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科一年|專訪虹軟科技董事長:科創板有機會孕育世界級企業

2020-12-14 澎湃新聞

科創板開板一周年,在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史上,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裡程碑。

站在這個時間節點,澎湃新聞推出《登科一年:科創板開板一周年特別報導》,邀請資本市場頂級專家,一線金融機構負責人,上市公司負責人,回顧設立科創板試點註冊制一年來的得失,展望新起點上,科創板的改革前景。

本期刊出的,是澎湃新聞對虹軟科技董事長兼CEO鄧暉的專訪。

虹軟科技董事長兼CEO 鄧暉

鄧暉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透露,虹軟之前就考慮登陸國內資本市場,科創板的頂層設計以高端科研、技術發明、技術創新以及產業升級為宗旨,這些特徵都與虹軟非常契合。徵求意見稿發布後,虹軟就開始積極籌備登陸科創板,並於2019年7月成為首批25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之一。

鄧暉認為,科創板精準的科創定位和頂層設計,讓科創企業有了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與此同時,大量的科技人員也受到鼓勵開始創業,有望在這個平臺上孕育出世界級的科技企業。

虹軟科技是第一批登陸科創板的科技公司,也是A股至今唯一一家專注計算機視覺的算法服務提供商及解決方案供應商。

在20年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虹軟將計算機視覺技術商業化應用在智慧型手機、智能汽車、智能家居、智能零售、網際網路視頻等領域,目前主要客戶包括三星、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以及上汽等汽車企業。

鄧暉畢業於北京大學和美國華盛頓大學,1991年至1992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1992年至1994年擔任美國Enertronics Research Inc.產品經理和工程師。1994年4月創立ArcSoft US,現任虹軟科技董事長、總經理(執行長)。

下為澎湃新聞記者與鄧暉的對話實錄,略有刪節。

澎湃新聞:做視覺技術在A股是比較少的,虹軟是第一家登陸資本市場的。當初虹軟為何選擇科創板上市?科創板的哪些制度設計最吸引你們公司?

鄧暉:

首先,科創板在整個資本市場的最頂層設計是以高端科研、技術發明、技術創新以及產業升級為宗旨,其定位、特性以及它的審核要求,我們覺得比較適合虹軟公司,對我們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們也比較符合要求。

科創板以科創為核心的精準定位,以科研和工程技術為主旨。過去很多網際網路公司儘管也有很多工程師,但虹軟有比較強的科研能力,涉及的算法需要長期的積累,我們是科學家和工程師的集合,科創除了「工程」,更核心的是「科」和「創」,比較符合我們這類需要長期積累和科研的公司。

其次,科創板在信息披露等各方面的考核要求,也和過去有所不同。既堅持了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原則,又引入了信息披露豁免規則,既考慮了投資者利益,又保護了企業的利益,很好地平衡了保護投資者和保護公司核心商業秘密兩者之間的關係。

第三,我們本身的業務在中國市場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創新。科創板敢於有這種突破和包容,讓我們印象非常深刻。

我相信科創板的審核老師也做了大量的海內外調研工作。整體感覺這些審核老師有非常強的專業性和學習能力,加上科創板本身頂層設計的創新和突破,我們從申報到上市是非常快的,不到4個月時間,體現了中國速度和中國效率。

整體來說,科創板的整體設計和操作過程以及開板等方面,都體現了中國的制度創新和突破的決心。科創板的審核人員應該是調集了精兵強將,非常專業、能幹。

澎湃新聞:登陸科創板過程中,虹軟克服了哪些挑戰,最後是如何解決的?登陸後給虹軟帶來什麼機遇

鄧暉:

我們總體上比較順利,主要的挑戰是在信息披露方面。我們科技公司無形資產都是核心機密。我們提供客戶核心的算法產品和技術,但我們所有的客戶都有一定的定製化需求,提供給每家客戶的方案都不是完全一樣的,我們不能把各家客戶的產品秘密對外披露。

所以我們申請了一部分的信息披露豁免,通過了幾次問詢就達成了共識。我覺得最大程度保護了公司和我們客戶的利益,平衡了投資者的知情權和科技企業的保密需求。這點我們認為是科創板一個比較好的特色,一個突破。

我們覺得科創板的頂層設計和規則設計做的很好,這是我們在審核過程中體會比較深的。

上市對於虹軟而言,意義非凡。

第一,上市為虹軟科技搭建了一個非常好的融資渠道。

公司IPO募集資金總額約為13.28億元,募集資金運用圍繞主營業務進行。上市後,公司一如既往地響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通過實施募投項目,提升優勢產品的持續開發和創新能力,致力於實現業績更好更快增長。

第二,吸引到更多優秀的人才加盟虹軟。

科創板我們是第一代,過去中國10-20年,即便是網際網路這種高科技企業也更多是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科創板首批企業很多都是真正做科研的公司,日子過得很苦的。我認為,技術這種東西永遠有價值,但需要長時間積累才能打磨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吸引了一大批愛好技術的人加盟虹軟,敢於科創,沉澱下來做技術。截至目前,在公司工作超過10年的員工有近200名。

而虹軟的上市,使公司的知名度和行業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除進一步加強員工的穩定性外,還吸引到一批來自境內外的行業優秀人才、特別是研發和技術人才加盟虹軟,助力公司各業務高質量發展。

其實,留住更重要,上市後的股票具有了一定的變現能力,是有吸引力的,有助於公司留住那些特別優秀的長期積累下來的員工。

第三,虹軟科技的企業質量進一步提升。

公司治理是上市公司的核心,公司治理水平如何,決定了企業生產經營的順利與否,並最終內化為企業價值。上市的過程促使企業進一步完善了公司治理結構,整體質量得以提升,有利於公司長遠健康發展。

第四,虹軟科技主要客戶已經覆蓋了全球知名安卓手機廠商,在業內具有較高知名度。

上市後,虹軟科技的知名度和業務規模繼續向新行業擴大。

澎湃新聞:科創板開板一周年,你覺得科創板給科技創新行業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鄧暉:

今天的科技實際上越來越往精細層走了,更加往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材料等細分領域發展,越做越難。這些所謂的硬核技術需要經年累月,甚至是幾十年時間的積累,這其中要試錯,有著極高的風險。做硬核技術,就必須敢於突破,必須冒著失敗的風險,當然失敗了也探索了一些經驗。

我的體會是,科創板給了這些科研人員以希望,很多朋友都有了創業的衝動。因為他們看得見、感受得到,技術能夠變成產品,能夠成為一個產業。

總體上,科技人員都受到了巨大的激勵。儘管也有很多失敗的案例,但實際上,通過失敗也能夠孕育出世界頂尖的公司。優秀的科創企業不是單純靠國家扶持,而是要通過在市場中摸爬滾打,最終競爭勝出。科創板實際上起到了一個助推作用。

第二個,科創板讓科創企業通過市場方式去經風雨、見世面,最終能孕育出頂級公司。

我們中國未來很多頂級的公司都是要在全球的競爭領域經風雨、見世面的。首先科創板給了一個平臺,科創高風險的企業也有機會上市,國家和市場給了一個舞臺讓你去發揮,如果老是不能產生經濟價值,慢慢就被市場淘汰了。這樣資本市場上一些資金慢慢就會向好的企業聚攏。

以後,即使特別大的企業,政府也不用特別保護起來。中國人老說要把大企業保護起來,其實這個不需要保護。這些大企業如果不行是有內在因素的,只要相關的人才還在,就是國家的競爭力,就會給創新行業帶來機會。

澎湃新聞:科創板自設立之初就被譽為「中國的納斯達克」,科創板能像納斯達克那樣誕生出多家科技龍頭企業嗎?

鄧暉:

我覺得

第一個要堅持科創這個理念,硬核技術是硬標準,是必須要的。

如果丟了「硬核科技」,就失去了國家建立這個平臺的初心和目標。

第二個,要真正通過市場優勝劣汰,這裡的市場不僅是指中國市場,而是全球市場。

要做全球範圍內行業裡的領頭羊,而不是一個跟隨者。不要怕企業失敗,只要人才還在,國家就保有競爭力。

我們的科創板是純科創的概念,有可能超越納斯達克,後者更廣泛,科創板它不需要特別廣泛,主要定位是精。

澎湃新聞:虹軟接下來有什麼新的發展戰略?

鄧暉:

虹軟不是為上市而上市,整個未來的發展,主要基於兩個方面考量。

第一方面,計算機視覺技術是虹軟最為核心的硬核技術,在全球範圍內都具有領先性。虹軟未來的發展肯定還是繼續圍繞計算機視覺技術。

第二方面,虹軟選擇進入的市場應該是適合虹軟並且發展空間足夠大的市場。在智慧型手機領域,計算機視覺還只是智慧型手機的一小部分,但智慧型手機市場整體上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計算機視覺作為一種增值技術,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來說,虹軟將繼續以研發和技術為核心驅動力,鞏固在計算機視覺技術上的核心領導地位。在產業上,秉持「1+2+N」的發展戰略。

一、「1」是指我們將繼續鞏固在智慧型手機影像行業上作為全球核心算法供應商的技術領先性以及行業上的領先地位。

公司目前有豐富的智慧型手機算法產品線,提供給客戶的是一站式的解決方案,可以提供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主流智慧型手機計算機視覺算法產品,包括單/雙/多攝攝像頭拍攝、深度攝像頭拍攝、潛望式長焦攝像頭無級變焦、3D表情、3D建模、AR/VR、人臉解鎖、超像素無損變焦等重要核心功能。這些相關技術的迭代和發展對虹軟來說,都是公司未來巨大的成長機會。

虹軟作為算法供應商,儘管已經在智慧型手機影像行業上有著領先地位,客戶覆蓋了三星、華為、小米、OPPO、vivo、LG、索尼、傳音等全球知名手機廠商,但是我們一直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我們深知,優勝劣汰是市場的進化規律,市場不斷在變化、在革新,如果跟不上市場及產品的創新,企業就會被淘汰。

二、「2」是指兩塊新業務。

(一)屏下相關解決方案

第一塊是屏下一類的相關光電解決方案。未來的全面屏手機,除了應用屏下指紋識別技術和人臉識別技術,還將會有適合於屏下的亮度、色彩、距離等傳感器,甚至是將前置拍照攝像頭放置於屏下,但這將同時帶來一系列技術問題。如何平衡好產品的外觀以及用戶體驗兩者之間的關係,並找到可替代方案或者說技術升級方案,成為業內的一大挑戰。目前,公司針對全面屏手機的光學屏下指紋識別產品以及屏下亮度環境光傳感器晶片(ALS)產品進展順利。

未來,虹軟除了要滿足智慧型手機本身視覺算法相關業務成長的需求之外,還要充分發揮所掌握的識別和影像相關技術的硬實力,同時加持半導體晶片和硬體系統設計,並利用好現有渠道優勢以及在市場、銷售、客戶服務團隊上的優勢,把屏下一類的包括光學屏下指紋識別解決方案、屏下亮度環境光傳感器晶片(ALS)解決方案等相關光電解決方案做起來,使公司進入到一個更大規模的市場之中。

(二)智能駕駛業務

第二塊是車載相關視覺解決方案。公司認為汽車行業的智能化是除電動化之外,汽車行業最為重要的發展方向。智能駕駛是公司要進入的另一個巨大的消費者行業,在這塊業務上,公司的定位是成為車載視覺一站式解決方案供應商。

公司在數字影像及計算機視覺領域已有20多年的基礎技術積累,所掌握的這些計算機視覺算法技術具有通用性和延展性,實際上已儲備的部分技術可以與智能駕駛業務進行共享,提升了公司在智能駕駛業務上的研發效率,降低了研發成本。目前,公司專門針對汽車行業視覺相關功能需求而設計優化定製,提供了DMS(駕駛員監控系統,含Face ID功能)、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BSD(盲區檢測)等產品及其衍生和功能擴展升級解決方案。

經過過去兩年的持續研發及與客戶對接,公司的智能駕駛業務逐步進入市場,形成規模收入。2020年第一季度,智能駕駛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700多萬元,已超過2019年度智能駕駛業務全年的收入。

未來,一輛車上至少要有五個攝像頭,多的要有十五個攝像頭,計算機視覺技術在智能駕駛市場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是一個百億級的市場。我們認為,在這一市場上,需要有攝像頭的地方,就要有虹軟。

三、「N」

計算機視覺技術有著非常多的應用領域,虹軟比較著重像是智能家居、智能保險、智能零售等消費級的產品應用,這些應用共同構成了公司的「N」。

這個市場是巨大的,但比較碎片化。所以,虹軟在2018年推出了虹軟視覺開放平臺,分享公司相關部分核心技術成果,將人臉識別、人證核檢、活體檢測、人臉屬性等核心技術免費提供給有需求的企業、創業團隊和個人開發者使用。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末,虹軟視覺開放平臺用戶已累計超13萬。

到目前,公司「1+2+N」的產業布局基本成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聚焦新三板轉板滬深交易所,隨銳科技集團董事長舒騁接受央視專訪並...
    ▲隨銳科技集團董事長舒騁接受中央電視臺專訪 來源 | 央視新聞 2020年11月27日,滬深交易所分別發布了新三板掛牌公司轉板上市辦法的徵求意見稿
  • 遍覽科創板靠智慧型手機業務年營收4.5億, 「虹軟科技」說下一步瞄準...
    被認為是「中國版納斯達克」,從正式交易開始,科創板就備受全民關注。如今,科創板正式交易已滿月, 有人認為,過去一月這裡是新的造富集散地,首日即「誕生了」125位億萬富豪;有人認為這裡是中國證券市場創新的試驗田,註冊資正對一級市場的創業公司、VC、PE機構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 科創板一周年了,半導體產業唱大戲,未來拿什麼抗衡納斯達克?
    同時,一年來,科創板在發行家數、募集資金、公司上市表現等方面都要好於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對於科創板一年來運行的評價,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用了「成功」兩個字。他說,科創板的運行,符合預期。接下來科創板在定位上和格局上要有所提升,未來還有大文章。
  • 虹軟科技流通股增5.5倍,華泰新產業、先進位造解禁賺超250%
    科創板上市首日,虹軟科技的股價報收69.10元,較其發行價漲幅達139.27%,在波動上升經歷109.88元的高點後,逐步下降至91.91元。 2020年7月22日,虹軟科技科創板上市滿一周年,其首發前投資機構的限售股即將解禁。一級市場投資者將有多少流通股解禁?這些投資機構的成本和收益如何?
  • 逐鹿硬科技,做硬科技企業登陸科創板的助推者
    「從上交所到更多的創投機構、中介機構、券商,希望更多機構關注硬科技發展。」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李浩在2020年全球硬科技大會平行論壇「中國硬科技科創板上市創新與發展峰會」上說。「硬科技企業具有技術先進性,科創板開板以後機會將越來越多。
  • 25朵「浪花」引領科創板「硬核」汪洋
    同樣上演過「改道」插曲的還有杭可科技。「之前公司遞交的是主板IPO申請。聽聞開設科創板之後,我幾乎沒有猶豫,決定轉到科創板來上市。」杭可科技董事長曹驥說,讓他堅定「轉板」的原因,是對於科創板定位和前景的認可,「現在回頭看,這個選擇肯定是對的。」  與此同時,曹驥也清醒地認識到,上市只是起點。「鋰電池正處於『黃金十年』的發展機遇期,會迎來一波大的發展。
  • 科創板迎來開市一周年!是什麼讓他們感慨「有你真好」
    今天,在科創板開市一周年之際,7家企業將集體在科創板上市。至此,科創板上市企業達到140家。這也意味著,在過去一年,每隔不到3天,就有一家企業在科創板上市。速度很快,效率很高,創新很多……開市一年間,科創板打造了一個更適合新經濟企業的「營商環境」,給市場主體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 時勢造英雄 25朵「浪花」引領科創板「硬核」汪洋
    陳文源笑著告訴記者,「上市後的變化是方方面面的,中國企業不缺機遇,華興源創需要跑得更快、走得更遠。」同樣上演過「改道」插曲的還有杭可科技。「之前公司遞交的是主板IPO申請。聽聞開設科創板之後,我幾乎沒有猶豫,決定轉到科創板來上市。」杭可科技董事長曹驥說,讓他堅定「轉板」的原因,是對於科創板定位和前景的認可,「現在回頭看,這個選擇肯定是對的。」
  • 一年來投行的科創板較量:中金第一,「三中一華」搶近四成
    原標題:一年來投行的科創板較量:中金13億保薦費居第一,「三中一華」搶近四成項目,馬太效應加劇2020年6月15日,創業板試點註冊制工作正式啟動。而在不久前的6月13日,科創板剛剛迎來一周年,券商投行業務也迎來一年大考。哪些券商在科創板狂奔?哪些券商又在陪跑?
  • 科創板為硬科技開道,傳統企業如何邁入「智勝」時代?
    科創板帶來多贏局面2020年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年,時值註冊制「試驗田」科創板運行滿一周年,以科技研發為亮點的一些硬科技企業,以「未盈利」的身份進入市場投資者的視野。對於科創企業而言,資本市場的制度創新帶來了哪些實際影響?市場生態又發生了哪些深刻的變化?
  • 竟投中了超80%科創板申報企業
    竟投中了超80%科創板申報企業】科創板加速推進,激發了創投圈對硬科技的投資熱情。在他們看來,首批公司或許會出現爆炒,但長期來看,新的制度將重構創投生態。   積極參與戰投,成立科創板基金   近期,上交所發布《科創板股票發行與承銷業務指引》,據記者了解,目前不少創投機構正積極布局科創板,發行打新基金、參與科創板戰略配售等。   新鼎資本董事長張馳告訴記者,正加快投一些預期一年內有可能上科創板的項目,同時研發科創板戰略配售基金和打新基金。
  • 科創板為硬科技開道 傳統企業如何邁入「智勝」時代?
    隨著中國經濟產業發展調整,上市公司作為資本市場的基石和實體經濟的基本盤,肩負著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的重任。不僅是科創型公司,傳統行業也在尋求改變。7月23日,在第一財經科創大會「中國上市公司科技創新論壇」上,市場各方主體代表齊聚,深度探討以科創板設立為起點帶來的市場變化。
  • 科創板第100家上市企業杭州光雲科技「雲上市」
    4月29日,杭州光雲科技有限公司登陸上交所科創板,這也是科創板的第100家企業。 4月29日位於濱江區的杭州光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迎來了一次特殊的敲鑼儀式——通過與上交所連線,在科創板實現「雲上市」。更巧的是,光雲科技(股票代碼688365)成為了科創板第100家上市公司,公司董事長譚光華也敲響了科創板開板以來的第100記鑼聲。
  • 這是一個硬核科技造富的時代,科創板一年造就10位百億富豪!
    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鳴鑼開市,首批25家公司登臺亮相。時至今日,科創板經歷了一年的交易時間,上市公司數量也由首批25家擴充至133家。 一年時間,科創板不僅造就10位百億富豪,成就了一段硬核科技造富的佳話,還創造了A股市場上的多個「第一」,助推我國科技產業的發展換擋提速。 01 硬核科技造富 7月22日,科創板迎來一周年紀念日。
  • 代表科創板核心資產 科創50指數獲機構關注
    今年以來,作為科技股投資新陣地,科創板受到市場持續、高度的關注,近期推出的首個科創板指數——科創50指數也引發新一輪熱議。8月11日,不少機構表示,看好科創板長期發展前景,並認為科創50指數作為科創板核心資產的代表,將成為值得投資者持續關注的指數化投資標的。
  • 廣東科創板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三
    據統計,自2019年7月科創板開板以來,截至12月10日,科創板上市企業已達201家,總市值超3.12萬億元,其中廣東省企業27家,位居全國第三。近5年來,廣東省科創板上市企業的專利申請量逐年快速增加,截至9月30日,今年已公開的申請量已達541件。
  • 虹軟科技: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關於虹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0...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管理辦法》、《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和《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持續督導工作指引》等相關規定,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建投證券」、「保薦機構」)作為虹軟科技的聯席保薦機構,對虹軟科技進行持續督導,持續督導期為2019
  • 科創板運行將滿一年:募資超2000億科創成色鮮明
    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記者吳黎華)《經濟參考報》7月20日刊發題為《科創板運行將滿一年:募資超2000億科創成色鮮明》的報導。文章稱,科創板即將迎來開板「一周歲」。去年7月22日,科創板鳴鑼開市,首批25家公司在上交所掛牌上市交易。
  • 創市紀|專訪西安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力挺硬科技上科創板
    站在這個時間節點,澎湃新聞推出《創市紀:科創板開市一周年特別報導》,邀請國內一流高新園區負責人,有意衝刺科創板的科創企業負責人,回顧設立科創板試點註冊制一年來的得失,展望新起點上,科創板的改革前景。本期刊出的,是澎湃新聞記者對陝西省西安市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楊華的專訪。
  • 科創板一周歲:超級巨星初長成,為股民搶回中國高科技企業投資紅利
    頂層設計定調,各方合力參與,一年來,越來越多科技企業得以跨過盈利、股權架構等門檻實現上市、市值飛增。從最初的25家到如今的140家上市公司入駐,總市值逾3.1萬億元。實踐證明,作為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科創板上市隊伍不斷擴充,制度體系逐步完善,實現從無到有,已然成為中國科創企業圓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