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電
為兵器命名,從古至今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愛好,而一把神兵利刃也往往擁有著非同尋常的大名。但隨著武器的製造從手工打造轉向工業化量產,為流水線上走下的每一件武器命名變得不再現實。
說起傳說中的名劍,那自然少不了……
(圖源:BANDAI / TYPE-MOON / ANIPLEX)
不過即便如此,為武器賦予一個型號之外的名稱仍作為傳統保留至今。相比數字和字母構成的型號,一個生動而形象的名稱不僅更加令人喜愛,也更容易辨認身份以免混淆。
F-22「猛禽」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但對於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用不同語言命名的各式武器裝備,想要將它們的名稱用中文「信達雅」地翻譯出來,顯然是非常困難的,其中一些甚至被誤解、錯用到了今天。雖然有些詞不達意,但也成了約定俗成的稱號。如果改成「正確」翻譯,反而沒人認得了。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盤點這些被叫錯名字的經典武器。
P-51「野馬」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彈匣」還是「彈夾」?分清其實很容易
(圖源:gunmagwarehouse)
作為一個常見的誤區,「彈匣」和「彈夾」不分是很多人容易犯的一個錯誤。這兩個詞的讀音相似,也往往被人認為是同一種東西。不過實際上,彈匣和彈夾的結構、原理和用途都是完全不同的。
不同樣式的AKM彈匣
(圖源:sadefensejournal)
「彈匣」在英語中稱作「magazine」,詞根源於阿拉伯語中的「倉庫」,用在軍事上一般指代彈藥庫,而彈匣也正是槍的「彈藥庫」,將子彈包裹在彈匣裡,並輔助槍枝完成裝填。需要注意的是,「magazine」包括了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即為現代漢語中的「彈匣」,後者漢語中一般稱作「彈倉」。
5.45mm步槍彈的彈夾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而彈夾在英語中為「clip」,正是「夾子」之意,也稱彈橋或橋夾。事實上,彈夾只是一個夾持著多枚子彈或炮彈的夾子,結構很簡單,子彈直接暴露在外面,一般不參與供彈。使用時彈夾不會進入槍炮內,只是用來將子彈壓進彈倉,但也有少數槍炮需要彈夾的配合才能正常發射。
「漢陽造」使用的漏夾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的彈夾叫做「漏夾(en-bloc clip)」,直譯為「整體式彈夾」。漏夾使用時會整個裝入槍的彈倉內,並最終和彈殼一起彈出槍外,可以視為彈匣與彈夾的中間狀態。像著名的「漢陽造」、M1加蘭德步槍都使用漏夾裝填。但漏夾因為結構複雜、可靠性差,因此早早的就被淘汰了。
使用彈夾裝填的40mm博福斯炮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散彈槍」是錯誤讀法?其實並不一定!
(來源:《終結者2:審判日》)
無論是電影、遊戲還是其他作品中,霰彈槍往往都是那些「美式硬漢」的標誌性武器,而這種不需要精確瞄準,還能「一打一片」的武器也收穫了很多的擁簇者。但這種武器究竟該叫「霰(xiàn)彈槍」還是「散(sǎn)彈槍」,也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
正在進行霰彈槍訓練的美軍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其實無論是霰彈槍還是散彈槍,都是個不折不扣的舶來詞,和很多漢語詞彙一樣來源自日語。在日語中,「shotgun」被稱為「散弾銃」,雖然也有「霰弾銃」的寫法,但極少使用。而且更重要的是,日語中無論是「散弾銃」還是「霰弾銃」,都讀作「さんだんじゅう(sandanjū)」,可以視為是一個詞。
歐巴馬在戴維營使用霰彈槍打靶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日語中的漢字雖然源自中國,但讀音和中文往往存在一定區別,例如「霰」在中文裡自古以來就讀作「xiàn」,而不存在日語中「さん(san)」的讀法。在1979年版的《現代漢語小詞典》中,「霰」被標註為多音字,只在軍事用語中讀作「sǎn」,如霰(sǎn)彈槍、榴霰(sǎn)彈,可見這一詞彙實際上源於日語。
霰彈槍也是奧運會射擊運動使用的槍枝之一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但隨著現代漢語的讀音簡化,「霰」也取消了「sǎn」的讀音,一律讀作「xiàn」。而霰(sǎn)彈槍也隨之改為「霰(xiàn)彈槍」。雖然和原讀音偏的有點遠,但「霰(xiàn)」作為一種類似冰雹的天氣現象,用來形容這種「一打一大片」的武器似乎也說得過去。而港澳臺地區一直取的是「散彈槍」寫法,讀音也維持不變。
遊戲《Battlefield 4》中的QBS-09霰彈槍
有趣的是,我軍目前唯一正式列裝的霰彈槍——QBS-09霰彈槍的命名遵循的是1987年的《全軍武器裝備命名規定》。在這一規定頒發時,「霰彈槍」的讀音仍舊未變。儘管規定全文並未公開,但結合其他武器的公開名稱,末位字母通常為武器種類的漢語拼音,按照這一規則,「S」即「霰(sǎn)彈槍」的縮寫。
使用QBS-09霰彈槍的解放軍戰士
(圖源:中國軍網)
不過2012年,我軍頒布了全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命名規定》,取代了1987年的《全軍武器裝備命名規定》。但這一《規定》並未全部公開,而2012年後我軍也沒有列裝新型霰彈槍,因此我軍的命名規則有沒有根據現代漢語進行更新,就不得而知了。
其實,統一叫「噴子」
就沒有爭議了……
(圖源:CS:GO)
「我蔑視戰爭的艱辛」。
諾曼第戰役中的「厭戰」號戰列艦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厭戰」號戰列艦(HMS Warspite)是英國皇家海軍最負盛名的戰艦之一。這位「可敬的老女士」自1915年服役以來,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歷大小惡戰無數,轉戰於北海、印度洋和地中海,立下了累累戰功,是一艘不折不扣的傳奇戰艦。
英勇級核潛艇「厭戰」號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Warspite」一詞最早誕生於伊莉莎白時代,作為艦名繼承至今,已經沿用了八代。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Warspite」一詞被翻譯成了「厭戰」,並廣為流傳,成為了正式名稱。實際上,「Warspite」和「厭戰」的意思完全是八桿子打不到一起的。
遊戲《艦隊collection》中的厭戰
「Warspite」是一個合成詞,「war」即為戰爭,而「spite」則指代「惡意、怨恨」。從字面意義上,「厭戰」這個翻譯似乎勉強說得過去。但仔細想想就會覺得不對勁——怎麼會有「厭惡戰爭」的戰艦存在呢?
「厭戰」號的艦徽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事實上,從厭戰的艦銘斜體Belli dura despicio 斜體(我蔑視戰鬥的艱辛)上,我們也能夠看出些許端倪。作為戰艦的名稱,「Warspite」指代的並非是「厭惡戰鬥」,而是「蔑視戰鬥」,象徵著勇猛無畏,是勇氣和頑強的象徵。而這位老女士的一生,也無愧於這個傳奇之名。
1947年,「厭戰」號被拖往拆船廠準備拆解
在風浪中,她掙脫了纜繩,擱淺在普魯士灣
並在這裡迎來了終結
這位一生都恪盡職責的老女士
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展現出了任性的一面
(圖源:reddit)
限於篇幅限制,這些被叫錯名字的武器我們今天就介紹到這裡。你們覺得哪一種武器的名字最好聽、最霸氣、最有趣、最有意境、最有故事呢?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