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駕崩,新君應該先守孝還是先登基?走完三道程序才算合法皇帝

2020-12-18 尋根拜祖

皇帝登基有一個很複雜的程序,要分三個步驟,並不是坐上龍椅就算登基。很多人認為,先帝駕崩,新皇帝立刻產生,就應該算是先登基後守孝。其實不然,嚴格來講,應該是先守孝後登基。

新皇即位登基,一般要經歷三個程序:靈前即位;登基大典;改元建新。

第一道程序:靈前即位國不可一日無主,尤其先皇駕崩之際,正是政治敏感期,新皇及時登基,是政治穩定的必要條件。先帝的守孝期太長,按照禮法,要經歷27個月(即民間所謂的三年),為了照顧皇帝這個職業的特殊性,人們發明了「以日易月」,以27天代替27個月,也就是說,皇帝的守孝期為27天。

即便如此,皇位空懸27天,有可能帶來極大的政治風險。可是古代以孝治國,不盡孝道會被視為皇位不合法。比如朱棣攻入南京,第一件事趕緊先去擊敗孝陵,然後即位。

孝道要盡,皇位不能空,怎麼辦?於是有了第一道程序——靈前即位。按照先皇的遺詔(或者以先皇名義頒布的遺詔),新皇帝在大行皇帝靈前即位,完成權力交接,履行皇帝職責。靈前即位的時間節點沒有規定,一般是大行皇帝駕崩當日,或者兩三天內。

新皇靈前即位的程序比較簡單,由先皇指定的大臣宣讀遺詔後,新皇就算順利接管了皇權。在場的所有大臣、侍衛、親屬,都要對新皇行君臣大禮。

需要注意的是,這時候新皇帝雖然接管了權力,也明確了君臣名分,可是從嚴格意義上講,他還只能算是「代理皇帝」,因為他還沒有經歷登基大典,這一必要的程序。

第二道程序:登基大典

古人認為,皇帝是天子,代天牧民,所以新皇登基,祭拜天地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同時江山社稷承之於祖宗,所以還得祭拜宗廟。當然,新皇登基也必須昭告天下,讓天下的臣民都知道並擁戴新皇。

這些程序很複雜,新皇守孝期間,禮部(太常)官員就要著手準備,包括選吉日。一般情況下,大行皇帝喪期一結束,新皇登基儀式要儘快舉行。完成登基大典,新皇才算正式登基。

有人說,先皇駕崩數天,就要舉行新皇登基儀式,那是不可能的事,登基儀式這種喜慶的典禮,怎麼可能在國喪期間舉行?這是混淆了靈前即位與登基大典的區別。

新皇登基能不能立刻冊立皇后?一般不能,新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先冊立皇太后,以及皇太妃,把先皇的女人們都安排到位後,才能輪得到自己的女人。絕大多數情況下,皇后的冊立要等到第二年,以示對先皇的尊重。

其實不光冊立皇后,還包括很多新政的實施,也要等到第二年。

第三道程序:改元建新孔子云:「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儒家思想認為,為了表達孝道,在守喪的三年內,兒子不能隨意更改父親生前立下的規矩,否則就是孝道虧損。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更改年號

從漢武帝創立年號後,年號就成了每一朝皇帝的政治符號。一般情況下,皇帝只有在遇到重大事件時才會變更年號,即「改元」,每一任新皇帝登基,都要改元,以示新朝新氣象。

不過,按照儒家孝道,新皇登基的當年,不得更改年號,表示遵從先皇的意志。第二年改元,才是新皇登基元年。也就是說,從政治意義上講,先帝駕崩後的第一個春節,才是新皇帝的登基的起始日期。

除了王朝更迭外,幾乎很少有繼承皇位的新皇帝,敢突破這個規則,否則會被人譏笑,甚至被認為地位不正。比如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立刻將「開寶」年號,改成了「太平興國」。很多人認為,這是趙廣義地位不正,心裡發虛,想儘快與太祖趙匡胤脫鉤的表現。

當然也有比較特殊的情況,比如明光宗朱常洛,即位當年就將萬曆四十八年,改稱泰昌元年。但是後人都很「理解」,因為朱常洛沒熬到第二年就駕崩了(在位一個月)。如果當年不使用泰昌年號,第二年直接進入朱由校的「天啟」,朱常洛將成為沒有年號的皇帝。

以上分析可知,皇帝登基即位的第一道程序靈前即位,是權力交接過程,他雖然有了皇帝的實權,可是從法統上講,他僅是「代理皇帝」。第二道程序履行完畢,新皇才算走完了所有合法程序,才是真皇帝。第三道程序是政治旗號,從此舊時代結束了。

用通俗的話來說,第一道程序叫「權力合法」,第二道程序叫「法統合法」,第三道程序叫「政治合法」。

由此可見,先帝駕崩,新皇雖然已經完成權力交接,甚至也已經被稱作皇帝,可是從新皇繼位程序的完整性上講,他還不算是合法的皇帝。因此,可以毫無疑問地說,新皇是「先守孝後即位」,守孝期間他只是代行皇權的「準皇帝」。

相關焦點

  • 父母離世後,兒女為什麼要「守孝三年」?孔子的一句話道明了緣由
    夫三歲之喪,天下皆喪之。而予亦有三年之愛他父母乎?」這一思想是以孔子的西周禮樂思想為中心而提出的。由此可以看出,守孝三年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這個規定,貫穿整個封建王朝的歷史,直到民國時期才被廢除。#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聖朝以孝治天下」,人人守孝。
  • 一座城,見證了24位皇帝的悲歡離合,他們的登基大典更是首當其衝
    但是,古代封建帝王的「即位」和「登基」並非同義,新皇帝可以在上一代皇帝駕崩的那一刻起便已即位,而登基卻是帝王獨特的展示自己「君臨天下」,「皇帝獨尊」的隆重典禮。所以說,即位不一定要登基,但是,要登基的皇帝,必須是即位而來的。這其中,有些皇帝登基並不改元,如:後周世宗、恭帝都未改元,而是沿用太祖的「顯德」年號,由此也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興衰變化。
  • 先帝剛駕崩,19歲新帝就急不可耐寵幸後媽,無意中造就一千古帝王
    古代朝代更迭頻繁,幾乎很少有朝代可以超過300年,而且每到一個王朝末年,天下都處於分裂割據、帝王遍地都是的場景,比如說南北朝時期,那時各方勢力相互對峙,社會動蕩、人文思想也十分混亂,因此,荒淫的皇帝數不勝數
  • 康熙駕崩後,留下58歲的愛妃宜妃,其為何會遭到雍正多次當眾羞辱
    再加上她生育了皇五子胤祺、皇九子胤禟、皇十一子胤禌這三個兒子(雖然後來只有胤祺、胤禟長大成人),也算是給皇家立下了「汗馬功勞」,於公於私雍正都應該對她善加安置才對,可事實卻並非如此。許是宜妃悲傷過度,一時之間竟然忘了禮數走在了已經成為太后的德妃之前,並且對待雍正的態度也是十分倨傲。按理來說在國喪期間,這些先帝遺留下來的遺孀即便真有什麼言行不當的地方雍正也應該多多擔待才是,誰知他頓時便怒不可遏,直接當著宜妃的面就把隨行來的太監宮女給臭罵了一頓,殺雞給猴看,讓宜妃的臉上很不光彩。
  • 先帝剛駕崩,太子僅守孝1天就臨幸後媽,成就一個「千古一帝」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位非常聖明的皇帝,他在位期間百姓安居樂業,過上難得的太平日子。
  • 老皇帝駕崩,糊塗宰相呂端為何遲遲不肯跪拜新皇帝
    北宋至道三年 (997年)三月,宋太宗趙光義駕崩,繼位者應當是兩年前被冊立為太子的皇三子趙恆。
  • 小皇帝剛剛登基,就被四大託孤大臣給廢了,原因為何?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繼承皇位是不可避免的,有很多代的皇帝英年早逝,留下一位年輕的太子,但是沒有辦法,這個小太子只能登基,成為下一代皇帝。有人會說小太子太小了,不懂如何治理朝政。太子如何管理國家事務?事實上,在皇帝去世之前,小太子登基後的輔佐大臣就已經安排好了。
  • 他做了多年皇儲,先帝駕崩,他磕完頭才發現登基的是別人
    有的皇帝生前沒有太子,兒子們就會激烈競爭,最後勝出的就是國王(參考康熙時期的"九子奪魁");有的皇帝早就認定了太子,但太子即位後就被趕了下來(參考明朝建文皇帝朱允鎔),但你聽說過太子即位後還不清楚情況嗎?在中國古代,就發生過這樣的烏龍事件。
  • 天啟駕崩,崇禎登基,魏忠賢為他自己「選擇」了最終的「掘墓人」
    明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年僅23歲的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駕崩,他同父異母的弟弟朱由檢隨即登上了皇位,這便是歷史上明朝的最後一任君主,明思宗崇禎皇帝。
  • 古代3位皇帝駕崩後的共同選項,這項傳統不唯我國獨有
    但中國歷史上,像朱棣這樣死後窩囊的皇帝,並非是絕無僅有,讓我們看看歷史上那些死後秘不發喪的皇帝群體。最早享受秘不發喪待遇的,應該是千古一帝嬴政(秦始皇)。秦始皇第五次東巡的時候,在沙丘身亡,當時"合法"接班人扶蘇不在跟前,而趙高的意圖是想讓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接班。於是他就跟李斯、胡亥商量,隱瞞秦始皇的死訊,假裝送吃的,假裝匯報工作。然後偽造秦始皇詔書,逼太子扶蘇自殺。也是天氣炎熱,也是用鮑魚掩蓋屍體的氣息(朱棣後來學的有模有樣),最後胡亥如願登基做了皇帝,這就是秦二世。
  • 先帝功過議不得?丨吳鉤
    先帝功過議不得?
  • 甄嬛傳:四阿哥登基前,蘇培盛早就背叛了甄嬛,你看懂了嗎?
    別看蘇培盛最後投靠了甄嬛,到了四阿哥快登基的時候,他已經背叛了甄嬛,難怪四阿哥登基後,他就沒有出現過了!蘇培盛作為雍正身邊的貼身太監,對於朝中的事情那是心知肚明看的非常透徹,所以才會選擇甄嬛,扳倒皇后,因為他深知將來皇帝駕崩自己的活路就沒有了,歷來新皇登基,都要更新換代,皇帝身邊如此貼身的太監自然逃不過,自己若是投靠皇后,將來必定會被皇后用完後滅口,而甄嬛的身邊有崔槿汐,這就是他的一道護命符,再說了甄嬛的心沒有皇后那麼狠毒,這是他最好的選擇。
  • 同治皇帝為何年僅19歲就駕崩了?
    然而這些皇帝好在還是擁有比較長久的壽命,就算沒有完全體驗到君臨天下的君主感覺,但是至少他們較為健康的度過了自己的生。但是接下來要講的這位皇帝就到倒黴太多了,不僅僅皇帝的權力沒有享受太多,還早早的就駕崩了。這位皇帝就是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
  • 古代新皇帝登基,遙遠山區的百姓們是怎麼知道的!
    封建社會中,皇帝是一國的最高領導人,而百姓作為被統治的對象,新皇帝登基之後,百姓不能不知道。皇帝統治靠的就是權威,新皇帝整出的動靜越大,樹立的權威越高。過去沒有電視和廣播,皇帝出現在百姓跟前的頻率不高,好多年才有一次,所以登基是皇帝難得的露臉機會。
  • 天子的歸宿:解密北宋皇帝不為人知的喪葬過程
    今天就讓我們揭開神秘的面紗,回顧北宋皇帝的喪葬過程,瞧瞧究竟有哪些程序,複雜到什麼程度。宣讀遺詔正常來說,老皇帝駕崩了,必須馬上確定新皇帝,否則沒有人主持大局,國家機器也無法運轉。到底由誰來當皇帝呢?皇弟晉王某,天鍾睿哲,神授英奇,自列王蕃,愈彰厚德,授以神器,時惟長君,可於柩前即皇帝位。喪制以日易月,皇帝三日聽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七日大祥。諸道節度觀察防禦團練刺史知州等,並不得輒離任赴闕。聞哀之日,所在軍府三日出臨釋服,其餘並委嗣君處分。更賴將相協力,中外同心,共輔乃君,永光丕祚。
  • 甄嬛傳:甄嬛到死也不知道,為何新帝登基後槿汐會變成這樣?
    甄嬛傳:甄嬛到死也不知道,為何新帝登基後槿汐會變成這樣?
  • 順治皇帝究竟是出家了還是因病駕崩了
    《紅樓夢》的第四十三回「閒取樂偶攢金慶壽 不了情暫撮土為香」是本書中一篇重要的章節,其中寫了孝莊皇太后的薨逝,寫了愛新覺羅胤禵的出生和滿月宴,其中有一段竟然還暗示了順治皇帝的駕崩原因。此段為「展眼已是九月初二日,李紈又向眾姊妹道:「今兒是正經社日,可別忘了。寶玉也不來,想必他只圖熱鬧,把清雅就丟開了。」
  • 正統初年盛世延續的背後,太皇太后、皇帝、三楊等各自暗藏的私心
    宣德十年正月,明宣宗駕崩,將偌大的帝國留給了不到九歲的朱祁鎮。宣宗遺詔,囑託自己最信任的領導班子——「三楊」、胡濙、張輔五人輔佐新君,同時宣布「大事白皇太后行」,暫時由皇太后張氏執掌帝國最高的軍政大權。儘管皇太后張氏已經年邁,也不得不為了幼主,勉為其難再操上幾年的心。
  • 同治皇帝為啥年僅19歲就駕崩了?如此荒唐,活到19歲已算高壽
    這都是因為皇帝身處高位,擁有的權力很大,使得無數人都覬覦這個位置,歷史上死於政變的皇帝不在少數。當然,至高無上的權利也代表了繁瑣複雜的公務,身為統領整個國家的皇帝,他每天所需要處理的事物相當的雜亂,每日都非常辛勞忙碌,這對皇帝的身體而言也是一個不小的負荷。甚至史書記載了這樣一位皇帝,年僅19歲就駕崩,死因眾說紛紜,被人熱議。
  • 收好:年僅3歲就當皇帝,末代皇帝溥儀的登基大典老照片
    皇帝,也成了過去式。溥儀坐在轎子上,一群太監正抬著他去往太和殿。此時的小溥儀,可能還不知道當皇帝是幹什麼吧。愛新覺羅·溥儀,他成了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光緒駕崩以後,年僅3歲的溥儀在眾人的擁立下繼承了皇位,成了滿清最後的統治者。生父載灃為攝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