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皇帝駕崩,糊塗宰相呂端為何遲遲不肯跪拜新皇帝

2021-02-07 歷史故事

       北宋至道三年 (997年)三月,宋太宗趙光義駕崩,繼位者應當是兩年前被冊立為太子的皇三子趙恆。即位儀式在寢宮福寧殿中進行,群臣們齊集在大殿下,等待參拜新君。然而,高高的臺階之上,一幕珠簾把御座上的新君擋得嚴嚴實實。新君接見群臣,理應如同正殿視朝一般,捲簾入座,等到退朝時再垂簾離座。而福寧殿中的這幕珠簾,卻遲遲不肯升起。

  三十歲的趙恆正值壯年,身體健康,為何不捲簾?難道背後還隱藏著什麼秘密?這位新君是否真的是太子趙恆?群臣心中或許都懷有疑問,但沒有人敢說出來。質疑皇帝真偽,這可是大罪。但有一個人不這麼想,那就是兩朝元老、當朝宰相呂端。


  他直直地站在殿中,不斷打量著那幕珠簾,臉色越來越嚴肅。呂端知道此時能主持大局,保證趙宋皇權順利更替的只有自己,便朗聲道:「請官家將珠簾捲起,老臣請求上殿,一觀天顏。」

  不等簾內的新君回應,呂端已經登上了御階。似乎被呂端的氣勢所震懾,兩旁的內侍忙不迭地升起了珠簾。簾內冠帶整齊的新君和走到近前的呂端面對著面。審視良久,呂端心頭的大石落了地。他如釋重負地低頭謝罪,疾步退回殿中,率領群臣拜呼萬歲。奇怪的是,趙恆也並沒有對呂端的「大不敬」問罪。這又是何故?

  原來,在宋太宗病危之際,內侍王繼恩聯合了副相李昌齡、禁衛軍統領李繼勳等人,取得李皇后的支持,企圖廢趙恆,改立皇長子元佐。他們相信。「汪疾」(精神疾病)的元佐如果登基,將會成為受他們控制的圓皇帝。呂端察覺到了這個陰謀,迅速做出反擊:把前來宣召自己入宮處理太宗喪事的王繼恩鎖在了閣中,又面見李後,正顏厲色地駁斥了李後「立長」的言論。但這並不能讓他完全安心。福寧殿中一直低垂的珠簾,令陰謀仍舊有存在的可能:心懷異心者很可能藉助珠簾,偷天換日,一且群臣錯拜了新君,一切就無可挽回了。所以,是否捲簾成了即位儀式的關鍵。呂端堅持要求捲簾,並親自確定的,正是趙宋王朝的繼承權歸屬。

  當初宋太宗欲以呂端為相時,有人說「呂端為人糊塗」,但太宗憑藉多年的經驗和判斷,對呂端下了「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這樣一句考語,決意以他為相。多年之後,正是「大事不糊塗」的呂端,執意捲簾看天子,才保障了太宗生前擬定的太子順利繼承大統,保障了王朝的安穩。


  呂端一生經歷了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幾乎沒有受到什麼衝擊,這種經歷在封建王朝中實在是不多見的。這與他在大局、大節問題上毫不糊塗,但在事關個人利益的問題上卻能"糊塗"了事的品質是有很大關係的。

  公元995年,呂端被宋太宗提升為宰相。對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呂端並不覺得有多了不起,他想的是如何調動全體臣僚的積極性,為此不惜自己放權和讓位。當時和他有同樣聲望的還有一位名臣寇準,辦事幹練,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剛烈。呂端擔心自己當了宰相後寇準心中會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氣來,朝政會受到影響,於是就請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讓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的寇準和他輪流掌印,領班奏事,並一同到政事堂中議事,得到了太宗的批准,也平和了寇準的情緒。後來,太宗又下詔說:朝中大事要先交給呂端處理,然後再上報給我。但呂端遇事總是與寇準一起商量,從不專斷。過了一段時間,呂端又主動把相位讓給了寇準,自己去當參知政事。這種主動讓權,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糊塗"的舉動。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太宗從掌管全國軍事的樞密使位子上換下來,去當負責監察百官的御史中丞,雖然是平調,但實際權力發生了變化,他認為是呂端在中間使壞。於是,李惟清趁呂端有病在家休息,沒有上朝的機會告了呂端一個惡狀。事情傳到呂端耳中後,呂端不以為然,既沒有去對皇帝表白,也沒有去找李惟清算帳,而是淡淡地說:我一輩子行得正;坐得直,沒有做什麼對不起人的事,又怕什麼風言風語呢?這種不與人計較的坦然心態也被人認為是"糊塗"。

  在呂端剛剛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的時候,他從文武百官前面經過,一個小官由於平時聽多了呂端"糊塗"的傳聞,對他很不服氣,以很不屑的口吻來了一句:這個人竟也當了副宰相了?呂端的隨行人員覺得很不公平,要問那個人的姓名,看看是幹什麼的。呂端制止說:不要問,你問了他就得說,他說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對這種公然侮辱我的人便會終生不能忘。著意地去報復對我來說是肯定不會的,但以後如果有什麼事涉及他,撞到我手裡,想做到公正對待也一定很難。所以,還是不知道的好。這種君子不念惡,揣著明白裝糊塗的舉動對呂端來說,是一種反映自我修養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糊塗"。


  呂端的"糊塗",還在於他的不置產業。他不僅為官非常清廉,貪汙受賄之事從來沒有,就是應得的那份俸祿也常常分出一些周濟照顧別人。以至於後來呂端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竟因生活困難,沒錢結婚,只好把房產抵押給別人。真宗皇帝知道這個事情後,很受感動,從皇宮的開支中支出了五百萬錢把房產贖了回來,另外又賞了不少金銀和絲綢,替呂家還清了舊帳。

有趣,有用,有態度

盡在【歷史故事】




   公號ID : lishigushi   

   商務合作QQ:328662397

   閒聊歷史 個人微信號:lsgs2016    閒聊QQ群423261292

   購書WeChat : lsgs2016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呂端大事不糊塗」指的是誰?他做過什麼厲害事情
    一 呂端,字易直,幽州安次縣(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人,生於935年。呂端父親呂琦做過後晉的金紫光祿大夫、兵部侍郎,他靠父親的官位蔭補千牛備身,從此步入仕途。宋太祖趙匡胤創建北宋後,呂端做過成都知府;當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呂端幾經浮沉後,被提拔為副宰相(參知政事),離宰相職位只有一步之遙。
  • 同治皇帝為何年僅19歲就駕崩了?
    然而這些皇帝好在還是擁有比較長久的壽命,就算沒有完全體驗到君臨天下的君主感覺,但是至少他們較為健康的度過了自己的生。但是接下來要講的這位皇帝就到倒黴太多了,不僅僅皇帝的權力沒有享受太多,還早早的就駕崩了。這位皇帝就是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
  • 天子的歸宿:解密北宋皇帝不為人知的喪葬過程
    今天就讓我們揭開神秘的面紗,回顧北宋皇帝的喪葬過程,瞧瞧究竟有哪些程序,複雜到什麼程度。宣讀遺詔正常來說,老皇帝駕崩了,必須馬上確定新皇帝,否則沒有人主持大局,國家機器也無法運轉。到底由誰來當皇帝呢?此時此刻,遺詔的作用就十分關鍵了,沒有遺詔,新皇帝的統治便沒有合法性。開寶九年,宋太祖駕崩後,接班人不是兒子是弟弟,因此有人懷疑趙匡胤並非正常死亡,趙光義是篡位,論據之一便是沒有看見太祖遺詔。後來宋太宗拋出金匱之盟,實際上是為自己的合法性辯護。你看!朕雖然沒有太祖遺詔,但有昭憲太后的安排呀!
  • 劉邦當了皇帝,他爹需要跪拜嗎?
    皇帝雖然是兒子,卻是天下之主,您雖然是爹,但也只是個臣,讓人主給臣子跪拜行禮,哪有這個道理?皇帝的威儀何在?劉太公一哆嗦,是這個道理啊。因為自己是爹,皇帝拜了,還有本家叔叔大爺呢,拜不拜?還有莊鄰七姑八嬸,拜不拜?都拜了那還叫什麼皇帝!反拜吧,劉太公也不願意。
  • 古代宰相|從與皇帝坐而論道嬗變到叩頭跪拜,受了什麼力量驅使?
    【古代宰相經歷的四次嬗變,究竟是什麼力量驅使?根源是什麼?】在中國古代除了皇帝,還有一個職位的人群比較受關注,就是宰相。提到宰相,人們一般就會想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句俗語,這的確曾經是他們的寫照。宰相是中國封建時期一個國家之中只對皇帝負責,總攬國家政務者的俗稱。
  • 唐朝宰相苗晉卿,為何轉變為官理念,一心輔佐皇帝治國
    但不管其身居何職,總是能夠盡職盡責地為皇帝分憂。安史之亂發生之後,他不願意前往陝州一帶任職,因此被迫辭官歸家。後來又在鳳翔投靠唐肅宗,被拜為侍中,這也開創了宰相奏對延英殿的先例。在年老之後,便順其自然回歸家中養老。劉昫曾這樣評價他: 晉卿寬厚廉謹,為政舉大綱,不問小過,所到有惠化。及秉鈞衡,小心畏慎,未嘗忤人意。
  • 宰相太清廉不肯受賄,皇帝說:你可「奉旨貪汙」,宰相當場拒絕
    唐朝的時候,德宗帝非常喜歡和名師打交道,在這些名師中,他最欣賞誰,可能就是當朝宰相陸贄。但是他喜歡和陸贄打交道的原因不是欣賞他的才能,也不是尊敬他的氣節,而是認為和像他這樣的人來往可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陸地上,父輩只是一個小縣城,但他的祖先也一度被認為是名門望族。三國時代頗有名氣的陸遜也是他的祖先。
  • 順治皇帝究竟是出家了還是因病駕崩了
    死後諡曰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廟號世祖,陵寢清孝陵(河北遵化市清東陵),由第三子愛新覺羅·玄燁繼位,是為康熙帝。歷史上順治皇帝的死因一直存在著一個謎團,有說順治帝出家五臺山的,有說他是因病而死的。那麼作為一部由皇室子孫所寫出來的《紅樓夢》有沒有對此事有所提示呢?答案是肯定的。
  • 同治皇帝不過才19歲,為何卻駕崩了?揭開真相後,令人唏噓不已
    大清朝的晚期確實是令人感到了恥辱,這一切慈禧太后無疑是需要負主要責任的,不過咱們今天不說慈禧太后,而是來介紹下大清的第10個皇帝,也就是愛新覺羅·載淳,他就是我們嘴上說的同治皇帝。那麼到底如何評價同治皇帝皇帝呢?
  • 皇帝與宰相之間權力的河床
    兩種意見針鋒相對,一派以歐美近代文官制與代議制為參照系,批判古代官僚制的弊端,希望中國政制脫胎換骨,習用近代制度;另一派則盡力「從中國發現歷史」,強調本國傳統中的優質資源,並試圖用傳統思想中的某些理念對制度原則進行解釋,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借用《三體》裡的概念,可以將前者稱之為「降臨派」,而對後者名之以「拯救派」。
  • 皇帝安排宴會不給宰相筷子,宰相大怒離席!皇帝:朕忍你很久了!
    而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所以說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上皇帝的權力在不斷加強。而皇帝的性格卻沒有什麼變化,喜怒無常的皇帝在歷史上並不少見。而一旦一個大臣的威望達到了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的疑慮便產生了,於是皇帝就會設置各種關卡來考驗你對他的忠誠。
  • 同治皇帝為何年僅19歲就駕崩了?如此荒唐,活到19歲就算高壽了
    但是接下來要講的這位皇帝就到倒黴太多了,不僅僅皇帝的權力沒有享受太多,還早早的就駕崩了。這位皇帝就是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這個皇帝的年僅6歲就繼承了皇位,但是在位期間完全沒有實權,他的皇權完全被慈禧太后獨佔了,不僅僅當皇帝沒當好,他還在本該大好的青春年華就早早的駕鶴西去了。同治皇帝為何年僅19歲便駕崩了?他的死到底是如史料所說還是另有原因。
  • 這位宋朝宰相一輩子清貧,老來卻被皇帝設計
    說通俗一點,學習歷史可以使你智慧,可以使你變得更聰明 北宋著名宰相王旦,字子明,大名莘縣(山東莘縣)人,名相、兵部侍郎王祜之子。 做官清廉,為人正派,宋真宗十分信賴他。
  • 她是乾隆皇帝最愛的女人,甚至為她遲遲不肯立後,並親自為其下葬
    隨著最近大火的電視劇《延禧攻略》的播出,人們對乾隆皇帝身邊的妃子也了解的更多,最讓人印象深刻也最為網友稱讚的便是「帝後」戀中的女主角,皇后娘娘——富察氏。在劇中,乾隆帝對這位皇后的寵愛可謂是深入人心,皇后生日,皇帝親自派人送來了國外鍾改造而成的梳妝盒,福建歲貢送來的新鮮荔枝後宮也只有皇后才能分得,而且生怕荔枝毀壞將荔枝樹連土一同從水路送到了京師,在皇后還在沉浸在喪子之痛時皇上實在看不下去才終於告訴她自己在孩子出世是時早已冊封他為太子,解開了皇后的新心結....等等一系列事情無不體現皇帝愛妻,網友們都被甜哭了啦。
  • 唐朝歪嘴戰神宦官仇士良:毆打元稹,威脅皇帝,殺二王一妃四宰相
    這位叫仇士良的宦官究竟是何許人也,為何他敢不將君王放在眼裡呢? 二、霸服的仇士良:毆打元稹,威脅皇帝,殺二王一妃四宰相 仇士良原本是唐憲宗擔任太子時的侍從,他很幸運,遇見了一位心懷大志,又極有能力的君王。唐憲宗繼位後,仇士良極受寵愛,被派去監督平盧、鳳翔等軍。
  • 古代皇帝去世時,太監總要喊一句''駕崩'',駕崩是什麼意思
    經常看古裝劇的朋友們可能見過皇帝去世後太監哭著跑出來大喊「皇帝駕崩了」的場面。古代皇帝去世時,太監總是要喊「駕崩」,駕崩是什麼意思?這句話伴隨著悲痛的哭聲。「承河」是指皇帝、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死亡。死亡在古代漢語中也有等級,不同等級的稱呼不同。例如,醫生因「死亡」,天子因「死亡」,「勝利」而死亡,意思是「黃駕駛崩潰」。《禮記》中,天子被稱為「崩潰」,諸侯被稱為「死亡」,醫生被稱為「死亡」,史事被稱為「布洛克」,平民被稱為「死亡」。《唐代示例規定》無償,2件以上射殺,5件以上卒死,後肉死於平民。
  • 皇帝許配給宰相一個六旬老婦,掀起蓋頭,宰相卻笑得合不攏嘴
    此人就是唐中宗時期的宰相竇懷貞,一個把見風使舵做到極致的人。為了趨炎附勢,他可以沒有任何下限,甚至是不擇手段。尤其是竇懷貞所做的事情,實在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一、出身名門望族,曾任清河令竇懷貞是唐朝外戚,他的先祖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嶽父,因為祖上庇護的原因,竇懷貞的父親曾擔任大唐宰相。而竇懷貞也因為祖輩的原因,獲得一定的名望,被朝廷任命為清河令。
  • 皇帝請大臣吃肉,看到大臣自作主張要刀叉時,為何他說此人不能留
    到了漢文帝駕崩的時候,他更是囑咐兒子漢景帝劉啟,若是國家遇到了叛亂,找周亞夫商量就可以了。果然,在漢景帝朝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緊急當中,漢景帝找來了周亞夫,讓他掛帥平叛戰亂。最後,確實是周亞夫給他解決了這個問題,幫助他保住了皇位。後來,周亞夫因為立有大功,先是被封為了侯,又被提拔成為了宰相。但是,周亞夫在當宰相的時候,因為得罪了漢景帝,他被漢景帝趕回家了。
  • 厲害了我的林氏,歷史上林氏皇帝3位、宰相22位、皇后11位……
    天下林氏一家親團結·分享·互助·共榮林姓千古望族,林氏名人數不勝數,但林家出過多少皇帝與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