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遠聞新聲」
近百年來對巴黎和會中國外交評價,受政治宣傳影響太深,常將山東問題交涉失敗,歸罪於三個賣國賊與山東問題換文;將拒籤《凡爾賽和約》等同於愛國,主張籤字等同於賣國;五四運動的主要訴求「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就是以賣國賊下臺並拒籤和約為號召。
唐啟華教授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檔案,重建了巴黎和會中國外交歷史,並對此做出了新的闡釋。
參加巴黎和會始末的基本史實1914年夏歐戰爆發後,中國宣布中立,然因日本對德宣戰,出兵進攻青島,借道山東,要求中國劃出廣大戰區。北京政府努力縮小戰區範圍,日本卻不願遵守,越出戰區佔領膠濟鐵路沿線車站,嚴重破壞中國中立。隨即日本政府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其中第一號即欲繼承德國在山東的租借地與各種權利。袁世凱政府努力周旋,最後在1915年5月25日籤署《關於山東之條約》,中國政府允諾,日後日本國政府向德國政府協議之所有德國關於山東省依據條約或其他關係對中國享有一切權利、利益讓與等項處分,概行承認。
日軍在青島登陸
北京政府面對嚴峻外交局面,命令保和會準備會討論山東問題,為第三次保和會或戰後和會提案做準備。該會致力研究對中國有利之法理依據,以及如何參列戰後和會的方法,陸徵祥並兩度派員赴歐進行籌備。
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京政局不穩,對和會的籌備趨緩。但梁士詒等仍試圖用「以工代兵」之策,爭取參與和會機會。迨1917年初美國對德抗議、絕交進而宣戰,並邀請中立各國一起加入。中國抓緊時機對德絕交,但為是否參戰問題,引發激烈政爭與動蕩,段祺瑞不顧反對,決心參戰,以爭取和會入場券。參戰對內政固有不良影響,造成南北分裂,但對外交幫助頗大,近年來已廣受學界肯定。參戰後,北京政府對和會籌備又趨積極,陸徵祥、魏宸組是主要人物。然而中國因內戰不斷,雖有華工赴歐,但是對歐戰貢獻不大,受協約國列強質疑,是否能參加和會仍有懸念。
梁士詒,曾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1918年美國總統威爾遜宣布十四點和平原則,揭櫫崇高理想主義外交新精神,如以公開外交取代秘密外交、尊重民族自決、建立國際聯盟以公理正義解決國際爭端等。中國朝野大受鼓舞,外交部也加緊與美國的聯繫,駐美公使顧維鈞扮演重要角色。外交部設有和議籌備處,研究威爾遜的主張,致力於將美國新外交精神與中國目標結合。
是年10月徐世昌就任大總統,陸徵祥再長外交,歐戰已近尾聲,北京外交部積極部署參加和會事宜,命令駐外各公使,與各協約國政府接洽中國參會事宜。歐戰停火後,北京外交部加緊和會籌備腳步,尋求各國助力,顧維鈞積極聯繫美國。美國政府自歐戰以來對日本在遠東西太平洋的擴張,深具戒心,一直不承認《中日民四條約》,此時也正面響應,表達願意協助中國參加和會,並樂於商洽提出希望條件事宜。中國朝野對美國期望甚高,然而北京軍界仍主張聯日,外交部在聯日或聯美之間徘徊,到11月中下旬,確定聯美制日方針,一方面要顧維鈞與美國密切合作,一方面陸徵祥赴日時,刻意與日本保持距離,其間發生與日本內田外相承諾、遺失公文箱及王正廷加入代表團等事件。
陸徵祥
1919年初陸徵祥到巴黎後,更進一步聯美,和會開幕前已決定在會中提出山東問題及「二十一條」問題。和會伊始,日本即在十人會中主張繼承德國在山東權益,因美國總統威爾遜堅持,會議邀請中國代表出席發言。此時,陸徵祥對代表團成員及美方宣布1918年9月山東問題換文,美國代表團也知道日本與英、法、意等國戰時之秘密協議。顧維鈞在十人會發言精彩,美國乘勢要求公布中日密約,日本一時措手不及;當時中國的聯美制日,不僅代表團如此,廣州政府如此,研究系如此,民間更是如此,連皖系軍人似乎都不反對。某種程度上,可說中國反日情緒雖然根深蒂固,但是被激發引爆,則與美國煽誘密切相關。
2月中旬,中國向大會提出山東問題說帖,顧維鈞在國際聯盟委員會中積極支持美國總統威爾遜,中美關係水乳交融,然而中國代表團卻發生內爭,陸徵祥於3月中離開巴黎走避瑞士,梁啓超、顧維鈞也遭到謠言攻擊,直到4月初才算塵埃落定,代表團權力結構確立。
顧維鈞
4月中旬,四人會再度討論山東問題,日本堅持繼承德國權益,以不惜拒籤和約退出和會,並在國聯盟約中提出「種族平等」,脅迫英美。此時,義大利為阜姆問題未遂己意,退出和會,給美國添增壓力。加以英法受與日密約約束,皆表示支持日本,威爾遜勢單力孤,為保全國聯,乃藉口中國在《山東問題換文》中自願承認日本繼承德國權益,不再堅決支持中國立場。4月下旬,四人會中美日妥協,日本承諾放棄德國在山東之政治利益,只繼承經濟權利,但是堅持不可寫入對德和約。
中國對此結果,如晴天霹靂,深感遭美國背叛。研究系將外交失敗責任歸咎於經手西原借款及《山東問題換文》之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人,打擊政敵新交通系;加以國內排日情緒高漲,引發五四運動,堅持「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五四運動
中國代表團向四人會抗議,對和約提出保留,要求取得會議錄及日本聲明內容,但一直不可得。5月,代表團力爭保留山東條款,請示北京是否籤字。北京政府原指示保留不成則拒籤,但在是月中旬政局變化,段祺瑞掌權,認定聯美失敗,必須回歸對日親善提攜,與日本頻頻接洽,並在籤約或拒籤之間,兩害取輕,指示代表團保留不成則籤字。
6月初,中國代表團取得四人會會議錄,得知日本聲明內容,對於交還膠州灣有切實承諾,並明確規範經濟特權範圍。北京政府認為繼續力爭保留其實意義不大,代表團內部對是否籤字意見紛歧,原來奉命力爭保留時,已有人主張籤字,他們的理由多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應加入國聯並確保已得利益,拒籤和約意義不大等,與賣國與否並無關係。但此時國內排日激烈,曹、陸、章三人下臺,國人堅持若不保留則不允籤約。代表團在籤與不籤中兩難徘徊,最後考慮到國內民意反應,仍決定力爭保留,嘗試各種可能都被拒絕後,終於拒籤和約。
膠州灣租借地
北京政府對代表團的訓令,基本上都是籤字,似無「相機辦理」的指示,直到最後一刻,又改訓令為「國民對於山東問題異常憤激,政府仍決定保留」,然而代表團收到時已經超過籤字禮兩小時了。同時國內及海外人民團體的電報,如雪片般飛來,一致要求不可籤約,代表團最後拒籤和約時,內政考慮遠遠超過外交了。
拒籤和約後,國內一致喝彩。美國受到民意壓力,努力調解中日爭端,但沒能取得日本明確歸還之聲明,美國國會最後沒有批准《凡爾賽和約》,山東問題國際化,伏下日後華盛頓會議的契機。
中國籤署對奧和約,成為國際聯盟創始會員國後,陸徵祥、王正廷等返國,顧維鈞留在巴黎善後,籤署對匈牙利與保加利亞和約,另又拒籤對土耳其和約,結束了中國對巴黎和會的參與。
過去的一些誤解依據檔案大致還原了基本史實之後,可以釐清一些過去的誤解。
北京政府對和會沒有準備?事實上北京政府從1914年9月日軍登陸山東,破壞中國中立開始,就研究法理問題,準備提出保和會或戰後和會,並研究加入和會的方法,更於1915年內兩度派員赴歐洲籌備接洽和會相關事宜。袁世凱死後,中國對和會的籌備趨緩,但到1917年8月參戰後,又積極籌備。1918年初威爾遜發表十四點和平原則後,陸徵祥致力於將中國在和會提案與美國原則相聯結,議和籌備處研議各案,駐外使節不斷提供建議。筆者認為,北京政府對和會的籌備堪稱積極並頗有成效。
袁世凱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政府和會方針的演變歷程,袁世凱時期擬以國際法理與日本對抗;段祺瑞主政時則注重與日本提攜合作,同時爭取參戰機會;迨美國參戰並宣布新外交精神,北京政府乘勢參戰,確保能參加和會,並將中國目標與美國原則相聯結,顧維鈞積極接洽美國政府。歐戰停火後,北京和會方針發生重大轉變,由聯日聯美並重(山東問題依中日成議處理,希望條件則仰仗美國助力),轉變為聯美制日,乃至發生陸徵祥過日風波。陸徵祥在美國的行程沒有資料可探索,不知當時的接洽狀況,惟知美方大力促成王正廷加入代表團,造成南北統一的樣貌。和會伊始,中國代表團採取與日本對抗的方針,大出日本預料。迨山東交涉失利,1919年5月中旬,北京政府又從聯美制日轉為修補中日關係,親善提攜。然而此時民間輿論反日情緒高漲,政府與民意脫離,遂在籤約與拒籤問題上方枘圓鑿。筆者認為,北京外交方針主要目標是追尋國家最高利益,隨國際潮流做調整,相當靈活;事實上,北京外交部確立聯美制日方針,早在民間反日之前。
當時外交官在和會的表現,值得肯定,顧維鈞固然是最耀眼的明星,其他人也多稱職。陸徵祥個性溫和,過去常被批評為懦弱無能,無力整飭代表團秩序。但從檔案看,他在關鍵時刻能做出決斷,如確定聯美制日;也能大肚包容,承諾王正廷任第二全權;還能忍辱負重,多次請辭被慰留後都能撐持到底。以他當時所處的磨心位置,國際壓力與國內紛爭交相而至,能夠堅持到底,實屬難能可貴。
《東方雜誌》刊登的「中國參與歐洲和會全權委員」:陸徵祥(中)、顧維鈞(右上)、王正廷(左上)、施肇基(右下)、魏宸組(左下)
親日派賣國導致山東交涉失利?過去多將山東問題失敗歸咎於1918年9月《山東問題換文》,並將主持中日交涉之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人視為「賣國賊」。
事實上山東失利原因甚多,日本法理立場強勢,有中日成約及英法密約等法理基礎,又得陸徵祥之口頭保證,自信滿滿地到和會,不料遭到中美聯手痛擊,美國反對密約,又不承認中日成約,中國以「情勢變遷」「武力脅迫」等原則否認成約效力,又爭取到國際輿論之同情。最後日本雖然堅持「條約神聖」,並得英法支持,又用「種族平等」及不加入國際聯盟,甚至拒絕籤約為要挾,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在義大利退出和會的契機之下,迫使威爾遜為了保全國聯,對日本讓步,讓日本在對德和約中取得山東權益。
《每周評論》關於山東問題
親日派是否賣國?章宗祥、汪榮寶、曹汝霖、陸宗輿等人的觀點有其價值,他們常認為美國不可靠,對華有財政經濟控制甚至國際共管的野心;而日本之貸款與提供武器更直接實惠,且日本必須依賴中國資源與市場,在當時對中國危害較小,且可多方抵制。筆者認為,他們在歐戰期間不得不親日,儘可能維護國家利權的權宜做法,有可以體諒與理解之處。百年來中國飽嘗親美與親蘇的苦果之後,應可平心對當時親日派的外交觀與世界觀,給予較同情之理解。
中國派系鬥爭,常以外交事件為藉口,研究系等將山東交涉失敗,歸罪於安福部、新交通系之親日賣國,混淆《高徐濟順鐵路草合同》與《山東問題換文》,讓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百口莫辯,成為「外交失敗」的罪魁禍首與代罪羔羊,「賣國賊」的罵名寫進了教科書。陸徵祥在國力衰微時,對日虛與委蛇,不得不籤署《民四條約》,和會前夕轉變政策為聯美,箇中苦衷無法告訴章宗祥等,讓章對陸頗多微詞。陸徵祥深知其中原委,但是連他自己都把檔案移走,憂讒畏譏之心可知。當時北京政府衰弱,派系鬥爭嚴重,外交官缺乏強大後盾支持,常為國家利益被犧牲,許多機密不能說,對輿論批評無從辯白,百年之後應給予較公正的評價。
章宗祥
中國在和會外交失敗?過去學界認為中國未能爭回山東權益,且廢除《民四條約》及希望條件兩項說帖和會皆未受理,因此是「外交失敗」。事實上,山東問題之外,中國在和會收穫不少,近年學者的研究多對中國在巴黎和會的成績持肯定評價。主要的成績有:參與國際聯盟盟約的草擬,並加入國聯成為創始會員國,為日後在國聯的表現奠基;拒籤對德和約,但後來與德國單獨議約,籤署第一個平等新約;在和會籤署對奧、匈、保三個和約,收回部分條約特權,又籤署《國際航空專約》;希望條件說帖是中國第一次向國際社會表達對不平等束縛的不滿,為日後中國要求修改條約爭取平等國際地位重要的宣示。整體而論,中國在和會外交不能算失敗,若拉長時間,考慮到後續的發展,許多和會提出的問題,陸續得到較好的解決,和會外交的成果更可以肯定。
即使是山東問題,筆者認為中國外交也不算是失敗。巴黎和會對山東的安排,不能只看對德和約156~158三條,還要加上日本在四人會的聲明內容;美國總統威爾遜致力約束日本所得,英國外相巴爾福努力協調,日本已做出許多讓步,但因國家體面考慮,堅持不肯將歸還膠澳給中國形諸文字,只願在四人會做聲明,保證歸還青島主權,限制山東經濟利益,而美國又一再強調不承認1915年、1918年中日成約。筆者認為,這樣的安排日本僅得到面子,先取得對膠州灣租借地的自由處分權,再與中國談判歸還條件,而有關歸還條件的內容及限制山東經濟利益,已經做了宣示,並有三大國做保證,對中國而言,其實頗為實惠。然而中國朝野希望可以直接無條件收回青島租借地及德國在山東權益,對得到間接有條件收回並不滿意,加以輿論喧譁及政客扭曲,絕大多數國人以為和會對山東的安排,僅是對德和約之三條而已,遂堅持不保留則拒籤。事實上,後來在華盛頓會議上山東問題基本依照巴黎和會的方案解決,學者多認為是外交勝利。
日本代表團
另一方面,日本也不認為自己在巴黎和會上獲得勝利。在山東問題上,日本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雖得到《凡爾賽和約》山東條款,勉強維護了面子及國家榮譽,又得到北京政府籤約的承諾,似乎勝券在握;然而中國代表團卻在民意輿論壓力下,違背政府訓令,拒籤對德和約,加以民間激昂反日情緒,讓北京政府不敢與日本直接交涉,山東問題懸案化令日本也很苦惱。其後美國調停之八條辦法,等於將日本在四人會之聲明形諸文字,日本感到屈辱,不肯就範,結果美國國會不批准對德和約,讓山東問題國際化。加上山東問題完全違背威爾遜原則,以及公布中日密約,都讓日本國際形象大受損傷。此外,日本的「種族問題」提案無法獲得通過,以及在和會上由三巨頭主導的情況,也加深日本尚未被白人列強圈認可的自卑感。若說中國「外交失敗」,日本方面卻看不到有什麼「外交勝利」的喜悅,日本民族主義者反而感受到相當的挫折感,而中日、美日關係惡化,更是苦惱。(本文摘自唐啟華所著《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一書,標題為編者所擬。)
圖書簡介
《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唐啟華 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
這是民國外交史權威學者唐啟華教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百年之際,奉獻給讀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檔案,尤其是從「駐比利時使館保存檔案」發現的《陸總長在和會專電》,即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收發電原件,重建巴黎和會中國外交歷史。對「北京政府對和會有無準備」「山東交涉失利與親日派之關聯」「如何看待中國在和會外交的失敗」等問題做出了新的闡釋。
作者簡介
唐啟華,1955年生於臺灣基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係史博士,臺灣東海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從事民國外交史的研究,著有《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1912~1928)》《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等。
這裡是每天帶給你驚喜的小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