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宋喬安放下怨恨,壞人終於被繩之以法

2020-12-17 塔塔啦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已經播出,這是一部不一樣的罪案劇,編劇並沒有採取平常的,而是採取了帶著觀眾重新走一遍劇情的方式,去看加害者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所以,《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異常的受關注。劇中主要通過講述受害與被害方的矛盾,以及辯護律師等多種人物聯繫在一起的故事,同時也把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等多重社會熱議的問題拋到檯面上,企圖探討人性「善與惡」間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大結局中,受害者宋喬安不再選擇糾纏到底,而是終於放下了心中那份的怨恨,與丈夫解除曾經的誤會,女兒也慢慢接受了她這個母親。李曉明作為壞人被繩之以法並判了死刑,應思聰也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夢想,最終成為一名有名的畫家,同時也收穫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小幸福。

宋喬平最終也沒有選擇把孩子打掉,而是和林一駿解除誤會,兩人建立了幸福美滿的家庭,所有人的生活似乎都慢慢走上了正軌。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雖然只有短短的10集,但卻留給觀眾非常多的思考與感受。劇中不管角色大小番位,都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演技也很不錯,每個人都用精湛的演技帶領觀眾身臨其境,讓觀眾能夠在觀看的同時體驗到他們正在經歷的事情。

雖然說在這部劇中幾乎沒有真正的好人,但卻也也沒有真正的壞人,其實該劇主要傳遞的並不是惡,而是愛與善意。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播出後,最終依舊取得高達9.3的豆瓣評分,可見此劇編劇、演員、導演都做了很大的付出。相比於那些狗血的都市愛情故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大結局都比那些有著超越的力量。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世界雖然太雜亂,但希望就藏著雲的後面
    今年的這場瘟疫,就像一個放大鏡,讓我們看清了太多的人和事,終於發現,這個世界上,好人是真好,壞的人是真壞,蠢人是真蠢,善良的人,也是真善良。也正是在這場疫情期間,戰臺烽看了一部來自海峽對岸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感觸頗多。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好人與壞人僅有一步之遙
    如果說劇集像探討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就有點老土,我認為它最想討論是,當我們不自覺與「惡」的距離拉近的時候,我們可以做什麼?是否大愛世人,犧牲自己和愛人就是「善」?抑或我們只顧家人和自己利益,犧牲人權、忘記人人平等這種耳熟能詳的口號。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然而在工作場所,宋喬安變成了「加害者」的形象。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多視角敘事下的故事呈現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2019年上半年在臺灣播出的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由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許多社會惡性事件,我們「看」過、「害怕」過甚至「罵」過,只等媒體告訴我們「壞人已伏誅」,那麼然後呢?事件後似乎就能雲淡風輕了,其實不然。這部劇就聚焦到悲劇發生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等如何面對傷痕、重建他們的生活,以及相關的精神病患者、刑事辯護律師如何面對媒體建構的形象、公眾的評價。
  • 我們與惡的距離經典語錄有哪些 精彩臺詞語句匯總盤點
    講到近期最火的劇一定非《我們與惡的距離》莫屬了,除了有大咖演員賈靜雯出演,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挑戰現實題材,當中有很多經典的臺詞值得深思。  我們與惡的距離經典語錄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延伸出的幾個家庭間,不同立場、不同參與者的故事,而這些都是很有可能發生在你我身旁的故事,在《與惡》裡也有許多名言佳句值得我們細細思量,一起來看看你記得哪些吧!  #1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1]這是由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延伸出的幾個家庭間,不同立場、不同參與者的故事…….當事件發生,我們會選擇如何面對?與以往的清楚偶像套路不同,《與惡》更加真實,更加懸疑。它是根據16年轟動臺灣的」小燈泡案件」改編而成。劇中,我們能看到類似的事件,男子在電影院無差別的殺人。然後被捕。政府要的是判處死刑;王律師卻希望把事情調查清楚,通過尋找這件事背後的真相,從根本上杜絕這樣的事件。事情就是通過,律師、輿論、受害人家屬以及罪犯家屬展開。
  •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這部電視劇終於挑戰了人性
    而以下這部由美國HBO和臺灣公視聯合推出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取材於社會新聞,每一個案例似乎就是我們身邊發生過,或曾看到過的新聞。不同於以往的犯罪題材的電視劇,該劇將從被害者家屬、受害者家屬、死刑犯律師的角度出發,為我們呈現出事情發生之後飽受傷害的人們的生活現象。聚焦於臺灣近幾年風口浪尖的事件:無差別殺人事件、廢除死刑、網絡暴力、媒體輿論、精神病殺人犯......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對人性的反思,比憤怒更重要
    作者:梁嘉烈「無人不冤,有情皆孽」,出自陳世驤先生1966年致金庸的一封書信,是陳世驤對《天龍八部》給出的評論,這八個字同樣也很適用於《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在《倚天屠龍記》之後闊別十五年再回電視劇,聯手金鐘獎影帝吳慷仁帶來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編劇透露:第二季中第一季的人物都不會再出現
    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終於迎來了大結局,完結篇的收視率一度衝到3.6%,是近年臺劇最亮眼的數字。劇組在最終回的特別放映會上也透露了「第二季」已在籌備中,讓不少劇迷感到非常欣慰。因為這麼好的故事,短短10集根本看不夠啊!
  • 恭喜賈靜雯得金鐘獎視後,《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最大贏家!
    10月5日,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行,賈靜雯以《我們與惡的距離》奪金鐘視後機率超高,在紅毯環節,她壓軸出場,以一襲黑色星星平肩禮服踏上星光大道,好身材一覽無餘,凸凹有致一點不像生了三個孩子的媽媽,網友也大讚:女神來了,紅毯第一美、最美人妻。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與惡的距離》,幾乎為零!
    由HBO和臺灣公視出品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便取材改編於「小燈泡事件」,正式開播的該劇一經上線便引起兩岸強烈反應,當前IMDb9.3分,豆瓣9.3分。雖取材於真實社會事件,但《我們與惡的距離》並非是事件的呈現,而是要了解清楚這個人為什麼和如何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以及拋出問題: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故事由多線敘述。
  • 《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著什麼拿到了豆瓣9.5高分?
    《我們與惡的距離》感人至深的真實呈現《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殺人犯、被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和律師等多角度闡釋了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背後的糾葛。劇中題材尖銳地揭露了犯罪者的心理、律師的使命、媒體的義務、法律的存在性與落實性等現實性問題,反映了沉重又真實的社會現狀、壓抑而麻木的人性百態。
  • 《我們與惡的距離》:眾生皆有病,唯善良、堅強與勇氣可解之
    最近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部距首播已經超過1年仍然保持9.5高分的影視作品。該劇主要通過講述3個家庭的故事,探討了善與惡、對與錯、媒體責任、網絡暴力、對特殊群體的關懷、個人理想與家庭責任、創傷與治癒等主題。全劇只有10集,前9集都看得人很壓抑。
  • 什麼才是惡?看電影《我們與惡的距離》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由賈靜雯與溫升豪主演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主要講述由一場隨機殺人事件,幾個不同家庭的不同立場,和社會不同階層人的對此事件的看法,參與者不同的心路歷程故事不長,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好人與壞人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看《我們與惡的距離》,想吹爆賈靜雯演技,立足點秒殺其他電視劇
    《不完美的她》《如果歲月可回頭》等一系列優秀電視劇上映,都很精彩,但看完《我們與惡的距離》後,立馬看到了差距。賈靜雯主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帶我們探討,我們是要聲討惡這件事,還是在聲討惡人。日益封閉的她和丈夫的關係越來越僵,但這個時候發現自己女兒日漸失控,逼得宋喬安和丈夫開始重新檢視自己。李曉明的妹妹李曉文因為哥哥的陰影大學不敢讀,躲在家裡,被媽媽拉出來改了名字後去到新聞頻道,很巧的是,她的頂頭上司是宋喬安。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不要挑戰人性,希望就在雲的後面
    豆瓣評分永遠不要挑戰人性。劇中的開頭,李曉明是個殺人犯。因為殺害九個人,大眾一致認為必須執行死刑。可他的刑事辯護律師王赦不這麼認為。而宋喬安則讓一群攝影師默默跟著李曉文,去曝光李小文的家庭,李小文的父母,以及他們的住址。犯罪人的家屬應該連坐。這是宋喬安的想法。而且李曉文前來質問時,說的是,"你們新聞殺的人不比我哥哥少!"當然,這句話沒錯,輿論也可以殺人。而且殺人於無形。白冰冰女兒被綁架事件後,綁匪已經答應拿錢換人,卻因為媒體的大肆曝光,綁匪直接撕票。
  • 我們與惡的距離|雪山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有HBO的加持,有精英團隊的創作,播出之後倍受好評,目前該劇在國內視頻網站也可以看到。相對於國內動不動就四五十集的篇幅,《我們與惡的距離》只有十集,可謂是足夠緊湊精緻,又非常良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