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坑道戰,歷史由來已久,早在鴉片戰爭之後的中法戰爭中就有記載:清光緒10年(1884年),當時清軍為了抵禦法軍在沿海地區的襲擾,在重點防區鎮海要塞建立起了能夠容納3000人的坑道工事,快速支援炮臺作戰的同時,尋找適當時機組織反擊。同樣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也修築了大量的地下坑道網絡以抵禦英法聯軍的炮擊。
但是同樣是坑道戰有的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扭轉戰略局勢和反擊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坑道戰簡單說就是在戰場形勢不利或者兩軍均勢戰爭雙方都無法取得突破的情況下,依託坑道工事進行的堅守防禦作戰。坑道戰是山地防禦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
那麼,同樣是坑道戰對付美軍,為何我軍守住了上甘嶺,而同樣用坑道作戰的日軍卻被美軍打的紛紛跳崖呢?
1951年,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憑藉裝備和火力優勢發動秋季攻勢,為了保存實力和抵禦經過,我軍將原有的防炮洞改為馬蹄形坑道工事,此後坑道工事的優勢顯露出來,隨即被廣泛應用,人型、T型等等。坑道不僅具備的戰鬥功能,也具備了生活功能,逐漸在上甘嶺地區形成了以坑道為主與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戰略支撐體系。進可攻退可守,極大地增強了防禦的穩定性。
作戰中,當美軍炮擊時,躲進坑道,當敵人衝鋒時,派小股部隊進入地面陣地抵禦衝鋒,根據傷亡情況酌情補充。當表面陣地被佔領後,交替掩護進入坑道,利用野戰工事和坑道與敵人展開冷槍冷炮戰鬥,阻止敵人向縱深推進。經過43天的戰鬥,由剛開始的我方的兩個連的戰鬥變成了戰役規模。此戰我軍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反覆爭奪陣地59次,我志願軍擊退美軍900多次大小規模衝鋒,守住了陣地,贏得了勝利。
硫磺島戰役中,當時守島的日軍為了抵禦美軍進攻,在不足23平方公裡的硫磺島上,修築了長達18公裡的坑道和永久工事。當時美軍原本計劃5天就結束的戰鬥愣是被固守的日軍利用坑道和反衝鋒打了36天,美軍在付出近3萬人傷亡的慘重代價下,取得了勝利。雖然最後日本帝國主義因為不正義侵略的行為輸掉了戰爭,但是坑道作為戰爭中不利一方的重要防禦手段,作用不言而喻。
而日本沒有守住硫磺島除了戰爭的性質不說,最大的原因是硫磺島孤立無援,日軍當時在失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情況下,守島日軍的增援和補給全部被切斷,沒有強大後續兵員補充的情況下,坑道戰只能是慘烈的「送人頭」。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