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
【來源】
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雲連的乾燥根莖。
【性味歸經】
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
【性能特點】
本品大苦大寒,清洩而燥,洩降純陰,主入心與胃脾經,兼入肝、膽、大腸經。既清熱瀉火而解熱毒,又燥溼、除溼毒而解溼熱毒,為治溼熱火毒之要藥,廣泛用於溼熱火毒之病證。與黃芩相比,其清熱燥溼力較強,作用偏於心及中焦胃脾,最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溼熱。
【功效】
清熱燥溼,瀉火解毒。
【主治病證】
(1)溼熱痞滿、嘔吐、瀉痢、黃疸。
(2)熱病高熱、煩躁、神昏,內熱心煩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瘡。
(3)肝火犯胃之嘔吐吞酸。
(4)血熱妄行吐衄,癰疽腫毒,目赤腫痛,耳道癤腫,溼熱瘡疹。
【配伍】
黃連配木香:黃連苦寒,功能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木香辛苦性溫,功能理腸胃氣滯而止痛。兩藥相配,既清熱燥溼解毒,又理氣止痛,治溼熱瀉痢腹痛、裡急後重每用。
黃連配吳茱萸:黃連苦寒,功能清熱燥溼瀉火;吳茱萸辛苦而熱,功能燥溼疏肝下氣。兩藥相配,既清熱瀉火燥溼,又疏肝和胃制酸,治肝火犯胃、溼熱中阻之嘔吐泛酸。
黃連配半夏、瓜蔞:黃連苦寒,功能清熱燥溼瀉火;半夏辛苦而溫,功能燥溼化痰、消痞散結;瓜蔞甘寒,功能清熱化痰、利氣寬胸。三藥相配,既瀉火化痰,又消散痞結,治痰火互結之結胸證效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10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敷。生用長於瀉火解毒燥溼,清心與大腸火。酒炒引藥上行,並可緩和苦寒之性。薑汁或吳茱萸炒,則苦洩辛開,緩和其苦寒害胃之性,並增強降逆止嘔作用。吳茱萸制又治肝鬱化火證。
【使用注意】
本品大苦大寒,過量或久服易傷脾胃,故內服用量不宜過大,也不宜常量久服,胃寒嘔吐或脾虛洩瀉者忌服。
黃柏
【來源】
芸香科植物黃柏(關黃柏)和黃皮樹(川黃柏)除去栓皮的乾燥樹皮。
【性味歸經】
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
【性能特點】
本品苦洩寒清,燥而沉降,入腎、膀胱經。既清瀉實熱(火)而解熱毒,又燥溼、除溼毒而解溼熱毒,還清腎火(相火)而退虛熱。為治溼熱火毒之要藥,較廣泛用於溼熱火毒之病證。與黃連相比,清熱燥溼力較弱,作用偏於腎及下焦膀胱,最善清相火,退虛熱,除下焦溼熱。集清實火、溼熱、退虛熱於一體,凡實熱火毒、溼熱、虛熱用之皆宜。
【功效】
清熱燥溼,瀉火解毒,退虛熱。
【主治病證】
(1)溼熱下注之帶下、淋濁、腳氣、足膝紅腫。
(2)溼熱黃疸,溼熱瀉痢,溼疹,溼瘡。
(3)熱毒瘡腫,口舌生瘡,血熱出血。
(4)陰虛之盜汗遺精,骨蒸潮熱。
【配伍】
黃柏配蒼朮:黃柏苦寒,功能清熱燥溼,作用偏於下焦;蒼朮辛苦性溫,功能燥溼健脾,兼祛風溼。兩藥相配,既清熱又燥溼,且走下焦,治溼熱諸證,特別是下焦溼熱證有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敷。清熱燥溼解毒宜生用,清相火退虛熱宜鹽水炒用,止血宜炒炭。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易傷胃氣,故脾胃虛寒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