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隻大象告訴你他叫迦尼薩,他是神,他是賈伯斯、比爾蓋茨、牛頓、尼採、孔子這些全世界成功人士的啟蒙老師,還告訴你只要按他說的做你就可以像他們一樣成功,而且他教你的還是最簡單的方法,還要跟你籤訂契約書,如果違反契約他就要收走你的「希望」,而他教你的成功方法竟然是擦皮鞋、打掃廁所、講笑話、吃八分飽.....你信嗎?你信嗎??
這就是《成功這件小事》這本書告訴我們的:做好29件小事,你就能成功。
本書作者水野敬也,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部,他在大學時曾經突發奇想自創「讚美業」:在街頭以1分鐘100日元的收費標準,不斷讚美路人,直到對方心花怒放為止。讚美業可以說是「誇誇群」的鼻祖了,這一瘋狂創意讓他一夜成名。
後來,他因為身邊的朋友常常抱怨「想要成功,但又不知道該怎麼做」而想到要寫一部關於「日常生活小事」的成功勵志書,於是就有了這本「神書」——《成功這件小事》。
這本書究竟有多「神」?
它「神」火爆——《成功這件小事》原名《夢象成真》,一推出就長期稱霸日、韓等國及中國臺灣地區等各大暢銷書榜冠軍,全亞洲總銷量突破1600萬冊,由這本書改變的電視劇、舞臺劇、遊戲、電影等更是引起跨界風暴,作者本人的巡迴演講也場場爆滿,書中提出的「29天小事成功運動」更是風靡亞洲。日本《朝日新聞》高度評價它:這是一本讓那些從來不買成功勵志書的人也搶著去買的書。
它的主角就是神——本書主角象頭神迦尼薩是印度創生和破除障礙之神,他也協助信眾接近其他的神祇。世人相信迦尼薩帶來成功和幸福,在舉行儀式之前、結婚、朝聖、出遠門、拜師開學、開店前都會敬拜迦尼薩。
在本書裡,一位年輕人去印度旅行,象頭神擺件作為特產店裡的火爆商品被他帶了回來。一天他參加了一位著名企業家的派對,在名流雲集、金碧輝煌的派對現場,他躲在角落,仿佛是個隱形人。派對結束後,回到家裡的他回憶起自己曾經輝煌的學生時代和普通寒微的現狀,不禁心煩意亂,借著酒意向象頭神擺件哭訴,而後倒頭睡去。沒想到,第二天,象頭神「顯靈」了!並每天給他一個課題,帶著他實踐一件件小事,一步步走向成功。
29件小事究竟是什麼?
《成功這件小事》這本書可以說是年輕人通往成功的超級行動指南,你一定以為這會是本講成功學的枯燥教條吧?並不是的,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相當有趣,並沒有嘮叨大道理,也沒有滿盆雞血,只是把29天改變命運的29件神奇小事融入到了象頭神和年輕人的日常互動當中。
這29件小事是——
1、擦皮鞋2、捐款3、吃八分飽4、提前發現別人想要什麼5、講個笑話,即營造氣氛6、打掃廁所7、下班後直接回家8、誇獎自己9、放棄一樣東西10、營造一個讓自己持之以恆的環境11、照全身鏡,整理儀表12、問別人自己最擅長的事13、問別人自己最不擅長的事14、愉快地想像夢想15、告訴自己「我運氣真好」16、讓別人免費為你服務17、為明天做最細緻的準備18、討身邊最重要的人歡心19、誇獎一次別人20、偷別人的優點21、看雜誌的招聘信息22、拜佛23、在受歡迎的店裡找到受歡迎的理由24、送禮25、現在開始做因為沒做過而後悔的事情26、本著服務全世界的精神訴說夢想27、幫助別人成功28、毛遂自薦29、心懷感恩
火爆「神書」背後的冷思考
29件小事,一件一件照著做,2000%能成功。
合上書本,從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中退出來,回憶這29件小事,我發現:這些最簡單的小事一點都不簡單!它們背後深藏著成功關鍵詞。
思考一:小事背後的成功關鍵詞關鍵詞1:目標/夢想
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有明確的、遠大的目標,這是世人普遍的認知。但是,水野敬也對於成功的目標卻有著不一樣的定義。
「努力編制夢想,夢想就會實現」,是的,但不是必須編制夢想,如果強迫自己擁有目標,那麼這個目標的意義和勉強自己、滿足他人的期待是一樣的,會變得缺乏內在動力。成功的目標應該是讓自己一想起來就樂在其中的。這種感覺就像是——彩票中了大獎,擁有不計其數的財富,然後無憂無慮地計劃未來要過怎樣的生活、要做哪些事情。對,自己覺得享受、樂在其中,一想起來就覺得愉快、充滿動力的夢想才是一個人成功的目標。
可是,這個目標若僅僅是滿足自己的私慾,那麼這樣的理想也不會被祝福,更不會得到眾人的支持。所以要將自己的目標升級,在滿足自己的同時給別人帶去幸福感。而訴說成功目標的時候要本這服務全世界的夢想去表達。
聽上去有點虛偽,是嗎?但如果把服務全世界變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呢?那就會有很多人想為這樣的夢想加油了吧。
關鍵詞2:行動
目標如果僅僅是停留在想的層面,那麼就只能是夢想。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不僅敢想,還會去做。
成功人的行動是什麼?總結起來就是不怕麻煩,周密計劃,不斷試錯,及時迭代。
為什麼象頭神要讓你去打掃廁所、去拜佛?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我們也不想做,看起來很麻煩的事做起來似乎沒有意義,所以我們在太麻煩、不想做當中錯失了機會,而願意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願意去嘗試別人覺得太麻煩、沒有意義的事的人,才有機會獲得那一點成功的可能性。
為明天做最詳盡的計劃,這是「一流的人無論處於何種情況下都能得到好的結果」的原因。但計劃是不是只能一成不變呢?並非如此,在行動中模仿別人的有點,通過詢問別人我最擅長、最不擅長的事情是什麼,我們能夠在不斷的實踐中及時調整,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愛。
為什麼你會知道你最喜歡吃草莓味的蛋糕?因為我們嘗試了各種各樣口味的蛋糕,然後才知道我們原來最喜歡草莓味。是的,工作亦是如此,我們嘗試過各種可能,才能知道自己的熱愛。但這並不是勸你頻繁地更換工作,去做淺淺的嘗試,而是在找到目標、自我認知充分的前提下去試錯。
關鍵詞3:自律
你見過凌晨4點的清北圖書館嗎?你知道每天5點起床的人能把一天過成48小時嗎?
最近在看一個綜藝節目——《令人心動的offer》,講述知名律所實習生的經歷,這些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在一次對話中談及自己的學習時間,有一位實習生分享:「我最喜歡早上四點起來學習,那種感覺就是全世界都在睡覺,只有我在進步。」這就是學霸的世界!
成功人士都是極度自律的人,這種自律從吃八分飽開始,落實到對自由時間的絕對掌控,再到展示自己的每一個細節。
從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裡訓練自我掌控,當我們對此樂在其中的時候,生活就開始改變了。
關鍵詞4:自燃
前幾天和一位朋友聊起孩子的學習,她說她很不解,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壓力那麼大卻對學習那麼不喜歡,我們小時候啥也不懂卻總感覺上學是件很開心的事情。
我說,這就是原因,我們小時候沒有人和我們嘮叨學習的重要性、競爭的殘酷性、生存的危機感,所以我們學習是為了自己,享受的是學習本身,而現在的孩子被過分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內在動力被外在動力掩蓋了,所以,學習就變成了痛苦。
內在動力能讓一個人自燃,不需要外界的壓力就能夠不斷為自己努力,因為知道自己的目標和熱愛所在。那麼,如何獲得足夠的「內燃力」?
首先,建立自我評價體系,走出他人的評價和期待。
其次,用實際行動為自己添加燃料,比如「每天誇獎自己一次」,「告訴自己我運氣真好」。
關鍵詞5:利他
成功人士都利他,因為他們深知這個道理:能為多少人提供價值,能讓多少人感到喜悅幸福,就能獲得多大的成功。
利他難不難實現?以前我一直以為很難,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別人不一定這麼認為,想讓別人感到喜悅幸福,事實卻是別人可能尷尬無比,還落得一個情商低的評價。後來發現並非利他難以實現,而是我的所懷並非真的利他理念,而是想要展示自己。
真正的利他是站到自己的對立面,從「客人」(家人、朋友、同事、客戶都是我們的客人)的角度出發,發現他們的需求,超出他們的期望,幫助他們成功(實現他們的目標),那麼無論方式是不是完美,都能夠得到認可。
今天看到湯馬斯·肯比斯的一句話:「不要因為別人無法按你的意思去做事而生氣,因為自己都無法照自己的意思做事,更何況別人呢?」瞬間有種釋懷治癒的感覺,我想面對繁雜瑣碎的生活,可能會有人和我一樣需要這句話吧。於是隨手轉發到朋友圈,沒想到引起一片共鳴,很多人都說被這簡單的一句話治癒了,感謝我及時分享。
你看,簡單的一個行為,幫助他們的同時,讓我也收穫了滿滿的幸福感。原來這就是成功人士都知道的「利他」。
關鍵詞6:感恩
前兩天感恩節,朋友圈裡滿屏的感恩,其實我是無感的,甚至有些不屑:這滿屏的感恩有多少是真心的?
心懷感恩,就是——愛。
從愛自己的生財工具開始,擦乾淨每天陪你奔走的皮鞋,用心對待握在手上的手機,對你的車說一句謝謝,再到討身邊最重要的人歡心,當發現別人心中欠缺時,用愛灌溉對方的心田。
所謂金錢、名聲、地位、名譽都是別人給的,唯有感恩給予我們的人,它們才會長久地留在我們身邊。
思考二:真的做到這些小事就能成功嗎?是的,也不是。
毫無疑問,做到這些小事真的可以成功。但一定會成功嗎?不一定。因為這些事情不是做到一天就可以,而是要像象頭神所指引的那樣——「在今後的人生當中持之以恆地實踐那些課題,儘可能每天持續,直到它們成為你的一部分為止。」
與其說成功是每天做一件小事,不如說是每天開始做一件小事,再把這件小事每天持續下去。
思考三:人生一定要成功嗎?不是的。
成功不是人生的全部,放棄成為理想中的自己,也不叫人生。無論是充滿歡笑、哭得毫無形象、幸福得要命的日子,還是不幸得可笑、痛苦到不願面對世界的日子,還是看到令人感動落淚的美麗風景的時候,這些全都是這個世界為了讓你們體驗人生的百般滋味而創造的。
成功不是人生的全部,做自己才是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