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貝果財經
愛心人壽三年虧7.9億元 兩大國資股東同時擬清倉
本報記者/陳晶晶/北京報導
近日,北京保險產業園投資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京保險產業園」)、吉林省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吉林能源投資」)同時擬將其所持愛心人壽保險股份全部出清。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愛心人壽註冊資本金17億元,2017年6月19日,獲原中國保監會開業批覆,不過,截至2020年三季度,愛心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指標已降至167.75%,遠低於人身險公司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自成立以來,愛心人壽便以「保險+醫療」為核心戰略,建設醫療和養老機構。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其資金消耗加速或與此有關。
國資股東出清股權
據了解,北京保險產業園擬將所持愛心人壽1億股股份(持股比例5.88%)全部掛牌轉讓,每股2.5元,轉讓底價為2.5億元。
與此同時,吉林長春產權交易中心官網顯示,吉林能源投資正在進行預披露,擬轉讓持有的愛心人壽1.5億股股份(佔註冊資本的8.8235%),不過,該股權轉讓價格並未公開。
公開資料顯示,愛心人壽共有11家股東,其中,深圳市同心投資基金股份公司、深圳市中洲置地有限公司、美大集團有限公司、信立泰(002294.SZ)4家公司各自持股11.76%;吉林能源投資、五方天雅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天尚服裝有限公司、中投中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分別持股8.82%;多博投資有限公司、北京寶豐建企商貿有限公司、北京保險產業園3家公司分別持股5.88%。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保險產業園由北京市石景山區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100%控股。吉林能源投資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100%控股,其他股東均為民營性質。
對於此次股權轉讓原因,北京保險產業園不久前對媒體公開稱,「一是目前愛心人壽的網點鋪設與布局已經逐步完善,從長久來看,前景可觀,現在退出能夠獲得較好的投資收益;另一方面,愛心人壽擬啟動增資擴股,北京保險產業園閒置資金有限,若不參與增資股權將被稀釋。」
各項數據很「難看」
本報記者統計數據發現,成立3年多時間,愛心人壽一直處於虧損境地,且虧損金額在同期成立的險企中位居前列。
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信美人壽、和泰人壽、華貴人壽、三峽人壽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為18.42億元、18.75億元、13.73億元、9.63億元,同期淨利潤分別為1.25億元、-2710萬元、-6559萬元、-5784萬元。
對比上述同期成立的保險公司,截至2020年三季度,愛心人壽保險業務收入為16.37億元,處於中遊位置,但是淨利潤為-1.15億元,虧損最多。
同時,據愛心人壽年報數據,2017~2019年,愛心人壽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為4433萬元、3.03億元、7.71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82億元、-1.87億元、-3.14億元。加上2020年前三季度的虧損金額,由此,愛心人壽已累計虧損7.98億元,遠遠超過同期成立的險企。
需要注意的是,從財務數據上看,除了淨利潤虧損較大以外,愛心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指標也在大幅下滑。償付能力是保險公司對保單持有人履行賠付義務的能力,是衡量保險公司的安全性及資金運用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指標。
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年末,愛心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為4363.86%。到了2019年,其四個季度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003.94%、640.55%、524.7%、338.05%,持續走低。截至2020年三季度,愛心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指標已降至167.75%,低於同時期成立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也遠低於人身險公司236.5%平均水平。
為何成立僅3年的愛心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下滑如此之快?
本報記者對比發現,與同期成立的其他保險公司不同的是,愛心人壽自成立起就公開宣稱以「保險+醫療」為核心戰略,投資建設醫療機構、養老服務機構,擬打造「醫養護保」四位一體化。其在2019年度報告中也明確表示,「公司堅定推動『保險+醫養』戰略落地實施,各渠道強化價值經營理念,建立並逐漸夯實價值發展的特色模式。」
事實上,國內發力養老社區力度較大的多為百億級、超千億級保費的大型險企。例如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泰康保險集團、中國太平、陽光保險集團等頭部險企採取重資產模式,純輕資產模式運營的,僅有少數幾家中型險企。成立不久,就公開宣布要自建醫療機構和養老服務機構的初創型險企頗為罕見。
愛心人壽官網披露,2018年10月18日,愛心人壽出資3000萬元,全資設立愛心雲(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愛心雲醫療科技」)。同年11月17日,愛心雲醫療科技以100萬元全資收購北京佳景愛小心門診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愛小心門診」)100%股權。
2019年5月,愛心雲醫療科技再度出資800萬元,成立了愛心家園(北京)養老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愛心家園」)。愛心人壽曾公開稱,未來還將推出全新社區化實體養老運營項目,將聯合國內優秀金融機構和地產企業,並結合自身的醫養融合運營能力,為客戶建設中、高端生態養老社區。
不過,上述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成立不到兩年,便需要增資。
愛心人壽在2020年8月向愛心雲醫療科技增資6000萬元,隨即愛心雲醫療科技又向愛心家園、愛小心門診分別增資600萬元、3000萬元。由此,從註冊資本金來看,愛心人壽對愛心雲醫療科技、愛小心門診、愛心家園累計達到了1.54億元。
中國健康養老產業聯盟秘書長蔣洪衛對記者表示,目前險資投資養老產業的風險比以前更大,主要還是因為投資成本上升快,而客戶端的支付能力建設還相對滯後。比如,之前可能5億元建設一個養老社區,到現在則可能需要10億元,但其所服務的客群和客群的支付能力增長幅度並沒有這麼大。
業內人士認為,醫療、養老與保險行業高度契合,均是為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障,保險產品作為支付端,可以通過對接養老、醫療產業提供增值服務,來拉動保險單銷售。但是投資醫療健康、養老產業是重資產、重運營的行業,投入大、產出慢,對於保險公司的資金實力、醫療資源整合能力要求非常高。
健康險產品未發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投資養老和醫療機構不久,愛心人壽便推出了一系列與之對接的口腔保險產品、罕見病保險、少兒門診險、養老年金保險、長期護理保險及終身重疾險等產品,覆蓋養老、護理康復、疾病醫療費用需求。
不過,根據愛心人壽年報,醫療養老資源轉化為保單的情況並不突出。
數據顯示,2018年,愛心人壽通過諮詢及醫療服務費收入61.2萬元,2019年為843.7萬元。2019年,愛心人壽兩全保險、年金保險收入分別為5.18億元、1.07億元;而醫療補償保險、疾病保險、護理保險分別為6657萬元、4153萬元、28.8萬元。其中,保費收入排名前五的保險產品中,分紅型兩全保險和年金保險的產品佔據前四,附加團體醫保補充醫療保險以3946萬元保費排第五。按照繳費方式,躉繳保費為5.8億元,佔保險業務收入的75.2%。
通過上述數據亦可看出,支撐愛心人壽保費規模快速上升的因素主要是兩全保險、年金險等保險產品,並非醫療險、重疾險等健康險產品。
「在中國醫療市場,可能有80%的醫療資源都集中在二、三甲醫院,剩下的資源散存於基層社區醫療機構,社區門診醫院這種分級診療在國內實現的可能性很難,要實現分級診療,先要解決的是醫療資源不平衡的現狀,不然,對保險公司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一家註冊地位於南部的保險公司健康險負責人李軍(化名)對記者坦言。
業內人士也表示,作為民營資本,保險公司投資設立的醫療機構或養老機構,都與公立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在專家資源、醫療設備、技術水平、財政補貼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而且投資醫養機構的回報周期長,管理難度大,如果不能滿足實際公眾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醫養服務與保險融合推行的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