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美軍至今沒搞懂,200萬發炮彈猛轟上甘嶺,為何愣是沒打贏?
抗美援朝戰爭從1950年7月10日開始,經過初期的艱苦戰鬥,志願軍已經逐步適應了美軍的戰鬥模式。
戰爭進行到1951年6月份,抗美援朝戰爭進入到第二個階段,中朝軍民密切配合,做好了「持久作戰」的準備,以防禦戰與陣地戰為主,慢慢挽回戰爭初期的不利局面。一旦戰爭陷入僵持,美軍將處於極為不利的局面,這很顯然不是他們想要看到的局面。在1951年後半年,戰爭進入了邊打邊談的局面中。
時間來到了1952年的10月份,邊打邊談的局面持續了一年之久,中朝軍民與美聯軍在38線附近僵持不下,一時間戰爭陷入了僵局。期間恰逢杜魯門大選,為了取得美國民眾的支持,扭轉戰爭的局面,美軍「攤牌了」。美方的談判代表哈裡遜甩出一句「讓槍炮來說話吧」,便單方面中止了談判。
他們試圖通過「金化攻勢」來打破僵局,一方面謀求談判桌上的籌碼,再者也可以在戰爭中再次佔據有利地位,順帶著還可以為國內的總統選舉造勢,一舉三得。
「金化攻勢」的目的在於奪取朝鮮中部金化郡五聖山及其上甘嶺附近地區的控制權。
上甘嶺為何成為了爭奪的焦點
金化攻勢的目的在於取得五聖山地區的控制權。五聖山是朝鮮中部平原的天然屏障,連接朝鮮東海岸與西海岸,是金化、鐵原和平康三角地帶的咽喉。並且如果想要抵擋美軍的對於金化地區的進攻,取得戰爭的主動權,五聖山便是志願軍最有利的防禦陣地。
志願軍只要控制了五聖山,便佔據了戰場的主動權。向南可俯瞰敵人縱深,敵人的門戶向我軍打開,只要是五聖山在我軍手中,戰線便會被牢牢地釘死在「三八線」,美軍無論在戰場上還是談判桌上,都不會佔據主動,哪怕他們看起來依舊很強大。倘若五聖山被美軍拿下,除了他們在氣勢方面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便會化被動為主動。
佔領五聖山,相當於在中部突破志願軍防線,我軍北部的門戶,便會被打開,北部朝鮮的安全便無法得到保障,美軍長驅直入,進而還會威脅我東北地區。而上甘嶺,便是控制五聖山命脈的高地,要想拿下五聖山,上甘嶺便是一塊美軍不得不啃的「硬骨頭」。
指揮這場戰鬥的美軍指揮官是時任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的範弗裡特。範弗裡特在作戰思路上頗具特點,「範弗裡特彈藥量」讓他在戰場上名動一時。在他的理念中,沒有什麼戰鬥是炮彈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說明炮彈的量還不夠。
範弗裡特曾在大愚山河白石地區的戰鬥中,施展過這等戰術。在長達九天的時間中,範弗裡特發射了36萬發炮彈,炮彈的消耗了是美軍規定彈藥消耗值上限的五倍,他對於炮彈的有一種近乎於狂熱的喜愛。
上甘嶺戰役美軍為何沒有打勝
上甘嶺地區是一個只有3.7平方公裡的地方,在範弗裡特看來,小區域重點打擊,配合雨點一般的炮彈,再適合不過了。於是,這位火力致勝狂人,在長達43天的時間內,向我軍陣地傾瀉下200萬發炮彈,航空炸彈5000多枚,陣地的山頭整體被削低了2米,志願軍構建的坑道被打短了5米多。
戰役開始之前,我軍早已認識到上甘嶺位置的重要性,曾在談判期間,提前一年便在上甘嶺高地上構築了堅固的工事,除此之外,還在597.7高地和537.7高地藉助天然洞穴修築了坑道,恰恰是這些坑道,幫了志願軍大忙。
而在範弗裡特的理論中,區區3.7平方公裡的彈丸之地,用炮彈砸下去,不就結束戰鬥了嗎。轟炸完畢之後,美步兵只需要插旗子,打掃戰爭就結束了。在他的幻想中,他計劃用200人的傷亡,歷時五天拿下上甘嶺。這五天時間應該是發射這幾百萬發炮彈所需要的時間吧。
在1952年10月14日,美軍集結了300門重炮,40架飛機,120輛坦克,開始向志願軍陣地發起進攻。首日戰罷,便發射了30萬發炮彈,投擲了1500枚航空炸彈,在轟炸完畢,美軍步兵衝鋒佔領陣地的過程中,卻遭到了志願軍頑強的抵抗。美軍根本就想不通,陣地上連修築的工事都被炸光了,上面的耗子都夠死上三回了,怎麼還會遇到抵抗?
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上甘嶺戰役以我們最終的勝利而告終,而抗美援朝戰爭也以我們的勝利而告終。美軍直到現在都沒有想明白,為何200萬發炮彈砸到陣地上,硬生生沒有打贏上甘嶺戰役?
我下面以三個方面分析,美軍為何沒能打贏上甘嶺戰役。
反斜面戰術與坑道戰術;初一接觸,我軍也被打蒙了。美軍完全是覆蓋式轟炸,基本上達到每秒掉下6發炮彈,用下雨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第一輪轟炸便將高地表面修築的工事完全摧毀,表面工事裡面一個班的士兵全部犧牲。
前沿指揮看到前方陣地處於真空狀態,便又派了一個班前去,誰知剛衝到一半,一輪轟炸下來,又都犧牲了。美軍的炮陣不單單具有遠程打擊的能力,並且配合飛機,還具有空中精確打擊的能力。志願軍士兵與指揮官全都是經歷過不少大戰與惡戰,他們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擁有著靈活的頭腦。
迅速調整了防守方式,前方陣地只留下3名前沿觀察哨,觀察美軍動向,其餘人在坑道內待命,一旦觀察哨的士兵犧牲,後面便再補充一個。這樣便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士兵的傷亡,美軍只要是炮彈不停,他們的步兵便不會進攻,等到炮火停止,步兵進攻時,志願軍便迅速在坑道內進入到陣地,展開戰鬥。
志願軍能夠堅守陣地,反斜面坑道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對線期,志願軍在兩個山頭均挖掘了坑道,坑道口均朝向我軍後方一側。在537.7高地上,志願軍便挖掘了3條大坑道,呈現F型,上側的兩個出口,全部朝向後方我軍的主陣地。
在坑道的上方,還有巨石掩護,坑道的上側,還有大約35米厚的巖石層作為保護層,美軍的炮彈在下落的過程中有一個巨大的死角,根本無法落到坑道的入口。美軍想要攻擊坑道入口,唯一的辦法便是衝到山梁,亦或者是繞到上甘嶺陣地的背面,但假如他們如此操作,便將他們置身於坑道與後方主陣地之間,他們將面臨腹背受敵的尷尬局面。
志願軍與美軍對上甘嶺陣地你爭我奪,白天美軍攻佔,志願軍藉助於坑道頑強抵抗,等到夜晚來臨,再趁機奪回陣地,近戰野戰,是我軍的強項。
美軍曾想盡辦法將志願軍驅逐出去,或者是困在坑道內,他們利用機槍與火炮封鎖坑道,切斷志願軍食物與水源,要麼志願軍就待在坑道裡餓著,要麼就跑出去,只要是跑出去,對於美軍來說,事情就變得簡單了。
志願軍在坑道內堅持著,靠著吃炒麵度日,戰士們由於缺水,嘴都開始起泡了。外面的戰士,拼命地往裡面送寄養,哪怕是送進去一個蘋果都可以記功的。志願軍幾十個人拿著一個蘋果轉幾圈才吃完,但即便是這樣,志願軍依舊在堅持。
上甘嶺守軍並不是孤軍奮戰,我軍的炮火依舊猛烈;陣地攻堅戰與防守戰,對於雙方都來說都是一件比較艱苦的事情。如果上甘嶺守軍孤軍奮戰,面對美軍成噸的炸彈轟炸,失守只不過是時間問題。戰爭進行到1952年,這個時期,我軍的火力已經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在戰爭中成長壯大一直是我軍的優秀傳統。
因此當1952年在發生上甘嶺戰役時,上甘嶺守軍也得到了足夠的炮火的支持。反斜面坑道之所以能夠發揮這麼大的威力,背後主陣地的炮火支援的功勞是少不了的。不然,美軍完全可以在陣地上為所欲為,坑道內的志願軍是沒有招架之力的。
背後主陣地的炮火支援給到了坑道內志願軍足夠的支持,美軍攻佔陣地,對方的炮火便會停止,而我方士兵退入坑道內,後方陣地的炮火便可以向陣地傾瀉炮彈,坑道內的士兵配合炮火,便可以將美軍驅逐下去,上甘嶺陣地便這樣被反覆爭奪,陣地就好比絞肉機一般,雙方的士兵都要在上面遭受炮火的洗禮。美軍倖存的士兵回憶,中國炮兵發射的炮彈,每秒鐘便可以落下一枚,簡直是恐怖。殊不知,美軍發射的炮彈,每秒鐘落下6枚。美軍沒有坑道可以躲避,成噸的炮彈造成了美軍極大的傷亡。整個戰役,志願軍彈藥消耗同樣巨大,第十五軍45師的迫擊炮手唐章洪回憶到,戰役的第一天,他個人便發射了上千枚迫擊炮彈。因此,志願軍強悍的炮火支援,也是上甘嶺戰鬥勝利的一大原因。
志願軍鋼鐵般的戰鬥意志;前兩點,相信美軍在戰爭中便已經將原因總結出來了,但第三點原因,是他們一直沒有想明白的。志願軍能夠以弱勝強,恰恰是由於我們捨我其誰的精神與不屈的戰鬥意志。
在戰役中,湧現了無數的戰鬥英雄,黃繼光、孫佔元,在戰鬥中以胸口堵住機槍槍口的做法,除了黃繼光之外,我相信還有很多人也這樣做了。孫子明作為首位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戰士,他們連續抵擋了敵人的三次進攻,在最後時刻,他拉響了手中的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在這場戰鬥中,獲得三等功以上戰鬥英雄12347人,佔到了參戰總數的27.5%,英雄們奮不顧身,不怕犧牲的亮劍精神,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完全勝利。
後記
美軍單純只是分析了戰鬥力,分析了裝備,但他們恰恰沒有分析出志願軍士兵的戰鬥精神:一息尚存,戰鬥不息。志願軍背後的祖國與人民,是他們堅強的後盾。自古以來,我們在面對外國侵略時所迸發出的強悍戰力,足以令世界震驚。
在這場碰撞中,我們勝利了,他們至今不懂得,也不會懂得,「一息尚存,戰鬥不息」的精神究竟會迸發出多大的能量,當他們想明白了,自然也就不敢再於我們戰鬥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上甘嶺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