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前,陳一冰在北京奧運會拿下了男子吊環的世界冠軍;十年前,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活動,他站在花車上經過長安街;十年後,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活動,陳一冰作為一名志願者,穿梭在人群中。
身份的變化讓他感受深刻,也讓他體會到不同的位置所帶來的不同收穫。他說:「今年站在志願者的位置上,我體會到了另一種意義。」
2019年9月29日,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活動開始的前兩天,陳一冰在中國青年雜誌社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2009年的時候,我是在花車上作為當時的參與者代表,向全國的觀眾問好,十年過後,作為一名志願者,參與到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我真的感覺無比自豪。十年之間,我們國家的發展變化巨大。那時候,我們剛剛舉辦了一個非常成功的奧運會,我們向世界展示了我們有能力去辦好一個世界性的盛會。十年之後,我們不僅從體育競技上,而且從科技、軍事到所有,都比十年前在國際上更有地位、話語權以及影響力,這是我們最為自豪的一件事情。」陳一冰對《中國青年》記者說。
志願服務的精神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有一句比較有代表性的話就是『微笑就是名片』,我們的行動就是最好的名片,我覺得這非常好。當天的工作,我希望能夠順利地把它做好。而對於我們志願者的工作要求來講,能夠最大限度地去幫助當時的群眾解決問題,包括管理身體的不適,以及一些秩序方面的維護等等,讓活動非常順利地去開始和結束。」
在慶典活動結束當天,《中國青年》記者再次聯繫了陳一冰。剛剛到家的他聲音中帶著激動與不易察覺的疲憊:「首先,我覺得很光榮。我們作為志願者,凌晨四點多鐘就到了自己的崗位上,七點半左右,觀禮的人陸續到了,我們去引導,去解答他們的問題,幫他們拍照。也有很多人認出來我以後也會跟我合照。在這次志願服務當中,真的感覺很開心,當志願者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第二我覺得,親眼在現場見證這麼偉大的事情,特別激動也特別幸運。全中國現在14億多人,能在現場觀禮真的很榮幸。我在現場看到彩車,有奧運冠軍站在上面,我沒有站在上面,我今天是站在了為別人服務的志願者的位置上,反而會覺得更有意義吧。 第三就是激動自豪,想流淚。咱們軍人的這種氣勢,這種整齊的步伐,還有我們戰力的展示,這種強大讓人特別安心和鼓舞。我們愛好和平,但是我們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會被別人威脅。我們已經不像從前只是為了追趕,而是站在了一個世界領先的地位,去更好地擁護和平,這種感覺非常棒。」
現在作為一名大學教師,陳一冰與年輕人的接觸非常多。對於年輕人的社會責任,他說出了自己的體會感受。
「如果你內心的能量不夠滿,其實去談社會責任感是比較空的。你會發現你很累,帶不動,沒有那種散發能量影響周圍的狀態。很多時候,我覺得更多的幹擾來自你自己的信念感不夠強。我現在35歲,我自己在作為青年人的過程當中,覺得重要的是每個人應該有自己的社會價值觀,或者人生觀。這可能是人活到老一直在追求的——我是誰?來自哪裡?我要去哪裡?這些問題其實不管你是青年中年老年,你都應該不斷地去詢問自己。」陳一冰說。
對所有的運動員來說,訓練都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越是優秀的運動員,對訓練的感受越深刻。表面看起來,它是枯燥的。枯燥並不難熬,真正考驗一個人的,是能否忍受枯燥中的那份孤獨。
「這一段徵程真的是需要自己一個人去完成的,這個東西不是教練或者說是家人能陪著你走。像傷病壓力,甚至是無助,你沒有辦法跟任何人分享。在隊裡大家既是隊友又是對手,而且大家都很辛苦,你不能把你的垃圾倒到別人身上。尤其當你的技術水平達到一定高度時,你很難每天都有突破。訓練大部分是重複,然後突破不了,傷病還加重了,這時候就會一肚子悶氣。我那個時候最大的支持就是回到房間打開博客,還有微博,有很多人會給你留言,說還有多長時間要比賽了,加油什麼的,甚至是說天漸漸涼了,你要保護好你的傷病,那時候會發現有很多你根本就不認識的網友或者青年人給了你很多。當時我吸收了很多這樣的溫暖的能量。而當我退役之後,我就特別希望能反饋給他們,能告訴他們:其實你們當時給我的鼓勵,對我有很大的意義,所以我也想把自己的故事告訴你們,講講我的這條路是怎麼走的。」
退役之後,陳一冰做了很多公益活動,其中就包括他希望能夠將自己接收到的能量回饋出去的「百校行」。
「我希望我們的大學生群體不要荒廢了最好的年紀。其實他們的大學生活,跟我在國家隊的狀態一樣,需要很強的自控力。高中的時候,有父母老師盯著,到了大學突然間離開父母離開家,到了一個需要自控力更強的環境,很多時候這樣的變化會讓人迷失一下,覺得沒人管我了,然後會不太珍惜時間,也不太珍惜這四年的學習,但是往往這四年是對一個人的人生至關重要的一個時間段。我去跟他們交流,哪怕只有十個二十個青年人聽進去了,我就算沒白走這一回。」陳一冰說。
「拼搏、頑強,這些是與體育伴隨而來的體育精神。這麼多年,其實我只學會了兩個詞,就是專注和堅持。我24年就幹了一件事,並且堅持到最後。這一路有過很難熬的時候,但是我也一直專注堅持過來了。到退役之後,我把它變成了一個主題——『做自己的冠軍』,去跟我們的大學生群體、我們的青年人分享。為什麼是這個主題?其實青年人會來自不同的出身,後天的成長環境也許完全不同。當你用很多時間去跟別人比較,你會發現沒有辦法平衡。但是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比昨天的自己強一點,這叫『做自己的冠軍』。就是說你只需要每天比昨天的自己強,你就能夠做到很多事了。我崇尚做自己的冠軍,希望能夠把我怎麼變成冠軍的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跟他們分享。我八歲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覺得我能成為世界冠軍、奧運冠軍。」
講到這裡,陳一冰眼裡燃起了亮亮的光,記者在很多其他體育項目的世界冠軍眼中都曾見過。
「我經常跟人說,我覺得我最大的天賦是努力,因為我努力到了,我才知道我有天賦。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天賦就放棄了。這個天賦有可能你積累、堅持到了別人堅持不了的程度,你就變成了一個頂尖選手。我出成績比較晚,但是當我第一次拿吊環世界冠軍的時候,甚至第二周期成為隊長,一直都發揮非常穩定,就是一點點積累出來的,因為我比別人練得多。我每天最少比別人多練將近兩個小時,很多動作我要比別人重複更多遍。所以我比賽的時候心態很穩,我真的練到了,覺得沒有什麼對手。那麼我只要關注自己的狀態,去正常發揮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