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秉義
第六章:中國當代音樂
(1949——1990)
第一節:概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標誌著中國人民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從這一天起,中華民族就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界東方,顯示出勃勃生機。伴隨著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中國音樂的歷史也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階段,並揭開了新的、更加燦爛篇章。
從50年代——60年代中期,全國人民經歷了大陸的解放和地方人民政權的建立以及「抗美援朝」、「三反」、「五反」運動、「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國民經濟的初步改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及「反右鬥爭」、「大躍進」、「人民公社」、「三年困難時期」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等不同階段。我國廣大音樂工作者,在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方針指引下,通過辛勤耕耘,社會主義音樂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音樂事業建設和人民音樂文化生活、音樂創作、音樂表演和中外音樂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比建國前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但是,中國當代音樂的發展必然要受中國當代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因素髮展的制約和影響,因此,它的發展是和中國當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幾乎是同步的。
五、六十年代前後的音樂,無論是音樂教育、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還是音樂理論研究,包括音樂出版事業等,都隨著人民共和國誕生而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特別是音樂創作方面,我國廣大音樂工作者努力沿著聶耳、冼星海等音樂家開闢的音樂創作道路,在繼承發揚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傳統,包括大膽借鑑外國音樂創作的寶貴經驗等方面走出了一條健康的發展道路。無論是聲樂、器樂、大型音樂體裁,還是歌劇、舞劇、電影音樂,在作品的形式、內容、風格和創作技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進步和發展。聲樂創作中的大多數作品,以緊密配合和伴隨著黨在各時期的中心任務乃至於一些具體工作為主,出現了許多優秀作品,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即時性作品,但這不是主流。這些優秀的作品從正面反映和抒發了人民群眾在各個不同時期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風貌,特別在抒發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所迸發出來的政治熱情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這一時期器樂創作,從技巧到風格,從題材、體裁到形式,比建國前進步的幅度更為巨大,特別是在探索交響音樂民族化、在民族器樂演奏技巧以及民族樂器的改革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大大推動了這一時期的音樂創作,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就。
在歌劇、舞劇和電影音樂方面,這一時期也出現了一大批優秀作品。這些優秀作品在以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為立足點的同時,汲取了中國傳統戲曲音樂和西洋歌劇舞劇音樂的發展手法,並以其膾炙人口的主題或歌曲在人民中間產生了較為長久的藝術生命力,成為我國音樂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1966年 5月,毛澤東發動了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這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利用的政治運動,這場運動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嚴重內亂和災難,也使中國的音樂事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損失和破壞。聲樂創作除了「毛主席語錄歌」和「大頌揚」歌曲,戲曲和歌舞劇音樂除「革命樣板戲」外,其它音樂創作和表演也都基本停滯,傳統音樂的整理幾乎全部停頓。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看出,這一時期一部分作品從一些側面反映了人民對黨、領袖和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在器樂創作方面,雖然器樂作品具有很大的抽象性,不可能像聲樂作品那樣直接反映政治口號,但在一部分作品中也不同程度地也受到政治影響。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有一部分作品在創作技法、技巧等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創新和突破。在「文革」前出現的一部分革命現代京劇和芭蕾舞劇,在「文革」中被「四人幫」利用,被奉為藝術上最高典範——「革命樣板戲」,作為反黨奪權的政治工具。使這些本來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京劇、舞劇失去了真正的藝術品格。這一時期的創作是在一個極為特殊的時代和背景下進行的,其社會效應決非是廣大作曲家真實創作心態和藝術作品本身造成的。但是通過這一時期的音樂,也可以使人們從不同的側面了解這一階段中國歷史和音樂的狀況。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貫徹落實和深入人心,我國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人民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文化生活等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化,束縛人民思想的桎梏被打開,人們的思想得到了極大解放,並一反「極左」面目和閉關自鎖的傳統模式,迎來了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的新時期。我國的音樂藝術也進入到了一個從辛勤耕耘到豐收的季節。在聲樂創作方面,抒情歌曲、特別是「通俗歌曲」的大量出現,為我國的歌壇帶來了新的演唱形式;這一時期器樂創作的繁榮,特別是「新潮音樂」的出現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理論爭鳴,把中國交響樂創作水平向前推進了一步。這一時期我國的歌劇、舞劇、電影、電視音樂創作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的繁榮和豐收。不僅如此,音樂教育事業、中外音樂文化交流和音樂學術的發展,使我國音樂舞臺和我國人民的音樂文化生活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
從80年代開始,整個世界進入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音樂藝術的發展潮流也朝著多元、多軌、多向發展。中國的改革、開放也為中外音樂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土壤和契機。所以,中華民族的音樂走向世界也應是多元、多軌和多向的。我國的選手頻繁在世界各種比賽中獲獎,我國的民族音樂、鋼琴音樂和交響音樂等也開始登上世界音樂舞臺,一大批年輕音樂家也躋身世界音樂界並被矚目。
但是,改革、開放後,外來的音樂文化對我國傳統音樂也形成了巨大衝擊,使人們的觀念發生了一定變化,這一時期的音樂創作出現了多元化發展傾向,這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值得我們進行思考和總結。
▎陳秉義,男,1952年6月18日生於遼寧省丹東市。教授,中國音樂史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音樂史學會理事,遼寧高校攝影學會副會長,瀋陽市攝影家協會理事,遼寧省學校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遼寧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諮詢決策委員會委員,原瀋陽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主任。
陝〡北〡民〡歌
打造專業的陝北民歌社群
⊙本平臺版權歸「陝北民歌」所有
⊙合作郵箱:1955194963@qq.com
藝術總監:薛九英
文字總監:白曉煒
輪值主播:伍和惠
值班編輯:呂永強
長按二維碼 即刻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