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珍寶島之戰的前因後果3
作者:桅杆
按:1969年的中蘇珍寶島之戰,是大國博弈背景下一次並非偶然發生的衝突。此戰規模雖小,卻影響巨大,對中國和世界的格局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可謂小仗改變了大格局。本文試圖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儘可能客觀地探討這場戰鬥的前因後果。歡迎批評指正,歡迎討論交流。
1、大國博弈:中國力圖擺脫孤立處境
處境孤立:自冷戰開始,東西方陣營對峙,實質是美、蘇在爭奪霸權。基於「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蘇聯在二戰後優先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加之美國從1962年開始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到20世紀60年代下半葉,蘇聯在軍事領域開始佔據上風。
但由於美蘇都建立了龐大的核武器庫,形成了所謂「核恐怖平衡」,一時間誰也吃不了誰,雙方遂試圖緩和衝突。1965年8月5日,美英蘇三國籤訂了《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旨在限制後起國家發展核武器的權力,雙方「共治世界」的意圖日益明顯。
當時,中國處於十分孤立的境地:與美國處於敵對狀態,與蘇聯關係持續惡化。也就是說,中國是在單挑兩大陣營。如果美蘇「共治世界」的意圖成為現實,中國的處境將更加困難。如何打破這一趨勢,爭取更為有利的國際環境,成為中國當時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透過現象看本質,中方認識到:美蘇「共治世界」只是表面的、暫時的,爭奪霸權、相互扼制,才是其既定的和長期的戰略,表面的「共治」掩蓋不了其爭奪世界霸權的實質。
突破困局:認清了本質,中國也就有了破解之道。當時對中國而言,蘇聯是最大、最直接的威脅,也是最兇狠的對手。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1968年布拉格之春等事件中,蘇聯派出軍隊直接幹涉兄弟國家。勃列日涅夫還公開宣揚大國沙文主義,也為中國敲響了警鐘。
自抗美援朝戰爭後,美國對加入東方陣營的新中國一直充滿敵意,處處圍堵。但自1962年直接介入越南戰爭後,美國經濟上被拖累,軍事上也處於下風,在與蘇聯的爭霸中已經顯露疲態。因此,中、美都有藉助對方力量以對抗蘇聯的意願。但中美相互敵視長達20年,雙方嚴重缺乏互信,雖有「聯手」的意願,卻無法直接表達和溝通。為突破這一困局,中國決定在持續多年的中蘇邊境衝突上做文章,一方面向蘇聯表明決心,消除蘇方在爭議地區無休止的挑釁和既成事實的強佔企圖,進而促進邊界問題的徹底解決;一方面通過宣示與蘇聯決絕的態度,向美國發出明確的信號。
2、邊界問題:從衝突、談判到爆發戰爭
邊界衝突:沙俄通過《中俄北京條約》搶佔了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從此成為中俄(蘇)的東部邊界,但具體邊界並沒有勘定。從沙俄時代到1949-1959年的中蘇關係蜜月期,兩國4200多公裡的東部邊界相安無事。由於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中島嶼的歸屬沒有界定,世代居住在江邊的邊民依時令上島漁獵採摘,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下來。
隨著中蘇論戰擴大到國家領域,蘇聯終止合作,撤走專家,平靜的邊界也開始緊張起來。按國際慣例,兩國界河上的島嶼,以主航道中心線劃分雙方邊界,例如烏蘇里江上的珍寶島(蘇方稱為達曼斯基島)和七裡沁島等眾多島嶼,明顯在主航道中心線的中方一側。但蘇聯根本不管這一套,仍然沿用沙俄「先強行佔領、再談判確認」的侵略公式,無論這些島嶼在主航道中心線的那一側,他們都派人去實際控制,然後就認為不存在爭議。蘇軍邊防部隊從1960年開始,對上島的中國邊民先是驅趕,進而破壞中國邊民的漁採器具,毆打上島的中國邊民,行為極其粗暴和野蠻。蘇方的行為必然招致中國邊民的反抗,雙方的衝突即由此爆發,並持續不斷,每年都有數千起,且有逐步升級之勢。為解決邊界爭端,中國提議通過談判解決邊界爭端。
邊界談判:在中方的倡議下,1964年2-8月,中蘇兩國在北京舉行第一次邊界談判。談判期間,蘇方一直不承認有不平等條約,不承認有邊界爭端,極力迴避「邊界談判」的提法,稱之為「核定邊界線的蘇中協商」,對談判明顯缺乏誠意,因而前幾輪會談毫無進展。
中方為推動談判,建議雙方交換、對照按各自理解標出的邊界線地圖,以找出具體的爭議地區。在第五次全體會議上,雙方交換了標有各自主張的邊界線地圖。對照雙方提供的邊界地圖,東段存在爭議的地區涉及島嶼600多個,面積1300多平方公裡。雙方隨即組成專家工作小組,具體討論了東段邊界爭議。
雙方的專家基於專業判斷,遵循主航道中心線劃界原則,對600多個爭議島嶼的歸屬全部進行了劃分,確認其中的400多個屬於中國,只是對位於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匯合處的黑瞎子島的歸屬爭議不下。6月底,除黑瞎子島以外,雙方代表團已就包括黑龍江、烏蘇里江在內的東段4200公裡長的邊界線走向達成一致。蘇方代表團向國內報告,建議將有分歧的黑瞎子島地段「掛起來」,先草籤雙方工作小組已達成的協議。
意外中斷:在談判過程中的1964年6月8日,蘇方發出文件,責成其相關部委臨時修改涉及中俄邊界歷史和地圖的教科書。此舉表明,蘇方沒有談判達成邊界協議的誠意。7月10日,日本訪華團拜會主席時,提到蘇聯佔據日本北方四島問題,主席說:沙俄一百多年以前,把貝加爾湖以東,包括伯力、海參崴、堪察加半島都划過去了,那個帳是算不清的,我們還沒跟他們算這個帳。
從這個談話可以體會到,一方面是給蘇方施加壓力,以推動邊界問題的儘早解決;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中國人普遍存在的大量故土被佔的怨恨情緒,即使是偉人也不例外。日本報紙刊登了主席的講話後,蘇方立即以此為藉口,指示蘇方邊界談判代表團不得籤訂協議,致使談判中止。
實際上,在中蘇論戰進入高潮的背景下,實在不是解決邊界問題的良好時機,雙方當時均無意全面、徹底地解決中蘇邊界問題。9月底,蘇聯大使契爾沃年科專門返回莫斯科,意欲勸說赫魯雪夫同意籤署兩國東段邊界協議,卻無功而返。可能的原因是:由於爭議地區均被蘇聯實際控制,拖而不決對蘇聯更為有利。10月,赫魯雪夫下臺後,當時蘇聯內部處於一種不穩定狀態,根本無暇顧及邊界事務,雙方自此再未提及恢復邊界談判問題。
無人小島:對於界河,國際上通常是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劃分河中島嶼的歸屬。珍寶島等島嶼在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以西(見圖),按國際慣例應屬中國,但當時為蘇聯所實際控制,在島上不定期巡邏,並野蠻驅趕上島的中國邊民。
尤其嚴重的是,蘇方在1968年1月出動數輛裝甲車,對七裡沁島(在珍寶島下遊20公裡處)上的中國邊民實施野蠻衝撞,撞死5人,重傷45人,製造了嚴重的流血事件。1964年中蘇邊境談判時,蘇方專家也確認這些島嶼屬於中國,並準備交予中國的,後因談判中斷而作罷。此時,中方正好可以利用這些應屬於中國的島嶼做文章,遂開始派民兵和邊防部隊上島巡邏,以回應蘇聯驅趕、毆打邊民等挑釁行動,同時也藉以打破其「先強行佔領、再談判確認」的侵略公式。由此,中蘇雙方巡邏隊在島上的衝突不可避免,從相互對罵、推搡、毆打發展到持棒武鬥,最終在一個0.74平方公裡的無人小島上,爆發了一場舉世震驚的邊境戰鬥。
珍寶島和七裡沁島位置圖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