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裡的科幻小說家
2020 年,人類關於宇宙的探索依然在繼續:NASA 的「毅力號」火星車和中國的「天問一號」探測器都剛剛發射成功;兩個月前,SpaceX 也成功發射了載人龍飛船,配上著陸船的名字「當然我還愛你(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從今年的各種壞消息裡得到了一點喘息的機會。集體重拾對於神秘太空的憧憬。
普通人如你我,自然無法立馬豪擲千金飛向太空。然而,藝術家的創作或許能給我們一種替代方案,和一種關於宇宙的、「另類卻必需」的思考。
Credit to: Julijonas Urbonas
建在拉格朗日點的
「人體星球」
走進展覽空間,接受 3D 設備掃描,創建自己的 avatar,然後被輸送到太空中一個無引力的拉格朗日點 L2。在極冷和極黑的空間中,無數凍僵的身體飄浮著,逐漸在弱引力的作用下匯聚成一個越來越大的球體。如此,一個新的「人類」星球便在地外形成了。
Source: julijonasurbonas.lt
這個科幻小說般的設想,來自立陶宛藝術家尤利約納斯·烏爾博納斯(Julijonas Urbonas)2018 年的項目「人體星球」(A Planet of People),而每一個觀眾,都是這顆地外行星的組成部分。
Source: julijonasurbonas.lt
2020 年 2 月 29 日至 11 月 22 日,尤利約納斯的「人體星球」(Planet of People)在愛丁堡 Collective 當代藝術中心的城市穹頂展出(該展覽目前暫時關閉)。「人體星球」由六臺大型 3D 掃描儀組成,它們對進入展廳的觀眾進行掃描,然後將 3D 掃描結果在基於天體物理學的模擬器中形成一個新的天體。
Source: itsnicethat.com
尤利約納斯將這一項目描述為「藝術和科學的可行性研究」。它是一種「漫畫式的人類化石」,或者換句話說,「一座為人類而建、由人類構成的紀念碑」。在明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藝術家也將代表其出生國立陶宛參展,並呈現這一項目。
Source: julijonasurbonas.lt
尤利約納斯因為在批判性設計、遊樂園工程學、述行建築學(performative architecture)、舞蹈設計、動力藝術和科幻小說等領域交叉點的工作而聞名。近十年來,這位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博士生一直致力於開發各種有關引力的批判性工具。
他提出了一個奇妙而又令人匪夷所思的概念——「引力美學」(gravitational aesthetics),以描述其通過操控引力的方式創造出將身體與想像推向極限的體驗的藝術手法,例如一顆完全由人體組成的人造小行星。
Source: itsnicethat.com
末日危機與太空競賽下的
立陶宛未來幻想
在《想像立陶宛:100 年的 100 種願景,1918-2018 年》(Imagining Lithuania: 100 years, 100 visions, 1918-2018)一書中,尤利約納斯發表了一篇關於「人體星球」的文章,並一語成讖地預見到了今天的某些現實。
Source: julijonasurbonas.lt
「世界末日已經來了。大流行病、氣候變化、毀滅性小行星、原子戰爭、外星人——這只是一部分可能爆發的情形。然而拯救人類的情景就少得多了:殖民地外星球、空間站、冷凍人體復甦。大國已然在為這些情形做準備……而像立陶宛這樣的小國家,未來會是怎樣呢?」
Source: axelsauerwald
始於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從未停歇,在以政府主導的載人航空項目之外,伊隆·馬斯克(Elon Mask)和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代表的商業力量的崛起勢必將重新劃分太空格局。然而,諸如立陶宛等國家並沒有、也可能永遠不會有能支持其太空殖民項目的科技和經濟資源。
Source:retro_scifiarts
尤利約納斯的考量無疑指出了人類探索太空的偉大徵程中,被遠遠甩在遊戲之外的小國擔憂。那麼他們的替代方案是什麼?「是寄希望於超級大國的善意和他們『諾亞方舟』上的一席免費之地嗎?」
Photo Credits:axelsauerwald
黑天鵝」理論認為,這些末日情形可能會出乎意料地突然發生。在最壞的情況下,如果我們不得不接受地球和歷史的終結,那麼除了空間碎片,我們還將在宇宙中留下什麼樣的人類遺產?有人也許會想到「旅行者」號空間探測器發送的黃金留聲機唱片,上面記錄著地球生活和文化的圖像和聲音。
Photo Credits:Nikolai Lutohin
在尤利約納斯另一個更大的項目「宇宙立陶宛」(Cosmic Lithuanias)中,他重新思考了立陶宛的太空計劃。他所呈現的太空社會的想像,引發了關於立陶宛文化的批判性討論。在這一概念性的龐大項目中,他提出了諸如生產地外伏特加等眾多原創想法。
Source: julijonasurbonas.lt
而在此前的「Airtime」中,尤利約納斯設計出一個創意策略,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將一群人從一地傳送到另一地。結合這兩個項目的概念,尤利約納斯在「人體星球」中將自己的想像力推向極致,進行了一場「外太空藝術」(exo-disciplinary arts)猜想。
Source: julijonasurbonas.lt
在尤利約納斯看來,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人。「這樣一來,300 萬立陶宛公民的身體會在一定時間內盤旋在太空中,然後粘合成一個星團,一顆人造小行星。我們也可以考慮其他獨特的雕塑結構形式:每個人聚合成一個巨大的環形、雪花狀、球體或某種建築構件,作為一種人類的宇宙化石,一座由人組成的人類紀念碑,或者更準確地說,由立陶宛人組成的立陶宛紀念碑……」
Source: julijonasurbonas.lt
科學就是真實…嗎?
尤利約納斯對於天體物理學的興趣最初產生於 2016 年,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進行藝術研究之時。
作為世界最頂級的科學機構之一,成立於 1954 年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進行著全球最具開拓性的融合藝術與科學的嘗試,並以「藝術在CERN」(Art at CERN)這一項目,邀請藝術家們成為這個龐大科研社群的一份子。
Photo Credits:John Harris
但事實上,作為一名高度學術性的藝術實踐者,尤利約納斯感興趣的並非天體物理學這一學科,而是其中包含的概念。他對此解釋道:「說實話,我對天體物理學或者任何一個特定科學領域都沒有特別的興趣。
我感興趣的是那些對特定科學視角有所要求的想法。如果你要做一列致命的過山車,你需要了解某種醫學、物理學和結構與動力工程。」而如果你想像尤利約納斯一樣創造一個人造天體,那麼你百分之百需要了解行星科學。
Photo Credits: Judith Merril
對於尤利約納斯而言,藝術和科學並沒有太大不同。它們之間的關係相互豐富、相互支持,提供了從不同角度看待各自學科的新工具。
Photo Credits:richardhescox
在其假設性項目中,尤利約納斯常常使用科學詞彙,以「增加作品面貌的真實性、可行性和可信度」。他把這種思維心理比喻成一篇優秀的科幻小說,並表示:「今天,對許多人來說,科學是『真實』的代名詞, 一種真理的認識論引擎。然而,正如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這只不過是由文化、政治、性、經濟和技術力量構成的經驗流動。」
2001: A Space Odyssey
Source: vavaeyewear
由此,尤利約納斯的實踐結合了科學與藝術,同時也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混亂」。他的創作探究著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不真實的,什麼可以是真實的,什麼不可以是不真實的。
正如美國著名跨學科學者唐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在其開創性的理論《賽博格宣言》(Cyborg Manifesto)中的觀點:「科幻小說和社會現實之間的界線只是視幻覺罷了。」以所有這些觀點看來,無論如何理解尤利約納斯的作品,都取決於觀眾自己。
來聊
如果可以的話,你最想去哪個星球轉轉?
撰文 /何佩蓮
排版 /Joy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