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芒依舊的朱婷,正當其時的中國女排,隨著《奪冠》再次走進國人的精神世界。如果說,4年前,朱婷首次獲得女排世界盃MVP稱號時,還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的話,那麼現在,朱婷毫無疑問是世界女排第一人,沒有之一。
很顯然,現在提及女排精神,最大的亮點是朱婷。這位25歲的農家姑娘,成了各大賽事的MVP收割機。朱婷用實力證明,她是當今世界女排的絕對王者。
成名後的朱婷,有一點令人敬佩,那就是場上高調,場下低調。除了排球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新聞。現在很多媒體報導朱婷的鄲城老家,其實這只是連帶效應,而不是朱婷主動為之。
鄲城縣,位於河南省東部,豫皖兩省交界處。這座縣城的名字來源於,老子李耳在此「汲洺河之水,拔葦為薪」煉丹成功,遂稱為「丹成」。隋朝時期此地建縣,取諧音「鄲縣」。
通常這種邊緣地帶都比較落後。朱婷的老家,是鄲城縣秋渠鄉朱大樓村。朱婷,毫無疑問為家鄉增添了很多光彩。
鄲城人口140餘萬,但常住人口只有90多萬人。因為有50萬鄲城人常年在外,這些人與朱婷不一樣,他們不是在打排球,是在打工,這裡是重要的勞動力輸出大縣。
鄲城屬於貧困縣,這裡在全國百強榜上沒有身影,只是多次獲得全國產糧大縣、食品工業強縣、生豬調出大縣、省級雙擁模範縣等榮譽稱號。這裡的扶貧資金支出增長118.8%,居周口全市第一。
不過,鄲城教育在河南卻是最好的。就像河北的衡水、湖北的黃岡。周口鄲城,同樣是以高考成績聞名的地方。這裡簡稱鄲城一高,其實就是一所中學。
去年的高考,鄲城一高的考生,清華北大共錄取56人。該校一本上線1333人,佔總人數的64%,二本上線2548,佔總人數的78%,三本上線2865人,佔總人數的97%。
今年,鄲城高考再創輝煌,全縣一本上線人數和本科上線人數均位居全省縣級第一。河南省理科前10名,鄲城佔2名,包攬了周口市理科前5名,各批次上線人數實現了十四連增、周口市九連冠,裸分北大、清華上線人數全省第一,32名考生被清華北大錄取。
鄲城一高,每年有20名以上的考生被清華北大錄取,要知道,清華北大在河南的招生,分別不過一兩百人。「拼一把,敢把大城名校拉下馬」,這是一高學子的精神寫照。大家是不是看到了朱婷的影子。
朱婷是幸運的,她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有四個姐妹。朱婷的姐姐,也是1米9的身高,但並未獲得任何機遇。朱父感慨,當時能把大女兒也送進體校就好了。並不是說,朱婷的姐姐如果上了體校,也一定會成為排球巨星,而是太多類似的孩子,失去了太多的可能。
為了供朱婷讀體校,朱家四處舉債,同樣不富裕的親戚們,只能500元、1000元地湊。這場景,似乎又讓我們看到了曾經的宿遷後生劉強東。他的背後,同樣有很多辛酸故事。
鄲城很重視教育,再窮不能窮孩子,這裡全年資助貧困家庭學生9.52萬人次,發放資助金6230萬元。這裡就是通過教育扭轉貧困「代際傳遞」局面,以教育扶貧斬斷「窮根」。
鄲城不僅高招成績繼續保持領先,中招成績也連續11年全市第一,被授予「河南教育名片創建示範區」稱號。「鄲城紅薯」榮獲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品牌。外地人看來,這是可以烤的味道,鄲城的孩子都吃到肚子圓圓,夢想就是考上大學,不再吃紅薯。
現在的鄲城,已經摘下了貧困的帽子,進入了政策紅利充分釋放和自身潛力蓄勢待發的雙重優勢疊加期。
一是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打造了食品醫藥兩大支柱產業和三大發展平臺,一大批重點項目先後實施,為產業轉型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注入了強勁動力,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形成。
鄲城史上曾是煉丹的地方,現在這裡的食品醫藥兩大主導產業健康發展,「金丹現象」與傳統農區新型工業化道路探索研討會曾在鄭州舉行。
二是縣城建設步伐加快,交通瓶頸逐步破解,區位優勢初步顯現,城鄉面貌不斷改善,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帶動能力逐步增強。
當前,周口被納入中原城市群核心發展區,隨著文昌大道東延工程建成通車,鄲城縣將融入周口「半小時經濟圈」,更加有利於借勢發展。
加油,鄲城。必勝,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