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MDB網站數據看,帶有「科幻」標籤的電影總數2017年有585部,是2008年的三倍多,年平均增加40部,而2017年比2016年激增95部,這也證實了我們的主觀感受:過去一年的科幻電影似乎明顯增多且佳作紛呈。
近十年內IMDB資料庫科幻電影年度總數
究其原因,除了電影總數的增長帶來科幻類型必然的相對增加外,加速發展的科技對現實帶來的深刻影響越來越顯著,既為電影人帶來了表達的迫切性,也為他們帶來了強大的表達工具;另一方面,那些在1970-1990年代追隨著科幻電影的復興成長起來的少年們已掌握電影工業的話語大權並開始了集體爆發——可以預見的是,科幻電影有史以來最大的浪潮正在時代颶風裹挾之下拍岸而來。
上面的數據還不包括數量更龐大的科幻劇集、單元劇、動畫,以及獨立短片和沒有得到商業發行的作品。面對如此龐大的作品數量和它們背後這個更加複雜、多元的世界,我們試圖從幾個方面做一次簡要的年度總結。毫無疑問,這種匆忙一瞥對於深刻把握時代脈搏似乎顯得太過隨意,而相對於列一份標準可疑的「年度十佳」,這個總結肯定又顯得過於冗長。好在有趣的電影一旦拍攝出來了就會總在那裡,而我們深信有趣的靈魂終將相遇。
大片之所以大,不但是投資大、規模大,導演卡司都是大牌,花錢宣傳叫賣的喊聲大,短時間帶來的影響也最大,所以我們從大片開始。
對於《星戰》粉絲而言,毫無疑問是年初與年末上映的兩部《星球大戰》定義了2017年。持續的原力不但將這一超級IP從歷史的光榮中進一步激活,也再次使得星戰電影的上映成為本星球上最大的科幻事件:《俠盜一號》打開了《星戰》外傳的時空,而《最後的絕地武士》也已被廣泛讚譽開拓了全新的空間,它甚至被稱為最複雜、最深刻感人的《星戰》電影。或許星戰文化正朝著一種未來宗教般的太空史詩嬗變,它的電影自成一個類型,它自己就是自己的全部宇宙。
《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與《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
漫威和DC的電影宇宙也在超速擴張。在2017年的超級英雄大片中,無疑《神奇女俠》的熠熠光彩蓋過了所有其他的超英「爽片」,特別是在好萊塢爆出醜聞的背景之下,它的確是個少見的奇蹟,畢竟那位天堂島公主的身世是出了名的難以改編,在其長達76年的漫畫史上從來沒有顯著成功的銀幕佳作,但在好萊塢崛起的女性導演帕蒂·傑金斯操刀之下,神奇女俠第一次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神奇女俠隻身抗擊德軍的槍林彈雨
這永遠是一個悖論:一方面這些爆米花電影讓我們逃避、遠離現實;另一方面,它們中那些最好的部分又時時會變成某種類似於燈塔般的存在,看著神奇女俠隻身抗擊德軍的槍林彈雨,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絕和承受巨大痛苦的身體語言無疑會對觀眾中的千萬小女孩帶來巨大的正能量,激勵她們自信成長並且為未來世界作出擔當,這個時候你甚至會在心裡悄悄問:為什麼蓋爾·加朵徒手擋子彈就那麼美,小戰士「徒手撕鬼子」就那麼雷?
外國媒體將神奇女俠戰鬥場面與著名油畫《自由領導人民》相比
同樣在新世紀重啟的大IP系列《猩球崛起》也貢獻了令人叫好的第三部《終極之戰》。這個系列從1968年一炮而紅開始,歷經最初的五部電影以及2001年蒂姆·波頓的翻拍,再到2011年的新三部曲重啟,似乎越來越好地呈現了這個故事本來該有的面貌,慢節奏的敘事、史詩般的音樂一反爆米花大片的淺薄,賦予影片一種經典戰爭片或西部片才有的那種深沉的厚重感,高超的動態捕捉特效超越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視覺刺激,你幾乎完全相信了銀幕上的大猩猩戰士,愷撒的眼神讓我們靈魂發痛。
《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中,愷撒和他救下的人類女孩
而《金剛狼3》也不同於多數的超級英雄片,它的內省氣質摒棄了漫改影片的情節驅動慣例而深入角色,狼叔休·傑克曼歷經17年終於在他第九部《金剛狼》的世界裡達到了表演的高峰,讓人以從未有過的眼光看待金剛狼,提醒我們超級英雄片可以達到何等強大的創新高度。
狼叔和他的女兒
新的《蜘蛛俠》電影《英雄歸來》把超級英雄故事恰當地嫁接到了暑期檔青春片的打開模式上,一定也讓漫威的迷影群體感到特別的舒適,小個子少年彼得·帕克的執著成長和男二號內德同學那種神經死宅小極客的人設,完美引爆了這類搭檔該有的全部笑點,呈現的卻是紐約皇后區高中生的日常狀態。
小蜘蛛俠彼得·帕克和他的基友內德
甚至樂高玩具的動畫電影《蝙蝠俠》也帶來了高分歡樂的觀影享受。相比起來,真人出演的《雷神3:諸神黃昏》和《銀河護衛隊2》則讓不少人皺眉,它們獲得的高分好評和高票房成績或許可以看成是觀眾分化的一道指標。
樂高超人
那種宇宙級別的插科打諢和堆砌的神跡在一些人那裡是樂開了花的酸爽享受,而在另一些人看來則無異於馬戲團的無聊雜耍—— 說到這裡,超英大片就會讓人開始懷疑「科幻」的定義了,因為這些電影故事確實都只算是充斥著技術道具的現代神話,與我們通常理解的科幻電影的那個「科」字毫無關係。
《雷神3:諸神黃昏》中,雷神和他的弟弟洛基
但別忘了,電影本來就是在19世紀的馬戲團雜耍和工業博覽會的奇觀表演中成長起來的,對大眾而言,聲光刺激的大片特效就是科幻的代名詞,而《銀河護衛隊2》作為第一部8K拍攝的電影,這本身就足夠與梅裡愛在《月球旅行記》中的戲法表演相提並論了。
《銀河護衛隊2》概念海報
比北美晚了近兩個月上映的《降臨》一片為2017年打開了一道令人興奮的風景線,它所呈現的文藝氣質一改《獨立日》之類與外星人一頓混戰的商業大片面貌,愛的憂傷與宿命的思考以及令人驚訝的語言學的科幻設定都令人耳目一新。創作者歷經十年執著完成此片的故事,也對全世界志在創新的電影人帶來榜樣的激勵。
《降臨》中,艾米·亞當斯飾演的女主
2017年初真人版《攻殼機動隊》的上映是本年第一個科幻電影大事件,但電影並沒有兌現它對躁動的鐵桿幻迷的期許,本來片方選用斯嘉麗·詹森為女主已經引發了「洗白」的批評和爭議,而笨重的「秋褲」裝束替代動畫版中靈動絢麗的類全裸畫面更是引來如鯁在喉的觀感不適(和揮之不去的怪誕回憶)。
不過,當電影結尾一個白種女孩在港式建築的叢林深處找到一個日本婦人並輕呼「媽媽!」的時候,還是有一些人流下了百感交集的眼淚。畢竟在未來,連人機界限都已經打破、性別邊界也完全模糊、皮膚的更換更是分分鐘的瑣碎小事,膚色這東西真的還那麼要緊嗎?靈魂無處安放的那種無邊失落,恐怕是更迫在眉睫的問題。
《攻殼機動隊》中,斯嘉麗·詹森扮演的被改造的生化人
儘管有資深影迷批評《攻》片「賽伯朋克」風格浮光掠影、不夠正宗,其實我們也應該意識到,「賽伯朋克」這個貌似後現代的概念已是近四十年前的發明,而科幻需要的是一種向前看的超越美學,如果我們至今還止步於對賽伯朋克津津樂道、不能在舊有的範式積累基礎之上創造新的驚奇,就必定會讓人感覺哪裡有點不對勁兒。
在今年的成都國際科幻大會上,來自義大利的科幻出版家Francesco Verso反覆提到「太陽朋克」一詞,從美籍華裔科幻名家劉宇昆那裡也誕生了「絲綢朋克」美學——要知道「朋克」一詞本指社會不良人群,只是藝術家盜用了朋克那種藐視和對抗一切既定社會秩序的不羈精神,資本才將其包裝成了一種稀有的高貴玩意兒賣回給大眾消費。
既然「高科技低生活」已經是眼前的現實,如果再狹隘地把「賽伯朋克」當一種既定的風格式樣來複製和把玩當然就非常可疑。這也許才是《攻殼》失敗的根本原因吧?
電影《攻殼機動隊》海報
所幸,年度呼聲最高的科幻盛典《銀翼殺手2049》實現了某種超越,它不再局限於所謂賽伯朋克,也不是其他朋克或與「廢土」風貌的有機結合,而包含了某種新的東西,是我們所未曾見過、未曾命名的未來:如果說前版《銀翼殺手》以其繁複的視覺細節和「黑色電影」的高反差影調所構成的潮溼敗落的世界畢竟還是人的世界,是複製人所嚮往的,它提出的是「何為人」的問題;那麼,《2049》的畫面裡大面積的虛無和空白則在在彰顯了複製人K的精神世界的荒蕪,不啻於問出「做人到底有何意義?」這個振聾發聵的終極問題,也就是《攻殼機動隊》無意觸碰的靈魂如何安放的問題。
看著片尾複製人K安然躺在白茫茫一片好乾淨的東歐風格階梯上仰望上天,我們知道,一位存在主義的英雄誕生了。很難相信好萊塢在大片當道的當今時代,居然還會放手讓藝術家去拍這樣一部史詩級別的任性電影,並直接上映導演剪輯加長版。他們上一次這麼幹是什麼時候,1968年?
《銀翼殺手2049》的結尾畫面
哈裡森·福特在《2049》中的回歸和凱麗·費雪在《星戰8》中的絕唱,就像他們從星戰世界失散多年後在《原力覺醒》中的會合那樣,為上一輩科幻偶像角色的謝幕劃上了雙引號的最後兩撇,宣告2017年確實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哈裡森·福特在《銀翼殺手2049》的回歸
《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中,哈裡森·福特與凱莉·費雪悉數回歸
舊時代的終結或許還有另外一個註腳:當年與《星球大戰》接踵登場開啟科幻電影新紀元的《異形》和《銀翼殺手》締造者雷德利·斯科特大神,同樣在2017年推出了備受期待的續作《異形:契約》,然而八十高齡的斯科特似乎迷失了最初《異形》的那種單純的穿透力度,風格調性的錯位、扁平的人物和枯燥自戀的哲學毀掉了人們對故事設定的巨大期待,無論片中再夾帶多少B級片的廉價誘惑也無法挽救,這意味著異形宇宙基本上就到此為止了。
電影《異形:契約》海報
同樣備受期待的《星際特工:千星之城》也是事先拿炫目的預告片吊足了科幻迷胃口。作為一部改編自1967年漫畫的故事,它的龐大世界觀架構、1000萬冊發行記錄和有趣的設定並沒能提供票房保障,結果像《異形:契約》一樣既讓科幻影迷的熱情無處著落,也讓看熱鬧的非科幻迷們困惑甚至厭煩。
《星際特工:千星之城》中,兩位特工正在外星執行任務
大導演呂克·貝松這部風格混搭怪誕的太空歌劇及其旁逸斜出的跑題技術,跟他揚名影史的那個殺手故事的沉著鋪排相去甚遠,和他當年的《第五元素》一樣讓人懷疑法國人不羈的基因是否真能對好萊塢的大片法則融會貫通。最後,這部最昂貴的非好萊塢電影竟然讓全程無表情的克裡斯·吳亦凡少帥拯救了宇宙,留下一個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讓科幻迷又愛又恨、永久慨嘆。
吳亦凡出演《星際特工:千星之城》
倒是兩部規模稍小的精良製作帶來了太空歌劇之外的大音希聲,畢竟我們對太空中到底會出些什麼么蛾子心中沒底,《異星覺醒》和《太空旅客》各自提出了極端環境下的倫理問題。
《異星覺醒》的驚悚恐怖故事線顯而易見是《異形》的翻版,甚至有直言不諱的致敬鏡頭,偶爾更讓人看到《2001:太空漫遊》似的宏大野心,大量太空科技細節一方面構成故事情節必需的支撐,另一方面也因此露短而受到一些技術至上主義者的批評質疑,但其終極表達努力證明著「黑暗森林」理論,可能這才是它最黑暗的地方。即人性的善良美好終將導致人類滅亡——電影的英文片名Life更直接表達了這一主題的意味深長:這個包含著希望和美好的詞語,在太空中意味著幽閉恐懼和慘絕的死亡。
《異星覺醒》中的致命火星生物
而《太空旅客》則借一個孤島生存情景下的愛情故事提出了一個兩難的倫理問題,故事的開篇竟然與《異形:契約》極其類似:太空移民船搭載著數千休眠者,突遇故障…… 有趣的是,這兩部探討倫理問題的太空科幻都出自北歐背景的藝術家:《異星覺醒》導演丹尼爾·伊斯皮諾薩來自瑞典;而《太空旅客》導演莫滕·泰杜姆則來自挪威,名下有前作《模仿遊戲》頗受關注。
《太空旅客》著名的失重場面:遊泳中的大表姐被水泡卷到空中
災難片是科幻電影的重要亞類型。好萊塢災難巨製《全球風暴》經過災難般的重拍,終於在2017年上映。這個故事的技術設定讓中國科幻迷想起了大劉的《中國太陽》,他們驚呼「美國太陽已經拍出來了」,不知中國太陽將如何升起?不過,對該片一邊倒的差評卻成了製片公司Skydance真正的災難。
這個故事將全球氣候問題轉化為衛星失控的技術問題,然後又變成了美國特有的政治陰謀問題,在科學細節、情節設計、角色塑造、主題和特效各方面都差強人意,雖然作為爆米花電影並非一無是處,卻在真正的自然災害和政治風暴面前,成了年度雞肋般的笑話。
該片導演迪恩·德芙林作為《獨立日》的編劇曾得到過諸多美譽,也因《獨立日2》的劇本差點被口水淹死,不知這位羅蘭·艾默裡奇拍攝《2012》和《後天》的老搭檔在《全球風暴》過後,是否還能喘過氣來?鑑於Skydance已有前作《異星覺醒》失利,不知他們手頭那部雨果獎大作改編的《湮滅》又將會如何?
《全球風暴》中,衛星失控給人類帶來的毀滅性災難
具有災難大片特質的俄羅斯電影《太空救援》與其說是俄版《地心引力》,不如說是另外一部《阿波羅13號》,因為它也改編自真實的歷史事件,講述前蘇聯禮炮7號太空站與地面失聯、失控之後,兩名太空人搭乘飛船進入太空尋找到它並與其成功對接,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最後將其成功挽救的故事。
全片氣氛緊張,戰鬥民族的英雄主義可謂盪氣迴腸,40分鐘的零重力素材和20分鐘太空實景拍攝的片段開創了太空電影製作的新篇章,太空艙內的水滴、聯盟飛船刺破雲層等特效鏡頭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結尾的美蘇太空人在太空中互相致敬的片段堪稱神來之筆,超越了冷戰時期對峙國之間的敵意而上升到人類情感的高度,即使並非真實可信,依然賦予影片一種好萊塢從未有過的英雄主義新角度。
電影《太空救援》劇照
而國際科幻電影風景線上也開始越來越多地看到中國公司以主人身份活躍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華誼兄弟主投的《回到火星》和萬達旗下的傳奇與騰訊影業投資的《金剛:骷髏島》。前者講述火星出生的少年回到地球尋找父親,設定聽起來能講個很好的故事,還有因出演《安德的遊戲》和《雨果》而屢獲殊榮的可愛男主角阿薩·巴特菲爾德吸睛,但口碑和票房都非常慘澹,實在可惜;後者作為傳奇影業「怪獸宇宙」第二部作品票房收穫滿滿,大怪獸也更大、更兇、更人性,不過也有評論抨擊這部1933年經典電影的姊妹篇,稱它徒有其表地模仿著《現代啟示錄》的鏡頭語言,卻對故事背景下的越戰政治缺乏反思,人類角色也扁平無趣。
《回到火星》中,
阿薩·巴特菲爾德扮演一名在火星上活到 16 歲的少年
《金剛:骷髏島》由當紅男星湯姆·希德勒斯頓主演
美國網絡流媒體平臺Netflix與韓國大導演奉俊昊合作的《玉子》,據說,直接導致了一些西方人從此吃素(或至少三天不吃豬肉),該片甚至被《老爺》雜誌(Esquire)這樣的主流媒體列為年度科幻電影第一名,位居《銀翼殺手2049》之前。
片中,大牌明星蒂爾達·斯文頓和傑克·吉倫哈爾奉獻了各自最具神經質色彩的誇張表演,但故事太多似曾相識的陳舊且拼貼了過多的主題,與其說是《雪國列車》和《漢江怪物》導演的奇思妙想,不如說是編劇喬恩・容森那部半自傳獨立電影《弗蘭克》各種元素的重新排列。倒是這位作家曾經寫過的那些美軍「新世紀軍團」研究目光殺人以及穿牆術等人體特異功能的作品,可能更符合極客科幻迷們怪力亂神的胃口吧。
《玉子》中,蒂爾達·斯文頓和傑克·吉倫哈爾
奉獻了各自最具神經質色彩的誇張表演
Netflix還出品了根據20年前的日本連載漫畫《BLAME!》改編的動畫電影並獲得cult追捧,片名港譯《特工次世代》,臺譯《探索者!》,其視覺呈現、世界觀設定和安靜沉著甚至慢節奏的敘事都是美式科幻裡所絕少見到的,單調色彩的後末世賽博朋克風與《攻殼機動隊》或《銀翼殺手》式的光怪陸離都相去甚遠,足以管窺日式科幻在漫畫/動畫中的可能風貌和持續創造力:超遠未來時代、城市超構體在AI控制下無止境擴張到上下數千層、對人類駕馭機器的遠古神話將信將疑的殘存人類、身份神秘的青年和他那把足以貫穿一切物質的「引力子」射線武器以及他遊走迷宮世界所追尋的「網絡終端遺傳因子」的傳說真相等等,幾乎包含了《科幻七美》中闡述的所謂「科幻感」的全部要義。
動畫《BLAME!》海報
另外一部呼聲很高的日本電影是《虐殺器官》,原著是英年早逝的日本星雲獎獲獎作家伊藤計劃的成名作,該作品的動畫改編也經歷了原製作公司破產等變故,終於在2017年完成並上映,是「伊藤計劃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電影作品。
故事設定在近未來,以某國被個人自製核彈夷為平地之後多國內戰及民族衝突為背景,講述美國特種部隊追蹤一個神秘的MIT天才,該人破解了人類語言的深層密碼,可以用語言激發人類的虐殺本能。
影片風格暗黑,對軍事技術和戰鬥場面的描繪也可圈可點,但大量對話交代信息、探討抽血概念的做法可能妨礙了其通俗可看性,血腥戰鬥場面又限制了其發行範圍,結果既被原著黨抨擊,也未能討好普通觀眾。不過,該片對於我們了解原著對「911」後世界政治的思考和作者深刻的人性洞察,以及擴展我們對日本科幻的總體認識都不無益處。
《衍生瑪約莉》改編自普立茲獎提名話劇,借老年題材探討生命、愛、記憶與家庭的真諦,這部獲得2017年聖丹斯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的文藝科幻片感動了無數觀眾,電影節的授獎詞稱該片「細緻入微、充滿想像力地描繪了人與技術關係的演進,以戲劇化的方式令人感動地呈現了智能機器將如何挑戰我們關於自身、記憶和生死的觀念」。
觀看本片必須非常安靜專注才能體會到結尾處那種無以言表的深沉感動:當所有人都已逝去,他們的記憶凝結成某種AI(或其他什麼)在一起淡淡地交談著,明亮的窗外海邊飄起了大雪,如永恆之愛氤氳人間……
《衍生瑪約莉》結尾畫面
該片導演米歇爾·阿米瑞亞德早年從哈佛大學藝術史系退學追求電影夢想,因創作特斯拉傳記的電影劇本而獲得好萊塢經紀人的青睞,屢次嘗試把莎士比亞戲劇改編為現代都市實驗電影,他早在1987年就曾編劇過一部著名的科幻電影《愛妻2000號》,該片正好講述了一個在2017年尋找完美的機器人妻子的故事;他還參與編劇過兩部重要的科幻電影:一部是保羅·范霍文改編迪克小說的《全面回憶》,一部是德國電影大師維姆·文德斯的科幻佳作《直到世界的盡頭》。
在2017年的聖丹斯電影節上,還有另外一部優秀的獨立科幻《愛有來世》被Netflix看中發行,故事講述科學家證實了人死之後「來世」的存在,人們可以在那裡修改此生的遺憾和錯誤,於是,成千上萬的人爭相自殺祈求往生,這時,一對戀人陷在了生與死的邊界。
要是真有來生,你會選擇做什麼?社會將如何改變?該片立意深刻,更有聖丹斯創始人羅伯特·雷德福的加入和明星魯妮·瑪拉的加持,共同演繹生命、愛與救贖的主題,不過或許因為設定的野心過於高遠,影片的劇作水準未能抵達這個「What if」許下的巨大期待。
電影《愛有來世》劇照
獨立電影向來與短片實驗聯繫緊密,這方面的一個重要事件莫過於《第9區》導演尼爾·布隆姆坎普創立的「燕麥工作室」,開始大量製作並免費上傳以科幻為主的實驗性短片。他認為,電影導演應該像作家、畫家或雕塑家那樣把自己思考和琢磨的大量想法作出草稿、草圖性質的東西,而不僅僅是花三年五年打造一部大片。
布隆姆坎普也想以這種學生實驗的精神來探索更多故事的可能性,從2017年6月放出第一支20分鐘短片《拉卡》至今,工作室已經完成十多部作品。他還鼓勵觀眾購買下載他們拍攝的素材來自己完成新的剪輯版本。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巨變時代,不知此種創舉能否拓展出新的空間?
燕麥工作室製作的短片《拉卡》劇照
限於篇幅,本文沒有探討精彩紛呈的季播制科幻電視劇、網劇和動畫短劇、迷你劇集,從HBO的人工智慧驚悚故事《西部世界》、號稱升級版《太空堡壘》的Syfy頻道太空史詩《浩瀚蒼穹》、Hulu平臺的風格化反烏託邦架空歷史片《使女的故事》,到CBS老牌《星際迷航》世界觀下的新系列《發現號》、沃卓斯基姐妹操刀的Netflix《超感獵殺》、英國Channel 4出品的《菲利普·迪克的電子夢》,還有夾雜各種惡趣味兼高級黑的成人向科幻動畫喜劇《瑞克和莫蒂》……
Netflix科幻劇《浩瀚蒼穹》海報概念圖
據說2017年12月中旬由STARZ!電視臺推出的、由《太空旅客》導演莫滕·泰杜姆執導的《相對宇宙》剛剛放出試播集就立即引起了高分期待,而Netflix籤約BBC的第四季《黑鏡》也已高調回歸。
高調回歸的《黑鏡》第四季海報
在所有這些長短劇集中,或許最為意義深遠的當數BBC最著名、最長壽的科幻劇集《神秘博士》的聖誕特輯:由英國女星朱迪·惠特克扮演的第一位女性「博士」角色在電光火石中的登場結束了該劇54年恪守的男性主角設定史,再聯繫到三部新啟的《星戰》電影也連續三次推出強女主,《使女的故事》《西部世界》更是把女性意識放到了主題的中心位置,如此看來,《神奇女俠》在2017年成為超級英雄電影的驚喜之作也就不太意外,甚至呂克·貝松那部令人失望的《千星之城》也為女主卡拉留出了星際大事最終成敗決定權的位置,更別說還有搞笑的《雷神3》讓強大的雷神親姐姐當眾捏碎了弟弟本人那把著名的錘子,正如歌德所言:「永恆的女性,引導人類向前」。
英國女星朱迪·惠特克扮演的第十三任神秘博士
至於中國科幻電影的盤點,我們把機會留到明年:在本文寫作時,郭帆導演改編劉慈欣《流浪地球》的電影發出了第一支預告片,使我們對2018年中國科幻的破冰起航又多了一層期待。
2018文學周曆已在我們微店中上架,
訂閱2018《文學報》還有周邊贈送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