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坑道戰對打美軍,為何我軍守住上甘嶺,日軍守不住硫磺島?

2020-12-22 錨之戰艦
坑道工事

說起坑道戰,歷史由來已久,早在鴉片戰爭之後的中法戰爭中就有記載:清光緒10年(1884年),當時清軍為了抵禦法軍在沿海地區的襲擾,在重點防區鎮海要塞建立起了能夠容納3000人的坑道工事,快速支援炮臺作戰的同時,尋找適當時機組織反擊。同樣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也修築了大量的地下坑道網絡以抵禦英法聯軍的炮擊。

一戰中坑道裡的英國士兵

但是同樣是坑道戰有的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扭轉戰略局勢和反擊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坑道戰簡單說就是在戰場形勢不利或者兩軍均勢戰爭雙方都無法取得突破的情況下,依託坑道工事進行的堅守防禦作戰。坑道戰是山地防禦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

上甘嶺戰役中坑道中的我軍士兵

那麼,同樣是坑道戰對付美軍,為何我軍守住了上甘嶺,而同樣用坑道作戰的日軍卻被美軍打的紛紛跳崖呢?

上甘嶺戰役作戰示意圖

1951年,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憑藉裝備和火力優勢發動秋季攻勢,為了保存實力和抵禦經過,我軍將原有的防炮洞改為馬蹄形坑道工事,此後坑道工事的優勢顯露出來,隨即被廣泛應用,人型、T型等等。坑道不僅具備的戰鬥功能,也具備了生活功能,逐漸在上甘嶺地區形成了以坑道為主與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戰略支撐體系。進可攻退可守,極大地增強了防禦的穩定性。

開挖坑道

作戰中,當美軍炮擊時,躲進坑道,當敵人衝鋒時,派小股部隊進入地面陣地抵禦衝鋒,根據傷亡情況酌情補充。當表面陣地被佔領後,交替掩護進入坑道,利用野戰工事和坑道與敵人展開冷槍冷炮戰鬥,阻止敵人向縱深推進。經過43天的戰鬥,由剛開始的我方的兩個連的戰鬥變成了戰役規模。此戰我軍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反覆爭奪陣地59次,我志願軍擊退美軍900多次大小規模衝鋒,守住了陣地,贏得了勝利。

冷槍冷炮運動

硫磺島戰役中,當時守島的日軍為了抵禦美軍進攻,在不足23平方公裡的硫磺島上,修築了長達18公裡的坑道和永久工事。當時美軍原本計劃5天就結束的戰鬥愣是被固守的日軍利用坑道和反衝鋒打了36天,美軍在付出近3萬人傷亡的慘重代價下,取得了勝利。雖然最後日本帝國主義因為不正義侵略的行為輸掉了戰爭,但是坑道作為戰爭中不利一方的重要防禦手段,作用不言而喻。

戰前的硫磺島

而日本沒有守住硫磺島除了戰爭的性質不說,最大的原因是硫磺島孤立無援,日軍當時在失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情況下,守島日軍的增援和補給全部被切斷,沒有強大後續兵員補充的情況下,坑道戰只能是慘烈的「送人頭」。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評論!

坑道中投降的日軍

相關焦點

  • 同樣是坑道作戰,日軍守不住硫磺島,為何志願軍在上甘嶺讓範弗裡特...
    說到美軍在太平洋戰役中傷亡率最高的一戰,那就是硫磺島戰役。發生在1945年2月19日的這場戰爭,22000日軍到投降時只剩數千人,美軍也付出了傷亡總計28686人的代價,巨大傷亡間接促成了後來美軍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結局。
  • 血戰硫磺島,美軍在優勢兵力和裝備的條件下,為何傷亡數量超過日軍?
    硫磺島戰役——太平洋戰場上唯一一次美軍傷亡超過日軍的島嶼攻堅戰。美國海軍陸戰隊經過一個月的血戰,最終拿下了硫磺島,但美國大兵也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 那麼,到底是哪些因素,讓美軍攻打硫磺島付出了比日軍多6000人的巨大傷亡?
  • 上甘嶺戰役中,美軍一連長被自己手下亂槍打死,這是怎麼回事?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中,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情,美軍的一個連長在扔垃圾的時候,被自己的手下亂槍打死了。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的強大火力壓制,我軍開始運用坑道戰術進行防守和反擊,在白天的時候,志願軍戰士們抵禦美軍的衝鋒和炮火,都是憋起了一肚子的窩囊氣,而到了晚上的時候,志願軍則會拿出自己的拿手好戲近戰和夜戰,將憋著的氣全部都撒了出來。
  • 血戰硫磺島,美軍傷亡人數為何會比日軍多6000餘人
    因此,硫磺島戰役的防守任務就交給了日本陸軍的地面部隊。如果從純軍事學的角度看,日軍防禦硫磺島的最高指揮官慄林忠道的守島戰術確實可圈可點。 儘管硫磺島的日軍工事異常堅固,但美軍還是有機會減少己方登陸部隊的傷亡。
  • 硫磺島戰役,美軍用11萬對日軍2萬多,為何結果傷亡近3萬
    1945年2月,美軍在硫磺島同日軍進行了三十六天的鏖戰。美軍在這場戰爭投入了11萬兵力,而日本的守島部隊僅有2萬4千多人。在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後,美軍以死傷2萬8千多人的代價,最終慘勝,奪下硫磺島。(硫磺島戰役)對於美軍來說,兩萬多死傷,實在是一個讓他們難以接受的數字。那麼,明明美軍當時擁有巨大的人數優勢,為何不對硫磺島實行圍而不攻,讓島上的日軍彈盡糧絕呢?
  • 硫磺島戰役日軍要塞讓美軍損失慘重?美軍自己的判斷失誤也很重要
    太平洋戰爭裡美軍和日軍打了無數次島嶼攻防戰,除去早期的瓜島戰役算得上是以逸待勞之外,剩下的島嶼大多要經過和日軍的血戰才能拿下。在諸多島嶼攻防戰裡,硫磺島則是美軍遇到過的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在這個小島上美軍的傷亡數字與日軍的傷亡數字相比,還要多上一些。
  • 日軍硫磺島頑固抵抗,讓美國付出了沉重代價
    烏壓壓的鋼鐵巨艦如烏雲一般包圍著這座小島,這座叫做硫磺島的命運似乎就要註定。交戰的雙方是美軍與日軍,美軍攻,日軍守,對於這種小島,美軍志在必得。然而,島上如狼似虎的日軍也頑固據守,兇悍異常,戰鬥十分慘烈。硫磺島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島,然而地理位置卻很關鍵,戰略位置重要。
  •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堅守下來? 範弗裡特消耗是誕生於韓戰的一個軍事名詞,是美軍將領範弗裡特提出的。其要點就是用無限火力壓制對方,讓對方喪失抵抗意志,極大限度地造成對方傷亡。
  • 上甘嶺戰役中的秦基偉,「抬著棺材上上甘嶺」
    但他怎麼也不會想到,上甘嶺這個不起眼的小山包,註定會成為他和美軍的傷心嶺。朝鮮戰場上的美軍美軍準備充分,在3000多米的進攻正面上集中了上千門各型火炮,平均每公裡火炮密度達到了561門!這種火力密度,不僅遠超二戰水平,更超過美軍戰術標準四倍!美軍發射的炮彈以平均每秒6發的密度將志願軍表面陣地炸成半米深的土沫。
  • 殘酷的硫磺島戰役,佔據優勢地位的美軍損失卻比日軍還要慘重
    硫磺島戰役是一場可以載入史冊的戰爭,使得自視甚高的美軍首次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傷亡高於日軍。日軍的頑強抵抗使得美國人膽寒,幾乎沒有勝算的日本人沒有打算投降而是寧可全體"玉碎"也要阻止美國人。甚至可以說正是硫磺島戰役讓美軍重新開始審視放棄日本本土的作戰計劃,轉而思考是否要使用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
  •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又和美軍打了一仗,意義重大卻鮮有人知
    英勇的志願軍將士頂著美軍飛機和炮火的轟炸,在上甘嶺上和敵人血戰了整整43個晝夜,美韓聯軍付出了25000多人的傷亡代價,最終卻以慘敗收場。 上甘嶺戰役一戰打掉了美國人的心氣兒,範弗裡特也被提前退役,灰溜溜地離開了朝鮮戰場。不少資料都說,上甘嶺戰役結束後,美軍再也沒有向志願軍發起過營以上規模的進攻。
  • 上甘嶺戰役的坑道戰是誰發明的?
    上甘嶺戰役的勝利與坑道作戰法的首創者黎原將軍有著密切的關係,正是這位黃埔出身的戰將把國內戰爭實用的工兵築城和坑道技術運用到與優勢敵人的抗衡中,使我軍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坑道作戰經驗,在上甘嶺作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 硫磺島戰役為什麼有人說是美軍的痛
    硫磺島戰役(1945年2月16日到3月26日)是日軍和美軍為爭奪硫磺島進行的一次激戰,雙方傷亡慘重,其中23,000名固守硫磺島的日軍裡,只有1083人生還;美軍則有6812人死亡,19,189人負傷。
  • 韓戰,美軍為何攻不下上甘嶺,美國人至今還想不明白
    美國人至今還想不明白,當年韓戰上甘嶺一役,憑藉美軍強大的機械化裝備,動用了聯合國軍共7萬餘人的龐大兵力,為何攻不下上甘嶺。 失掉五聖山,我們將後退二百公裡無險可守。記住,誰丟了五聖山,誰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當時的情況是,聯合國軍連續攻下了「喋血嶺」和「傷心嶺」,形勢相當嚴峻。
  • 硫磺島戰役時,美軍指揮官殺紅了眼:給我灌汽油,用火焰噴射器
    硫磺島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一旦美軍佔領這個島嶼,日本將無險可守,直接暴露在美國航母的炮火之下,原本美軍以為只要犧牲幾百人就能拿下硫磺島,但沒想到美軍最後陣亡的人數達到6820
  • 200萬發炮彈猛轟上甘嶺,美軍為何沒打贏?他們至今也沒搞懂
    導言:美軍至今沒搞懂,200萬發炮彈猛轟上甘嶺,為何愣是沒打贏?抗美援朝戰爭從1950年7月10日開始,經過初期的艱苦戰鬥,志願軍已經逐步適應了美軍的戰鬥模式。在長達九天的時間中,範弗裡特發射了36萬發炮彈,炮彈的消耗了是美軍規定彈藥消耗值上限的五倍,他對於炮彈的有一種近乎於狂熱的喜愛。上甘嶺戰役美軍為何沒有打勝上甘嶺地區是一個只有3.7平方公裡的地方,在範弗裡特看來,小區域重點打擊,配合雨點一般的炮彈,再適合不過了。
  • 硫磺島戰役美軍佔據絕對優勢,為何還有2萬8千傷亡?
    硫磺島面積不過21平方公裡,是地道的彈丸之地。如果不是太平洋戰爭,相信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島會如它眾多孤懸海外的兄弟島嶼一樣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然而當日美之間最慘烈的島嶼爭奪戰結束以後,全世界都記住了這個叫「硫磺島」的地方,這也是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唯一傷亡人數超過日軍的戰役。
  • 為何輸掉上甘嶺戰役?美軍團長: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誰能打贏?
    在這43天的血戰中,美軍共向我軍陣地傾瀉了190多萬炮彈,火力強度超過了二戰最高水平,猛烈的炮火將上甘嶺炸成了光禿禿的山丘,山頭都被削低了兩米!而我軍還擊的炮火總共才只有40萬發,還不及美軍的四分之一。除了火力佔據絕對優勢外,上甘嶺戰役中美韓聯軍投入的總兵力高達6萬多人,比我軍多出了一萬餘人。
  • 我軍打上去怎麼辦?馬祖守軍反擊作戰演習,與其說反擊不如說保命
    坑道戰是一種古老的戰法,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攻城戰中,就有從城外挖坑道到城內,然後突然從內部殺出來,進而攻破城池的戰術。坑道戰在近現代戰爭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其中最經典的其實是中國軍隊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所創立並使用。朝鮮戰場上,最成功的坑道戰就是著名的上甘嶺戰役。
  • 血戰上甘嶺
    五聖山位於三八線以北約30公裡,是朝鮮中部的絕對制高點,如果失守,我方將後退200公裡無險可守。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背後有一個村莊叫上甘嶺,因此我方稱這場戰役為「上甘嶺戰役」。這兩個陣地因向「聯合國軍」戰線突出12公裡,受其西面陣地、南面雞雄山、東北面注字洞南山三面火力夾擊,防守起來非常不易,然上甘嶺師志願軍中部戰線戰略要點五聖山的前沿陣地,上甘嶺有失,五聖山直接受到威脅,「聯合國軍」居高臨下,志願軍在平康平原將難以立足,因此,上甘嶺必須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