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雲摩天嶺
劉志堯
左雲摩天嶺,橫亙聳峙西北隅,山巒疊嶂,浮嵐暖翠,乃左雲自然屏障,因在北緯40度線形成斷層,被稱作陰山餘脈;因在山上修築有七個朝代的長城,氣勢磅礴,逶迤起伏,被稱作「小八達嶺」;因大地在這裡傾斜,被稱作「小不周山」;因北魏王朝將這裡闢為陵寢,改稱聖山,又因山上有五條古道被稱為五路山。總之,美妙奇異的摩天嶺蘊藏了太多的歷史故事與太多待解的謎題。
摩天嶺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形成的地貌,是蒙古高原與山西黃土高原的結合部,是第三系火山遺址,稱興蒙火山區,距現在已6500萬年~2300萬年的地質史。由這個地質年代過濾的山泉水富含礦物質,清涼甘冽,綿甜爽口;由這個地質年代火山噴發瀰漫的火山灰形成的土壤稱火山田園,可生長無病毒、無病蟲害和無汙染的農作物;這裡所看到的黃土層稱馬蘭黃土,是200萬年前的超級大風將新疆的馬蘭黃土刮來形成厚厚的塵埃;這裡看到的丹霞地貌,是白堊紀地層,有1.35億年的地質史,是恐龍滅絕的時代,因而這裡隨時可搜尋到恐龍化石;地殼運動,饋贈給了這裡柱狀節理玄武巖石林,典型的幾處有鎮寧口長城石林,官山石林,麗塞石林,與雲南喀斯特石林、內蒙赤峰阿斯哈圖花崗巖並稱為三大石林景區。石林成為長城修建的基礎,摩天嶺長城是固築在玄武巖石林上的長城,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長城之一。摩天嶺長城不俗,品位崇高,因而有了史前地質文明與史後人類創造的文明而科學巧妙的結合。滄海桑田,摩天嶺上還可看到河卵石與貝殼化石,可看到陸相沉積與陸相堆積,海相沉積與海相堆積。摩天嶺有3.5公裡深的鎮門藏兵洞,是第四季冰川遺蹟,有200萬年的歷史,是由冰洞融化形成。摩天嶺太美妙了,它是一個地質公園,一個長城公園,一個邊塞文化的自然博物館。
論水道,摩天嶺是黃河水系與海河水系的分水嶺,向西所有溝壑河流匯成馬營河與蒼頭河流入黃河;向東所有溝壑河流匯成武州川水,流入桑乾河,流入永定河,再流入海河。歷史上,凡人行通道多以沿河流開闢的,文化也是通過河流傳輸的,因而摩天嶺在海河文化與黃河文化的相互傳輸過程中起到了媒介作用。
年降雨量僅為400毫升的摩天嶺,是神秘北緯40度線的一處閃光節點,形成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的特殊氣候,使得喬灌植物蒼翠,色彩鮮豔斑斕,將草原遊牧與中原農耕分隔,因紛爭定規制修築長城形成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分界線。紛爭與戰事大多來自水草豐美的河套草原民族的侵擾,於是有了大江南北將士們來這裡的對峙碰撞,因而這裡留下了太多的異彩紛呈和動人心弦的精彩故事,草原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對峙碰撞的臨界點便是民族融合,因而有了聯盟聯姻,在這個結合部形成民族多元,文化多元的格局,摩天嶺不僅是歷史紛爭的古戰場,也是民族融合的大舞臺。有戰爭就有歷史,有融合就有故事,摩天嶺蘊藏厚重的歷史文化。
摩天嶺紅砂巖口是最早通向西域與草原的古道隘口,準確記錄在《穆天子傳》裡,起碼有3000年的歷史,後因修築長城的同時修築了輸送兵馬的白道,東西延及長城兩端,逐漸形成通向西域的古道。因與西域與北方草原民族的貿易形成絲路茶道,延續到清代又成為「走西口」古道。北魏大同立都,成為通向西域以及歐洲的起點,摩天嶺紅砂巖口仍為重要關塞隘口。有了與歐洲的貿易也就有了西方文化的輸入,延及清代,摩天嶺八臺子修建了天主教哥德式教堂,這便有了世界四種文明在這裡的交會,即草原遊牧、中原農耕、東方長城、西方教堂在摩天嶺交會,成為一個罕見的更顯異彩紛呈的文化端點現象。摩天嶺3000年古道,還記錄下一件件的重大歷史事件:周穆王西巡、趙武靈王置武州塞、名將李牧屯駐、秦始皇屍歸鹹陽、霍去病衛青自治、飛將軍李廣守衛、蘇武歸漢、王昭君和親出塞、拓跋珪東遷平城、劉蠡升稱帝、李世民掃北、康熙帝西徵、三娘子隆慶議和等等,都曾經穿越過這條古道。明清時,摩天嶺鎮寧口開闢的馬市和所沒置的稅關,繁榮帶動了草原與中原民族經濟的共同發展,除殺虎口外,鎮寧稅關收入可列第二。現在遺存在鎮寧口上的空心敵臺傲然聳立,是沿長城唯一的一座空心箭樓,屬長城希缺遺存。摩天嶺古蹟遺存令人震撼,人文環境呈滄桑生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化大山。2010年元月,摩天嶺長城經申報山西省政府評審過關,被批准為山西省風景名勝區。
202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