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戰到二戰的幾十年中,飛機性能迅速提升。各種戰鬥機、轟炸機、魚雷機大量使用,給士兵帶來重大傷害。進攻的矛鋒利了,防禦的盾自然也變厚,防空武器也同樣進入大發展時期。
雖然天空中戰鬥機與轟炸機對決十分精彩,但其實所有毀傷中高炮佔的比例很高。以至於每當炮聲響起時,機組成員都冷汗直流,陷入無法自拔的恐懼中。
二戰中防空炮有大、中、小三種口徑,對應著遠、中、近三層防禦體系。
VT近炸引信未發明前,大口徑高射炮的主要作用是驅離、打散轟炸機編隊,逼其進入中低空;而小口徑高炮則摧毀近身目標,構築最後一道防線。
處於二者之間的中口徑防空炮,成為整個體系的關鍵,是大量殺傷敵機的中堅。直到VT引信走上戰場後,大口徑高射炮命中率才迅速提升,成為遠程防空的殺手鐧。
漫天炮火中,「上打飛機、下懟坦克」的德國88炮成為中口徑防空炮中的翹楚;而40mm防空炮「桂冠」,則非瑞典博福斯莫屬。
它與20mm厄利孔高炮一起構築兇狠的中近程防空火網,讓成千上萬架飛機葬身其中。
博福斯40mm高炮出身於北歐小國瑞典,隨著戰爭成為「風靡五洲、橫掃兩洋」的明星炮。同時在同盟國、軸心國兩大陣營服役,在許多國家大量生產,並一直使用到今天。
一、絕世小鋼炮的誕生史。
1928年,瑞典海軍覺得手裡的維克斯2磅「砰砰炮」不好用了,便盤算著更新一下。海軍找到本國火炮巨頭——博福斯公司,讓它研製新型40mm口徑防空炮。
博福斯公司也是豪門大廠,背景顯赫。創始人是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對,就是創立諾貝爾獎的那個大富豪)。
他早年收購了一家武器公司並更名為博福斯公司,主營炸藥、鋼鐵。後來公司發展壯大,成為瑞典主要的武器生產商。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瑞典憑藉中立國身份向交戰各方兜售武器,博福斯公司也賺的盆滿缽滿。
不過海軍有心,博福斯公司還不怎麼有意。一是手裡活太多,二是海軍規模不大,訂單不多,且預計國際市場銷量也不會很大,所以態度不積極。
然而海軍堅持要做,許諾提供研發資金和貸款。所以重賞之下豪門大戶也放下矜持,笑眯眯的接下訂單。
工程師起初使用諾登菲爾德式機關炮設計,裝備半自動供彈機。但是1929年測試中發現重量超標、供彈速度慢、無法快速射擊,所以只能放棄。
工程師又更換思路,改成人工供彈,將炮彈4發一組用橋夾從炮膛上方連續裝入。發射後從側面自動拋殼,再將下一發炮彈推入炮膛,解決了射速問題。
1932年,新高炮通過數輪試射,射速達到130發/分,滿足各項要求,軍方命名為40mm akan M/32,也稱40mm L / 60 M32型。
然而海軍這幫傢伙見異思遷,又惦記上了小口徑高炮,並測試了幾個外國型號。逼得博福斯公司又趕緊衍生出25mm版本。
第一批採購中,海軍只買了少量43倍徑短管高炮裝到潛艇上,稱L/43 M32潛艇炮。
那一邊瑞典陸軍也嚷嚷著換炮,向公司下達意向。博福斯公司耗時2年,繪製了1800多張圖紙,做出多項改進,又於1934年推出40mm L/60 M34型。
然而陸軍也沒良心,一門也沒買。反倒是荷蘭海軍訂購了5套雙聯裝M34高炮,用在「德魯伊特」號巡洋艦上。此後又開發了三軸穩定的「哈茲梅耶」基座,與指揮儀連接後可統一射擊。
直到1936年,瑞典陸海軍才購買了一些第三次改進的L/60 M36型號,也就是日後風靡全球的經典小鋼炮。
此型號炮重1981公斤,炮口俯仰-5°~+90°,標準射速120發/分,最大射程7160米,身管56.25倍徑,一般稱60倍徑。實際上只有後來日本仿製的型號才是真正的60倍徑。
二、豬隊友坑人,國際市場開花。
沒辦法……本國豬隊友坑人,還是指望國際市場吧。
1935年8月,博福斯40mm高炮參加比利時武器展覽會,一下子抓住各國軍方眼球,引起轟動。
英法這樣的大國都是擺弄武器的行家裡手,立刻看出此炮的優越性。它採用四輪拖車底盤,上面整合十字型360度旋轉炮架,兼具機動性和穩定性。
車輪和支架收放方便,訓練有素的炮組從行駛到放列,只需不到1分鐘。這在戰場上會轉化成顯著的火力優勢。需要時,高炮也能在拖車上直接開火,就是精度會降低一些。
大家都覺得挺好,於是紛紛送上訂單。後來二戰爆發,各國急需武器,所以1940年博福斯公司允許授權生產。英法、希臘、波蘭、挪威、匈牙利等10個國家獲得授權,幾乎整個西歐都是博福斯40高炮的客戶。
二戰中,同盟國、軸心國兩大陣營同時裝備博福斯40高炮。有的是採購,有的是授權生產,有的則直接繳獲,火炮總產量超過6萬門,炮管超過12萬支。
三、歐洲戰場稱雄,遍地開花。
1933年英國就對此炮很感興趣,1937年購買了100門。1941年,皇家海軍在「威爾斯親王」、「納爾遜」號戰列艦和兩艘巡洋艦上首次裝備。
獲得生產權後,英國按本國需求進行改進,命名為OQF-40m MK I型高炮。後來陸續發展出9個型號(I/III/IV/VIII/IX/X/XI,NI和NI/I ),包括單管、雙聯、四聯及風冷、水冷各種組合。
英國人為博福斯高炮增加了很多附件,如「克裡森」射擊指揮儀,從荷蘭獲得的「哈茲梅耶」基座,自研的STAGG、MK.V型基座等等,使性能更加完善。
至戰爭結束,大英國協各國共生產了19000多門高炮,仍不能滿足旺盛需求。
博福斯40mm高炮也在德軍中服役。德國佔領挪威後徵用其兵工廠生產;佔領法國時繳獲了一部分;還從匈牙利購買了一些,命名為4cm Flak28型高炮。
這些炮在「歐根親王」、「希佩爾海軍上將」等大型戰艦和一些魚雷小艇上使用,比37手拉機強很多。
其實博福斯高炮中也有部分德國技術。一戰後,德國受《凡爾賽條約》制約,不能研製火炮。於是德國人瞞天過海,1930年購買了博福斯公司30%股權,成為重要股東,派克虜伯公司工程師到瑞典秘密研製火炮。
雙方理念不同,德國人認為飛機將越飛越高,偏向大口徑防空炮,不喜歡中小口徑;瑞典國家小,更傾向於輕型防空炮。
有一種說法認為德國參與了40mm高炮設計,但博福斯公司只承認德國在冶金工藝上給予了很大幫助。好在博福斯40高炮結構與德國88炮差別很大,應該與德國沒什麼關係。
四、揚威太平洋戰場,暴揍日本海軍。
二戰初期,美國佬的小日子過得很逍遙,遠離戰爭吃瓜圍觀。其海軍防空體系由12.7mm重機槍、28mm四聯裝高炮、76.2mm、127mm高炮三層火力構成。但是12.7mm機槍火力不足,28mm芝加哥鋼琴性能不佳,所以漏洞很多。
1940年,美國海軍從英國購進6門博福斯40雙聯裝高炮,裝在艦艇上測試。陸軍正鼓搗37mm柯爾特-白朗寧高炮呢,猛然發現博福斯高炮比自己的破爛好很多……
其實2年前,陸軍也曾派人去博福斯公司談過M34購買事項。只是當時對方要價很高,美國又沒擴軍備戰,陸軍兜裡沒錢,結果不歡而散。
如今戰爭爆發,全軍上下急需新式武器。所以美國這高喊智慧財產權保護、濃眉大眼的傢伙也叛變了,決定偷取資料。海軍從荷屬東印度搞到英國OQF-40mm MK I高炮圖紙,陸軍從英國拿到MK III風冷型圖紙,開始非法生產。
如此無恥行為,自然激起博福斯公司的憤怒。二戰後,雙方智慧財產權官司一直扯皮到1957年,才因冷戰中瑞典需要保護,美國象徵性賠付10萬美元了結。
但是美國拿到圖紙後也一頭霧水,因為兩國度量單位不同,轉換複雜,且圖紙尺寸經常與實際測量尺寸不符,導致零件公差很大,同型號零件甚至不能通用。
為了大規模生產,克萊斯勒公司和約克公司重新設計了十幾個零件,多次改進後才完全吸收,定型為MK 1、MK 2和M1型防空炮。
陸軍大部分是單管風冷型,也有雙聯裝。海軍大多是雙聯裝、四聯裝,單管較少。
1942年6月,美國版40mm防空炮在「懷俄明」號訓練艦上首次部署,7月1日正式部署到「科格蘭」號驅逐艦上。到12月份,美國已能每月生產1600門陸軍型和135門海軍型40炮。至戰爭結束,共生產了42000多門,出口8979門。
戰爭後期,日軍垂死掙扎開展神風特攻。美軍在軍艦所有可能的地方裝上40mm和20mm高炮,很多軍艦連魚雷發射管都拆除了。
特別是被日軍重點攻擊的航母,如「薩拉託加」號一口氣裝了23門四聯裝、雙聯裝40mm高炮。
等美軍完善遠中近三層防空網,再加上MK14瞄準儀、MK50指揮儀和VT引信助力後,日軍飛機再也無力回天。
遠距離上,日機闖過127mm高炮火網就損失過半。3000-5000米距離,又被40mm高炮打下大半。好不容易看見軍艦,發現20mm厄利孔高炮也非等閒之輩,真正撞到美艦的日機寥寥無幾。
1944年10月-1945年2月,被擊落日機中有一半是40mm高炮與MK 50指揮儀組合的功勞。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日軍也有博福斯高炮,二戰初期侵佔東南亞時從新加坡繳獲了一批。陸軍拿回去研究,仿製出「ボ」式40mm高射機關炮,性能遠超海軍96式25mm高射機關炮。
但陸軍、海軍之間矛盾重重,海軍怎麼能用陸軍馬鹿的東西呢?所以缺少中程防禦的防空網,葬送了帝國的美夢。
五、繼續輝煌,百年經典。
二戰後,博福斯公司繼續改進,於1947年推出了70倍徑高炮,與老式L/ 60區別較大。這些炮在中東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還爬上天空,成為AC-130空中炮艇的尖牙利齒。
博福斯40mm高炮應該是二戰中最好的中口徑防空武器,直到今天還在一些國家使用。2000年美國聯合防務公司收購了博福斯公司的防務業務,新成立的博福斯防務公司仍在繼續生產40炮。
這門絕世小炮自誕生之日起,至今已近百年。它憑藉優秀品質和良好性能成為一代經典,在世界軍事史上熠熠生輝!
和風漫談原創文字,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