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黃連之苦,略遜於龍膽草。黃連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實在是深在人心。黃連,別名味連,川連,雞爪連,雲連等;性寒,味苦。歸心經、脾經、胃經、肝經、膽經、大腸六經。為毛茛科植物,有三個植物來源,分別是黃連、三角葉黃連或雲連,以上三種分別習稱「味連」、「雅連」、「雲連」。2015版中國藥典明確指出黃連是除去了鬚根的根莖。
黃連的功能: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用於溼熱痞滿,嘔吐,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溼疹,溼瘡,耳道流膿。
黃連含多種生物,主要為小檗鹼(黃連素),含量為5%-8%。另含黃連鹼、甲基黃連鹼、巴馬汀等,由於它們有相似結構,統稱為黃連生物鹼。尚含木蘭花鹼及酚性成分,如阿魏酸、綠原酸等。還含有黃柏酮,黃柏內酯。
《神農本草經》載黃連主「腸澼腹痛下利」,腸澼是痢疾(腸炎)的最早提法。鑑於痢疾的臨床表現,以溼熱痢疾最為常見。黃連苦寒,能夠清熱燥溼止利,最為對證,被歷代醫家稱為瀉痢要藥。痢疾可表現為過度腹瀉,因過度腹瀉丟失了大量的鹼性腸液,所以容易引起代謝性酸中毒。
從藥理的角度講,一方面,黃連主含小檗鹼等生物鹼,進入機體後能夠中和多餘的酸,從而糾正代謝性酸中毒;另一方面,小檗鹼等生物鹼對革蘭氏陰性菌及革蘭氏陽性菌均具有殺滅作用。此外,小檗鹼能夠抑胃腸黏液分泌,減輕滲出,從而起到止瀉作用。
黃連與利巴韋林、嗎啉胍、阿昔洛韋、幹擾素、聚肌胞、丙種球蛋白、免疫核糖核酸、白細胞介素等抗病毒西藥聯用,有協同作用,使抗病毒效能增強;黃連與青黴素、頭孢菌素類、喹諸酮類、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土黴素、氯黴素、大環內酯類、林可黴素、克林黴素、桿菌肽、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等抗生素及磺胺類藥物聯用,抗菌作用明顯增強;黃連與利膽素、去氫膽酸、牛膽酸鈉、硫酸鎂等具有利膽作用的西藥聯用,作用協同,促進膽汁分泌及舒緩膽總管作用增強;黃連與安乃近、阿司匹林及對乙醯氨基酚等解熱西藥並用,解熱作用協同,療效增強;黃連與甲氧苄啶(TMP)並用,可增強抗菌活性25倍以上。
黃連用於水產動物,作用包括:①抗病原微生物,黃連有廣譜抗菌作用,對嗜水氣單胞菌、螢光假單胞菌、柱狀嗜纖維菌、水型點狀假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遲緩愛德華氏菌、殺魚巴斯德菌、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明顯抑制作用。同時均有抗真菌、抗病毒和抗原蟲作用;②抗毒素,黃連對多種細菌毒素有明顯拮抗作用;③抗炎;④鎮痛;⑤抗氧化;⑥解熱;⑦鎮靜;⑧調節腸道菌群失調;⑨增強免疫,黃連能提高動物巨噬細胞的吞噬率及吞噬率指數,促進抗體生成,增強血清溶菌酶含量。
黃連常用於治療魚類細菌性腸炎。魚類細菌性腸炎主要危害草魚、青魚、鯽魚、羅非魚、鯉、鱅等魚類,水溫在20℃以上流行,水溫25~30℃為流行高峰,病原體主要是嗜水氣單胞菌。其症狀表現為病魚離群獨遊,遊動緩慢,體色發黑,食慾減退。病情較重的,腹部膨大,兩側上有紅斑,肛門常紅腫外突,呈紫紅色,輕壓腹部,有黃色液體或血膿從肛門處流出。腸壁充血發紅、腫脹發炎,早期腸腔內沒有食物或只在腸的後段有少量食物,腸內有較多黃色或黃紅色黏液。後期可見全腸充血發炎,腸壁呈紅色或紫紅色,尤其以後腸段明顯,腸黏膜往往潰爛脫落,並與血液混合而成血膿,充塞於腸管中。
黃連治療魚類細菌性腸炎,建議口服黃連煎劑或黃連粉劑,劑量200-300g/噸體重,每日1次,連用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