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輒就是幾十萬發炮彈!志願軍承受的火力強度有多大?

2020-12-10 騰訊網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火力與美韓軍隊相比是差距極大的,如果不是憑藉高超的指揮藝術、一流的戰術水平以及戰士們的頑強意志,這樣的仗放到其他任何一支軍隊頭上都是很難打贏的。

所以我們說中國人民志願軍不僅僅是最可愛的人,更是一支世界範圍內有我無敵的強大軍隊。

時至今日,很多朋友只是聽說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火力比較強,那到底強到了什麼程度?本文就從一些戰例中,通過數據來看看其火力究竟有多強。

戰例一:第一次戰役中韓軍第1師團逃跑之戰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10月25日第一次戰役就正式開打了。

當時39軍在雲山地區與韓軍第1師團對峙,韓軍察覺到有被圍殲的風險後,向其上級美軍第1軍軍長米爾本將軍報告,請求撤退。米爾本將軍下令美軍第1騎兵師第8騎兵團開赴雲山,協助韓軍第1師團撤退。

11月1日,美軍剛剛抵達雲山,39軍的攻擊就開始了。眾所周知,雲山之戰是志願軍與美軍首次大規模交手,以美軍第8騎兵團遭重創,該團3營幾乎全軍覆沒而告終。

志願軍展開進攻後,韓軍第1師團主力尚在雲山,但該部卻撒腿就跑,以13000多發重炮彈為掩護,通過賣掉隊友的方式逃離了戰場。

志願軍39軍的雲山之戰有2個炮兵團提供火力支援,但實際上沒打出多少炮彈,因為戰後統計在整個第一次戰役中,志願軍機動炮兵一共才消耗了505發炮彈。

而韓軍第1師團在逃跑時就能打出13000多發炮彈來,可見其火力該有多猛。

當然了,一般的韓軍沒有這麼強的火力,韓軍第1師團中配屬了1個美軍混合炮兵團,下轄有第78高炮營(10門90毫米高射炮)、第9炮兵營(18門155毫米榴彈炮)、第2重迫擊炮營(18門107毫米迫擊炮),如此再加上韓軍本部的炮兵,才打出了這個逃跑時的炮彈彈幕戰。

戰例二:第四次戰役中漢江阻擊戰時美軍火力

1951年1月下旬,美韓軍隊開始對三八線以南的志願軍發動大規模進攻。志願軍採取了西頂東放的戰術,以38軍、50軍在西線死死頂住美軍第1軍、美軍第9軍的攻擊。當時38軍、50軍已經連續進行了幾次大的戰役,戰鬥和非戰鬥減員很多,武器彈藥也嚴重不足。

而美軍的軍編制比我們要大很多,共計有美軍騎1師、美3師、美24師、美25師、英軍2個旅、土耳其旅、韓軍2個師團以及其他僕從國軍隊和軍直屬的重炮部隊參戰。

不消說美軍的軍直屬重炮了,就是美軍1個步兵師就有54門105毫米口徑的重炮、18門155毫米口徑重炮、36門107毫米迫擊炮,還有149輛坦克和32門雙管40毫米高炮。一個師的重火力,就超過了我們2個軍好多倍。

所以可以想像在漢江兩岸防禦陣地的38軍及50軍承受了多麼大的壓力。

1951年1月26日,美軍攻擊志願軍50軍1個連的陣地就出動了42架飛機、大口徑火炮20多門、坦克和裝甲車數十輛,對該連1個排的陣地衝擊十餘次,打出炮彈1000多發。

3月初,志願軍114師一處5000平米的陣地上,1小時內即落彈15000發;38軍112師335團一部防守的580高地,僅400平米,4天內即落彈20000發,另外還有數十枚凝固汽油彈。

而在漢江阻擊戰時期,幾乎每處陣地都是這種情況,而志願軍機動炮兵在整個第四次戰役期間只打出了7921發炮彈,尚不及美軍一次重點攻擊的炮彈消耗量。

志願軍總結:美軍進攻,對志願軍團以下部(分)隊防守的陣地,一天即可發射炮彈和投擲炸彈(包括凝固汽油彈和蝴蝶彈)數百發、上千發乃至上萬發,志願軍防守的陣地上土石被掀翻數尺,甚至成為一片火海。

戰例三:1951年夏秋防禦戰時期的美軍火力

抗美援朝運動戰結束後,即進入了陣地戰時期,美軍又相繼調入了5個155毫米榴彈炮營、4個203毫米榴彈炮營,這一時期由於陣地較為穩固,美韓軍隊的重火力更能得到充分發揮。

1951年9月13日至10月15日,美軍第2步兵師進攻「傷心嶺」的一個月作戰時間內。

消耗了76毫米坦克炮彈6萬2000發、105毫米榴彈炮彈40萬1000發、155毫米榴彈炮彈8萬4000發、203毫米榴彈炮彈1萬3000發,此外美軍步兵師還打出了11萬9000發迫擊炮彈和近1萬8000發無後坐力炮彈。美國空軍還出動了842架次支援,投下了250噸炸彈。

1951年10月3日至19日,美軍騎兵第1師對志願軍47軍進攻的半個月時間中。

除了師屬的3個105毫米榴彈炮營和1個155毫米榴彈炮營外,還額外加強了1個155毫米榴彈炮營、2個155毫米榴彈炮連、1個203毫米榴彈炮連。

在進攻作戰中,美軍第15野戰炮兵營創造了1個營在24小時時間內打出了14425發炮彈的記錄,平均每門炮打出了800發炮彈,大大超過了正常規定。

前線美軍的巨大彈藥消耗量甚至引發了國內高層的不滿,因此美軍高層指責範弗裡特在浪費彈藥,並要求李奇微限制範弗裡特的彈藥使用,所謂的範弗裡特彈藥量就是這麼來的。

不過範弗裡特對於國內的指責並不以為然,美軍巨大的彈藥消耗繼續維持了下來。

戰例四:上甘嶺戰役期間美韓軍火力

上甘嶺戰役是美韓軍隊在陣地戰時期進攻作戰的一個高潮,為了攻佔志願軍2個連級的陣地,美韓軍隊出動了2個建制師,並配屬有大量的重炮部隊。

這個「大量」指的是多少呢?是18個重炮營。

共計為美軍第7師所轄的第31、第48、第49、第57炮兵營;加強的第143、第625、第980、第981炮兵營;

韓軍第2師團所轄的第18炮兵營及加強的第51、第52炮兵營;韓軍第9師團所轄的第30炮兵營;美韓軍為戰場額外加強的第91、第92、第93炮兵營(韓軍);第92、第421、第955炮兵營(美軍)。

其中105毫米炮兵營9個、155毫米炮兵營8個,另有1個203毫米炮兵營,大口徑火炮數量總計324門。戰役期間,美韓軍的炮兵打出了197萬4545發炮彈,請注意,這個數字僅僅統計81毫米以上口徑炮彈,我方消耗的同口徑以上炮彈為11萬2566發,僅為對方的十七分之一。

我方資料顯示,上甘嶺戰役中,我軍一共打出了山炮、榴彈炮、迫擊炮彈365371發;另外還有高射炮彈5萬9059發,共計41萬4430發,其中絕大多數口徑在81毫米以下。

在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雙方的重火力如此集中,在人類戰爭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然而志願軍依然在對方如此之強的火力之下堅決守住了陣地,所以說上甘嶺戰役絕對可稱之為志願軍的巔峰戰例之一。

戰例五:陣地戰相持時期的美韓軍火力

當戰爭進入曠日持久的陣地戰後,美軍的傷亡不斷增加,為了減輕美軍的損失,美軍加大了對韓軍的培訓和裝備力度。使得韓軍步兵師團的重炮火力從1個105毫米炮兵營增強到了3個105毫米炮兵營外加1個155毫米炮兵營,同時重建的韓軍軍團直屬炮兵也得到極大的強化。

1952年5月中旬,韓軍第1軍團在1天時間內打出了2萬多發105毫米口徑以上炮彈,火力比之前翻倍提升。

不過韓軍的獨立炮兵部隊雖然擴充很快,但關鍵時刻還得依靠美軍。如白馬山戰役期間,韓軍即承認美軍第9軍炮兵發射了炮彈18萬5000發,另外美國空軍還出動了745架次,投下了3708枚大口徑彈藥。如果沒有這麼高強度的火力支援,韓軍也是守不住陣地的。

據美韓方面統計,1952年12月,美韓軍隊與志願軍發射炮彈數的對比是:榴彈炮19比1,迫擊炮3比1。

到1953年初,美韓軍隊的火力強度甚至要更高一些,1953年1月至4月,美韓軍的火炮發射量分別為97萬6315發、105萬1291發、142萬7418發、132萬4634發。

其中1953年1月的丁字山之戰中,美軍為了攻下志願軍1個排的陣地,用8個炮兵營、1個坦克營支援1個步兵營,共計消耗了炮彈16萬8500發、空軍投放彈藥23萬磅,但儘管如此依然沒能攻下志願軍這個排級陣地。

按志願軍統計,防守步兵排傷亡11人,美軍傷亡150餘人,美軍自己承認傷亡77人,無論如何美軍都吃了大虧。因此,自丁字山之後,美軍不再主動進攻志願軍陣地。

而到了1953年7月的金城戰役,志願軍的地面火力才首次超過了敵軍,而這已經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役了。所以總的來說,志願軍在整個戰爭中的火力都是處於劣勢的,但儘管如此,志願軍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戰績,實在是超乎想像。

志願軍如何在對方具有這麼強的火力下還能打贏呢?僅憑犧牲是做不到的,還需要高超的智慧和戰術。

在整個戰爭中,志願軍多次發動近戰、夜戰、穿插戰來抵消美韓軍的重火力優勢;陣地戰時期又構築了規模龐大的坑道工事;同時志願軍也在不斷加強炮兵力量,發展炮兵打擊和協同戰術;待戰爭結束時間,志願軍已經成為一支兵種齊全的強大軍隊了。

而自抗美援朝戰爭結束,我軍不斷強化和發展炮兵部隊,如今我們的炮兵在數量、質量和信息化水平上都是世界第一流水準。如果再發生戰爭,將是對方承受我們火力打擊的時候了。

相關焦點

  • 美軍傾瀉190萬發炮彈,無人倖存?志願軍勝招:到地下去!
    志願軍指戰員回憶,在這樣的火力下,山頭被削平了2米,石頭全部炸成了粉末,戰後隨手抓一把土,就有骨頭和彈片。 相比之下,志願軍的火力為2個炮兵師,共110門105mm口徑以上火炮,以及24輛卡秋莎多管火箭炮,43天共發射炮彈40萬發,差不多美軍發射5發炮彈我們才能回擊一發,火力上的劣勢是很明顯的。儘管如此,志願軍仍然取得了無可置疑的勝利。
  • 叛軍要大難臨頭,敘利亞一大炮將加入到戰鬥,俄提供幾十萬發炮彈
    M-46加農炮重7.7噸,長11.73m,寬2.45m,射速為6-8發/分;大炮有2個「耳朵」(鋼板),這樣可以保護炮手免受對方炮彈碎片的傷害。M-46加農炮在戰場上也能執行反坦克作戰任務,它的直射距離為1.14公裡,而如果一旦被炮彈擊中,坦克將會立即退出戰鬥。
  • 190萬發炮彈打不下兩個連級陣地,中國軍人憑什麼能守住?
    在1952年10月的上甘嶺戰役中,美韓軍以16個炮兵營的300多門大口徑火炮支援2個步兵師展開攻擊,戰役期間打出了各類炮彈達190多萬發,航空兵每天出動數百架次戰機提供近距離支援,光是重磅炸彈和凝固汽油彈就有5000多枚。而上甘嶺的兩個連級陣地總面積只有3.7平方公裡。
  •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堅守下來? 範弗裡特消耗是誕生於韓戰的一個軍事名詞,是美軍將領範弗裡特提出的。其要點就是用無限火力壓制對方,讓對方喪失抵抗意志,極大限度地造成對方傷亡。
  • 志願軍40萬發炮彈,打的美軍十分驚慌,後來全都寫在回憶錄裡
    眾所周知志願軍抗美援朝時期,在後勤補給,火力配備上,是普遍不如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但是在很多參加過韓戰的美軍士兵事後的回憶之中,總是會形容志願軍火力如何如何的猛烈,是怎麼把他們打敗,雙方明明打的是同一場戰役,為何會出現與事實完全不同的兩種描述呢?對於這種現象。
  • 為何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還是被美軍火力壓制
    但是我們仔細的研究歷史,我們會發現在戰爭過程中志願軍是非常被動的,尤其是火力方面,志願軍的重火力是非常少的,被美軍壓制的非常的慘,我們都是使用夜襲戰和機動作戰來消耗美軍的,在當時我們主要使用的是小米加步槍來和美軍作戰,但是在當時中國國內是並不缺少重型武器的,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充裕的。
  • 200萬發炮彈猛轟上甘嶺,美軍為何沒打贏?他們至今也沒搞懂
    導言:美軍至今沒搞懂,200萬發炮彈猛轟上甘嶺,為何愣是沒打贏?抗美援朝戰爭從1950年7月10日開始,經過初期的艱苦戰鬥,志願軍已經逐步適應了美軍的戰鬥模式。在他的理念中,沒有什麼戰鬥是炮彈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說明炮彈的量還不夠。範弗裡特曾在大愚山河白石地區的戰鬥中,施展過這等戰術。在長達九天的時間中,範弗裡特發射了36萬發炮彈,炮彈的消耗了是美軍規定彈藥消耗值上限的五倍,他對於炮彈的有一種近乎於狂熱的喜愛。
  • 炊事員隨手打了一炮,引爆敵軍幾十萬發炮彈,反敗為勝扭轉戰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法軍和德軍這兩支部隊展開了鬥爭,這場戰爭他們主要的武器是大炮,因為當時德軍的武器裝備非常的精良,所以德軍又精心的配備了許多炮彈,用來在戰場上使用。炊事員隨手打了一炮,引爆敵軍幾十萬發炮彈,反敗為勝扭轉戰局
  • 強敵的巨炮面前美軍勇猛表現直追志願軍
    為保證一線戰友及時得到增援,志願軍連續七次冒著美軍投擲的千餘枚炸彈和近三千發遠程火炮炮彈,將這座橋修復,由此巖裡橋也被稱為打不垮的橋,連美軍都直言志願軍創造了奇蹟。一些人直言,換成美軍遇到絕對優勢火力的對手,必然會因意志崩潰而失敗。
  • 志願軍血戰長津湖,王牌27軍是用什麼武器重創美軍的?
    而如上所述,志願軍27軍炮兵在美軍航空兵和嚴寒天氣條件下受到了極大限制,這個限制到底有多大呢? 志願軍炮兵16團1營遭到美軍航空兵轟炸,人員和火炮損傷不大,但騾馬受驚傷亡逃散,致使27軍口徑最大的9門105毫米榴彈炮無法及時到前線參戰。
  • 我炮兵形成火力拳頭,千發炮彈重疊射擊全殲守敵
    作者:原志願軍炮兵第三師十一團團長 石 璧 1951年6月10日,敵以坦克17輛尾隨步兵1個營,向我第五十九師正面發動進攻,我二營集中火力行攔阻射擊,先集中火力打敵先頭第一輛坦克,在敵坦克隊形前形成一道濃密的火牆,並及時指揮戰防炮連以直瞄射擊迫敵不敢冒進。
  • 200萬發炮彈猛轟上甘嶺,美軍為何還沒打贏?他們至今沒搞懂
    在1951年夏季攻勢的大愚山和白石山地區戰鬥中,範弗裡特集中了100多門大口徑重炮,每公裡正面火力密度50門,在9天時間裡發射了36萬發炮彈,美軍平均每門炮發射了2860發,每天要打300多發炮彈。此後這種高消耗彈藥量作戰被稱為「範弗裡特彈藥量」。
  • 砥平裡戰鬥慘敗,志願軍陣亡3萬?不吹不黑,真相來了!
    謠言主要集中在志願軍的傷亡數字上,有8千、1萬、2萬等說法。最離譜的是一直流傳了十幾年,近來又突然非常火爆的「砥平裡戰鬥,志願軍5萬參戰部隊,陣亡3萬餘人,拋下1萬多具屍體」。不少網站還用《人海打不過火海——半島不可迴避的一場失利》,《這場被隱瞞近40年最慘烈的韓戰,終於可以說了》等標題反覆炒作,其中部分文章的閱讀量已經達到幾十萬,造成了惡劣影響。
  • 50軍傷亡2.1萬,與25萬美軍血戰7天,拯救了幾十萬志願軍
    幾十萬志願軍堆在漢城一帶,美軍只要來個二次仁川登陸,後方立即無計可施,所有戰士馬上成為甕中之鱉。萬分危急的情況下,彭德懷決定信任原國民黨軍官曾澤生,讓他親率志願軍第五十軍,早漢城以東無論如何抵擋住二十五萬美軍的衝擊,為志願軍之後的行動贏得時間。曾澤生,原國民革命軍第六十軍軍長,《朝鮮備忘錄》中說他是國軍中少有的真正轉向共產主義的戰士。
  • 金城戰役中的志願軍炮兵
    21時整,志願軍千門大炮瞬間齊鳴,炮彈鋪天蓋地砸向敵軍陣地,隆隆炮聲拉開了金城戰役的序幕。金城戰役的發起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經過5次大規模戰役,把以美國為首的 「聯合國軍」從鴨綠江和圖們江邊趕回到「三八線」附近。
  • 志願軍已然盡力了!長津湖戰役志願軍沒能摧毀強敵的根源在炮兵上
    由於長津湖地區幾乎完全接近荒野標準,所以糧食也無法就地籌集,導致志願軍各部隊經常動輒幾天斷糧,一天的口糧僅有兩個基本啃不動的土豆。此外,志願軍不但缺乏現代化的軍用帳篷,更沒有保暖睡袋,所以只能和衣睡在冰天雪地的荒野裡,由於長期缺乏營養,這無疑會導致官兵患病甚至非戰鬥死亡率激增,最終出現了冰雕連這種讓國人痛心的一幕。
  • 敵機在頭頂盤旋,志願軍炮手開炮十小時都未被發現,怎麼做到的?
    在美軍的傷亡中,大部分都是由我軍的支援炮火產生的,因此美軍在佔領345.6高地後,集中了10個炮兵營的火力開始壓制我炮兵29團的火力。雖然各炮位都挖有較深的掩體,但在敵人持續不斷的轟擊下,還是出現了不少的傷亡。譚朝志是炮29團2連的一名班長,他和戰士汪萬泗、高壽南三人操作一門美軍M2式105毫米榴彈炮。這門榴彈炮是從美軍手裡繳獲的,是當時志願軍主要支援火力。
  • 上甘嶺戰役究竟有多慘烈?炮火密度超過二戰,每秒有6發炮彈落下
    上甘嶺戰役究竟有多慘烈?炮火密度超過二戰,每秒有6發炮彈落下 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上甘嶺戰役和長津湖戰役給中國人以及全世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上甘嶺戰役,戰鬥慘烈程度空前高,火力密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作戰雙方傷亡都很慘重。
  • 戰列艦主炮有多大威力:406毫米炮彈對陸傾瀉,直接轟平陣地
    了9發406毫米炮彈,直接被廢掉,那麼大口徑的戰列艦艦炮威力究竟有多大。 戰列艦主炮有多大威力:406毫米炮彈對陸傾瀉,直接轟平陣地 在建成服役的戰列艦中,大和號戰列艦的460毫米艦炮
  • 志願軍畏難陣地戰,彭德懷推行坑道,為何說:簡直就是墳墓?
    一些部隊面對敵軍的裝備、火力優勢,對陣地戰有了畏難情緒。分析敵我形勢,志願軍將士在戰爭中吸取經驗教訓,探索使用坑道工事來防禦和反擊敵軍。一開始,志願軍戰士在陣地塹壕壁上挖了一個洞躲避敵軍的炸彈殺傷。但是當炮彈密度太大的時候,洞裡的戰士仍然會傷亡。於是,戰士們就把洞往深裡挖,這樣就可以躲避敵軍的密集性轟炸。但是重磅炸彈依然能夠造成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