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月份時辰別稱

2021-03-04 傳統諸子百家文化

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其「別稱」分別為:

子時——「夜半」                

丑時——「雞鳴」

寅時——「平旦」                

卯時——「日初」

辰時——「食時」                

巳時——「隅中」

午時——「日中」                 

未時——「日映」

申時——「哺時」                 

酉時——「日入」

戌時——「黃昏」                

亥時——「人定」

正月──柳月: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二月──杏月:杏花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

四月──槐月: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榴月:石榴紅似火,又稱榴月。

六月──荷月:荷花滿池放,又稱荷月。

七月──巧月:鳳仙節節開,又稱巧月。

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

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稱菊月。

十月──陽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十一月──葭月: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十二月──梅月:梅花吐幽香,又稱梅月。

月份來源的傳說來自於《山海經》中的《常羲生月》。《山海經》記載,帝俊有兩位妻子,羲和與常羲。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稱為月母。

其實羲和與常羲同為制定曆法的官職。《世本》中記載,黃帝為了制定曆法,讓「羲和佔日,常儀佔月」,常儀就是常羲,佔月就是觀測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來歷。

農曆一月

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獻春、春王、華歲、歲歲、肇歲、開歲、獻歲、芳歲、初歲、初月、初陽、孟陽、新陽、春陽、春王、太簇、歲始、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陬、泰月、謹月、建寅、寅月、楊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

農曆二月

如月、梅見月、梅月、麗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小草生月、衣更著夾鍾、仲鍾、仲春、仲陽、中和月、四陽月、四之月、春中、婚月、媒月、大壯、竹秋、花朝

農曆三月

暮春、末春、季春、晚春、杪春、褉春、蠶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嘉月、辰月、稻月、櫻筍月、姑洗、桃浪、雩風、五陽月、桃季月、花飛月、小清明、竹秋

農曆四月

乏月、荒月、陽月、農月、乾月、巳月、畏月、雲月、槐月、麥月、朱月、餘月、首夏、夏首、孟夏、初夏、維夏、始夏、槐夏、得鳥羽月、花殘月、仲侶、純陽、純乾、正陽月、和月、麥秋月、麥候、麥序、六陽、榎月、梅溽

農曆五月

仲夏、超夏、中夏、始月、星月、皇月、一陽月、蒲月、蘭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惡月、橘月、月不見月、吹喜月、皋月、蕤賓、榴月、端陽月、暑月、鶉月、鳴蜩、夏五、賤男染月、小刑、天中、芒種、啟明、鬱蒸

農曆六月

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長夏、極暑、組暑、溽暑、林鐘、精陽

農曆七月

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蘭秋、

蘭月、申月、巧月、瓜月、涼月、相月、文月、七夕月、女郎花月、文披月、大慶月、三陰月、夷則、初商、孟商、瓜時

農曆八月

仲秋、秋半、秋高、橘春、清秋、正秋、桂秋、獲月、壯月、桂月、葉月、秋風月、酉月、月見月、紅染月、南呂、仲商、柘月、雁來月、中律、四陰月、爽月、大清月、竹小春

農曆九月

菊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剝月、貫月、霜月、長月、戌月、朽月、詠月、玄月、禰覺月、菊開月、紅葉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秋末、殘秋、涼秋、素秋、五陰月、窮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無射、霜序

農曆十月

陽月、亥月、吉月、良月、陽月、坤月、正陽月、小陽春、神無月、拾月、時雨月、初霜月、應鐘、初冬、孟冬、上冬、開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極陽、陽止

農曆十一月

仲冬、中冬、正冬、暢月、霜月、霜見月、子月、辜月、葭月、紙月、復月、天正月、一陽月、廣寒月、龍潛月、雪月、寒月、黃鐘、陽復、陽祭、冰壯、三至、亞歲、中寒

農曆十二月

臘月、除月、丑月、嚴月、冰月、餘月、極月、塗月、地正月、二陽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季冬、暮冬、晚冬、杪冬、窮冬、黃冬、臘冬、殘冬、末冬、嚴冬、師走、大呂、星回節、殷正、清祀、冬素

事實上最初制定太陽曆時,一年劃分的月份不都是12個月的。這個」月「,也與朔望月無關。陽曆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每個月的日期與月相的變化無關聯。

目前世界通行的公曆,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陽曆。這部曆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古羅馬的曆法:最早,古羅馬曆全年10個月,有的歷月30天,有的歷月29天(這十分類似太陰曆),還有70幾天是年末休息日。羅馬城第一個國王羅慕洛時期,各月有了名稱,還排了次序。全年10個月,有的月30天,有的月31天,共304天,另外60幾天是年末休息日。

第二個國王努馬,參照希臘曆法進行了改革,增加了第十一月和第十二月,同時調整各月的天數,改為1、3、5、8四個月每月31天,2、4、6、7、9、10、11七個月每月29天。

為了糾正日期與季節逐年脫離的偏差,就在每四年中增加兩個補充月,第一個補充月22天,加在第二年裡,另一個23天加在第四年裡,所增加的天數放在第十二月的24日與25日之間。

當儒略·凱撒第三次任執政官時,指定以埃及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為首的一批天文學家制定新曆,這就是儒略曆。儒略曆的主要內容是:每隔三年設一閏年,每年365天,閏年366天,歷年平均長度為365。

四季的別稱:

春季:陽春、豔陽、淑節、青春、陽節、青陽。

夏季:三夏、朱明、九夏、炎夏、朱律、清夏。

秋季:悽辰、金天、三秋、商節、素節、白藏。

冬季:安寧、冬辰、歲餘、九冬、無序、嚴節。

月是曆法中的一種時間單位,傳統上都是以月相變化的周期作為一個月的長度,一個月(太陰月)的長度大約是29.53日,即一輪「朔望月」。

在舊石器時代的早期,人類就已經會依據月相來計算日子。迄今,朔望月仍是許多曆法的基石。一年分為12個月;中國農曆一年也為12個月,農曆的閏年為13個月,多出的一個月稱為閏月。

月份來源的傳說來自於《山海經》中的《常羲生月》。《山海經》記載,帝俊有兩位妻子,羲和與常羲。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稱為月母。

其實羲和與常羲同為制定曆法的官職。《世本》中記載,黃帝為了制定曆法,讓「羲和佔日,常儀佔月」,常儀就是常羲,佔月就是觀測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來歷。

1、一月:農曆一月也叫正月,吳自牧在《夢梁錄·正月》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唐人蘇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詩中描述:「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正月又稱端月,那是秦朝為避始皇之名諱,秦始皇名政,又作正,故而把正月改為端月。《後漢書·馮衍傳》中說:「開歲發春兮,百卉含英。」這裡的「開歲」也是指農曆一月。

2、二月:「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宋人葉紹翁的詩句中的紅杏,花開二月故稱杏月。又因二月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爾雅·釋天》說:「二月為如。」又據郝懿行義疏云: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陰曆二月因而又稱如月。

3、三月:春夏秋冬四季,三個月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唐人張旭描寫的景致為暮春季節,落英繽紛,好似溪水流霞,於是三月的別稱又為桃月。此外三月還有晚春、暮春、蠶月等別稱。

4、四月農曆四月為麥子成熟的時候,《禮記·月令》說:「?孟夏之月?麥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釋為:「百穀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四月便稱麥月。從季節氣候而言,四月為梅雨季,時值梅子黃熟,陰雨時間較長,唐柳宗元所作《梅雨》云:「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

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四月的別稱還有叫餘月。《爾雅·釋天》說:「四月為餘。」郝懿行義疏云:「四月萬物皆生枝葉,故曰餘。餘,舒也。」

5、五月:農曆五月最常用的別稱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五月五日為端午節,舊時農家用菖蒲葉與艾葉等扎懸於門首,用以驅邪,因稱五月為蒲月。《爾雅·釋天》說:「五月為皋。」郝懿行義疏解釋為,「皋者,?同高也?高者上也,五月陰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結實。」故五月又稱為皋月。

6、六月:「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唐代王昌齡的《採蓮曲》這齣汙泥而不染的蓮蓬,在暑月為人們帶來陣陣涼意,故把六月稱為荷月。在《易·繫辭上》說,「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說。此外,還把六月稱為季夏、焦月、溽暑等,如在《禮記·月令》上有「孟夏之月其臭焦。」「季夏之月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7、七月:秋季的頭一個月謂新秋。古時,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谷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有一種蘭花在初秋開放,故又把七月稱為蘭秋和秋月。

8、八月:秋季的八月居中,謂之仲秋。《爾雅·釋天》中云:「八月為壯。」郝懿行義疏解釋說,「壯者,大也。八月陰大盛,《易》之大壯,言陽大盛也。」故稱八月為壯月。「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唐人宋之問把月中的桂花飄香都吹落人間了,何況鄉間山歌裡唱道:「八月裡來桂花香」,民間又把八月稱為桂月。

9、九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李商隱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綽約仙姿描寫得美妙絕倫,其攝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經得起嚴寒考驗的特性。九月的別稱除了霜月外,還有季秋、菊月、朽月等。

黃巢的《菊花》詩歌吟:「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陳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而把九月稱為朽月,雖無處考證,或許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後衰老、枯落之故。

10、十月:農曆十月的別稱有:初冬、開冬、露月、良月等。《爾雅·釋天》中說:「十月為陽。」郭璞的註解為:「純陰用事,嫌於無陽,故以名玄。」《後漢書·馬融傳》說:「至於陽月,陰慝害作,百草畢落。」鄉間開冬之後,舊時娶親嫁女等操辦喜事便選在入冬,此時收成已畢,正值農閒,良辰美景多可入選。

11、十一月:《禮記·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暢月。」鄭玄的註解為「暢,猶充也。」因此農曆十一月的別稱為暢月。孔穎達還註解為:「言名此月為充實之月,當使萬物充實不發動也。」

而孫希旦的集解是,「暢,達也。時當閉藏而暢達之,故命之曰暢月,言其逆天時也。」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此外還有幸月、葭月、龍潛月之說,無可考。

12、十二月:「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宋王安石的詠梅詩,已把寒冬梅花倔強的風骨和報導春之將至的信息描寫得恰到妙處。

從周代開始,古人把陰曆十二月作為臘祭的日子,以狩獵禽獸祭先祖。據《荊楚歲時記》:「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杜甫《臘日》,自古以來,農曆十二月為冰天雪地的代名詞,故又稱之為冰月、嚴月。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民俗別稱大全!必須收藏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文明歷史。
  • 日本月份的別稱以及由來
    從那以後日本到「江戶時代」就一直沿用著中國的「舊曆」,雖然後來與中國斷交,日本發展了自己的曆法,但也是在中國舊曆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現在日本使用的「太陽曆」是在明治五年(1872年)開始採用的。而日本的民俗文化中的「年中行事」等,自古以來都是按照「舊曆」,也就是中國的農曆來進行的,像中國的「冬月、臘月"等一樣,日本的每個月也有其相應的別稱,這也是與舊曆的節氣時令相符的。
  • 農曆十二個月份的別稱,滿滿的都是詩意!(上篇)
    其中,農曆十二個月份的別稱,亦是詩情畫意,美妙不可言傳,所以,今天起名網就跟大家分享一些農曆十二個月份的雅稱,不知道你都聽說過嗎?首陽——一月農曆一月是一個快樂而又溫馨的月份,也被稱為正月、端月,不僅是團圓的最美好時刻,而且還是新一年的開始,寓意著團圓美滿,面向新生。
  • 農曆十二個月份的別稱,滿滿的都是詩意!(下篇)
    本著只為一個好名字的起名網,在前幾期已經跟大家分享了一些農曆十二月份的雅致別稱,發現大家都喜歡中華傳統文化,並被其魅力所深深的折服,所以,今天起名網就趁熱打鐵,再分享一波關於月份的雅致別稱,如果你還意猶未盡,那就快快來看看吧!
  • 雲看展|十二時辰還有這樣的別稱?漲知識!
    地支計時法 圖源:中國日報今天我們先來說說時辰。時辰的兩種名稱對照 圖源:中國日報十二時辰別稱 父母常會囑咐我們這些當代熬夜冠軍們要睡子午覺,對身體好。子就是23時到1時,古人稱作夜半,它是十二時辰裡的第一個時辰。隨後的第二個時辰則稱雞鳴,那時雞開始叫第一遍,叫到第三遍的時候天就快亮了。第三個時辰稱平旦,正值日夜交替之時。第四個時辰稱日出,這時,休息一夜的太陽,露出小半張臉,正冉冉升起。
  • 用月份別稱起中國風小名,既有古典韻味,又蘊含濃濃詩意!
    當我們驚嘆於古人的驚豔名字時,應該更驚嘆他們起名的能力,當你看到一些古人對事物的雅稱,就會被他們形象貼切,美到驚豔,在中國古典文化中,十二個月份都有屬於自己的唯美別稱,而父母為孩子選名字就和挑衣服一樣,看多了就容易挑花眼,不如利用十二個月份的別稱來給孩子起一個中國風的名字,基本不會出錯
  • { 傳統文化學習 } 十二生肖之天幹地支、時辰詳解
    古時候,為了讓貧民百姓也能記住自己出生的年號,就使用了最簡單的動物紀年法,後來稱其為「生肖年」。  (生肖:「生」出生;「肖」相似、相像)  生肖也稱屬相,是中國民間計算年齡的方法,也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紀年法。如今漸漸演化成中國人的習俗。是中國和東亞地區的一些民族用來代表年份和人出生的年號。
  • 中國民俗別稱大全,長知識!
    (這裡都是指農曆的月份哦!)二講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個月,常用孟、仲、季來稱呼。如:孟春、仲春、季春。春:陽春,三春,九春,芳春,青春,豔陽,陽中。夏:朱夏,三夏,九夏,朱明,昊天。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其「別稱」分別為:子時:夜半丑時:雞鳴寅時:平旦卯時:日初辰時:食時
  • 邊款中常用的月份別稱
    唐人張旭描寫的景致為暮春季節,落英繽紛,好似溪水流霞,於是三月的別稱又為桃月。此外三月還有晚春、暮春、蠶月等別稱。農曆四月為麥子成熟的時候,《禮記·月令》說:「孟夏之月麥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釋為:「百穀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四月便稱麥月。
  • 「十二時辰」簡史
    青年君今天給各位梳理中國古代的「時間簡史」,全文約2700字,可能需要花費您60個「彈指」、或1200個「瞬傾」、或24000個「剎那」的時間閱讀。 此外,人們還用「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這樣更加形象的別稱,分別對應子時、丑時、寅時等十二時辰。 百刻制 十二時辰制是依據太陽的方位或出沒狀況來判斷的,在陰天或者雨天就讓人難以判斷時間。於是人們又發明了漏刻,用來記載時間。
  • 篆刻邊款中常用的月份別稱
    農曆四月為麥子成熟的時候,《禮記·月令》說:「孟夏之月麥秋至。」四月的別稱還有叫餘月。《爾雅·釋天》說:    「四月為餘。」郝懿行義疏云:「四月萬物皆生枝葉,故曰餘。餘,舒也。」農曆五月最常用的別稱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本月五日為端午節,舊時農家用菖蒲葉與艾葉等扎懸於門首,用以驅邪,因稱五月為蒲月。《爾雅·釋天》說:「五月為皋。」郝懿行義疏解釋為,「皋者,同高也高者上也,五月陰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結實,……。」故五月又稱為皋月。
  • 可以用作網名的超美月份別稱
    可以用作網名的超美月份別稱 可以用作網名的超美月份別稱 一月:首陽 去追趕時間的河流, 儘管是那樣地用力, 還是被遠遠地拋在了後頭。
  • 月份別稱大全之詳解農曆各月份的別名
    以花命名的農曆各月份的詩意別稱  正月:柳月、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二月:杏月、杏花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  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稱菊月  十月:陽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十一月:葭月、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臘月:梅月、梅花吐幽香,又稱梅月  農曆月月份的記載
  • 九月菊月 中國農曆月份的別稱 美醉了
    唐人張旭描寫的景致為暮春季節,落英繽紛,好似溪水流霞,於是三月的別稱又為桃月。此外三月還有晚春、暮春、蠶月等別稱。四月的別稱還有叫餘月。《爾雅·釋天》說:「四月為餘。」郝懿行義疏云:「四月萬物皆生枝葉,故曰餘。餘,舒也。」
  • 書畫乾貨分享:平尺換算方法,落款時間查詢,月份別稱……
    中國書畫歷史悠久,從王羲之的《蘭亭序》,到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書畫不但承載著我們的歷史文化傳承脈絡,也為後人的創作留下了豐富的思考空間,自然在創作的時候,也留下了很多知識供我們來一起學習的
  • 聰明節是哪個傳統節日的別稱 螞蟻莊園1月6日問題答案
    聰明節是哪個傳統節日的別稱 螞蟻莊園1月6日問題答案螞蟻莊園什麼傳統節日的別稱叫做聰明節?
  • 國人應該知道的民俗別稱歷史文化常識大全
    【十大歷史文化樓閣】1、貴州貴陽甲秀樓2、山東聊城光嶽樓3、山西永濟鸛雀樓4、湖南岳陽嶽陽樓5、湖北武昌黃鶴樓【十二時辰別稱】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其「別稱」分別為:子時——「夜半」         丑時——「雞鳴」        寅時——「平旦」
  •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裡面的文化常識你知道多少?
    備受期待的《長安十二時辰》播出了,這部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韓童生等出演的古裝大劇回到了盛唐,講述「大唐反恐二十四小時」。剛一開播豆瓣評分高達8.7分,幾乎是今年國產劇集的最高評分。長安市井區,琵琶女唱著李太白的新作:清平樂·禁庭春晝(描寫唐玄宗和楊玉環的某次夜生活),交代了故事背景。下面讓我們起走進《長安十二時辰》,學習古代文化常識。
  • 日語陰曆月份的別稱
    在1873年之前,日本和中國實行一致的陰曆,也稱「天保曆」。但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的陰曆給12個月都起了一個獨特的名字,而這些月份的叫法也體現了日本古時的農業習慣和宗教特色,讓我們從春天開始來一起看一下吧~
  • 中國民俗別稱大全,漲知識,值得收藏!
    :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其「別稱」分別為:子時——「夜半」 丑時——「雞鳴」 寅時——「平旦」 《淮南子地形》又載:古代中國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泛指中國。赤縣神州,《史記·孟子荀子列傳》戰國鄒衍言:「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詩北山傳》:「中國名曰赤縣。赤縣內,自有九州。」《穀梁恆五年傳》又載:「九州之內,名曰赤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