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農民院士」朱有勇為師生作報告
近日,由省教育廳主辦,省教育廳關工委和雲南農業大學共同承辦的「院士回母校」專場活動在雲南農業大學舉行。活動圍繞「堅定理想信念,傳承報國精神」主題,邀請時代楷模、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著名植物病理學專家朱有勇回到母校,為在昆高校師生代表現場分享了他在人生和科研中的故事。
省關工委常務副主任文元紅,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省教育廳關工委主任陶晴,雲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黎素梅等出席活動,雲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雲南師範大學、雲南農業大學等12所高校的師生代表到場聆聽報告。
「我從小生長在農村,小時候的理想就是當一個『農業科學家』,讓糧食多一點,讓農民吃飽。」在報告會現場,朱有勇院士以《一個「農民教授」的科研經歷》為題,回顧「少年的科學夢想」「奧妙生物多樣性」「論文寫在大地上」3個人生階段,講述了自己從一名農家少年到農業科學家再到時代楷模的求學歷程和扶貧攻堅實踐,與師生們交流分享了他治學做人、敬業報國、追夢築夢、奮鬥圓夢的成長故事和人生感悟,為在校大學生上了一堂生動鮮活、富有感染力的思政課。
朱有勇在報告中鮮活生動的事例,樸實而不乏幽默的語言,「人一生中只要認定幹好一兩件事」的執著,無不深深吸引著現場師生,熱烈的掌聲不斷響起。在現場互動交流中,師生們踴躍向朱院士求教,面對大家提出的關於生活、學習、科研及個人發展中的種種困境和難題,朱有勇以自己的經歷給予大家睿智而接地氣的解答。「朱院士的報告就像是從土地中一點點生長出來的果實,都是『乾貨』,我們信服。」師生們紛紛這樣表示。
據了解,作為雲南本土培養的第一位院士,朱有勇從1977年考入雲南農業大學後,一直在雲南農業大學學習工作至今,踐行著「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誓言。近年來,朱有勇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長期紮根瀾滄縣扶貧一線,將科研成果積極應用於扶貧事業,走出了一條科技扶貧、產業脫貧的新路徑,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被老鄉們親切地稱作「農民院士」,2019年被中宣部表彰為「時代楷模」。
陶晴在活動致辭中指出,「院士回母校」活動是由教育部關工委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一項品牌活動,搭建了大學生與院士面對面交流、互動溝通的橋梁,讓青年學生從院士科研報國的經歷、體會和感悟中受到啟迪,從而進一步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報國志向。希望同學們傳承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情懷和科學精神,更加發奮圖強,刻苦學習,練就過硬本領,為推動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人民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來源:雲南教育報刊社張惟禕
編輯:王世賦 周菊翠
【來源:雲南省教育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