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是儒道釋。然文化在傳統社會中,儒道釋終歸屬於精英文化。普通人對儒家接受多是鄉村秩序的潛移默化,而對道家的接受是通過道教來進行,對佛教的接受比較簡單,但普通人很少研究深奧的宗教道理,更多是靠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基本信仰觀念,來維護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社會的秩序。
大多數文化研究者意味,大多數的中國人並無明確的宗教信仰,他們對高深的宗教道理並不感興趣,很多人是從生活實用方面來信仰各種宗教,只要有用,就相信。所以古代中國人並不是一種想像中的、單純而虔誠的宗教信仰,普通人群中有最基本的信仰觀念,這些觀念包括:諸善奉行、因果報應、有求必應。這些觀念支撐這普通人的精神世界。
諸善奉行。世界上所有的人也許都會知道不要作惡而要行善的道理,但是,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中國的信仰觀念,很有趣的是,社會生活領域中,基本都是儒家道理在起作用,道教和佛教所教化普通人,都喜歡用儒家的是非善惡標準。特別是元明清以後,佛教與道教的社會倫理基本採用了儒家倫理為基礎,從古代的宗教印刷品種,所謂善,常常指的是孝順忠誠、重視親情、勤儉自 律;所謂惡,,常常指的是犯上作亂、魚肉鄉裡、荒淫貪婪等。也就是說,在人際關係上是以血緣親情為基礎,在個人品質上是以謙讓和睦為目標,在日常生活中是以勤儉為標準的。
因果報應。即由什麼來判定人的善和惡呢,並使人的善和惡得到監督呢。中國民間凡是信仰佛教、道教的人都會提到的,就是因果報應。如果說,善惡的標準由儒家來規定,那善惡的落實就是要靠道教和佛教。從古代到今天,佛教和道教都宣揚一個天堂或仙境,把那裡說的多好多好,美麗極了,幸福極了,可是,同時它們也愛渲染一個恐怖的世界,就是地獄,那裡有閻王、北陰酆都大帝,有很恐怖的刑罰,如十八層地獄的傳說。佛家和道教在其最通俗的宣傳中一直在傳播這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說法。這些對地獄的描寫,形成了對人們行為的一定約束。這成了後來中國民間的普遍信仰。比如傳統社會中的城隍廟常貼這樣的對聯「善惡報施莫傦尟儉道竟無前世事,名利爭競須知總有下場時」,其他如《竇娥冤》的最後一出,六月飛雪,這就是因果報應的信仰在戲曲裡的寄託。
有求必應。佛教寺院、道教的道觀香火好不好,往往與其「靈不靈」有關係,這從另外一個層面證明了中國人對宗教有求必應的渴望。人們處於實用的心理信仰宗教,宗教也只能用實用的結果來維持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