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宮裡過中秋》,品宮中節日味

2021-02-12 故宮出版

月亮是中秋永恆的主題,中秋節的所有活動也都是圍繞著月亮展開。吃月餅、擺瓜果,天上月圓、地上團圓,不論在宮廷還是民間,所求的都是闔家團圓,喜樂清安。

所謂「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農曆八月十五恰是秋季七、八、九三個月的中點,此時天高雲淡,水草豐美,瓜果成熟,夜色中的一輪明月更是映出了中國人對中秋節特殊的感情和情思,月亮自然成為是中秋永恆的主題。

唐宋詩詞中唱盡了各樣的月色,到了明清之時,又將中秋節的各項習俗過的熱鬧非常,當中秋節遇見宮廷又會演繹出怎樣的故事呢?澄澈清透的中秋意境該如何營造?夕月時的月供供案擺放有什麼講究?宮廷月餅怎麼做怎麼吃?宮廷裡的玉制兔尊因何被稱為「玉東升」?乾隆皇帝在熱河過的第一個中秋節為什麼讓他銘記了一生?……

中秋,過的是節日也是文化傳承,故宮出版社出版的《宮裡過中秋》,不僅讓這些問題的答案一一呈現,還將更多的中秋文化通過一本書,綿延傳播。

中秋晚上皓月當空,整個紫禁城沐浴在清色的月光下。宮內祭月,又稱為月供,昇平署需有人在月供前「念齋意」,即誦念禱文。月供時長約在半個小時,要按照欽天監提供的「吉位」擺設供案。供案正中要擺「月光神碼」,此外還要擺放彩畫圓光月餅、時令鮮果、香爐、茶、酒等。突出了一年過半瓜果成熟、糧食豐收的寓意。祭月除用月光神碼外,還有一種給兒童祭拜用的泥塑玉兔像。玉兔不再是搗藥的樣子,而是做成人形,還要穿戴衣冠,這種泥塑玉兔被人們尊稱為「兔兒爺」。在民間,中秋之夜都要買兔兒爺來供奉,這種風俗甚至影響到了宮中。故宮博物院有數尊清代晚期的泥塑兔兒爺,大的高三四十釐米,小的僅七釐米 ,皆是兔首人身,打扮如同戲曲中的武將,頭戴金盔,身穿鎧甲,外罩大紅蟒袍,或騎梅花鹿,或高踞城頭,或端坐菊花叢中。這些兔兒爺都是從民間市場裡買來,給小皇帝當做中秋節的玩具。

乾隆是清代最高壽的皇帝,也是過中秋節最多的皇帝。中秋之夜,乾隆賞月的地方,一般是在避暑山莊三十六景之一的雲山勝地。雲山勝地位於寢宮煙波致爽殿之後,是宮殿區的最後一進院落,為踞崗背湖的兩層樓閣,用假山當樓梯,構築精巧。雲山勝地視野開闊,居高臨下,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是賞月的好去處。雲山勝地樓上西間為佛堂,名蓮花室,內供青玉觀音一尊,逢中秋月圓之時,后妃便會來此處祭月。       

乾隆最早在熱河過中秋節,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這一年四月,康熙巡幸熱河,也把乾隆帶在身邊,這是乾隆第一次到避暑山莊,也是他第一次在熱河過中秋節。再具體一點,這年的中秋節,乾隆是在木蘭圍場度過的。在圍場,乾隆險些被大熊撲倒,還是康熙用虎槍救了他。八十五歲的乾隆在晚年依然對此念念不忘,滿懷深情地回憶起皇祖康熙的知人之明,慈愛之恩,一日不可忘。顯然,祖孫間的親密相處,在乾隆的記憶中,總能激起絲絲暖流:在私是對祖父深深的懷念,在公則是對自己皇位合法性的最好說明。

清宮過中秋節最有特色的就數宮廷月餅,清宮月餅種類很多,有用香油和面製成的香酥皮月餅,也有用精煉後的奶油和面制的奶酥油月餅,還有豬油和面的月餅。有糖餡、果餡(蜜餞果脯)、澄沙(過濾後很細的豆沙)餡、棗餡,還有芝麻椒鹽的甜鹹餡月餅。清宮製作月餅所用木模有大小八種規格,構成了清宮的月餅大小與重量的「懸殊」。清宮月餅不論是清帝後御用,還是祭祀月供、賞賜所用,月餅的規格、大小都是成套的。據檔案記載,清宮祭月供桌上的月餅由小至大擺成塔形,頂尖月餅直徑兩寸(約六點六釐米),最底的大月餅直徑兩尺(約七十釐米),皆用梨木月餅模子印製,模子內刻廣寒宮殿、桂樹和持杵玉兔等圖案。

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藏的《清宮膳食檔案》記載,清宮在八月十五的前後幾日都要製作月餅,所用木模大小不同,紋飾圖案各異,宮中同時也有不用木模的月餅,這樣的月餅一定要用鮮豔的顏色做印記。我們現在還能在市面上看到的「自來紅」、「自來白」月餅就屬於後者。在烤制前,其餅皮都是相同的白色,烤制出爐後「自來紅」變成棕紅色,而「自來白」則不變色(據說,這兩種月餅的製作程序十分繁雜,要經十幾道工藝才能出現這種效果)。另外,檔案中記載的「翻毛月餅」也不用木模,月餅外皮層次細密,麵皮與油酥層次極多,食用時稍一用力就會有小片油酥剝落,輕輕一拍酥皮飛起如雪白鵝毛,這種月餅慈禧甚愛,並賜名「翻毛」。

在清宮中,月餅不僅中秋吃,還有存放到除夕吃的習慣。下午祭月後,會將10斤大月餅用紅綢包起依例放到陰涼處風乾、收貯,因烤、烙制的月餅油量大水分少,便於存放,可以直到出席晚上再吃,取「團圓之意。兩個重的月餅,按紋飾切成若干份,呈送皇帝。皇帝按紋飾中的「圓光」「邊欄」等不同部分賞給眾人食用。

除了以上這些,宮裡過中秋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趣事。所以,過中秋,一定要看《宮裡過中秋》。

相關焦點

  • 我們的節日|這些中秋習俗你知道了嗎?
    今天是中秋佳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就有賞月、拜月、吃月餅等習俗,這種節日的「儀式感」正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寄託。
  • 惠來的節日粿品 ,你吃過那一種?
    但這種粿品除了上面談的節日製作外,就只有喪事才能製作。元宵節日的鼠麴龜最忌被盜,同時元宵盜粿也不算品行不端的行為。 這幾個節日,還有其它的粿品如甜棵、酵棵。甜粿是用糯米粉和糖蒸製,酵粿是用米粉和糖發酵蒸製。它們最大的用大蒸籠蒸製,有幾十斤,最小的也可以用小盤小盞蒸製。
  • 在丹麥皇家花園裡過中秋佳節
    (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張力講話)《北歐時報》哥本哈根2019年9月8日訊(記者彭忠民)在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和國慶70周年華誕來臨之際,9月7日,由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和丹麥文化和宮殿署聯合舉辦的「天涯共此時」遊園會活動在哥本哈根市內的腓德列堡皇家花園內中國亭舉辦。
  • 宮裡的福筒,點亮紫禁城
    你一定曾想像過,去宮裡過年,去體驗紫禁城無與倫比的年味,去親歷一場深宮禁苑之中的新春燈火,把這座傳奇宮城的祥瑞和祝福收下。2021《宮裡上新》福筒將為你重現紫禁城賀歲慶新、迎祥納福的盛大景象,也將和你一起,去實現你曾想像和未曾想像的一切。
  • 【《田野家園》選萃】番薯芋頭中秋餅 英都人這樣過中秋
    後來貴族文人雅士紛紛仿效皇家祭月,並逐漸形成祭月、拜月、賞月、玩月一系列活動,豐富了節日的內容,八月中秋慢慢從帝王之家擴展到文人學士圈,又逐步發展普及到民間勞動大眾,終於成為傳統的節日。▲小說紅樓夢裡描寫的大觀園慶中秋《唐書·太宗記》中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記載,這是公認的最早關於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的文字記載,但中秋節正式成為全民的節日還是宋朝以後的事。
  •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習俗的由來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
  • 古代人是如何過中秋的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今年中秋我也有對象月亮越來越圓,好事也會越來越近~【中秋十事-古人怎麼過中秋?】「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那時,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絕不能少,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由此看來,古代人過中秋遠比現代人要講究得多。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古人過中秋常做的十件事。
  • 【有車生活•自駕無憂】漲姿勢,看各國怎麼過中秋!
    日本人過中秋吃的不是月餅,而是江米做的「糰子」,稱為「月見糰子」。這種外皮用糯米麵製成,裡面包裹慄子、芋頭等餡料的江米糰酷似放大版的湯圓,是日本獨有的「賞月食品」。日本中秋節另外一大特色是過「十三夜」。
  • 中餐廳裡過時尚節日,鄭州青年的過節新姿勢
    鄭州年輕人過時尚節日,愛去哪些餐廳?就拿鄭州最火爆的國貿360商圈來說,巴奴毛肚火鍋、西貝筱面村、穀雨春紅燒黃河大鯉魚,這些在中秋、冬至期間異常火爆的中餐廳,在最近聖誕節那天,依然比西餐廳更受歡迎,幾乎被3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領。
  • 長清區各學校開展慶祝中秋活動
    中秋節一直以來被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裡,長清區石麟小學四年級少先隊員們以獨特生動的民俗形式和豐富多彩的節慶圖式,傳承中華傳統節日,歡度中秋。中秋節作為民族佳節穿越千年,「嫦娥奔月」、「吳剛伐桂」,關於中秋節,古人有太多的遐想,對這一古老的節日人們寄予了太多的美好嚮往,為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四年級每個中隊的輔導員組織隊員搜集中秋習俗、開展的豐富所採的中秋習俗交流會。看,他們搜集的資料多豐富,交流的多認真!
  • 傳統節日:中秋佳節來賞月
    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及世界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並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從古至今,不少詩人用詩句描述過中秋,古有蘇軾用「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表達了作者對明月的讚賞和嚮往以及作者的豪放的性格和不凡氣魄,今有艾青用「我的思念是圓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圓的,無論山多高,海多寬,天涯海角都能看見它。」
  • 我們的節日中秋——中秋習俗原來有這麼多!
    「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曆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中秋節寄託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月是中秋明」,賞月古稱玩月,跟其他景物一起觀賞更有韻味。
  • 中秋起源、中秋節傳說、中秋習俗
    晉代文獻中已有中秋賞月的記載。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大約是在唐代。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到了明清,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中秋上升為與新年、清明、端午並重的民俗大節,節俗活動豐富多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月圓之日,又是親人團聚、團圓之時。
  • 看看佛弟子如何過中秋佳節?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多以農曆八月十五為時。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總而言之,無論從聞思還是實修看,滿月與佛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中秋佳節期間正是滿月之時。因此,建議行者在和家人團圓之時,勿忘以佛法要義促己、促家人等趨向圓滿解脫道,更當以精進修行為感恩佛陀之最上行。在一年四季當中,八月十五和二月十五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日子,二月十五是春天中間的一個十五,稱中春,八月十五是秋天中間的一個十五,稱中秋。
  • 故事:貴妃入宮後,人人憐惜我失寵,豈料我正謀劃出宮過快活日子
    青衣婢女將手上銀紅鑲狐邊的披風替宮裝麗人披好之後,忍不住勸了一句。心中想著聖人那日說要來看娘娘,如今過了幾日半點蹤跡也無,這幾日娘娘整日魂不守舍的,必然是還惦念著聖人那話,也被傷了心罷。她自娘娘入宮起便伺候在身側,往前一二年,可惜自貴妃入了宮,便只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
  • 萬家歡聚中秋夜 與福維克美善品共享團圓「食」光
    中秋佳節近在眼前,我們也即將迎來「史上最長國慶假期」。無論在外打拼得意與否,皎潔的月光總能照亮返鄉的路。數千年來,食物的味道承載著華夏兒女濃濃的親情和深深的思念,將一個家庭緊密相連。記憶中那熟悉的團圓之味讓我們跨越山海的距離,只為奔赴家的歸途。然而準備一桌豐盛的團圓飯往往會加重家裡年邁長輩的負擔。
  • 心理測試:選一款宮裝,測你在宮中能活幾天?
    選一款宮裝 A:你在宮中能活7天左右 你是一個傻白甜,人長的美,很是天真,很愛笑,心地很單純,沒有什麼壞心思,還常常的見義勇為,但你你到了宮中卻是活的最短的
  • 葛劍雄:我們該如何過中秋?
    (宋 馬遠 《月下把杯圖》)節日的創新和創新節日:我們如何過中秋中秋節,除了依然鋪天蓋地的月餅外,似乎看不到其他節日景象。儘管近年來一些專家學者和知名人士不斷呼籲民眾要重視傳統節日,還要求政府將中秋等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但民眾的反應顯然並不熱烈。特別是城市裡的年輕人,對一些洋節的興致相當高。民俗學家在農曆七月初七也做了一番努力,也吸引了部分年輕人的注意,但與他們過情人節的熱情相比實在不可同日而語。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傳統節日?
  • 臺胞三代人媽祖故鄉過中秋
    「中秋佳節在媽祖故鄉,和在臺灣『老家』過一樣,溫暖有愛。」9月18日一早,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對岸副食品貿易商行,臺胞劉春風與來走訪慰問的涵江邊防大隊警官鄭志鋒交流著。福建莆田是「海上女神」媽祖的故鄉,一年一度的中秋節,許多像劉春風這樣在這裡工作、生活多年的臺胞,都選擇留在當地過節。  52歲的劉春風,是臺灣苗慄縣苑裡鎮人,在莆田市工作生活已20年。
  • 中秋夜,品月餅,賞茶香 | 敦敏少年中醫傳承學院中藥月餅製作活動
    宋古籍有云:「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正是在宋朝,月餅成為中秋必備的民俗美味。南宋作家吳自牧所著《夢梁錄》中,記錄南宋錢塘酒肆茶館、市井生活、四時風物,有言八月十五始現「月餅」二字。「萬裡無雲鏡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