立項的面向商業市場的運載火箭,其本身就負有低成本的使命。據火箭院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段保成介紹,長徵八號火箭在立項之初就確立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研製,從能力指標、經濟可靠性等綜合考慮,努力實現火箭研製和市場挖潛的「雙成功」。
「長徵八號火箭運載效率在國內火箭中名列前茅,運載能力的提升、成本的下降,必然會帶來很高的性價比。」段保成說。長徵八號火箭自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了技術與經濟的一體化,通過包括項目制、高繼承性的嘗試,降低生產成本,降低配套成本,實現火箭的成本有效控制。例如,在電氣、結構等開展低成本設計的同時,也通過開展垂直起降研究、實現可重複使用等,來提升商業火箭的競爭力。未來長徵八號火箭將逐步成為中國中低軌火箭的主力。
專家認為,在不遠的將來,長徵八號將成為可重複、智慧化、無人值守等火箭新技術的驗證與應用平臺。(餘建斌 馮華 王偉童)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總指揮肖耘說,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將有力推動中國中型運載火箭的更新換代,滿足未來中低軌高密度發射任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