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引發的軍備競賽從而宣告冷戰的到來。在瘋狂的軍備競賽中,「核競賽」是主旋律。據悉,美國在整個20世紀總共實施了上千次核試驗。其中,遠離美國本土的太平洋馬紹爾群島成為美國核試驗的主要試驗場。僅僅是根據已經解密的資料顯示,從1946至1958年的12年時間裡,美國在馬紹爾群島上進行的核試驗次數就高達67次。特別是群島中的「比基尼」島,美國幾乎所有的核試驗均在島上完成。特別是1954年3月1日,美國在此引爆了最新研發的氫彈「喝彩城堡」(TNT爆炸當量達1500萬噸,是廣島原子彈威力的100倍),核爆炸造成了大面積的「核雪花」,而島上的原住民絲毫不知情,最終受到核輻射的嚴重傷害,禍及子孫後代。
事實上,在選擇比基尼島作為核試驗場之前,美國已經分別進行過3次核爆行動。其中兩次用於實戰,就是1945年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的兩顆原子彈。而在此之前,美國研製出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在美國本土的新墨西哥州沙漠中進行的。選擇在本土進行核試驗,美國政府和軍方考慮的自然是保密性。然而,核爆帶來的驚人威力也讓美國政府忌憚不已。為了避免對本國民眾帶來核輻射危害,此後,美國將所有核試驗幾乎全部放到了海外進行,遠離美國本土的太平洋馬紹爾群島成為他們最終選擇的目標。歷史上,馬紹爾群島曾經先後被西班牙、德國、日本和美國佔領。在二戰結束後,該群島也和太平洋上的眾多島嶼一樣,由美國政府進行託管。因此,名義上來說,馬紹爾群島依然是美國的領土,美國在此進行核試驗合情合法。不過,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馬紹爾人,並沒有得到美國公民應有的待遇。
為了進行核試驗,美國政府還將原本生活在比基尼島等島嶼上的原住民遷徙到附近的荒島上,並且提供了所有食物和生活物資。美國政府對這些原住民信誓旦旦地表示,等到核試驗結束後,他們就能重返家園。然而,當地原住民遠遠低估了核爆帶來的核輻射傷害,在美國進行多次核試驗後,許多原住民返回被廢棄的試驗場重建家園,但很快就出現了核輻射放射病徵兆。諸如呼吸困難、頭痛嘔吐、皮膚脫落等症狀不斷出現,當地居民不得不向美國政府尋求醫療救助。
然而,儘管對比基尼島上的原住民象徵性地提供了人道主義救援,但美國政府不僅隱瞞了所有真相,還肆無忌憚地加大核試驗的力度。特別是在1954年3月,美國在比基尼島上引爆了當時全球威力最大的新型氫彈,幾乎將整個比基尼島炸毀。與此同時,核爆炸引發的「核雪花」與放射性塵埃迅速擴散蔓延,整個太平洋海域和空域出現了一個面積高達2萬平方公裡的核汙染區。而就在核爆炸發生後,當地依然有不少原住民蒙在鼓裡。於是,就發生了孩子玩核雪花,婦女用核汙水洗頭這樣的現象。此後,各種離奇古怪的核汙染病症開始集體爆發,整個島上的原住民幾乎都患上了各种放射性疾病。甚至,這次核爆炸還讓附近海域作業的漁民受到牽連傷害。據悉,僅僅在1954年一年之內,就有12名漁民因為受到核輻射汙染,而死於肝硬化、癌症等疾病。
此後,直到1958年,美國迫於國內外輿論的壓力,才停止了在馬紹爾群島的核試驗。作為補救措施,美國政府僅僅是將島上受到核汙染的土壤鏟去表層的土,種上了椰子樹和麵包果樹。僅僅是這些表面工作完成後,美國政府就公開表示,這裡完全不會有核汙染影響。然而,當背井離鄉20多年的馬紹爾群島居民重返家園後,各种放射性疾病依然層出不窮。由於核汙染過於嚴重,整個島嶼的土壤深處都存在大量放射性物質,包括樹木在內的島上所有生物都受到了核輻射影響。自此,馬紹爾人的後代子孫都成為了核試驗的犧牲品。2006年,馬紹爾群島向美國政府公開索賠5.6億美元,但至今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任何回應。(舍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